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穿越1879 >

第77部分

穿越1879-第77部分

小说: 穿越187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州县,官吏为之迎接,排场很大。

    恭亲王得知安德海离京,暗中密诏予以信任的部将山东巡抚丁宝桢做好诛杀安德海的准备。恭亲王密电丁宝桢,一旦安德海到了山东,借机逮捕,格杀勿论。

    丁宝桢接到密令后,立即令德州知州赵新侦探安德海行踪,密谋擒捕。赵新侦不敢得罪安德海,丁宝桢又命东昌府知府捉拿安德海,也未奏效。丁宝桢大怒,命令山东总兵王正起率兵追赶,在泰安将安德海捕获,押送济南。安德海死到临头还不可一世,丁宝桢当面斥责安德海违背祖训,私出京城,不顾其他官员的劝阻,将安德海先斩后奏。

    丁宝桢的奏折送到恭亲王那里,恭亲王去找慈安太后,慈安亲自书写懿旨,令丁宝桢“严密捕拿,就地正法,勿庸再行请旨”。

    其实,此时安德海在济南已经被诛杀,等慈禧知道这件事时,丁宝桢送回京的就是安德海的人头了。

    亲王和慈安太后一起作决定,杀了陪伴慈禧多年的“干弟弟”安德海,射手座的慈禧充分展现出偏激的缺点,找奕訢大吵了一架,两人面红耳赤,奕訢对慈禧的印象分直线下降到骂街村姑的水准,他大义凛然地表示,自己身上背负着爱新觉罗家族和天下,他俩的身份变了,不能再感情用事,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青春躁动期已过去了,大家都成年人了,是时候担起肩头的责任了。

    慈禧虽然对恭亲王很愤怒,但也无可奈何,此后几年言行收敛了一些,对身边的太监,比如李莲英等,管教严格了。恭亲王奕訢觉得要让慈禧彻底收敛,就必须先解除她的“兵权”。但慈禧这只母老虎,恭亲王暂时不敢动。他想要虎皮,又不敢动母老虎,于是觉定拿荣禄开刀。

    说到慈禧太后,又不能不说荣禄。荣禄一生追随慈禧太后,阴险狡诈,心狠手辣,是慈禧太后的一条忠实走狗。荣禄因为在1861年的政变中护送慈禧回北京,受到了慈禧赏识。而在同治十三年,同治帝载淳病死,慈禧决定迅速立光绪皇帝,荣禄又充当了走狗的角色。他亲自率领禁兵层层防布,严加守卫,以防发生不测。众亲王大臣见宫廷内外侍卫森严,兵戈耀眼,没人敢再跟慈禧唱对台戏,只得依了慈禧。

    慈禧再次垂帘听政,荣禄又立了汗马功劳,因而更受到了慈禧的信任。为了奖赏荣禄,慈禧命荣禄担任“以内务府大臣与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同被顾命”,并代表太后亲自到醇王府迎出4岁的载湉,也就是光绪皇帝入继大统。

    恭亲王也是政治老手,他知道对于荣禄这样的军中老虎,常用的打虎手法,应该先升官调离岗位麻痹他,解除兵权,事就好办多了。光绪四年,他将荣禄由步军统领升为工部尚书,实际上是解除了荣禄的兵权。之后,在河北遵化为同治皇帝修皇陵的醇亲王上奏朝廷,点名要“精于算计”的荣禄去帮忙,慈安太后又表示同意,荣禄就这样被赶到河北遵化去修陵墓去了。

    对于安德海的死和荣禄被赶走,慈禧忍气吞声了五年。甚至在光绪七年,也就是1881年三月初十日戌时,年仅45岁的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于钟粹宫后,慈禧还是没有进行报复。

    但是不报复,并不代表慈禧忘了恭亲王对她的伤害,她一直忍耐着,在等待着时机。一直到中法战争之后,也就是1884年,她才对恭亲王来了个釜底抽薪,只要是跟恭亲王有一点关系的官员,都被慈禧罢官。此后,恭亲王相当于被慈喜软禁在恭王府,被严密监视。从这时候起,慈禧才算是独揽了清廷的大权,比有些历史砖家说的晚了二十三年。

    到了1890年,慈禧自己也快六十岁了,老了,醇亲王又病死了,她才考虑要不要让恭亲王复出。

    慈禧那天在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颐和园里问李莲英:“哀家和六哥斗了大半辈子,现在是不是该和好了?六哥六十岁的寿诞快到了,哀家是不是应该请个大戏班子到恭王府为他热热闹闹做个寿?”

    李莲英充分吸取了前任太监总管安德海的教训,为人低调,不乱说话,慈禧突然问起这么一个问题,他慌忙跪下,道:“回太后,此等军国大事,奴才不敢妄议!至于请个大戏班子到恭王府做寿,这个奴才可以去张罗。”

    慈禧看了李莲英一眼,点点头,说:“起来吧,那请戏班子的事,就交给你了。你派人去宣直隶总督李鸿章进宫吧。”

    李鸿章收到慈禧的懿旨,让他进宫。李鸿章心里猜到可能清廷的权力格局又要发生大变局了,他也不太清楚慈禧到底是想用恭亲王,还是庆清王,他去北京前,问李经述:“痴儿,你觉得这次皇太后会用哪个,恭亲王,还是庆清王?到时候皇太后问题,为父该如何是好?一旦表态不合皇太后之意,站错了队,后果不堪设想。”

    李经述心想,恭亲王一旦上位,满清估计就不好推翻了,他想了想,道:“家父不如回答太后,让她自个选一个自己比较舒心的。”

    李鸿章点点头,道:“六十耳顺啊,确实可以这么回答。”

 ;。。。 ; ;
第三十二章 庆亲王上位
    慈禧宣李鸿章进京,然后让他到颐和园觐见。见了李鸿章,慈禧看似漫不经心问李鸿章:“醇亲王病逝,洋人那边可有甚动静?”

    醇亲王病重后,总理衙门就一直由李鸿章负责,跟洋人打交道一向是李鸿章的活。李鸿章回答慈禧道:“洋人那边,老臣已经跟他们打过招呼,无用多虑,一切还是看老佛爷您的安排。”

    慈禧满意地点点头,继续问道:“百官那边呢?”

    李鸿章回答说:“百官们更不敢妄议朝政,一切由太后做主。”

    慈禧说:“礼亲王前些日子说自己老了,请解军机大臣职,哀家不允,但看他的身子骨,是不硬朗了。现在醇亲王又病逝了,哀家也准备在这颐和园颐养天年,皇帝年幼,朝中没有一个主心骨可不行呀,哀家心里也很着急,你看恭亲王和庆亲王,他们谁更适合担此重任?”

    李鸿章其实心里知道,庆亲王奕劻工作能力很差,名声也不太好,但他官运却好得出奇,必有他的过人之处。从1884年上台后,他负责都是像外事、海军、财政等重要部门。因为庆亲王善于搞关系,请客和吃请是他每天必修课。为了讨慈禧喜欢,他还把麻将牌引入宫中,手把手地将搓麻技艺推广到人,从宫女到太监,无不乐此不疲。这只是第一步。庆亲王不时让他的小老婆进宫,不是陪老佛爷、就是陪老佛爷身边的李莲英来两圈。他还给小老婆定下规矩:只能输不能赢。所以,庆亲王的小老婆每次进宫陪打麻将,随身带去的银票总是不够输。这样一来二去,庆亲王的人缘好得出奇,慈禧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夸庆亲王谦和、没架子,对下人好。而且庆亲王善于理财,这一点是其他王爷比不了的。他格外青睐外资银行,特别是英资汇丰银行,他在那里的存款高达数百万英镑。当时在伦敦买了一幢带花园的豪宅,不过2000英镑。

    至于恭亲王,李鸿章心想,他的复出还有两大障碍,一是颐和园的工程,同治皇帝时期清廷就想重修颐和园,被恭亲王否决了。他是不会同意耗资上千万两白银的颐和园工程的;另外,慈禧1884年将恭亲王罢免,好不容易清除了他的势力,对恭亲王还未完全信任。但此时,李鸿章不便于表态,他想起李经述的话,便把这皮球踢了回去,对慈禧说:“这等重要事情,请太后做主。老臣一定全力支持!”

    慈禧见李鸿章都不敢说话,心里明白只有自己独断了,她心里在恭亲王和庆亲王之间徘徊了很久,心想庆亲王处理政务水平不怎么样,但看来看去,还是他办事比较贴心。恭亲王在家赋闲六年多,人生能有多少个六年呢?他心中肯定对自己有怨恨。

    到颐和园之后,跟以前相比,闲了很多,慈禧一下子感觉自己明显老了,她这时只想光绪皇帝把颐和园快点修好,她好颐养天年,至于大清的江山,只要不丢就行,她挥挥手,让李鸿章先行退下了。

    李鸿章回到天津,李经述问李鸿章:“太后的意思,确定了吗?恭亲王会复出吗?”

    李鸿章说:“太后现在对恭亲王还是不放心,不然去年不会派护卫监视他。现在皇上也一天天长大,恭亲王如果跟皇上联起手来,太后就真的颐养天年了!”

    李经述说:“这样看来,庆亲王会得到重用了?”

    李鸿章说:“可能性极大。庆亲王这个人,倒是好应付,以后办事,无非是多费点钱财而已。”

    李经述点点头,为了彻底断了恭亲王复出之路,他找人买通了《纽约时报》驻华记者,报道了一段陈年往事,说同治帝和他的学伴,也就是恭亲王的儿子载澂经常私自从紫禁城里跑出去“微服私访”,在青楼寻花问柳,最终病死。

    同治帝的去世,根据正史记载是死于天花。但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是,他因微服逛妓院,染上梅毒而死的。这位年青皇帝,6岁继位,在登极大典上尿了龙椅。每天应景做皇帝,到养心殿摆样子。皇太后垂帘听政,紧握权柄。18岁那年,在娶老婆的问题上,同治皇帝和他母亲慈禧产生了严重分歧,自信长大了的他便展开了与母亲针锋相对的斗争。当时同治帝选皇后的时候,慈禧看中了侍郎凤秀家的闺女,凤女“艳绝侪辈”,但是“举止殊轻佻”;同治帝和东太后慈安却都看中了清朝唯一的“蒙古状元”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后来阿鲁特氏为皇后,凤秀女封为慧妃。慈禧很生气,后来谕示载淳:慧妃贤明淑德,儿宜多加体贴;皇后年少,礼节未娴,儿不应太过耽迷,误了政事。同治帝得天时而不得人和。想振兴大清业绩,恢复先祖荣耀,但时代不允许,环境不允许,母后不允许。傀儡之身,任由摆布。只有噤不发声,但还是动辄得咎。同治被压得灰心,面对前途无望,壮志难酬,他选择了自暴自弃、游戏人生。

    纽约时报的报道是匿名的,报道很详细,有鼻子有眼,说载澂经常给同治皇帝进小说淫词,秘戏图册,帝益沉迷,还带他到宫外作风月之旅,他们常留恋忘返崇文门外的酒肆、戏馆、花巷,在一条不归路上渐行渐远。什么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凤辈,皆邀幸。报道还说同治宠幸太监杜之锡及其姐:有奄杜之锡者,状若少女,帝幸之。之锡有姊,固金鱼池娼也。更引帝与之狎。由是溺于色,渐致忘返。

    其实,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有很多东西没有变,比如对皇帝或名人私生活的关注。想一想,现在哪个女明星裙底走光了都是大新闻。当时,有关同治皇帝的这篇劲爆报道出来以后,一时间,京城的街头巷尾,老百姓和达官显贵都谈论起同治皇帝和载澂的这些轶事。人们口口相传,慈禧大怒,下令将私自议论此事者斩首示众,这才把当时的舆论强行压制下来。

    但三人成虎,人们说到最后,连慈禧自己心里都有一点相信同治皇帝事被载澂带坏的,是被恭亲王的儿子给害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