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传-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道中衰(4)
鲁迅酷爱自由的天性,首先受到了他父亲的限制。不用说扮演鬼卒,就是参加家乡传统的迎神赛会,父亲也会狠狠地给他浇一盆冷水。在他七岁那一年,小姑母来接他们去东关看五猖会,鲁迅简直兴奋极了。这是全县最有名的盛会,地点是在六十多里外的东关,因为离城远,大清早就得起来。为了奔赴盛会,鲁迅也跟着大家起个大早,在准备开往赛会的大船旁边,兴高采烈地跳着笑着。可是,就在这最美好的时刻,父亲忽然出现在他背后,冷冰冰地命令说:“去拿你的书来!”
鲁迅忐忑不安地拿来了《鉴略》,父亲冷冰冰地教他一句一句读下去,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父亲又命令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父亲说完,便站起来走进书房,鲁迅继续读着,背着,强记着。“粤自盘古,生于太荒”的字句,终于像恶梦似地在他脑海里跳动、奔突,最后奇迹般地钳住了他的记忆,接着又像符咒似地从他口中默念了出来。于是父亲冷冰冰地点了点头说:“不错,去罢。”可是经过了这场恶梦的袭击,鲁迅被赛会激起的狂喜已经烟消云散,满腔的热情也已经冰凉了。
鲁迅无法理解父亲这种严酷的感情,然而正是这种严酷的爱,和在远方的祖父的严格的教诲,使鲁迅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博览群书,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为他日后创造我们民族的文学艺术高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鲁迅刚满七岁时,周伯宜就把他送进私塾,从这时候起,鲁迅开始了从家庭和学堂这两个地方同时吸取知识的乳汁。他的第一个开蒙老师,是远房的叔祖父周玉田。这位老人藏书很多,像绘图本的《山海经》和《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这些印着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的书,最使鲁迅神往,他从小就表现出爱美的天性。他的父亲命令他背熟的关于中国历史的读本《鉴略》,也是周玉田采用的教材。鲁迅后来还曾就学于另一位性情乖僻、也是本家远房叔祖辈的周子京。到了十二岁,鲁迅才进入绍兴城内最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就学于有名的方正博学的老秀才寿镜吾。在这里教书的还有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鲁迅在这里先后读了《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等书。
从七八岁开始,鲁迅还按照祖父的指点,读了《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及其他许多古典诗词。祖父给鲁迅兄弟规定了读诗的次序:“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诗,笔力雄健,辞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致清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在祖父的影响下,鲁迅除读《诗经》外,还读了《楚辞》及陶潜、李白、李贺、李商隐、温庭筠、苏轼、陆游、黄庭坚等人的诗。
由于家庭与学校这两方面的灌输,知识像清泉一样源源不绝地注入鲁迅的脑海。从五岁至十七岁之间,他已经博览了中国的许多古籍,除了当时一般士大夫所读的《论语》、《孟子》及旁的一些儒家经典之外,他还涉猎过许多笔记和野史。那些反抗孔教的仁人志士,使他神往和钦佩,而那些关于吃人的记载,和剥皮酷刑的叙述,又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使他感到惊讶。种种令人恐怖和战栗的故事,跟他所接触的生活太不相同了,他暂时还无法理解这些事情的缘由。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家道中衰(5)
鲁迅从小就喜欢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他用压岁钱的积蓄买书,特别是买他心爱的画谱、画册,如《芥子园画传》、《花镜》、《毛诗品物图考》等。鲁迅最初在皇甫庄见到《毛诗品物图考》时,真是喜爱极了。后来他积了钱到书店去买到一部,便视若珍宝,偶尔发现有点墨污或别的小毛病,就觉得不自在,赶快拿到书店里去换,甚至换了好几回,最后惹怒了书店的伙计,嘲弄地说:“这比姐姐的面孔还白呢,何必换掉。”这种刻薄话使鲁迅生气,不过说实在话,这个少年书迷,爱书也爱得太出奇了。鲁迅买不起的书,就自己动手来抄,他从小就有抄书与描画的习惯,三卷《茶经》、《五木经》他都亲手抄过。《西游记》、《荡寇志》里的绣像,他描画下了一大本,鲁迅从童年时代开始,就为他以后攀越文学艺术的崇山峻岭,铺下了最初的石级。
在中国,任何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战士,都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鲁迅后来所以对中国的社会和历史表现出那么深刻的认识,在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勇猛的冲杀中,表现出那样惊人的毅力,是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领会紧密相关的。他从古代文化中汲取的*主义因素,砥砺了他的分辨能力,又使他看清了封建主义圣贤们在冠冕堂皇的纱幕下所隐藏的东西,因此,当他一旦掌握了先进的批判武器反戈一击的时候,便切中要害,显示出一种使黑暗势力无法招架的打击力量。
鲁迅的童年,书本曾带给他欢乐,也曾带给他痛苦,他被强制阅读的那些枯燥乏味的典籍,有时候实在像是一种苦刑在折磨着他。尽管这对他未来的事业具有意义,可是他还不知道。尤其使他幼小的心灵感到难受以至恐怖的,是《二十四孝图》这样的读物。这是一位长辈给他的书,听说书中有图,他很高兴,可是,打开一看,却叫他的心紧缩起来。书中所宣扬的竟是各式各样的愚蠢的虚伪的孝子,那故事也一个个令人扫兴和寒心,甚至是绝望。例如该书列为第一个孝顺的模范是晋代的王祥。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不仅对他凶狠,而且在他父亲面前挑拨离间,使父亲对他感情不好。而他却一味孝顺,在冰坚雪寒的冬天里,继母想吃鱼,他竟脱去衣服卧在河面那铁板一样的冰上,用自己幼弱身体的体温化开冰层,去设法弄鱼!另一个使鲁迅更加厌恶的孝子的模范,是过了古稀之年还撒娇的老莱子,这个七十多岁的白发老头,早已老态龙钟,却穿上五色斑烂的衣服,摇着拨浪鼓,故意跌倒在父母面前,扮演婴儿的游戏,以博得父母的欢心,真令人肉麻!
而最使鲁迅感到惧怕的是“郭巨埋儿”的故事。郭巨生怕自己三岁的儿子会吃掉他母亲的粮食,竟要把亲生的孩子活埋了。幼小的鲁迅看到这种书,心里留着深刻的伤痕。他想,如果父亲学了郭巨,埋的不正是我吗?这种诲孝的教科书,竟是这样的冷酷和可怕!
鲁迅只是由衷地喜爱那些能够带给他美与愉快的画谱,印着绣像的小说,这是他童年时代隐蔽的天堂的一角,而他的天堂还有更美丽、蕴藏着更大欢乐的一角,那是与他的童心和天性完全和谐的世界。
在这天堂的一角里,有给他讲着“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没金山”一类美丽的故事的继祖母。鲁迅常在这些故事里陶醉,并引出许许多多彩色缤纷的美丽的梦。
家道中衰(6)
在这天堂的一角里,还有与他朝夕相处的媬姆长妈妈。这个发胖而敦厚的乡村劳动妇女,在夏天的夜里,躺在床上伸开两手两脚,摆成一个“大”字,把鲁迅挤到席子的角落里,没有翻身的余地,不管怎么推她,她也醒不过来。然而这个粗鲁的媬姆,却爱鲁迅,还把他最喜欢的书也记在心里。有一天,长妈妈探亲回来的时候,一见面就送给鲁迅一包书。她高兴地告诉鲁迅:“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高兴得全身都颤抖了。他赶紧接过来,打开纸包,又打开书本,啊,多么怪诞和神奇的世界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独脚的牛,三脚的鸟,还有那掉了头还“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拿着盾牌与斧头狂舞的怪物“刑天”……鲁迅又在这种美妙的《山海经》世界里陶醉了。
在这天堂的一角里,还有属于他的慈爱的母亲鲁瑞。她是户部主事鲁希曾的女儿,绍兴安桥头人,生于清代咸丰年间。当时的中国像是一潭死水,乡村女子被禁锢在家里,很少有人能够识字,她也没上过学,然而凭着自己的毅力,她自修到能够读书的程度。她读了不少的书,最初读的是些弹词,如《天雨花》、《再生缘》,随后看的是演义,大抵家里有的书她都看。有时她还自己买些喜欢读的书,当时新出的章回体小说,她也买来读。她原先裹了脚,清末天足运动兴起时,就放了脚。这个很有胆识的女子,对自己的孩子却有着温柔的母性的爱。当周伯宜命令鲁迅背书时,她静静地听着,为儿子耽心,儿子顺利地背完了书,她为儿子高兴。她每年回娘家时,总把鲁迅带去。
外婆家所在的安桥头是鲁迅儿时的乐土,那是一个离曹娥江不远的幽静而偏僻的村庄。—条小河缓缓地从村中流过,河里有捕鱼和罱泥的小船。酷爱大自然的鲁迅来到这里后,觉得世界真太美丽了。村庄那么幽雅,田野那么青翠,河里的水草那么婀娜多姿,而斜倚在河畔的那些不知名的小花,在阵阵掠过田垄和小河的野风中,散发着多么浓郁的清香。在这画意盎然的村子里,他和小伙伴们,像活泼的小鸟似地蹦蹦跳跳,嬉戏打闹着。给这令人心旷神怡的大自然风光更增添了无限生机。
在月光如水的迷人的静夜里,他们还结伴坐着白篷的小船,去邻近的赵庄看社戏。年幼的陪着小客人坐在舱中,年长的坐在船尾。小伙伴们架起两枝橹,两人一支,一里一换,有说的,有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水声,在左右两岸都是碧绿田野的河流中,飞一般地奔向目的地。船在河里驰行,河岸两边的豆麦散发出的清香,在水气弥漫中扑面而来。淡黑色的起伏的山峦,彷佛是什么巨大的野兽的背脊,缓缓地向船尾跑去了。
一会儿,见到赵庄了,首先扑进鲁迅眼帘的是屹立在庄外河边空地上的一座戏台,远远地它在朦胧的月光下显得十分迷人,鲁迅几乎疑心是在画里见过的仙境,竟在这里出现了。
童年时候,鲁迅的天堂还不仅是这一些。东昌坊口新台门的院子里,另有一个小小的天堂,虽然没有水乡那么广阔,却也有许许多多动物与植物,这就是鲁迅家院子后面的百草园。这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蝉儿在树叶丛中不住地鸣唱,黄蜂在菜花地里忙碌着,轻盈的云雀忽然像一枝箭似的从草间飞向半空中去。而在短短的泥墙底下,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看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家道中衰(7)
鲁迅到了三味书屋之后,老师虽然很严厉,但在这里也有许多快乐,当寿老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他的几个同学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而他就开始画画,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地描下来。书屋后面还有一个狭小的园子,同学们可以偷着去花坛上折梅花,找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这一切都是那样美好,那样和谐地点缀着他生命的早晨。天真的、快乐的少年鲁迅,哪里知道人间还有许多肮脏和黑暗,苦难与贫穷。在他充满着稚气的眼里,整个无边无涯的世界,都像他家里的院落,都像百草园、三味书屋,都像安桥头那里的静幽幽的小河与田野,都是那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