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②福克纳语,见《福克纳评论集》第27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但福克纳绝不仅仅是一个描绘地方色彩的乡土作家。他更关心的是祖先的罪恶给后代留下的历史负担问题,机械、金钱文明对人性的摧残问题,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现代西方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与难以沟通的问题,精神上的得救与净化问题。他的作品象手术刀似的狠狠刺向南方的痼疾——不是政治、经济上的而是精神、心理状态上的痼疾。在触及最敏感、最忌讳的问题上他可以说是敢于“刺刀见红”。他书中所发出的痛苦的呐喊引起人们灵魂的震颤,拨动了人们最不想触动的心弦。福克纳所接触的都是西方现代社会中每一个敏感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人们便不能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在深刻性与精神气质上,有与《圣经·旧约》、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相通之处。作者本人处在资本主义没落时期,他书中写的是南方种植...
曹雪芹与《红楼梦》 《红楼梦》故事被作者曹雪芹隐去的时代,其实就是他祖辈、父辈和他自己生活的时代,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这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的鼎盛时期,然而,在国力强大、物质丰富的“太平盛世”的表象背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在加剧,各种隐伏着的社会矛盾和深刻危机正在逐渐显露出来,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已日益腐朽,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败坏,政治风云的动荡、变幻,统治阶层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间兴衰荣辱的迅速转递,以及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深刻怀疑、失望等等,都说明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在发生动摇,正逐渐趋向崩溃。这些都是具有典型性的时代征兆。作为文学家的曹雪芹是伟大的,他以无可比拟的传神文笔,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封建末世社会有重要时代特征的、极其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画卷。...
第一章 一 一九五一年公历十月二十四日,旧历九月廿四那天恰好是“霜降”。 那一天上午,英姿勃发的银城市军管会主任王三牛师长满怀激情、满怀胜利的喜悦,历史性的举起手来朝着无边的漾濠秋雨劈砍过去,用他浓重的胶东口音宣布: “把反革命分子们押赴刑场!立即枪决!” 不知是被这个命令震惊了,还是对这个过分拗口.过分突兀的胶东口音感到陌生,长江上游银城市的十万市民二十万只眼睛,一动不动地停在王三牛师长激动而喜悦的脸上。紧接着,行刑队长刘光弟更加激动的凄厉的口令声,划破了这冰冷而阴湿的惊呆。一百零八个反革命分子,一百零八面插在脑后的白色的亡命牌,被胸前挂满弹匣的威武的解放军战士推操着拖拽着,拥向警戒线包围着的老军营校场对面的一截依山而砌的石墙。石墙上湿漉漉地长满着青苔。刹那间,这一百零八面白晃晃的亡命牌,在那些柔绿的青苔上聚起一股阴森肃杀的鬼气。一百零八这个数是...
回首碧雪情作者:潘宁东第01节第02节第03节第04节第05节第06节第07节第08节第09节第10节第11节第12节第13节第14节第15节第16节第17节第18节第19节第20节 第一节好一大队人马,就那么潇潇洒洒、浩浩荡荡地越过那座大桥;尖锐刺耳却透着浓浓喜气的唢吶声,伴着因了幽沉回荡而更显出一股庄严的铜锣声,从桥上朝四面播散,鞭炮声更是前一阵、后一阵的,响个不停。迎亲队伍的阵仗自古以来都差不多,没什么新鲜,却总能招来一群群围观的乡亲;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喜庆排场,那还真是百看不厌的。这是清宣统三年,公元一九一一年暮春的一个晴朗日子。江苏宜兴县城城南的一家茶馆里,跑堂的右手端着茶盘,上面放着茶壶茶杯和一个大空碗,左手提着一壶滚烫的热水,踩着轻快的脚步上楼;看他那纯...
伤痕累累/(美)昆德伦(Quindlen·A)著;石雅芳译 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5 书 名 伤痕累累 作 者 [美国]安娜·昆德伦 译 者 石雅芳 原文出版 Random House,1998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字 数 183千 版 次 2000年5月第1版 2000年5月第1次印刷 印 数 1—5000册 书 号 ISBN 7—80657—052—7/1?048 定 价 14·50元 安娜·昆德伦和《伤痕累累》 石雅芳 关于安娜·昆德伦本人 安娜?昆德伦生于费城郊区。大学未毕业时母亲去世,父亲是企业顾问。她姐弟五个,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她在哥伦比亚巴纳德(Barnard)女子学院完成大学学业,专业是英语文学。用她的话说,文学专业可提供读书机会,读书是她最大的快乐。对于她,读书就如“上天一般”。她现住新泽西,丈夫是律师,膝下有两儿一女。她一生印象最深的几件事是母亲去世和她几个孩子的相继出世...
今生无爱作者:凌白 第01节第02节第03节第04节第05节第06节第07节第08节第09节第10节第11节 第一节办公室里的故事很多,不过每个人很少去留意,各自有着不同的心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许就是如此,倘若谁有件值得炫耀的事,总要变着法儿传达出来,比如用语言,喜滋滋的表情,或一个神秘的微笑什么的,片刻之间让所有的同事都知道。倘若是一件影响到个人名声或同事间关系的事,必定会牢牢封闭在心中。从来没有哪个人情愿抖落自己的隐私。日子一天天重复着打发过去,后一刻跟前一天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这个小小的科室同样如此。古丽萍坐在我对面,飞快地打毛衣,鼻尖上沁出晶莹汗层。白红春伏在办公桌上偷偷给什么人写信,一张报纸遮挡着半张脸,语很严严实实。陆小勇...
反三国志演义 作者:周大荒 楔子 雨夜谈心伤今吊古 晴窗走笔遣将调兵 话说世有恒言,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此古往今来之定例,不如此难称惊天动地之人材。垂及今日,昌言打倒,不知打倒之辈,即为有心开创,造成时势之流。及其成功,新人物即新英雄,颠来倒去,身入其中,未尝自觉。旁观冷眼,掷笔而叹,旧打倒者特名词耳!特名词易位耳!万古格言,长悬天半,一时人杰,去比恒沙;不但成例不见打倒,即英雄亦何能打倒也!中国一辈文人,最为利害,知英雄万难打倒,而又无力挽回时势,自逞英雄。瞻恋徘徊,焦思极虑,遂生一策:以无英雄即无时势,无时势将无世界,世界不灭,英雄永生,如欲打倒英雄,非脱身时势,远离世界不可。于是幽栖岩谷,不问治乱,唾弃世界,不值一钱,使英雄闻风大骇,相顾失色,自丧所据,趣味毫无,惶惶然将无所之,必弃其鞭棰天下之具,折节来投,以求不获一夫之教;而后安车蒲...
最后补偿作者:丹尼尔·斯蒂文 译者:严忠志、欧阳亚丽美国黑人部长死于医院时身份不明;值班女医生穆尔被控治疗不当;原告律师一心指望此案挽救自己江河日下的事业,而真相却将狰狞的面目悄然隐于幕后。谁将发掘那骇人的秘密呢?无法弥合的裂痕序幕第一部 诉讼事由第01节第02节第03节第04节第05节第06节第二部 庭审之前第07节第08节第09节第10节第11节第12节第13节第14节第15节第三部 原告举证期第16节第17节第18节第19节第20节第21节第22节第四部 被告举证期第23节第24节第25节第26节第27节第28节第29节第30节第31节第五部 赔偿第32节第33节第34节尾声无法弥合的裂痕 难以医治的创伤——读丹尼尔·斯蒂文的《最后的补偿》...
【目录】第一章 下海之初那些苦涩的日子第二章 黄勇与吴主任的秘密关系第三章 来自山东的一单生意第四章 山东路上南辕北辙第五章 与柳总经理的较量第六章 滑稽的婚礼第七章 快乐门市部第八章 老张要让他们科长“爽”一把第九章 岳小宁成了岳厂长第十章 黄勇与吴主任的阴谋第十一章 价格飙升的286主板第十二章 进主板受挫第十三章 在深圳的赛格电子市场上第十四章 北大校友罗格林第十五章 争取显示器的代理权第十六章 与徐瘸子谈判第十七章 同罗格林重游燕园第十八章 机场上与萍邂逅第十九章 阴谋背后的阴谋第二十章 开自己的门市第二十一章 在酒馆与他推心置腹第二十二章 袁天退出中关村第二十三章 与初恋情人告别第二十四章 黄勇的阴谋终于得逞...
古人早就说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当你认识了你自己之后,应当坚定起来,成为有韧性、有战斗力的强者,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复兴,在你的专长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再观望几年,人家已经做出成绩来了。虽然说只要开始就不算晚,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毕竟是早比晚要好一些。你在寻找什么机会?机会不正是在你自己手里吗? 认识你自己罢!日巴金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这学期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我的回顾与反思”,但同学们在课表上看到的这门课的题目却是:“现代文学研究的前沿课题”,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有一个故事,简单说,是我和我们教研室的主任陈平原教授合谋的一个结果。 大家知道,这些年学校教育一直在进行“制度化、体制化”的努力:开什么课、课程的题目都是规定好的,并且是输入电脑的。老师开的课,符合计划要求的才算数,才算老师的工作量,给听课的学生学分;不符合的,就不予承认。应该说,这样的规定,并非毫无道理,教学的随意性太大,也会乱套。但对我这样的自由惯了的、喜欢奇思异想、不怎么守规矩的教授,就有点麻烦不便。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既有规范,又给不规范的课程提供一定的空间。 应该说陈平原先生是颇懂此道的。因此,当上学期末,他问我这学期准备上什么课时,我答以要讲“我的回顾与反思”,他犯了难,却马上想出一个办法,对我说:教学计划中有“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