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方舟 第一部分 第1节:像丝绸一样滑 他最后一次跑得像个男孩是因为他要追赶一样东西,追赶的就是列车。 当他开始跑的时候,还离列车很远,那是在一条捷径上——其实不是捷径啦,是一条不用买票就可以通向站台的路。 他那天跑得状态神勇,就像拍广告一样不可一世地跳过了消防栓,跃过了狗,绕过了卖手机链的地摊。就在这时候,他撞到了一个人。 站在他面前的是他的妈妈,他的脸瞬间红了,准备往回走。他妈妈一把拽住他,他这才正眼看着他妈妈,发现她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样……嗯,也不能这么说,其实和她原来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脸色苍黄得多,因为睡眠不足脸上的雀斑越发明显,她就这样严肃忧伤地瞪着他。 江日照看到妈妈这副憔悴的样子本来应该安抚一下的,至少是反复摩擦一下她的手臂。但是妈妈的后面就是火车,她就这样叉着腰站在火车前,阻挡儿子理想的母夜叉形象未免太深入人心了一点。恰好...
王力雄 序一 今天,西藏的信息几乎被两部政治宣传机器所垄断。一部在北京,另一部在达兰萨拉。由于西藏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封闭状态,其他个人或机构在西藏独立获取信息(尤其是宏观信息)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不管愿意不愿意,关注西藏的人大部分只能把两部宣传机器当作主要的信息来源。糟糕的是,那两个来源提供的西藏信息几乎总是相互矛盾、甚至截然相反。面对这种荒谬状况,解决办法只好是先选择立场,决定站在哪一边,然后就把哪一边提供的信息当作真的去相信,而把另一来源的信息全视为谎言。这种方式不见得是人们愿意为之,实在也是没有别的依据去进行判别。西方社会怀疑并反感共产党国家的宣传机器,所以西方人和西方传媒几乎都相信达赖喇嘛;而那些具有“爱国心”(国家主义立场)的中国人,即使在其他方面反对中共,在西藏问题上却宁愿与中共站在一起。其实若对西藏有稍微深入一点的了解,就会觉得真假的判断并非...
第一章我听到轻微的流动之声,那是我自己的泪珠?最亲爱的人啊,真个在我身旁且走且哭?——海涅《群芳杂咏。赛拉芬》如果不是由于我的缘故,巴立卓和孔萧竹根本不可能睡到一张床上。巴立卓、孔萧竹都是我的同学,毕业后同时来到松河邮电局。我本打算和心爱的孔萧竹喜结连理,也认为巴立卓将是终生的知己。巴立卓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屁同放,还拍着胸脯发出了铮铮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当然这些都只是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而已,我提前死了,巴立卓却活得更加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巴立卓和孔萧竹恋爱的时候,都到了大男大女的年龄。普通人的生活圈子都很有限,认识异性的途径屈指可数:同学、同事或者某次邂逅。对于当年的巴立...
龙 雨其实我现在已完全改过了,我从东北老家那个做尽坏事的地方走开,在首都北京作一个普通的业务员。没有人知道我的过去,我尝试用文字表述一些自己的隐私,是希望自己永远与过去诀别。我出生在黑龙江省一个以煤炭为主的矿山,我从小就有一些远大的理想,成为一名歌手或是一名台球选手、运动健将。我要走出这个偏远的山区,到外面去见识一下新的世界,呼吸一下新的空气,不想继续走父亲的路,做一辈子矿工。那年,我16岁,初中毕业了,什幺都没考上,所有的梦想都打破了,我走入了社会。在社会上呆了三个月,我才发现,社会上不像我想象中的那幺简单,所有的事情都那幺复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事与事之间的交错,都出乎我的意料。后来父母怕我在社会上学坏,又把我送回了学校,作了一名跟读生。学校把我分到了三年级五班,我的这一段超出常人遭遇的感情与经历,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这是一部解析人格 触摸灵魂的书为什么活着 人活在世上,常常一辈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活着。这话说来有些惊世骇俗,但却符合相当一些人的生活状况。 一位女作家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她终生都怀着“海的女儿”的情结。她的这一说法,曾引得一些读者找来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以了解故事中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情结。 “海的女儿”究竟是怎样一个情结,她为什么会形成这个情结?关于这一点,我们没有看到她本人的任何陈述,也许她早已明晰其中的原委,也许她至今也不清楚。她或许会将之归因于童年时代阅读的这个童话,从那时起,“海的女儿”情结就成为一粒根深蒂固的种子。然而,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究竟蕴藏着什么,为什么它会生长出影响并支配一个成熟女性终其一生的重大情结?...
中日战事发生后,一九三七年的冬天,我又有机会回到湘西,并且在沅水中部一个县城里住了约四个月。住处恰当水陆冲要,耳目见闻复多,湘西在战争发展中的种种变迁,以及地方问题如何由混乱中除旧布新,渐上轨道,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我都有机会知道得清清楚楚。还有那个无可克服的根本弱点,问题何在,我也完全明白。和我同住的,是一个在嘉善国防线上受伤回来的小兄弟。从他和他的部下若干小军官接触中,我得以知道战前一年他们在这个地方的情形,以及战争起后他们人生观的如何逐渐改变。过不久,这些年青军官,随同我那伤愈不久的小兄弟,用“荣誉军团”名分,带了两团新兵,重新开往江西前线保卫南昌和日军作战去了。一个阴云沉沉的下午,当我眼看到十几只帆船顺流而下,我那兄弟和一群小军官站在船头默默的向我挥手时,我独自在干涸河滩上,跟着跑了一阵,不知不觉眼睛已被热泪浸湿。因为四年前一点杞忧,无不陆续成为事实,...
作者:韩平 中央警备团警卫纪实:从井冈山到北京 继承和发扬伟大的红军精神(1) (代序) 中央警备团是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的前身,是一支有着光荣革命历史和传统的英雄部队。在其不断成长发展的岁月里,中央警备团跟随着党中央、中央军委转战南北,从井冈山到瑞金,从瑞金到遵义,从遵义到延安,从延安到西柏坡,从西柏坡到北京;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从农村到城市,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崇高而又艰巨的警卫任务,确保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绝对安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央警备团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部特务连,于1928年5月诞生于革命圣地井冈山。几经演变,特务连发展演进为中央军委警卫营。1942年10月20日,中央军委警卫营和中央教导大队合并组建为中央警备团。在成立大会上,时任总参谋长的叶剑英明确指出:中央警备团的任务是保卫毛主席、党中...
她降生在长江激流之上, 她是在东风战鼓声中成长, 她和她的兵哥哥手挽手, 谱写了相濡以沫的动人诗章。 当那暴风雨袭来的时候, 她用身躯为爱巢筑起屏障, 当面对天涯梦断的时候, 她高昂着头挺起宽阔的胸膛。 他们满腹的辛酸该对谁讲, 十三年的诉访之路多么漫长, 在凛冽的寒冬里没有擅抖, 他们的心中有一个不落的太阳。 坚定的信念终将获得补赏, 是情缘架起通向正义的桥梁, 她们的故事证明一个真理, 正气和谐就是人民温暖的阳光。第一章 峡江风情 第一节 1957年秋天的一个晚上,通向朝天门的整条中山大道的高楼大厦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竞相辉映。到处是欢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伟大胜利的欢笑,以及迎接一场政治战线、思想战线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喧闹声。在这条急流澎湃的人流中,高大川右手提着旅行包,左手牵着女友的手,迎着五颜六色的灯光,踏着欢快的锣...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序曲 月梦 清晨,她走来了。 一辆顶灯上标着"TAXI"的白色小汽车停在路口,她下了车,略略站了站,环顾着周围。然后,熟悉地穿过大街、小巷,向前走去。 她穿着白色的坡跟皮鞋,银灰色的西服裙和月黄色的短袖衬衫。身材纤秀因而显得颀长,肤色白皙、细腻,橄榄形的脸型,一双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红的嘴唇紧闭着,颏旁便现出两道细细的、弯弯的、新月形的纹路。微微鬈曲的长发,任其自然地舒卷在耳后和颈根。耳垂、颈项都没有任何饰物。尽管鬓边的黑发已夹杂着银丝,她却并不显得过于苍老;不认识她的人,把她遗忘了的人,也看不出她曾是怎样年轻。 她匆匆走着,没带任何沉重的行囊,手里只提着一个白色的圆形纸盒。 走在这里,她仿佛从一个长长的梦中醒来。...
这个故事我定从别人那儿听来的。他其实不该讲给我,也不该讲给任何别人。这得归功于一瓶陈年佳酿在那位讲故事人身上产生的奇妙的作用,引得他开了头;也得归功于随后那些天,我对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持怀疑态度。 等那位爱吃喝交际的东道主发现他已经给我讲了那么多,而我对他的故事仍然将信将疑时,他那种愚蠢的骄傲便接过这项发端于老酒的“任务”,借着酒兴,出示了一堆书面材料。那是些散发着霉味儿的手稿和英国殖民都枯燥无味的记录稿。这些材料为他颇为出色的叙述中许多至关重要的部分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我不敢说这个故事就是真实的,因为我并没有目睹它所描绘的那些事情。但是在给你的叙述过程中,主要人物都用了假名儿,就足以说明,我自己也真诚地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