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 >

第32部分

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第32部分

小说: 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的媒体拆解和合并它的“前任媒体”,如电影拆解和合并了戏剧,电视拆解和合并了电影。尼葛洛庞蒂所说的“新瓶装旧酒”也是这个意思。新媒体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克服它的前任媒体在时间、空间和感觉上受到的限制。所以从新媒体与它的前任媒体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显示新媒体的特征,对新媒体的研究常常离不开对旧媒体的考察和反省(这可以说是一种在理论上的“忆苦思甜”)。为了理解数字时代的“交往”(communication),在前一章 中我们详细地考察了大众时代(前数字时代)的最重要的媒体——电视——的传播模式,现在,为了理解 WEB,我们也必须理解WEB的历史和史前史。

    正如格威(Tim

    Guay)在他专门讨论“WEB 的历史和史前史概览”(An Overview ofHistoryandprehistory of WEB )的节点中所说的:WEB 的出现,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媒体诞生了。在引进任何一种新媒体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旧媒体范式与新媒体范式相互竞争的过渡期,这种竞争将决定新媒体的形态。对于我们当中所有创造、研究和使用WEB的人来说,重要的是意识到这种变迁,看到我们所熟悉的范式之外的范式。

    在格威特看来,WEB 出版范式(Publishing Paradigm)作为一种汇通性、交融性的出版范式,包含了三个关键性的技术系统--Internet、多媒体、超文本。这三种技术系统都是在电脑技术充分发达后才出现的。

    Internet 是 WEB 的首要技术前提。它提供了一个地理意义上的“环球网络”(globalnetwork)。它使全球的电脑(作为一个个“点”)首先在物理意义上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最基本意义上的“网”(Net)。没有Internet,人们不仅根本不会去想到要发明WEB技术,即使有人发明了WEB技术(虽然这完全是一种假设),WEB技术也无法成为现实。WEB技术的是由“WEB之父”的梯姆?贝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1989年发明的,他自己发明的这种技术命名为World

    Wide WEB(“环球网”,亦译成“万维网”、“3W 网”)。Internet 给 WEB提供了范围(scope)和广度(reach)。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Internet,“环球”(worldwide)无从谈起。

    12.2 多媒体与WEB

    WEB的第二个关键技术系统是多媒体。

    多媒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3年。恩吉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在这一年发表他的轰动性的论文《一个为扩增人类智能的概念框架》(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Augmentation of Man's Intellect),首次提出了这样一种观念:计算机不应该是一种冷漠、枯燥的计算工具,它是可以与人进行交流,具有某种“表情”(expression)的机器。

    那个时候的计算机与今天的计算机相比,不仅技术性能(计算能力)低下,而且没有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显示屏。显示屏很自然地令人想起电视机,但在那时,虽然电视机早已出现,但谁也没有想到这种计算工具与作为一种媒体的电视有任何相关之处。它唯一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是它打印在纸带上的数字。

    恩吉尔巴特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计算机既然能打印出数字,那么它能不能显示出符号或图形呢?它能不能也像雷达(恩吉尔巴特本来是一个舰艇雷达技术员)那样把符号“画”在屏幕上,让使用者可以通过操作按扭或操纵杆与它进行交流呢?他甚至还设想,计算机能不能成为一个剧场式的“大环境”,你和你的同事坐在这个剧场式的环境中研讨问题,协同工作呢?一句话,计算机在功能上能不能扩增,成为一种全面增加人的智能(理智和感觉能力)的机器?在那篇著名的论文中,他预言,将来有可能用一台计算机和一个显示屏幕模拟人的整个写作过程。此外,他还提出了今天我们都熟知的关于鼠标、屏幕文本和多窗口显示等概念。

    恩吉尔巴特的设想和在此方面的努力导致了一种关于计算机的全新概念:计算机不仅仅与“计算”有关,它将是一种媒体,一种可以作用于人的多种感知能力的媒体。这其实就是说,计算机本身就是一种“多媒体”。虽然在WEB最初的行动计划中提到创造多媒体的可能性,但多媒体能力并没有成为WEB的设计目标的一部分,最直接的原因是到那时(1989年)为止,终端为哑终端(dumb terminal)的结果系统(resulting system)仍然被广泛地使用,而这种系统无没与多媒体系统兼容,不过设计人员始终没有忘记这一可能性。由于马赛克浏览器(MOSAIC browser)的发展,多媒体的可能性在WEB中终于成为现实。随着带宽的增加,多媒体在WEB上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12.3 多媒体与“文本”

    “多媒体”是相对于单一、固定的媒体而言的。印刷(文本)媒体,即传统的书刊媒体是典型的单一、固定的媒体。在多媒体与印刷媒体的对比中,我们更能看出多媒体的特征。

    印刷媒介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遵从着一种“线性、等级性格式”(linearhierarchical format)。在WEB中,这种格式至今仍然被部分地使用着。我们在网上查到一部篇幅较大的书(如网上的《安娜?卡列尼娜》)时,我们首先找到的是这本书的目录表。这个目录表与这部书的文本以超文本的方式进行连接(我们用鼠标点一下某个章节的标题,那个章节的内容随后出现在屏幕上。当你读完或下载了一个章节后,你必须重新回到这个目录表,以便读或下载另外的章节)。这个目录表等于这本书的“隧道入口”,或者说是进入这本书的“不二法门”。如果我们不迈进这个“隧道入口”,我们就无法进入这本书。

    网上的这本书不同于一个有许多入口的建筑,而是一条“隧道”。所以我们把这种格式称为“线性的、等级性格式”。

    目录表是我们“游览”一本书所使用的“地图”。但目录表只表示印刷媒体的“线性、等级性”的形式方面。目录表的背后,是作者的暗中安排的思路,这种思路已经贯穿在书的正文(文本)中了。即使我们读一本书时根本不看它的目录,我们实际上也在受这种思路的支配。作者像一名导游,按事先安排好的计划、路线领着你游览。你所看到的正是他希望你看到的。(不同的导游领着我们看同一个景点,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不同的景点。)每一本书都可以说是一个阴谋,一个圈套。

    决定印刷媒体的“线性、等级性格式”是它所包含的“作者-读者”模式决定的。读者有再大的创造性,作者的地位是很难动摇的——读者不能变成作者,作者的大思路不可改变,读者与作者的等级关系不可改变,读者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自己的视角被作者预先大致设定(即被作者奴役)的状况。

    在包含了多媒体和超媒体技术系统的WEB中,“作者—读者”这种线性、等级性关系,作者在一本书中或明或暗设定的圈套将被消解。在一篇题为《屏幕文化的与视觉分析》("Screen

    Culture and Visual Analysis".)的文章中,作者首先要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在使用屏幕(而不是纸张)的过程中——

    1)我们正创造什么意义;

    2)我们呈现内容的目标、规则和形式是什么;

    3)我们怎样给使用者定位——使用者是控制还是被控制;

    4)互动性的水准和类型。

    在这四个方面,单一性的印刷媒体与多媒体是正好相反的。

    作者指出,“多媒体本质上是不同的呈现方式之间的对话”,“多媒体作品是将你引向创造你自己作品的媒体”。多媒体使作者与读者(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的界线变得相对模糊起来(这将对版权法形成巨大的冲击)。

    同一作者的同一本书在不同读者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面貌——不同的读者在书上划线,圈点,批注,使同一版本的书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但把一本书读得再细的读者也不同使这本书面目全非,你只能书页的有限的空白处批注,你的文字总是“靠边站”的。更重要的是,当你陷入作者设定的圈套时,一方面你很难意识到自己已陷入圈套,另一方面即使你意识到或相信自己已陷入圈套之中,你也很难从这本书突围出来。

    然而,同样一堆比特,在不同的多媒体电脑里却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风情”。尼葛洛庞蒂对此作了生动的描绘。“在数字世界里,媒介不再是讯息。它是讯息的化身。一条讯息可能有多个化身,从相同的数据中自然生成。将来,广播公司将会传送出一连串比特,像前面提到过的天气预报一样,让接收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加以转换。观众可以从许多视角来看同样的比特。”    以什么视角来看比特,主权在终端而不在比特的提供者。“读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作者”。尼葛洛庞蒂以“一张昆虫学的光盘”为例:“这张光盘的结构会更像一家游乐场而不是一本书。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探索光盘的内涵。最好能以线条画出蚊子的结构,以动画表现蚊子的飞行动作,而以声音表达出它的嗡嗡叫声。但是我们不需要为每一种表现方式建立不同的数据库,或让每一种方式都成为个别创造的多媒体经验。这种种方式可以出自同一个来源,并且能从一种媒介转换成另一种媒介。”

    “多媒体”之“多”主要不是指它是一种多功能的媒体(将电视机、录像机、音响、传真机等集于一身),而是指它能将同一堆“信息原料”(比特)呈现为不同的面貌,使之具有不同的化身。所以尼氏强调:“思考多媒体的时候,下面这些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即:它必须能从一种媒介(体)流动到另一种媒介(体);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总而言之,多媒体使人优游于不同的感官世界。

    格威甚至还使用了一个与多媒体(multimedia)对应的词——“多(重)感觉”(multisense)。他说:“多媒体是一种强有力的范式,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多重感觉的经验(multisensory experience)。它以一种文本所不能胜任的范式来吸引我们,来与我们交流。”

    我们把印刷媒体的传播或交流模式概括为“作者—读者”,这一模式忽略了一个细节。

    一个文本在从作者传到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