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穿越1879 >

第42部分

穿越1879-第42部分

小说: 穿越187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坤一看了李经述带来的拜帖,面露喜色,道:“早听闻李中堂家里出了一位旷世逸才,百闻不如一见,果然器宇轩昂,不减令堂当年威风。”

    李经述朝刘坤一一拱手,行礼道:“刘大人过奖。晚辈常听家父说起,刘大人气度不凡,能力超群,朝廷大员中的翘楚,在署两江总督及两广总督任内期间,整顿治安,力剿哥老会及海盗,禁赌;还查办了招商局贪污,支持江南制造局造舰,晚辈很是佩服,今日来访,是晚辈的荣幸。”

    刘坤一听说李鸿章对自己也很欣赏,哈哈一笑,道:“来,老夫来介绍,这位是本官的湖南小老乡谭嗣同,他的父亲曾任湖北巡抚,跟老夫是故交。嗣同自幼从名师,好西学,曾给老夫提出过兴军事学堂、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等主张,后生可畏呀。”

    李经述一听,心想这谭嗣同就是历史上写“去留肝胆两昆仑”绝命诗的那位维新志士,和大刀王五还是朋友,李经述以前读史书,总觉得谭嗣同这人不错,他这样的人物跟康有为,算瞎了眼,现在如果自己将谭嗣同拉到自己的军校,也算是救他一命,便朝谭嗣同拱手行礼,道:“谭兄弟也曾提出办军校?现在北洋筹办武备学堂,正好需要你这样的贤才,不知有兴趣否?”

    谭嗣同此时也就二十出头,小李经述一岁,他一听李经述要办军校,也很感兴趣,便道:“不知北洋武备学堂一年准备招多少人?”

    李经述说:“一年招两千人。只要陆军军官学校坚持二十年,华夏必成军事强国。”

    谭嗣同问道:“我有一个朋友,人称大刀王五,在做镖局生意,能否聘请他当军官学校的武术教官?”

    李经述听说过大刀王五的威名,大喜,对谭嗣同说:“习武可以强身健体,求之不得。”

    李经述将办军校的初步方案和刘坤一说了,刘坤一极为欣赏,道:“贤侄,有志气!世上大多数事情,站在一边看容易,真正去做就很难。筹办中国第一所现代陆军军官学校,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老夫断然没有不支持的道理。”

    争取到了刘坤一的大力支持。加上李鸿章的力荐,朝廷批准李经述到天津筹办陆军军官学。李鸿章给军官学校解决了天津的办学场地和聘请德国洋教官的问题,李经述很快发现一个问题,除了谭嗣同,他的老部下大多都驻扎朝鲜,身边特缺既懂兵又能对他个人保持忠诚的军事人才。李经述的想法,是把北洋陆军军官学校变成自己的“黄埔军校”。恰好1885年,袁世凯回京述职,李经述便让他举荐一人帮助筹办陆军学堂。

    袁世凯也很敏感意识到陆军学堂是一个掌控未来中国的巨大平台,便毛遂自荐,说:“承蒙李公子厚爱,项城在朝鲜练就新军,不如俺回天津,襄助李公子办军校。”

    李经述猜到了袁世凯的心思,袁世凯这人虽然精明能干,但野心也不小,又极会搞人际关系,绝对不能让他染指北洋陆军学堂,于是便拒绝袁世凯道:“朝鲜那边,还少不了袁大将军。”

    袁世凯便又举荐了自己在陈州府结拜的兄弟徐世昌。徐世昌本来就天津人,光绪二年徐世昌得到袁世凯的资助后,中了举人,光绪十年就中了进士,这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在清代属于清水衙门,徐世昌做的事情和张之洞当年一样,都是为领导写写讲话稿,整理文件什么的,极其枯燥无聊,徐世昌比张之洞的境遇更悲惨,当时正跟着被革掉军机大臣并且降了两级的李鸿藻混日子。

    在衙门机关里头,领导不得志,就容易挑下属的毛病,下属往往就跟着受气。李鸿藻因为在中法战争中在幕后策划倒李鸿章,被慈禧太后革掉军机大臣并且官降两级。一身才华的徐世昌,每天上班别提上得多憋屈。那天一卷文书没整理好,就被李鸿藻一顿臭骂!袁世凯找到徐世昌,劝他抓住这个飞黄腾达的大好机会,还将自己在朝鲜练兵的经验倾囊相授!

    “多谢袁老弟!”徐世昌也正想换个地方透透气,便借机出了翰林院,到天津襄助李经述办军校。

    徐世昌果然足智多谋,见练兵人才短缺,建议李经述可以把一些程序倒过来走,比如先在淮军中招揽一些下级军士,再给李鸿章写具体的建校筹划和练兵计划。李经述便去淮军中广贴告示,为陆军学堂招人才,李鸿章同意了。这一则张榜告示简单注明了北洋武备学堂的七大招兵条件:

    一、双手平举能提起一百斤;

    二、一个时辰能跑四十里;

    三、身高五尺以上;

    四、不抽大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去妓馆;

    五、二十岁以上;

    六、识字;

    七、身体健壮,无疾病史。

    李鸿章正式定名中国第一所陆军学校叫“北洋武备学堂”,李经述顺利走出了坑水师提督丁汝昌的第一步!

 ;。。。 ; ;
第四十七章 开始大练兵
    李经述列的七大征兵条件,当时算条件很高了,双手平举一百斤的体能方面暂且不说,仅识字一项,就把很多淮军挡在门外,因为当时当兵的多是文盲。还有的淮兵,一看告示,就摇头走开了:“这是什么烂学堂,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去妓馆,那还算男人吗?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但也有一些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年轻人,抓住了这一鱼跃龙门的大好机遇。

    第一位来投奔李经述的历史牛人,是浓眉大眼的段祺瑞。段祺瑞当时正在山东威海当普通的炮兵。他是一位命苦的少年,说起来小段还是李经述的老乡,小李经述一岁,安徽肥西人,段祺瑞的祖父段佩是淮军将领,七岁把段祺瑞带到宿迁军营,年少的段祺瑞耳濡目染,喜欢排兵布阵,舞刀弄棒。到了十四岁,祖父去世,他扶灵柩回家;十六岁那年,段祺瑞一个人离家出走,步行两千多里,硬是从合肥走到山东威海,千里迢迢投奔堂叔段从德。但厄运没就此放过段祺瑞,父亲段从文来军营看段祺瑞,结果被盗贼劫财害命,其实段的父亲身上也就带了几两银子,死得比窦娥还冤。一年之内,母亲也哀痛去世,段琪瑞家里只留下年幼的弟妹。

    十八岁的段祺瑞身负家庭的重担,在军营拼命打拼,想出人头地,可惜当时的清兵,大多吃喝嫖赌,段祺瑞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正陷入深深的迷惘,在军营里看到盖着李鸿章大印的招兵告示,顿感兴奋,立即收拾行李,带上几个山东炊饼,从威海又步行千里,赶到天津,刚走到李经述的大营门口,就饿晕了。

    李经述听段祺瑞讲述了自己的过去,问他平时有什么爱好。

    段祺瑞说:“卑职不抽烟、不喝酒、不去妓馆、不赌博、不贪污、不占便宜,只喜好排兵布阵。”

    李经述问道:“那你会什么?”

    段祺瑞回答说:“学过火炮操作。”

    李经述便让段琪瑞现场操作,他果然对克虏伯炮能娴熟操练,就让他进炮兵学堂。

    第二个来天津投奔李经述的历史牛人是冯国璋,当时正在天津大沽口当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冯家到了晚清是村中大户,但到了冯国璋的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七岁,冯国璋入私塾读书,特别用功,后来进到书院读书,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在堂叔冯甘棠的资助下,到保定莲池书院进修,相当读现在的自考本科,他一边学习一边到书院外的餐馆当伙计,供自己读书,他还要养老婆孩子,当时学生大多都从家里带饭,餐馆那点微薄收入,老婆孩子都吃不饱饭,所以冯国璋辍学了,他立志要改变自己的贫困家庭,于是在光绪十年,背着父母妻子只身去大沽口投了淮军。他家里穷,看到了北洋武备学堂的招生告示,一个月十两饷银,他立马赶过去报名。

    冯国璋的故事很励志,李经述就喜欢这样有上进心的青年,看似文弱书生的冯国璋,一见面就眯着小眼睛给李经述讲《孙子兵法》,他还结合自己平日在军营里的细心观察,如何练兵也讲得头头是道。

    李经述一看,冯国璋正是自己需要的人才,要了!

    第三个来投奔李经述的人才,是王士珍,从山海关千里迢迢赶来。王士珍看起来面容消瘦,身体羸弱,长得还有点丑,口讷寡笑,说了半天连自己的名字,是哪里人都没讲清楚。

    李经述正准备给他十两路费打发他回山海关,王士珍说自己十七岁时考入了正定镇总兵学兵队,李经述便让他讲讲自己在正定镇总兵学兵队学了什么,王士珍立即口若悬河,怎么排兵布阵,怎么会操,面面俱到,极有条理。

    李经述大喜,也将王士珍留在身边备用。

    李经述没想到这告示一贴,竟然把“北洋三杰”都凑齐了,心情大爽,和这三位也交换了拜帖。

    李经述、谭嗣同、徐世昌,还有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三人商议,拟定好了练兵计划,李经述交给李鸿章。李鸿章奏请军机处,醇亲王一看,工作很细致,还不用花朝廷太多钱,于是大笔一挥,准了!

    两千人招齐之后,北洋武备学堂最后由李鸿章拍板更名为北洋陆军军官学堂,李经述有意把北洋陆军军官学堂选在了离北洋水师学堂七八里地的地方,也就是天津海河下游的东岸,辟地一千余亩,修筑方形大土城,还在土城墙上筑通道和护墙。

    临海河一面的南北两城角处,筑两座炮台,台内地下凿空作为贮存弹药的地下室。然后在墙外面挖壕堑引水形成护城河,并在河边植柳树,城西和城北临海河开一营门,设吊桥,城内中央为建旧瓦房五百间供士兵居住,封闭式管理。

    在海河东面建弹药军械库及马厩,南面为教员住宅,还在东南角开大水池,引海河水流入,架设军用桥梁,水池中心有一小岛,栽上桃树百株,供学员们休憩。在军校堂址西面有宽阔草地,是平时操练的大操场和打靶场,还陆续建起讲堂、厨房、澡堂、步枪暂存室及修械室等设施,日夜施工,不到三个月,一座陆军军官学校就拔地而起,初具雏形,李经述请李鸿章亲自题写了“北洋陆军军官学堂”的校名,用在青石的牌坊门上。

    李经述深知军校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工作,要让军官忠诚听指挥,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思想,他结合当时内忧外患的大局势,将陆军军官学校的核心思想定位“保家卫国”,让徐世昌写了一副对联,题在校门处:“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后来,陆军军官学堂全体学生编为五个大队,每大队四百人,共编为步、马、炮、工、辎五科,在课程设置上,军事课设:基本战术、应用战术、图上战术、战略学、孙子兵法、管子兵法、沟垒学、弹道学等,多是请德国洋教员上课;文化课设国文、算术、几何、三角、地理、格致等,李经述还把淮军大将刘铭传、北洋水师学堂的教习严复也请来给陆军学堂的学员们上课。有时为了跟朝廷大员搞好关系,也请他们来讲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