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 >

第4部分

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第4部分

小说: 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如铁面无私的法官,时刻明察小威特在知识学习上的丝毫瑕疵。小威特在14岁拿到哲学博士的头衔,正因为他拥有极为出色的数学才华。
特立独行的父亲——家庭教育 

  父母摈弃学校教育,改为亲力亲为教授孩子,在我们的时代仍被封为叛逆者,然而一百多年前的老威特就已经是家庭教育的拥趸,他尖锐地指出,学校无法真正针对每个孩子因材施教,如果能力允许,应当给予孩子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远胜于学校教育。
  有趣的是,正应验了古语,同行是冤家,在中国进行家庭教育试验的勇者,一般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所以他们更容易下决心彻底摈弃单纯书本知识灌输,对学校教育对于孩子身心的“摧残”更有切身体会。。
  细节决定一切
  老威特笃信从小对孩子严格要求,要求其像成人世界的君子那样自制和自律,认为这样才能被雕琢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的人才。在生活上,老威特的脑如海量,包罗下小威特一切的生活细节,甚至严格杜绝小威特的零食习惯和戏谑动物的小动作。在人格品行锤炼上,老威特更是创造性地撰写“行为记事本”,事无巨细,笔笔心血,其辛苦程度可见一斑。
  水土不服——威氏教育未必是万灵药
  威氏早期教育理论,仍然是一种试验理论,在实践时要因材施教,结合不断更新的教育观念加以矫正。比如卡尔?威特认为孩子不需要接受与学识教育无关的玩具,无需跟同龄人社交,不能表扬,这些观点现在看来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培养弊大于利。
  威氏教育要求父母在孩子幼年时候必须如影随形,然而中国现代职业的生活节奏高度紧张,若在职家长想同时身兼这两项重任,恐怕难以持久支撑。一方的孩子早期教育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连环,一环出错,就此断裂,难以补救;而另一方的工作是一出棋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对那些要遵循威氏教育方法的家长来说,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做出一个谨慎、长远的家庭计划,安排好夫妻间的角色分工,甚至是在个人事业和孩子的将来,做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
   投桃未必报李,但爱必然意味着牺牲
  在已有的案例里,我们看到每一个神童背后,必有一个或者一对牺牲的父母,他们牺牲的是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他们遵循威氏教育理论,把自己作为孩子教育的祭品。如湖南的“天才少年”魏永康,4岁进小学,13岁读大学,17岁时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班。姑且不论结局,魏永康人生前十几年经历“神乎其神”,曾让无数人艳羡。这辉煌的背后是一位母亲十几年如影随形,而且其他成功的神童教育先行者们,也有相当的人做出了壮士断腕一般的选择,即为孩子牺牲职业。可惜2003年,在魏永康攻读研究生3年之后,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他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导师规定的研究模式,他不得不肄业回家。  

  让我们看看,家长的全职陪伴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
  老威特与他的儿子保持着一种形影相随的关系,作为一名工作繁重的乡村牧师,他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全部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小威特的观察、指导和教育中去。可见不单单是中国父母含辛茹苦,可怜的是天下所有的父母心。
  请注意,这里的一个关键词是“素质较高的全职母亲(或父亲)”,如果本身素质较低,则难以担负起诸如良师、益友、陪伴者、行为督导官、兴趣催化剂、品位培养者等多重角色。老威特是一个全方位的相伴者,但他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一个相伴者。他是一个有自己独特思想、知识渊博并且深刻谙悉教育理念的相伴者。结果证明,老威特成功了,而与此相比,中国的相伴者们却心酸大过喜悦。


  赛德尔兹博士的自由王国
  1914年,美国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了。他的名字叫威廉?詹姆士?塞德尔兹,他的父亲是著名心理学家鲍里斯?塞德尔兹。鲍里斯?塞德尔兹师从于美国心理学教育之父詹姆斯博士。史料显示,最早发现《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的价值,并向人们推荐的正是詹姆斯博士。作为他的爱徒,赛德尔兹深深体会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的儿子正是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培养下成为一名享誉天下的少年天才。
  与老威特式清教徒的苛刻律己不同,赛德尔兹博士为我们打开的是一个斑斓的自由王国。小威特与小塞德尔兹绝对都是天才神童,但是他们的人生基调却迥异,小威特身上发散的光芒俨然是一种历经千锤百炼的足赤金色,而小赛德尔兹,却有璞玉的美,温润而自然。
  70年代晚期出生的人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为人父母后,更倾向于自由教育,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以自由为灵魂的一代人,当他们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教育权利时,多数人自然会倾向于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
  那么,如果您也是他们的一分子,如果您也喜欢看着孩子成为自由不羁的“此间的少年”,如果您相信无为而治远远胜于棍棒教育或权威教育,请进!
  因为赛德尔兹的教育之道如此诗情画意,
  他说,请向快乐的蝴蝶学习。
  天才和俗物
  落地皆兄弟,凡人出生时禀赋并无太大差异。为何有天才和俗物之分?赛德尔兹博士看得很通彻:循规蹈矩的儿童,长大成人必然为俗物,因为他们非常听话,总是唯命是从,害怕批评,竭力使自己的举动不违礼俗、不犯过错;他们接受别人教给的东西,而且对这样的东西从不表示怀疑,而后又把嫉妒、恐惧和挫折全都传给了自己的孩子。赛德尔兹博士邻居的孩子哈塞正是这样的一个“俗物”的写照。赛德尔兹痛陈道,大人们还会想当然的认为,应该教会孩子处处为大人找想,因此,要培养服从、礼貌和恭顺,于是可怜的小哈塞生来就如“套中人”,出生时便被衣服裹住手脚,不断长大的过程中,也不断被“繁文缛节”和“耳提面命”束缚,他成长得极其沉重。家境优渥,成绩优异,然而理想被攫夺,情绪被剥夺,“一生只能低头哈腰,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糟”。  

  而天才小朋友呢,在父母的自由教育革命下,奔跑,玩耍,弄脏衣服,发现新事物,拆弄破坏,七嘴八舌,好奇心重。小塞德尔兹像春天里生机盎然的小兽那样轻盈而放松,求知欲望也超乎寻常地强,用2年多的时间完成了8年的小学课程。那时他还不到7岁。
  音乐教育
  从大量的文献里可以看到,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人,大都非常喜欢音乐,并且接受过音乐教育。
  音乐,在孩子尚不能熟练掌握语言的时候,作为一种与色彩、气味能完美融合的通感,在孩子的情感和心智上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能更好地启蒙语言教育。
  在赛德尔兹的《天才与俗物》里,我们能看到一个洋溢着和暖色调和气息的场景:母亲教小赛德尔兹“快乐”、“兴奋”、“幸福”等词语时,非常独具匠心地用吉他在不同弦上演奏小段乐曲。这个方法妙不可言。它比家长和老师用其他同义单词枯燥乏味地解释“快乐、兴奋、幸福”要高明许多,因为只有音乐才能直指人心,激荡起共鸣的涟漪。如前所述,音乐可以带给人声色于一的通感,它比平面文字和图片更能贴近情绪,并且也能激发孩子潜在的音乐才能。毕竟,由情感而理解的音乐,才是缪斯赐予的音乐。
  轻松之旅和游戏之学
  这种教育途径在中国的家长中也有不少拥护者,他们主张把把孩子带到外面世界,在一种近似于玩耍的状态中学习不同的知识门类,而不是死记硬背系统的课本知识。但这种看似松散的教育观念和老威特也有相近之处:同样对家长素质要求很高。
  赛德尔兹也喜欢为儿子度身定制游戏和玩具,内容涉及绘画、音乐、造型、语言、表演、智力、体育等诸多方面,这些游戏和玩具中藏着一些知识的玄机,等着淘气的小猫自己发现古怪后,塞德尔兹博士再因势利导讲授知识。天下坏的教育方法各有各的毛病,而好的教育方法似乎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反对填鸭教育,主张耐心地循循善诱,推崇兴趣至上。
  不过赛德尔兹还看到了一点老威特没有看到的,偏科是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毒药。
  纪律是刽子手
  赛德尔兹是优秀的思辨家。老威特的学识只限于乡村牧师的常识累积,而赛德尔兹却是一位博士。在全社会都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化人形成良好的习惯,塞德尔兹博士另辟蹊径道,教育的关键是在于防止习惯的固定化。因此,素质是第一性的,而现行教育却偏偏把奉纪律为至上。
  复旦大学的学生戏语,“我们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为什么呢?因为自由必然突破窠臼,创造需要摧枯拉朽,想象需要天马行空。
  赛德尔兹任着小赛德尔兹拆弄家里的钟表仪器,悉心解答小赛德尔兹貌似不合规矩的“荒唐”问题。这位好父亲似乎都有一万分的耐心和温柔,表面上是循规蹈矩的绅士,却在矢志不渝地培育着“自由而有用的灵魂”。
  对后悔、怯懦对症下药
  孩子在成长中常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如果处理不当,对他们的健康甚至一生的生活都有不良影响,家长应当帮助他们正确的排解和处理这些情绪。
  赛德尔兹弥补了老威特在这方面的空白。
  后悔的人是俗物。这并不是让孩子不要吸取教训,而是希望他们能勇于直面自己行为的后果。正因为覆水难收,所以要行事前三思,行事后磊落,一味陷落在做错事的后悔里,比做错事本身还要错误。从小教育孩子世上没有一种后悔药,恐怕比教会孩子上千种补救方法,更能使孩子成才。
  用鼓励消除怯懦。赛德尔兹用一个秋千的例子形象地说明,当孩子第一次做某事表示恐惧的时候,鼓励会让他勇往直前,而打击或嘲笑孩子的恐惧,只会使一颗带毒的楔子钉进心灵,拔出来也留有伤痕。
  赛德尔兹始终是个温情脉脉的父亲,一直强调一点,要在孩子失意后陪伴左右,寻觅时机开导他。生活有许多不愉快,逝者如斯,向快乐的蝴蝶学习,永远生活在明媚的阳光里。
  巴尔博士的两份育儿手册
  巴尔博士曾经在波士顿做过牧师,后来在塔夫脱大学任神学教授,他辞职后开始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受到了普遍欢迎。他在塔夫脱大学任教时曾著有《家庭学校》一书。此书写于1921年,但现在毫无疑问已成为教育史上的名著了。 

  巴尔博士的教育理想就是要使儿童的这种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其经验是:“教育必须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
  孩子的精神食谱
  培根说,有些书本只能浅尝辄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有些书本则值得细嚼慢咽,所以精神食谱也必须粗细搭配,合理安排。巴尔博士致力于为孩子准备包罗万象的精神食谱,他所选择的既有饭桌上的食品,又有报纸上的新闻,激发孩子形成对这个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种种映像;既有身边事,也有书本知识,饭桌旁、游戏场上,都是他教授知识的场所。因此这份菜单上罗列的食谱,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