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社会知识竞赛-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2003年新《 婚姻登记条例 》将婚前医学检查由强制变为自愿之后,重新恢复强制婚检的呼吁便一浪高过一浪。部分人大代表还把恢复强制婚检的议案带到了全国和地方的“两会”。现在,他们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黑龙江省上月颁行《 母婴保健条例 》,规定重新实行强制婚检制度,即“没有婚前医学检查证明的不予办理结婚登记”。
恢复强制婚检的理由,就像强制婚检那么刚性——新生儿缺陷率因取消强制婚检而不断攀升。黑龙江省颁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婚前医学检查率由强制时期的下降到目前的,该省每年约出生万名缺陷儿( 包括职业危害对女工身体的损害,近亲婚育导致的先天愚型和残疾未得到有效控制等 )。另外,近两年传染性疾病出现蔓延趋势,特别是乙型肝炎、梅毒等母婴传播性疾病显著增加,严重影响了孕产妇和胎、婴儿的健康。
各地恢复强制婚检的依据都差不多。固然,这8万名缺陷儿跟强制婚检的废存之间是否果真存在必然的关联,婚前医学检查是否真能把婚后的缺陷儿扼杀在萌芽状态,强制婚检的复辟又是否意味着公权力对私权利的挤压—— 一切就像《 新京报 》社论所质疑的那样:“在并没有严密的逻辑论证的前提下,一个已经被取消的权力为何又被轻而易举地恢复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生孩子、医学、遗传学、统计学以及政治伦理学等专业问题,我知之甚少,也就没有什么好“深思”的,倒是想起《 言言斋性学札记 》里的一段话来:“希腊地少人多,势难主张生育,所以宥恕自身妄用同性恋爱诸事,且不罪杀害婴孩者。犹( 太 )民尊崇上帝,圣经中令其繁殖,是以男子不娶为大耻也,多妻为常有之事;手淫者与同性爱者,为社会所不齿。此古时先知未临世以前事也。先知临世以后,始禁多妻之制,然仍赞成重婚重嫁,因国大民稀,非人口增加不可之故。”
性事者,一经济问题耳
至于美国的“国性”,《 言言斋性学札记 》指出:合众( 美国 )性事,介于希( 腊 )犹( 太 )之间,国法罚犯奸者。然纽约州1923年至1933年十年内,男女通奸之案共5万件,此外未告发者不知凡几,可见国人未能全守单夫独妻之主义。又重娶重嫁,不作奸淫论,故每岁离婚之案约50万件,而国中男女离婚者之全额,其数已达800万矣。
通过对犹太、希腊及美国这三种文化在同性恋、杀婴、多妻、手淫、通奸和离婚等问题上所表现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之分析,周越然先生得出的结论是:“余曰:国大粮多,律不注重贞操;人众粮少,律必严禁奸淫。性事者,一经济问题耳。”
英国学者也得出过与周越然先生类似的结论。去年,桑德兰大学研究员布瑞斯主持进行了一次跨国研究,结果发现男女对伴侣出轨感受反差最大的是巴西人,日本人最淡然处之。经过一番分析,布瑞斯发现这与各国的生育率有关。在生育率颇高的巴西,男人非常在乎伴侣与其他人发生性关系;在生育率极低的日本,男人就不太在乎另一半是否红杏出墙。
可疑的结婚登记者(2)
强制婚检之废存,一如性之伦理,莫非亦“一经济问题耳”?怀疑他人身上有病,实为自家囊中羞涩。强制婚检和中国的诸多弊端一样,都是因为穷。也就是说,强制婚检的全部意义都是经济学的,在于减少耗费在缺陷儿身上的社会成本。原理上,与通过B超技术人为减少女婴出生率殊途同归。
关于生孩子这件事,右派认为此乃事关宗教、伦理的天赋权利和神圣职责;左派则相信这是人类所做的一桩蠢事,是资本家为了不断拥有可供剥削人口而设下的一个圈套。自由主义者觉得,婚姻和民主一样,都算“最不坏的制度”;生孩子就像一人一票的选举,可赞成,可反对,更可弃权。显而易见,恢复强制婚检无法得到上述任何一种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按照我个人的习惯,凡是左中右三方都不能认同之事,通常都可归类为单纯的经济问题。即便强制婚检对预防缺陷儿出生确实有用,本来,生物学上不可避免的一定比例的缺陷儿人口,应由家庭和社会共同负担;生孩子,不论是为了延续种族还是扩大再生产而制造“工具”,只接受合格品而拒绝一定比例之“次品”,并无任何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可言。
谁来为光棍买单
自愿婚检率偏低,也有经济上的考虑。多个城市的民调显示,多数居民认为婚检有必要,赞成恢复强制婚检者也不在少数,但同样多数的居民也表示,婚检若免费,就会双双主动送上门去。
报道说,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在未取消强制婚检前,对每对新人收取130元。取消强制婚检后,仍按照原标准执行,并将原本一套的婚检项目拆开,分成各种丰俭由人的“套餐式”服务,同时院方还将婚检地点布置得温馨舒适,对实施婚检的医务人员严格要求,要求每人都要微笑服务,等等。但即便如此,前来婚检的人仍是寥寥无几。事情其实明摆在那儿,只要收费,不是法规上的强制,就是经济上的强制,别说什么微笑服务你就是狂笑服务,人家心中也依旧还是不爽。
如果我们的社会和家庭一时都负担不了“等外”缺陷儿的“额外”开支,强制婚检认了也就认了。若坚信以强制婚检把一部分“可疑男女”挡在婚姻门外的做法一定可以减少社会成本,也许就会出现哈耶克所谓“当政府试图通过替人民做主实施社会控制( 如人口政策 )时”的那种“出人意料的后果”。
我设身处地地为那些婚检不合格者想过,他们所面临的“不太出人意料”的个人前途,无非以下两种:
一、我国性别比例原本就严重失衡,据黑龙江省计生委统计,该省平均每年男婴出生数量要比女婴多1万人左右,恢复强制婚检,有可能在1万名理论上的男光棍之外为该省新增若干数量的强制性新光棍,男光棍之外,再添女光棍。自杨伯翰大学瓦莱丽·赫德森和肯特大学安德烈亚·博尔合著的《 光棍 》一书问世以来,光棍多,麻烦大,已成一时之显学:“历史上,当大批男性无法结婚时,他们就会聚到一起,要么成为和尚,要么结为匪,也成为恐怖分子的来源。”
二、黑省的因强制婚检而终身不能嫁娶者,即便一辈子克己守法,保证不去做恐怖分子,更没有任何非法性行为或性行为错乱,却不能保证自己也绝不会因缺乏正常性生活而患病,主要包括前列腺及各种妇科疾病。届时,如果你坚持认为前来为这一部分社会成本( 包括这一部分孤寡人口的养老开支 )买单的,与当初拒绝为缺陷儿的,一个是澹台,一个叫明灭,那么,就且让老僧伸伸脚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花 为 媒
小朋友都是祖国的花朵,小朋友长大了不做花朵了以后,做的事情还是与花有关,只是角色有了严格的分工:男朋友负责送花,女朋友只管收花——通常的情况下,此一受授过程一直要持续到双方制造出下一代祖国的花朵方才告一段落。
世界上似乎没有女人不爱花的,准确地说,是爱收花,未必是爱种花,爱赏花,更不是爱送花。这一判断绝无任何男性沙文主义思想,因为亦舒在小说里说过:“任何女孩子都会希望她是收花人。”有这句话垫底,我就可以放肆地接着说,即使一辈子都未曾特别爱过花的女人,却都终身不渝地酷爱收花。就像没有男人是不爱钱的,同样,大多数男人爱的也是收钱而不是送钱,只爱送钱或者爱送钱胜于爱收钱的,那是赖昌星。
爱收花虽是终生的习惯,却也有生理周期。尤其是某些特殊的日子,比如她的生日、情人节,那一日,女人要是收不到花,情况的严重程度,犹如到了日子没来月经以及男人在Payday收不到月薪,犹如广东人说的“拜神唔见猪”。
女人要,男人就给,不就是花吗?嘁!但大把鲜花在手里捧着,心里也藏着大把的不理解,在钻石、包包以及汽车洋房之外,女人对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的这种变态花痴,实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
一起来重温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的打油诗《 我的失恋 》: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来而不往非礼也,即便回了礼,把花理解成“赤练蛇”之等值物品,这种小朋友式的非礼行为今天的新青年们断然不会再犯,近百年的西化历练已使彼等深知:花非花,在男女关系里面,花只是一种媒体,除非女方是餐餐都要吃花的香香公主。然而对于负责送花的男方来说,有礼的理解仅此而已,男人在这件事情上依旧的普遍性“非礼”,是因为他们的理解基本上都长期停滞在以下四个层面:
一、凡花皆美,大多数都香。女人皆爱美,大多数都喜欢香的东西,花为媒,因此,所以,女人爱收花;
二、言词上把美女形容为鲜花,虽然老土,但永远不会错。赠之以花,代表了送花人对她( 最起码在容貌上 )的充分肯定。所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意思是说她之美貌能把花也给羞辱了。花为媒,送花,等于是送了一个羞辱对象给她,这种事,没有不高兴的。大体上,花是对女人的正面肯定,不过层次较浅。较高层次的肯定是“我要娶你”。相对应地,女人对男人的最高层次肯定,则是“我要为你生个孩子”。
很显然,把女人爱收花的理由理解为“代表了送花人对她( 最起码在容貌上 )的充分肯定,虽然将花之所指扩展为能指,逻辑上却未必站得住脚。
就礼物而言,女人爱收花,也爱收汽车,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女人对后者的喜爱理解为“你就像汽车一样好开”吧。
三、女人爱收花是因为她们更爱面子。花最好是当众送,最好是星期一上午送上Office。总之,只要有同性的目击者在场,你就给足了她面子。与其在女人独处时送她九十九朵玫瑰花,不如在她和别的女人一起时送她十九朵玫瑰。花为媒,媒体就是信息。
四、凡女人,大都自恋。花之为物,美丽而短暂,送花给她,等于送她自恋的道具和媒体。这种东西,通常都是别人送的效果才好,一如流泪时的手帕。亦舒在《 直至海枯石烂 》里这样描写一个收到鲜花时的女子的心情:栀子花,香气扑鼻,叫人心酸,呵一个女子最好的岁月,也不过是这几年,之后就得收心养性,发奋做人,持家育儿,理想时间精力全部都得牺牲掉。
事实上,收花人在对花自恋的同时若能自觉地想到“之后就得收心养性,发奋做人,持家育儿”之类,送花人虽不能说是死而无憾,毕竟花是没有白送。然而,大多数收花人其实并不曾想到后面那些,不为送花人所知的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是,女人爱的是“收花”,至于花是谁送的,并不重要。也就是说,花可以与男人有关,也可以无关。只要女人对送花的男人并无特别的恶感,只要这一行为不至引起她有“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的不良反应,花、送花以及送花人就基本上是三件没有关联的事情。还是亦舒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