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离开公司你什么都不是 >

第3部分

离开公司你什么都不是-第3部分

小说: 离开公司你什么都不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公司对你的重视程度都是随着你的业绩提升而逐步增加的。找一个大公司的意义不在于每个月多挣几千块钱,而在于你能够在一个比较大的平台上学习和发展。”
接着我问他:“你在公司工作了这么短的时间就要辞职,你把贸易公司的业务弄清楚了吗?这个行业你了解了吗?”
他回答说:“没有。”
“既然这样,那我觉得,除非你打算以后不再从事贸易行业,否则你在这个公司工作的一年就等于是白费了,你什么都没学到就辞职等于在浪费资源。我建议你先静下心来,深入钻研一下业务。你把这个行业摸透了再辞职也不迟啊!”
他听了我的建议觉得有道理,就打消了辞职的念头,一改往日自以为是的姿态,踏踏实实地工作起来。
我要用业绩证明自己,用业绩创造机遇,为公司就是为自己。
时隔数月,我又在一个朋友聚会上碰到了他。
我问他:“那份贸易公司的工作辞了没有?”
他回答说:“开什么玩笑?自从上次听了你的劝告之后,我觉得这个公司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离之可惜,所以就放弃了离开的想法。这段时间工作得很卖力,也很辛苦,不过总算有了些起色,最近刚刚升职为部门经理。我现在明白了,工作是为自己,公司的平台不能随随便便就放弃。”
没有不完美的工作,只有糟糕的自己。既然选择了工作,就要坚持到底。
有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员工与公司是一种对立的关系,给多少钱就干多少活儿,认为自己是在为公司或老板工作,而不是在为自己工作,所以在工作中能敷衍就敷衍,老板在的时候就干点儿,老板不在的时候就松懈。实际上,在公司这个平台上学的本事都是员工自己的,对工作敷衍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作为员工,应该记住: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与梦想而工作,为使自己的将来是成功的、幸福的,现在就应该努力工作。为自己的幸福、梦想和未来而工作,工作效率会更高。

热爱自己的公司
在清朝的时候,国家金库里负责搬运金银的贪财库兵被称为“银鼠”。这个工作诱惑力太大了,金条银锭就在眼前放着,难免会起贪心。但是金库的检查非常严密,金银很难私自带出。所以,这些库兵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将要换班的时候偷偷将国库的银子塞在肛门里,以逃避检查。这种方法成了“银鼠”们心照不宣的秘密,为了各自的利益,谁也没有告发此事。虽然官员们也发现金库里的银锭不断变少,却总是找不出原因。直到有人发现有很多退休的库兵都得了肛瘘之后,这个谜底才解开。后来为了防止这种“夹私”行为,库兵们每天换班时都要脱得*接受检查。
在当代的公司里,也存在着“银鼠”。据说,有些企业的员工在下班走出工厂或公司大门时,要经过手执探测仪的保安的全身检查。在很多公司里,确实存在着员工监守自盗、将企业的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偷盗财物还只是冰山一角。公司与员工之间似乎从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一下子变成了猫与老鼠的关系。
要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关键在于改善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员工要融入公司当中,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公司的财产。
公司是由全体员工共同经营的。在一个公司里,如果每个员工都有一种“这就是我们的公司,这里就是我们的家”的意识,这个公司一定是一个和谐而成功的公司。
尊重公司就是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未来。
爱公司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融入公司的文化。
微软公司对员工融入公司文化的要求十分严格。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熟悉本公司是每个员工的必修课,因为只有熟悉本公司情况,才有可能把公司情况介绍给你的客户,反之,必会引起客户的怀疑。”
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文化,假如你不去适应,其结果可能使你失业。尤其是初到一个新单位时,一定要先了解它的企业文化,知道哪些事情是绝对禁止的,哪些事情是需要学会习惯的,等等。比如,一些大的企业虽然待遇优厚,但可能制度要求极严,每天必须穿正装上班,要准时打卡记考勤等。如果你希望得到这份工作,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定。你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接受这个公司的企业文化。
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对自己公司的如下信息了如指掌:
◆公司的成长历程及声望;
◆公司主要管理人员的姓名、经历、背景,乃至他们的好恶与禁忌;
◆公司的运行模式与程序;
◆公司的未来发展目标。
融入公司的文化要求员工们:
◆靠眼睛去观察;
◆用语言去沟通;
◆用心去体验;
◆用行动去参与。
要想在公司这个平台上发展,必须积极地融入公司文化。了解了公司的文化之后,就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公司的文化,而不是让公司来适应你。只有真正融入一个公司的文化,才能在职场上实现突破。
二是要认同公司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公司的理想、信念、作风和群体意识。美国兰德公司曾花20年时间跟踪500家世界大公司,发现百年不衰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始终坚持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即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这些目光远大的公司几乎都像维护宗教信仰一样维护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只有把自己和公司的价值融为一体、从公司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员工,才能创造出卓越的业绩。
作为员工,如何与公司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呢?
首先,要培养对公司的认同感。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对自己所认同的东西会产生极大的热情。只有在为自己所认同的目标工作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要培养对公司的归属感。在当今社会,没有谁能孤立地生存,要生活、要发展就必须依托一定的组织,归属于一定的集体或加入一个公司。而一旦加入了公司,就必须将其作为归属,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行为与整个公司联系起来。只有全心地归属于公司,才能真正地拥有公司。
不要羞于在别人面前谈起自己的工作和公司,适度的炫耀是一种自我激励,它会带来自信、责任,乃至成功。
最后,要培养对公司的自豪感。人活着要有自豪感,尤其是对自己的工作和所在的公司。
越是每天都在做一些平凡而琐碎的小事,就越需要拥有自豪感,自豪感是引领你走出迷茫与彷徨的明灯;越是为工作而抑郁和烦恼的时候,就越要张扬你的自豪感,自豪感是浸润你心田的清泉。
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不要吝惜你的自豪感。每个人都是公司舞台上的演员,舞台可以简陋,但演出必须精彩;岗位可以平凡,但追求必须崇高。生命需要鼓励,自豪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喝彩。
自豪感是自信的源泉,是幸福的保障,是成功的阶梯。具有自豪感是你真正融入公司文化的集中表现。只有身心全部洋溢着自豪的时候,你才能爱上工作、爱上公司,才能把生活这场戏演好。
 。  。。  想看书来
不让薪水束缚自己(1)
薪水是员工们最关心的问题。优秀人才都往外企、IT行业以及互联网等新媒体行业里扎堆儿,就是因为它们的薪酬水平较高。刚毕业或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对薪酬往往抱以很高的期望,认为凭借自己的才华或学历,自然能够得到重用,取得丰厚的报酬,甚至在工资上相互攀比,将其视为衡量个人能力或本事的唯一标准。
薪酬水平的不同,导致员工的工作态度有极大的区别。很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而无法被委以重任,薪酬水平低,于是怨天尤人。还有很多人认为,“反正我是在为老板打工,我为老板干活儿,老板给我开工资,拿多少工资就干多少活儿,等价交换”。这种定位会导致一种应付工作的态度,能躲就躲,能闪就闪,能敷衍就敷衍。
很多人因为不满意目前的薪水,甚至想要另谋高就。然而,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薪酬水平都是有标准的。很多跳槽者在短暂性地提高了薪水之后,就再也无法提高,甚至越跳越低。这些人被薪水束缚住了手脚和思维,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一向认为,一等员工看机会,二等员工求工作,三等员工为薪水。
我们是在为自己、为事业、为未来而工作,我们获得的是一个深入学习一个行业并奠定事业基础的机会。
打工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谋生,刚开始工作,不为挣钱是不可能的;第二个层次,钱挣到一定程度,便感到空虚,需要证明自身的价值。一个仅以薪水为奋斗目标的人,永远无法走出房奴、卡奴、车奴的平庸生活,也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对于员工来说,一个公司能提供的价值和意义也绝不是由薪水来衡量的。工作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薪水只不过是许多报酬中的一种。当抱着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去选择工作的时候,人生的前景就会立刻改变。
投入地工作是一种乐趣,与老板发多少薪水没有关系。虽然做到这一点非常难,但恰恰就是因为投入地工作,有些人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在没有优厚的金钱回报的情况下,依然热爱自己的工作。
没有人会忽视我们的存在,除非我们三心二意;也没有人会认为非我们莫属,凡事都在人为。
当你忠于自己的理想、爱好和自我的时候,就会发现金钱不是“苦”出来的,也不是“挣”出来的,而是“吸”过来的。当你热爱你所从事的工作时,你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你满足、让你快乐、让你获得足够的幸福感。在这个时候,你会因为这种工作和生活方式让自我变得异常强大,而这种热爱会产生极强的感染力。有很多时候,金钱就像一些细碎的小铁屑洒满一地,找它们的过程会极为辛苦,真正有智慧的人会把自己变成一块磁石,靠磁场把这些铁屑主动“吸”过来。
薪水也是那细碎的铁屑。谋生固然无可厚非,但比谋生更重要的是发现工作中的潜在机会,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发挥自己的才能。工作不只是为了挣钱,人生应该有比薪水更高的目标。
我刚从大学校门出来进入媒体行业的时候,拿的薪水也不高,但我觉得媒体这个行业能锻炼人,无论是与社会各行各业接触的经验、良好的职业训练,还是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建立,这些东西的价值都是用薪水难以衡量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让薪水束缚自己(2)
如果只是为薪水而工作,我们只能获得微薄的薪水,而如果为自己而工作,我们将拥有未来。
我当时做的是财经记者,与企业界包括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接触比较多,与他们沟通和碰撞的过程也是一个了解自我、发现自我、使自我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当年我在《中国经营报》策划并主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与老板对话”专题,采访了很多红极一时的企业家。这些对话还于1999年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即《高手过招——策划大师和商界大腕龙门对阵》。其中很多人的话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比如,我问丹侬集团的董事长余伟达:“在今天(当年)的生意场上,还有一步登天的生意机会吗?”余伟达回答说:“太多了!我们许多人没有想到、做到,是因为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