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 >

第5部分

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第5部分

小说: 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既有身边事,也有书本知识,饭桌旁、游戏场上,都是他教授知识的场所。因此这份菜单上罗列的食谱,就是精心甄选,富有营养且有易于消化的知识。
  教子记录本
  自老威特开创了“行为记录本”的先河后,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力荐这样的习惯,类似如现代都市青年人写博客日志的风尚,记录本一度流行。
  而巴尔博士对教子记录本的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记录要坚持,天天都要写,并且要无微不至,譬如教给了孩子了一个什么新词,孩子开始使用了一个什么新词;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因何责备了孩子,又因何表扬了他们。记录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提醒自己教给了孩子什么,而是为了培养孩子计划生活和学习的好习惯,如果不记录,如同航海者没有日志和方向,一切的预订和计划都会落空。同时教子记录本是一种鞭策和奖励:一方面培养父母坚韧不拔和满腔热忱的育儿精神,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教子记录本是育儿版的《追忆似水年华》,当普鲁斯特怀念某个下午的马德琳蛋糕,我们的家长们则可以心心念念地回忆已经长大的孩子的初啼。
斯托夫人的自然教育 

  斯托夫人1881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毕业于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后任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大学期间,在著名学者詹姆士博士德影响下,接触并研究《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之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她的“伟大始于家庭”的观念已深入美国的千家万户,并使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从中获益。 
  斯托夫人的女儿维尼芙雷特3岁就开始写诗歌和散文,4岁能用世界语创作剧本,到了5岁,她的诗歌和散文开始发表在各种报刊中,事实上,她在5岁时已能够熟练地运用8个国家的语言。不仅如此,维尼芙雷特在其他的方面,如数学、物理、体育、人品等都优于别的孩子。
  最近的晚报上有一则关于人脑研究的消息:
  东京大学医学部建立人脑博物馆目的是探索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研究黄种人与白种人、黑人,男人与女人,天才与普通人大脑的异同。该馆已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发表了几百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是对男女大脑的不同之处进行剖析,男人只是左脑有调控语言功能的
  黄褐或红褐色斑点;而女人左右脑均有这种斑点。因此女人语言天赋高于男性。
  所以神童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以男性居多,但语言神童的桂冠,却花落女孩头上。美国的维尼雷特就是一个这样不折不扣的语言神童: 3岁起开始写诗,4岁能用世界语写剧本,从5岁开始,小维尼的诗和故事不断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并集结成册,出版发行。但小维尼并非天生有过人之处,她的成功来源于她伟大母亲——身为匹兹堡大学语言学学者的斯托夫人的悉心培育。在小威尼12岁功成名就时,斯托夫人出版了《斯托夫人的自然教育法》一书。此书风靡一时,成为美国家庭教育的必读书。时至今日,斯托夫人已成为美国历史上早期教育的里程碑式人物。  

  凝结斯托夫人心血的自然教育,与赛德尔兹的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斯托夫人的方法有更鲜明的女性特征。到底维尼雷特这朵神奇的自由之花如何生长起来的?感兴趣的家长特别是母亲们,欢迎你们来到一个女性彼得?潘的成长世界。
  为孩子创造声色世界
  早期教育的第一步并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五官及各种官能的训练,这一核心理念与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极为相近,只是后者更学理化,并开展了广泛的试验与实践。
  斯托夫人热爱音乐,而且天才地把颜色和音乐联系在一起,开发小维尼的感官功能。她给七音分别标以不同颜色,在墙壁上用三棱镜制造出美艳的虹光,教授她弹奏乐器。小维尼长大后十来岁自己可以写曲,自娱自乐,陶冶情操。为了使孩子辨认节奏,她还教小维尼和着诗歌的音节舞蹈。舞蹈可以塑性强身,同时也增强了小维尼对于文学和音乐的通感才能。
  斯托夫人如老威特,很注意房间雕刻品和装饰画的布置,并给小维尼添置颜色鲜艳的玩具,发展孩子的色彩感觉。对色彩高超的敏感度与一个人的文学潜能有直接联系。擅长绘画的母亲热爱色彩,会让孩子受益良多。
  以上感官的开发使小维尼在学习知识前已蓄势待发,在正式开始学习语言和其他知识时,便如鱼得水。而更重要的是,没有艺术修养的心灵如同荒漠,结不出任何硕果。
  天才的语言教育
  当小维尼才6周时,斯托夫人就为其朗诵维吉尔的长篇叙事诗《艾丽库斯》和麦考利的《霍勒斯在桥上》,前者沉郁雄伟,后者兴奋愉悦。她敏锐地捕捉到孩子在听到语调变化时相应的行为变化,于是就坚持每天为女儿朗诵诗篇,久而久之,当维尼能开口说话后,由于脑海里根深蒂固的语言记忆,她也能出口成章,背诵长篇巨作。斯托夫人非常赞同老威特的看法,强调使用规范的发音、词句和语法,尽力排斥不完整的语言和方言。她非常重视语言的听和说,而非语法教育——甚至在女儿8岁之前,斯托夫人都没有讲过她语法。
  此外,斯托夫人认为5岁之前的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最有语言才能的时期,因此有必要为女儿打下一门外语基础,但是前提是女儿已经准确地掌握英语。斯托夫人先是教小维尼西班牙语,后来发现世界语将成为趋势,于是教之世界语。维尼雷特不到4岁即用世界语创作剧本,这在美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
  讲故事和演戏剧,是母亲常用的交流方式,也是寓教于乐的学习语言方法。作为语言学者,斯托夫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她把希腊、罗马和北欧的神话故事改成戏剧与小维尼表演。孩子天性爱玩,不知不觉中记牢了这些故事,这些不朽经典使小维尼的文学才华在后来得以厚积薄发。
  游戏世界和自然天地
  斯托夫人以其女人的细致观察和创造性构想,为维尼设计的游戏五花八门,如:拼单词游戏、色彩游戏、音乐游戏、注意力游戏等等,都是围绕着感官的开发设计的。当小维尼刚会走路时,斯托夫人就带着她外出散步,边走边提示她目之所及的树木、田野、天空、建筑物、各种车辆和人的衣服的特点。路过商店时,就问她商店里都陈列着哪些东西。小维尼每回答对一个问题,斯托夫人就立即给予鼓励。于是,小维尼对身边的事物都很有兴趣,并特别注意各种人和物的声音、形象和色彩。每当小维尼将一些人或物描述出来时,斯托娜夫人就大加赞扬,她认为,这是小维尼的写前创作。这种“写作”激情是在家长的不断激励中自然产生的。
  自然这座图书馆涵盖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物理、地理学、天文学等等所有科学领域,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并激发他们探索世界本源的兴趣。之所以我们把博物学者称为naturalist,就是如此。自然的山川河流和花木走兽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它能锻造了一种宽宏而高尚的人格。斯托夫人带着小维尼摘下一朵花,或拔下一棵草,察看小鸟的巢,观察昆虫的习性,或跋山涉水,或在自家庭院开拓别有洞天,在自然中,小维尼培养起探索和好问的科学精神,这为她的写作也平添许多素材。
  世上万物,都有其自然生成的规律,孩子的学习也不例外。家长应该认真研究孩子成才的自然规律,要顺应这种“自然”, 斯托夫人们的“自然教育”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小维尼并非在学习上一帆风顺,她的数学学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斯托夫人仔细分析后,得出结论:数学学习也不能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也要遵循“自然教育”的规律。后来她采用语言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在说说笑笑中使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比如,她将许多钮扣和豆子放进盘子里,与小维尼各抓一把,数一数,比一比,看谁抓得多。过了一段时间,斯托娜夫人见小维尼玩得有趣味,也有了数的概念,便又把钮扣和豆子分成几组,并逐步增加,让小维尼每数一遍,就把数目的变化说出来,再记在纸上。这样,小维尼很快学会了加减运算,并掌握了乘法口诀,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蒙特梭利的感官教育 

  玛丽亚?蒙特梭利(1870…1952)是世界著名教育家。她毕生致力于儿童研究和教育实践,撰写了《童年的秘密》、《发现儿童》、《吸收性心智》、《教育中的自发活动》等多个教育理论著作,在全世界演讲并进行师资培训。
  她是近代教育家中,最卓有成效、也最能知行合一的大师。她的教育法不仅有深厚的理论体系,还有完整的教育方法和一整套为儿童设计的可操作的教具,是“世界上唯一得到普遍宣传和实施的教育法”。
  “孩子有绝对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决定玩什么,学什么。”蒙特梭利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一面世,就在全球风靡。一时之间,蒙特梭利教学法、蒙特梭利学校、蒙特梭利教具充斥了教育领域。目前,在中国,运用最多的教育方式就是蒙特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希亚拉瓦莱镇。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得以问世。也因为这套教育理论,她被誉为为20世纪全球的幼儿教育家。
  理论篇
  蒙特梭利教学法目的是帮助孩子自然地成长,与传统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是:蒙特梭利教学强调自我教育,着重于孩子秩序感、专心度、独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培养。
  她的理论受到卢梭等人教育观点的影响,并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实验加以发挥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儿童观和儿童发展观。
  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它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能”的发现,并使之循照自己的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儿童是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能动地积极地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不断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者不应把他们看作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而应热爱儿童,积极观察和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的内心的秘密,尊重儿童的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的智力、身体、个性的自然发展。
  不只是学习、游戏,而是工作
  在我们认为,孩子的生活就是“游戏”,而蒙特梭利认为孩子具有学习的能力和需求,且把这种学习活动称为“工作”。
  “游戏”是一种玩耍,在游戏的过程中,在玩具的使用中,孩子得到了快乐。相比较之下,游戏着重于让孩子在玩的同时进行学习,更带有娱乐性质。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