《黄庭内景经》黄庭内景经○上清章第一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闲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变万神。是为黄庭曰内篇,琴心三叠舞胎仙。九气映明出霄间,神盖童子生紫烟。是曰玉书可精研,咏之万过昇三天。千灾以消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亦以却老年永延。○上有章第二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四气所合列宿分,紫烟上下三素云。灌溉五华植灵根,七液洞流冲庐间。回紫抱黄入丹田,幽室内明照阳明。○口为章第三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审能修之登广寒。昼夜不寐乃成真,雷鸣电激神泯泯。○黄庭章第四黄庭内人服锦衣,紫华飞裙云气罗。丹青绿条翠灵柯。七蕤玉籥闭两扉,...
《于少保萃忠传》原叙予族世居吴山下,与忠肃公同里。先府丞公为公姊婿,得公居乡立朝事甚核。居恒窃念公勋着天壤,忠塞宇宙。今勿论海内学士、大夫,瞻斗杓而仰河岳,即田夫墅叟,粉黛笄祎,三尺童竖,语公事业,则颜开,谈公冤愤,则色变,百世之后,过公之里,谒公之像,有不且悲且泣,欷歔感动,想见其人者乎!独公生平事迹繁伙,未有完书。四方吊者,往往遗恨。里友孙怀石君,其先为公石交,传其事,与予所闻悬合,因裒彩演辑,凡七历寒暑,为《旌功萃忠录》。夫萃者,聚也。聚公之精神、德业,种种丛备,与夫国事及他人之交涉于公者,首尾纪之,而后公之事迹无弗完也。盖雅俗兼焉,庶田夫墅叟,粉黛笄祎,三尺童竖,一览了了。悲泣感动,行且遍四方矣。初,孙君之方纂是录也,患疽,病亟,公见梦焉。峨冠盛服,如所塑者,抚孙之背曰:“吾与若祖故人,来佑汝。”孙疽遂愈。岂公之精爽,预知孙君之意勤,而假灵以显其事耶?四...
《唐诗三百首》卷一、五言古诗=============================《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2、坐:因而。3、本心:天性。【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评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本书讲述的是当年男女知青上山下乡的浪漫故事。一个本不情愿下乡的刚刚17岁的男青年,到农村以后,经常惹是生非,甚至帮别的小男孩“撸管”还喝人家的精液。他对比他年龄大的女知青更是“招猫逗狗”让女知青们有些哭笑不得,但是女知青们却都很喜欢他……正文第01章「俺不去,俺还得上学哩。」「你不去行吗!你爸爸都给你办好手续了。」「办好了俺也不去。这么大的事你和俺爸爸怎么能不和俺说一声就决定呀!」「还用和你说吗,这不都是早晚的事吗。」「俺就不去。」「你看看二小这孩子,都一二十了一点事也不懂。」「妈!你会算数吗?那来地一二十呀?你是一九六一年四月三十号生的我,今天不是才一九七七年九月二十三号吗,我哪有一二十呀?」「你这还小吗?你爸爸十三就从老家出来学徒了。」...
《大将曹彬》第01节大宋乾德二年——开国的第五年,十月底。十月底的天气,在开封是应该下雪了。一上午阴霾不开,黄尘似雾;午后风定。尘雾虽消,彤云更密,一爿天似乎就压在头上。向晚时分,终于飘下了雪片。风又起了,雪也大了,满空中白茫茫,似翻江倒海般搅起无边的银浪。仁君临驭,不过四年的功夫,中原已是太平盛世;这样的天气,正好关起门来,围炉谈笑,乐聚天伦。但宰相赵普,却无这份闲情逸致,可也不是案牍劳形,他只是像平常一样,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端坐读书。这是听从皇帝的劝导。他年轻时学的是“吏术”,精研律例,善决大事,听诊牧民,足当方面之任,就是做掌理军政的“枢密使”也能胜任愉快,但当宰相就嫌不够了;肚子里没有些墨水,会闹出些意想不到的笑话来,因此皇帝劝他读书,他自己也有觉悟,不知孔孟,不配谈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不配当燮理阴阳的宰相,所以退朝后,把大部分功夫都放在书本上面。...
译序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司汤达的本名叫亨利·贝尔。1783年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父亲是一个资产者,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这个神甫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的外祖父。他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名作。...
《黑品官》孔萨利克和他的新作《黑品官》孔萨利克对中国怀有美好的感情。1981年和1986年他曾先后两次来中国旅行。他说:“早在10岁的时候,我就梦见了马可波罗曾游历过的那个神奇的国家,这是一个充满神秘的魔力和具有几乎不现实的美的国度……以后,一个为西方世界知之甚少的民族所具有的数千年历史的高度文明,越来越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吸引着我。”1994年,他推出了长篇新作《黑品官》。在卷首,他写道:“我得感谢柯,她使我爱中国。——不仅仅爱中国。”书中生动地描写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涉及到大量的中国文化知识,这些充分表明孔萨利克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喜爱和了解。国际黑社会组织三合会14K近来受到了德国警方和俄罗斯黑手党的两面夹击。金三角——香港——欧洲的贩毒通道遭到了警方的严密监控和查禁;前往饭店收取保护费的使者先后被捕;俄罗斯黑手党虎视眈眈,欲同三合会14K一比高低。面对这种...
鬼恋 献辞:春天里我葬落花,秋天里我再葬枯叶,我不留一字的墓碑,只留一声叹息。于是我悄悄的走开,听凭日落月坠,千万的星星陨灭。若还有知音人走过,骤感到我过去的喟叹,即是墓前的碑碣,那他会对自已的灵魂诉说:“那红花绿叶虽早化作了泥尘,但坟墓里终长留着青春的痕迹,它会在黄土里永放射生的消息。”一九四O年十二月二十日夜倚枕说起来该是十来年前了,有一天,我去访一个新从欧洲回来的朋友,他从埃及带来一些纸烟,有一种很名贵的我在中国从未听见过的叫做Era,我个人觉得比平常我们吸到的埃及烟要淡醇而迷人,他看我喜欢,于是就送我两匣。记得那天晚上我请他在一家京菜馆吃饭,我们大家喝了点酒,饭后在南京路一家咖啡店闲谈,直到三更时分方才分手。...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
《李公案》第一回 传奇闻野老闲评 编新词稗官借鉴藉藉颂声载道,悠悠众口铄金。是非功罪未分明,青史何年论定?一枕黄粱乍熟,半窗红日西沉。村言市语任纷纭,姑妄言之妄听。这部书说的是中国古代一位大员。这位大员不是科甲出身,亦非是军功保举,是从小小知县起家,一直升到尚书总督,五省的钦差。这也算得功名到头,富贵不尽了。谁知道这位大员生成一种古怪脾气,生平不喜银钱,不贪衣食,穿的是破衣旧帽,吃的是淡饭粗茶,见人破烂龌龊的他便喜欢,有人送金玉锦绣的他便生气。凡是他老先生的属下所有戏园、酒馆、估衣、绸缎、古董,以及柳巷花街,秦楼楚馆,多弄得一星生意毫无,只好叫苦连天,闭门歇业。所以,虽历任封疆,却未曾丝毫享用。偏又值国家多事之秋,兵连祸结,从长江钦差奉旨督师,带了数十营不练之兵、乌合之众,星夜赶程北上,鲁莽从事,竟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呜呼哀哉,一命归天,尽忠报国。...
《明月台》序 “沧海桑田尚变迁,人生能有几多年。世间好事忠和幸,臣报君恩子奉亲。”四句提纲言其世道无常,沧海桑田尚易变迁,岂况人生在世,无有百年之乐。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臣尽忠,为子尽孝,愿留芳名,莫存骂世。若论为官作宰者,宋朝有个奸臣秦桧,风波奸险,忠良被害,徽钦蒙尘于他域,国家颠危于旦夕。今看岳武穆墓前之榜样,孰不知忠奸之区别哉!此亦脍炙人口,人所共知,岂非流芳千古、遗丑万年者乎?若论人之立身,无论士农工商,以孝为本。然孝亦无穷:以舜帝之孝,感格天心,所以舜之为舜也,孝名万古,人莫所及﹔而今惟以顺而则为孝也。窃谓天地生人,劳而不劳,父母生子,不劳而劳。安能推及胎养之劳苦、抚育之辛勤哉!继而疾病痘疹,恐其不寿﹔延师课读,恐其不精﹔风寒恐其不暖,饮食恐其不饱……诸如此类,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及其长也,子反呼喝其亲,抵触其亲,以亲爱为寻常,视亲慈为应得。呜呼!...
李有才板话一 书名的来源阎家山有个李有才,外号叫“气不死”。这人现在有五十多岁,没有地,给村里人放牛,夏秋两季捎带看守村里的庄稼。他只是一身一口,没有家眷。他常好说两句开心话,说是“吃饱了一家不饥,锁住门也不怕饿死小板凳”。村东头的老槐树底有一孔土窑还有三亩地,是他爹给留下的,後来把地押给阎恒元,土窑就成了他的全部产业。阎家山这地方有点古怪:村西头是砖楼房,中间是平房,东头的老槐树下是一排二三十孔土窑。地势看来也还平,可是从房顶上看起来,从西到东却是一道斜坡。西头住的都是姓阎的;中间也有姓阎的也有杂姓,不过都是些在地户;只有东头特别,外来的开荒的占一半,日子过倒楣了的杂姓,也差不多占一半,姓阎的只有三家,也是破了产卖了房子才搬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