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感受日本 >

第11部分

感受日本-第11部分

小说: 感受日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日本社会,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十分注重给对方面子。人们说话通常比较婉转,点到为止。说话的人持有尽在不言中的含蓄,彼此之间存在着心领神会的默契。如果这种默契不能成立,彼此也不会去苛求,不能走近那么就选择疏远,犯不上让对方难堪。往往话说透了,没有了回旋余地,反而有失礼节;日本人不会为了坚持原则而争得面红耳赤,不会认死理。为了不伤和气,为了保证整体的协调,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观点,哪怕他知道服从的选择很愚蠢。
  不同的人群中有不同的圈子,日语叫做“轮”,为了保持“轮”里面和谐,就要求人们压抑个性、服从组织,这就是日本人重视的“和”。圈子里面的人则视彼此为一个整体,即使各有各的算盘,各有各的心事,但是表面上,甚至行动上却总是力图保持一致,在一起的话题也是互相附和,修炼功底深厚的人更是不会轻易地与众人反目。日语中“轮(圈子)”“和(氛围)”“话(说话的深浅)”三个字的发音都是“WA(哇)”,一个人缘关系很好的人一定对“WA”的精髓有着透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技巧。
  我们的团队之所以维持了十多年,老师个人的牺牲和奉献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长时间的和睦相处也有大家为“和”创造出来的团队氛围。我没有想到老师的指责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也没有想到连接了十多年的纽带会如此脆弱,伙伴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包容力会如此经不起冲击,这果然应验了在日语学校听到的忠告。
  在日本,理解“和”,进入“轮”,适度“话”,只有学会“WA”,才能真正了解日本人。
  

日语的微妙
中国诗人多在诗文中使用“君”字,给人一些儒雅的感觉;在一些谈修养的论著中,“君子”又是有教养、有身份的代名词,“君”字在中文中有向对方表示敬重的成分。在日本的电视电影中,角色之间经常使用“君”字称呼对方,但是日本人对“君”字的使用和中国人又有很大的不同。
  “君”字非常频繁地出现在日本人的会话中,在上司下属、前辈后辈、老师学生这种有上下关系的场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用“君”字。在意思上是指“你”,但是含有上司对部下的威严和关爱的寓意。此外,恋爱男女和夫妻之间,通常男性使用“君”来称呼女性,除了体现出亲密之外,也表现出男方的君临地位。因为,女性是不能同样称男方为“君”的。
  日语中除了特定的文字表达之外,通过语法和文体来体现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和距离的表达方式比中文复杂。如果不了解日本的传统意识,不懂日本人的语言感觉,没有日常生活的经历,很难准确地掌握对话中特有的细腻和微妙。
  一般人之间说话会随时根据对方身份、地位、年龄的高低和熟悉程度,小心翼翼地在“尊敬语”、“自谦语”、“郑重语”中选择词语。稍不留神,把对下级说话的词尾用在了对上级的言语中,目中无人的行为就会造成对方的不愉快。
  记得在京都日语学校学习日语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日本人说话很婉转,大多数情况下有言不由衷的成分。比如京都人在客人要离开的时候通常会说“喝杯茶再走吧”,这是客套。日本人告别的时候会说“下次务必找时间再聊”,如果你当真了,那就会失望。老师也给我们举了很多例子让我们理解这些话背后的日本人的内心想法。
  第一个新年到来了,打零工认识的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让我新年去她家里玩,我赶紧答应并连声道谢。因为听说日本人通常是不会让外人去家里的,我想这就是老师所说的日本人表面的客气,当然我也没有如约。开年后,那位妇女对我说,那天她一直在家等我,这让我觉得很失礼。虽然辜负了她的好意,但还是觉得比万一造成尴尬要好一些。
  我的住地附近有一个寺院,寺院里有一块池塘种着菖蒲。一位朋友来我家里玩,把我家周围的环境着实夸赞了一番,还特意提到那个菖蒲园,说那里的菖蒲是日本国内屈指可数的品种,让我到了花开的时候通知她来看。那时我们住在一所很破旧的房子里,条件很差,我想朋友大概是为了给我一些面子才如此客气地说了这些。
  过了几个月,菖蒲花开了,我想起了那位朋友,她总是忙忙碌碌,而且到我家里来需要一个多小时,我担心如果她不是真的想来看菖蒲岂不是让她左右为难。菖蒲花开过了,朋友抱怨我没有及时通知,错过了观赏时机。
  可能是她们知道对外国人说话用不着拐弯抹角,所以跟我说话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微妙”。时间长了,我的日语有了长进,当对方不再把我当做外国人的时候,他们的说话也就不再直截了当,我对日本人的语气和态度也会变得敏感,也会在对话的细节中揣摩对方的真实用意。对日本文化了解多了,说话行动变得小心谨慎;日语熟练了,反倒不如过去那么敢说话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