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塔克拉玛干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南新疆塔里木盆地,维吾尔语意“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当地人通常称它为“死亡之海”。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余公里,南北宽约400多公里,总面积337600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面积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故被称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也是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系暖温带干旱沙漠,酷暑最高温度达℃,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底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全年有三分之一是风沙日,大风风速每秒达300米。由于整个沙漠受西北和南北两个盛行风向的交叉影响,风沙活动十分频繁而剧烈,流动沙丘占80%以上。据测算底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动约20米,近一千年来,整个沙漠向南伸延了约100公里。...
因为有心,所以才有秘密(1)亦靓/文 我以为,我真的找到了——他,令我心动,令我辗转,令我痴迷。 忙忙乱乱的一天下来,即使工作再有趣味,整个人浸泡在电话、传真、会议中,时间过久了,脑筋与唾液通通用尽,无论怎么看,人都像是溅上了茶水的打印纸,蔫蔫的。不是嘛,女人三十烂茶渣,呵呵呵…… 终于,快熬到下班了。 长长伸一个懒腰,侧过头看窗外的天空,是这个巨大城市灰蒙蒙的黄昏。因为太遥远,感受汹涌如蚁的人流、车流,其实是一种奇怪的安静和从容。 也许是下了班以后无处可去的凄凄惶惶表情不小心流露得太过明显,一贯老好人的古芬忍不住过来表示同情:“今晚港澳中心有一个盛大的圣诞Party,碰巧我有请柬,一起去逛逛吗?” 天,圣诞? 像我这样已经26岁的老女人,脸上粉稍微抹厚一些,就会毫不留情地往下掉,每天不好好化一个妆都不敢出门,是不是还有必要跑到那种忙忙乱乱的场合,和一群激情...
屠格涅夫·作品赏析·《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巴扎罗夫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的年轻一代——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当然,在对待年轻人的态度上,父辈中的人们态度各有不同,尼古拉比较温和,希望理解子辈,想跟上时代,只是不太成功。巴威尔则固执已见,信奉贵族自由主义,对年轻人的反叛耿耿于怀。父与子的冲突在广义上表现为巴威尔和巴扎罗夫之间的对立,由此,在巴扎罗夫身上塑造了时代“新人”的形象。巴扎罗夫是精神上的强者。他充满自信,生气勃勃,具有锐利的批判眼光。他和阿尔卡狄家的仆人们和睦相处,并不妨碍他批判老百姓的落后迷信。他的精神力量和批判锋芒集中表现在他与巴威尔的论战上。两人初次相见,就在感觉上互不相容,进而展露出思想观点上的针锋相对。巴扎罗夫以他特有的简洁、粗鲁的话语对巴威...
简体版自序《物语日本》、《江户日本》终于要在中国大陆上市了,想到就要跟全世界人口数最多的中文读者见面,真是是叫人兴奋! 我对大陆并非全然陌生,1986年至1988年,当年二十八岁的我,曾带着两个儿子到河南省郑州大学留学,在当地住了两年。大儿子插班进大学附属小学读一年级;二儿子则进大学附属幼儿园,三餐带午睡都给幼儿园包办。 当时老大徒步上下学时,时常遭校园内大学生丢石头,骂他“小日本鬼子,滚回去”。老大当然听不懂中文,他只是觉得莫名其妙,明明没做坏事,为什么每天都遭人丢石头?我也无法对他详细解释这其中隐含的“国仇家恨”。因为这些事,我自己小时候在台湾就经历过了。只因我父亲是日本人,只因我是个日中混血儿。 不过,毕竟并非每位大学生都那么“热血”。当年有位大学老师听闻这消息后,叫他当时读高中的儿子跟同学组成“护卫队”,每天跟在我家老大身后,偷偷“护送”他回留学生宿舍。毕...
1. 设定一设定一:主角车祸后总是大难不死“现在是什么纪年?”“地球83年。在公元2151年1月15日,地球联邦成立,于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一致通过:废除公元纪年,改为地球纪年。”“目前的体制是?”“地球统一联邦政府。地球前85年——也就是公元2056年5月1日,第五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持续85年,80%的城市被摧毁,世界重新洗牌,幸存者聚集于亚欧大陆,成立地球统一联邦政府。现任的联邦主席是希德.冯.俾斯麦。”“‘大事件’是指?”“地球19年,地球联邦的中央电脑建立,它基于摩尔定律,采用量子计算、可逆计算和纳米科技等技术,拥有1024BB的内存和100亿核的处理器。自此,以中央电脑为核心的‘地球管理体系’开始成型,于地球50年完成。”“它的名字是?”“盖亚。”...
恰似红楼梦里来诗云: 一番风雨红楼路, 朝朝寻觅复暮暮。 入则思量女儿心, 梦中还似花千树。 终是斑斓奇女子, 生生回转连千古。 不觉已过数百年, 醒来犹是红楼梦。 这是一首缩头诗:“一朝入梦,终生不醒。”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洋洋洒洒数万字的“荒唐言”,让多少闺阁少女、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从《红楼梦》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从来没有终止过对她的解读和思考。 从创作上说,她跳出了“千人一面”,“好人无一处坏,坏人无一处好”的圈子,塑造出了更为丰满更为真实的人物群像; 从语言上说,她既没有“之乎者也”的晦涩,也没有“小二,来几壶好酒”的通俗,而是创造出了一种雅致的语言,引人入胜。因此有人说“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写在前面其实我想说“谨以此书献给可爱的人民子弟兵们,特别献给那些从天而降的空降兵哥们”,可是我不敢说,因为我会脸红。我跟自己说,你说你这种超烂文笔写出来的东西,还好意思说是献给可爱的人民子弟兵的么?但是,对从5月12日以来,一直关注那场让无数中华儿女揪心的大地震的我来说,必须写点什么,写点自己真心想表达的东西,写点关于人民子弟兵的东西。我一直认为流泪是女人的专利,男人就应该铁石心肠。可当我看到电视里没日没夜播放的那些抗震救灾新闻时,眼睛模糊了……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真实军营生活的人来说,写这样一个故事除了借助网上的资料以及自己的想象外,真的没有任何凭据,有时候因为不能确定某个细节是否会在真实的军营生活中出现,我冥思苦想,最后不得不绕过它,虽然它很细小。...
凉若夜烛第一卷 静浪第一章 余情留香融融月色,几缕柔和倾泻在潭面上,粼粼波光,如滴滴碎泪,幽澈而凄凉。十三岁的少年,身着素麻衣,双手如雪般白皙,清凉的眸里没有一丝波动,就是泛着霜白的唇,亦是凉凉的。少年坐在凊寒的石头上,安宁地望着潭水,似块玉石,静静的,没有一点动作。“梦若,母亲叫我来寻你。”身后传来几声脚步音。声音的主人也是个十三岁的少年,那模样和麻衣少年极为相似,只是长得高些,又穿着淡蓝的棉袄,“弟弟,穿得这么单薄,不冷吗?”本是俊俏的容颜却笼着一层阴森,在苍白的月光下显得有些狰狞,“被人瞧见了,不晓得的还以为我们虐待你呢。”阴冷的少年微弯着眼角,眸里全是傲慢。“不劳天祁哥哥费心。”被叫作梦若的少年不冷不热地回答了一句就起了身,拍了拍衣上的灰尘便往屋里走,理也不理他。...
第一章 遭遇鬼子望望快要落下来的太阳,毛妮心急如焚。她手里揣着从镇上王广仁药店抓来的草药,想着躺在炕上病体沉重的母亲,一边拿衣袖擦了擦鼻尖上渗出的汗珠,一边加快了脚步。 毛妮沿着马子河河堤走着,河堤上面是大片的玉米地,玉米棵已有齐肩高了,这一带的地因为靠着马子河,不缺水,绿油油的庄稼长得很喜人。毛妮没有心思停下来看一眼清爽宜人的庄稼,走在路上她心中一个劲儿扑腾腾乱跳。她知道这里离关道闸很近,最近常有鬼子在这一带出没。若不是母亲病得厉害,她一闺女家才不会在这个时辰独自一人在路上奔走。 毛妮急急地走着,汗水不断地冒出来。天气出奇地热,怕是要下雨。一滴汗水淌下来流进了眼角,毛妮拿湿了的衣袖抹了抹,眼前有些模糊。这时一条平坦的黄土马路出现在毛妮面前,她心中暗暗高兴,只要穿过这条土路再有三里地就到家了。突然毛妮看到路边有一黄色物体站在那里,她停下来撩起衣角擦了把眼,天呀...
生动形象的智慧奇书(1)生动形象的智慧奇书(1) 我国的文学名著中,对广大民众影响最深刻的,当数《三国演义》、《水浒》。在我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满脸稚气的孩子,到饱经沧桑的老人,常常喜欢在闲暇之际,谈《三国》、论《水浒》。 《三国》、《水浒》已经成了文化符号,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首推《三国》。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在民间流传很久的话,证明了《水浒》、《三国》的巨大影响力,也反证了《水浒》、《三国》的无穷魅力。 血气方刚、热血奔腾的青少年,看了英雄好汉之书《水浒》,会怒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怒见社会黑暗,揭竿造反,风风火火闯九州。因而有少不看《水浒》之说。 饱经沧桑、熟知世故的中老年人,看了诡道权谋之书《三国》,会变得更加狡猾诡诈;因而有老不看《三国》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