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营销状元 >

第22部分

营销状元-第22部分

小说: 营销状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江听她这么一说,赶紧补充:“我这是二婚,其实也还谈不上二婚,我们现在还只是订了婚。她家世挺好,父亲是苏大教授,母亲是苏大附二医院的医生,家庭关系也简单。她自己则是上海交大毕业,现在苏州海关工作,人很贤淑,外秀内刚,处事很有决断,在海关界还是有名的巾帼英雄。”
  “这可是你的福分哟,有这么一位贤内助,将来你一定会飞黄腾达的。”赵小兰一听就知道这是一位好媳妇,对朱江将来的事业、家庭都有好处。
  不过对照自己,何尝不是找了一位如意郎君,才有了这样一个温馨的家庭呢。她接着说:“我先生也是一个好人。他绝不把公事带回家里,也不允许人家上门找他谈工作,更不希望在家里谈业务。他常说家就像一只轮船回到了港湾,需要宁静,需要休息。周末呢,我们会带小孩一起去他姥姥、姥爷家。他姥爷原来在国务院工作,现在退休在家,忙碌了一辈子,也该享享福了。他特别喜欢逗孙子玩。”
  赵小兰一提起她的孩子,就喜形于色,滔滔不绝。
  “我下次到北京去,一定要拜访一下你的先生,看看你的孩子。”朱江笑着喝茶,侃侃而谈。
  “你是我老同学,我家那位一定会很乐意听你侃我们高中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的。”赵小兰提到高中时的那种眉飞色舞的神情感染了朱江,他的思绪回到了长沙的青少年时期。岳麓山爱晚亭、天心阁城楼、湘江边杜甫江阁……处处都有青春的痕迹。

寻求支撑点(13)
“还记得吗,有一次“五一”我们到橘子洲野餐。”赵小兰回忆。
  “怎么不记得,你、我、白面书生陈其,还有那个判官胡明亮,我们四个人一起烤鱼吃。等到鱼烤得差不多了,放了带去的辣椒粉、胡椒粉、盐和香油,香气扑鼻,大家也不管它熟没熟,就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结果第二天都拉肚子了。”
  朱江回想当时的情景,笑得前仰后合。
  赵小兰也是笑弯了腰,口中的一口茶喷得好远,弄得周围的人都把目光转向他们。
  他们可能在想:这两个活宝,怎么这样好笑。
  两个人迎着湖上的晚风,沉浸在欢声笑语中。赵小兰和朱江都好久没有这样尽兴了。
  夜已深,朱江怕赵小兰着凉,建议往回走。
  赵小兰似乎兴致未减,待朱江劝了几次后才准备离开,并相约朱江后天到苏州再促膝长谈。
  朱江和赵小兰并肩走出湖边的小路,回到马路上。他们还沉浸在往事之中,学生时的生活让他们有了诸多感慨。
  “再过二十年,我们都老了,那时再回忆我们学生时的生活,又是另外一种心情。”赵小兰突发奇想。
  朱江笑着说:“那时我们可能要唱那首《再过二十年》了,到时我们把高中同学聚集在一起,肯定会有很多很动听的故事。”
  “是啊!留住今天,把握好明天,才是最美好的。”二人说着笑着。被微风吹动的树叶在昏黄的路灯下若隐若现,映照着两人的身影慢慢远去。
  两天后,朱江和夏燕决定接待赵小兰。他们和市银行张行长联系后,知道赵小兰头天晚上就到了苏州。由于市政府和市银行都在接待她,所以第二天才接到赵小兰的电话,她要朱江下午和张行长联系后再安排。下午,朱江与张行长通了电话,知道赵小兰已推掉了许多宴请,晚上听自己安排。
  朱江和夏燕经过一番商量后,要张行长转告赵小兰,晚上在工业园区荷塘月色饭店吃饭,并邀请了张行长一同赴宴。
  张行长已知道他们的关系,所以欣然同意随赵小兰同往。
  夏燕早早下了班,在市里一家美发厅做了头发,并回家换上了一套粉红色裙装,一双红色浅口皮鞋,看起来亭亭玉玉,美丽大方。
  她对着镜子左看右看,她的母亲看到她这副样子,觉着好笑:“阿囡,又不是去拍婚纱照,只是去赴约而已,要这么精细么?”
  她妈妈正坐在厅中沙发上打毛线,故意调侃她的女儿。
  “妈!看你说的。”夏燕在房里跺脚撒娇,妈妈却哧哧发笑。
  “要走了,已经五点了,开车去怕中途塞车。”朱江提醒她。
  “好了,走吧。”夏燕精心打扮后终于出来了。妈妈上下打量了一遍,女儿做了个时兴的凤凰头,脸上擦了一层香粉,描了眉,还涂了淡淡的口红。
  她知道女儿要见的是政府领导,不是前卫女性,所以,应该端庄大方。
  妈妈看女儿是越看越漂亮,口中不觉称赞了一声:“好!”
  听到母亲的称赞,夏燕笑着回头冲母亲眨了眨眼。
  他们出发了。从东环进了园区后,道路没那么拥挤了。他们轻车熟路来到了管委会后面的荷塘月色饭店。停车的太多,车位难找,最后在引导员指点下,总算在饭店西北角上找到了一个空车位,他们停好车进了门。
  “我们前天订了‘藕池’包厢。”
  引导小姐查了一下订座本子,上面注有夏燕的名字,夏燕点点头。小姐把他们带上了二楼包厢。进包厢前穿过一个大厅,整个天幕和墙壁布满了荷花和荷叶的装饰,俨然一副月中荷塘之景象。灯光下,天幕上一轮皓月正慢慢向上爬,让人仿佛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构思巧妙,尽现江南文人的才气。画与景融合在一起,与吃玩相映成趣,这就是江南独具匠心的饮食文化。 。 想看书来

寻求支撑点(14)
他们进了包厢。包厢内与大厅相映成趣,也是荷塘布景。天幕上月色沉沉,两盏宫灯给这个环境增添了无限诗意。
  桌上的纯银餐具擦得晶亮,桌布洁白耀眼。两位招待小姐都穿着旗袍,浅蓝的底,恰到好处地点缀了几朵白色的荷花,这又增添了另一种情趣。
  夏燕点了一瓶糯米黄酒,并嘱咐小姐要热一下,还点了碧螺虾仁、大闸蟹、松鼠鳜鱼和素什锦,都是清淡而有名气的菜。茶是自带的三万昌的*碧螺春。
  朱江的手机响了,是赵小兰打来的。
  “朱江,在哪里啊?我们已到了门口了。”
  “好,我下来接你,我们在二楼的‘藕池’包厢。”朱江边应声,边很快地站起来向外走。
  “我去接他们。”他出门前对着夏燕说了一句。
  朱江刚一下楼,就看到张行长和赵小兰进了大厅。
  “你来得早啊!”赵小兰笑着与朱江打招呼。
  “我才到不过几分钟。”朱江让赵小兰和张行长先走。
  “还是你引路吧。”张行长笑着客气。
  “你是这里熟客,还是你先走。”
  “在‘藕池’包厢。”朱江说了地方。
  “噢,今晚我们都进了藕池啊?”张行长调侃了一句。
  赵小兰一边走,一边欣赏着大厅的布置,环顾四周,荷塘月色的景象甚是宜人。
  “真不愧是出才子的地方,连这吃饭的地方都这么诗情画意!”赵小兰对饭店的设计赞不绝口。
  这时,大厅的餐桌上已坐了不少人了。
  “生意看来十分红火。”赵小兰说。
  张行长接话道:“苏州是有着独特饮食文化的地方。近年来经济发展快,饮食行业也随着风生水起了。”
  赵小兰今天穿了一套浅红色裙装,手拿一只浅红色提包,优雅、高贵。
  在二楼走廊上,他们与陈瑶和她的一个客户擦肩而过。陈瑶忍不住回头张望,心想:张行长和朱江旁边的贵妇人是何人?
  朱江也看到了陈瑶,但彼此都没有打招呼。
  他们走到包厢时,夏燕已站在门口等候了,朱江紧走两步向赵小兰介绍:“这就是夏燕。”
  赵小兰一边打量,一边与夏燕握手。
  “我叫赵小兰,是朱江的高中同学。在南京我就听朱江介绍你了,今天相见,果然名不虚传。”
  夏燕的脸上泛起一片红晕,她说:“谢谢,你过奖了。请进。”言行举止十分端庄,她侧身让进赵小兰和张行长。
  “张行长,这是我女友夏燕,在苏州海关工作。”朱江待落座后又向张行长介绍。
  “我早听说海关夏燕的大名了,就是没有见到她,在厦门缉私立功的美女关员就是她吧!”张行长一边拿湿巾擦手,一边向夏燕调侃,说得夏燕脸上绯红。
  赵小兰听张行长一说,兴致上来了,她说:“朱江怎么没有告诉我呢?张行长,你给介绍介绍。”说完白了朱江一眼。
  朱江坐在那里嘿嘿笑了一声。
  就在小姐斟茶时,张行长将夏燕在厦门海关协同缉私破获了不少走私案件的事述说了一遍。
  “真看不出啊,你是我们的缉私英雄啊!”赵小兰十分欣赏面前这位苏州美女。
  “过奖了。那都是前两年的事了。”夏燕淡淡地把话挡了过去。
  朱江将点的菜牌趁机递到了赵小兰面前,说:“请你过目,吃得惯吗?”
  赵小兰将它推给了张行长:“你看呢?”
  张行长知道今天赵小兰是主客,他是陪客,就客气地说:“夏小姐点的一定是佳肴。”
  “是啊!”赵小兰说,“夏小姐是苏州人,对苏式菜肴肯定比我了解。就按她点的上吧,她点的肯定都是好菜!”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寻求支撑点(15)
赵小兰端起茶杯品了一下。
  “啊,真香!我在北京可喝不到这么好的茶。”赵小兰发现茶不错。
  张行长喝了一口,也感到口齿留香,忙问夏燕这是什么茶。
  夏燕抿嘴款款细说:“这是产自洞庭东山的*碧螺春,是三万昌园地里的珍茶,年产不过百把斤。”
  “难怪这么好,张行长喝过吗?”赵小兰问。
  “我在苏州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喝到这种好茶,你怎么弄来的?”张行长问夏燕。
  “他父亲是苏大教授,因为与三万昌高级农艺师相熟,所以每年可以弄上半斤。”朱江帮夏燕解释道。
  “你回北京时,给你带一罐回去喝。”夏燕见赵小兰喜欢,当时就承诺送她一罐。
  “谢谢了,可是我怎么能夺你父亲所爱呢?”赵小兰有些不好意思。
  “我父亲喜欢喝龙井的,花茶他一般不喝的。”夏燕急忙解释。
  赵小兰听后,微笑着说:“既然这样,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
  张行长悄声问朱江:“市场上有没有卖?”
  朱江说:“这要问三万昌才知道,估计不走门路很难买到。”
  张行长心中有了数,这是*茶。
  菜送上来了,盛菜的盘子是*,其中的菜肴更是*,相映成趣,诱发了大家的食欲。
  “赵部长,请!”张行长用银匙舀了几只碧螺虾仁放到赵小兰碗中。
  虾仁里还夹杂着一根根细长的茶叶,赵小兰轻轻夹出一根放进嘴里,细细咀嚼,满嘴茶香,沁人心脾:“不错,真的不错,比北京王府饭店的厨师做的还地道,江南水乡出好菜啊!”
  “你不也是南方人吗?”张行长知道她是长沙人,有意一问。
  “是啊!我是湖南人,湖南人重口味,有一句俚语‘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吃湘菜离不开一个‘辣’字。”赵小兰很高兴地提到了家乡菜。
  “朱江,你是不怕辣的人,到苏州后还吃辣的菜么?”
  夏燕听了赵小兰的问话在那窃笑着。
  “入乡随俗,慢慢习惯了。”朱江望了一眼夏燕,回答了一句。
  “是要入乡随俗,你父亲是苏州人,你虽在湖南长大,但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