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穿越1879 >

第41部分

穿越1879-第41部分

小说: 穿越187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受到重用,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机营,他的势利也很庞大,时称“神差”,当时他算得上大清国的“四号人物”,仅次于两宫太后与恭亲王。但1875年,三十五的他,正值壮年,干大事的年纪,在政治前途上却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慈禧背着醇亲王选了他的儿子载湉当了皇帝,即光绪皇帝。

    儿子当了皇帝,不是大好事吗?为什么醇亲王的政治前途反而毁了?

    原来,清朝的皇位继承,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其制度承大明,最开始是“嫡长制”,即在所有皇子中,由皇后所生的皇长子继承,皇太极就是一例。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大帝身体好,和妃子干事也很积极,皇子众多,太子数度废立,九龙争位,兄弟相残,最后四阿哥胤禛登位,也就是雍正皇帝,他觉得“立贤制”比较好,不然像他一样文武双全的皇子当不了皇帝就可惜了。于是清朝的皇位在“嫡长制”的基础上增设“立贤制”:即在诸皇子中,由皇帝选贤者,留遗诏在正大光明匾后。而不管是“立长”还是“立贤”,按照大清的祖制,亲王的儿子以外藩入继大统,也就是当皇帝后,父亲必须回避,做一个贤(闲)王。

    1875年,同治皇帝病危,当时热门皇位继承人有三个。同治皇帝没有子女,就不存在立长或立贤的纠结,按父死子继的正统原则,奕、载、溥辈排下去,入继大统的应该是“溥”字辈。最正统的继位人选,是道光皇帝长子奕纬的长孙溥伦,一帮清流大臣和宗室鼎力支持,手握重兵的左宗棠也被拉拢。

    溥伦当时还是在吃奶的婴儿,朝中很多大臣也料定两宫太后会支持溥伦,因为这样两宫太后仍可长时间垂帘听政,但奇怪的是,慈禧和慈安太后并没有急于表态,只是让大臣们提出皇位的人选。于是朝中有传言说,两宫太后在等怀胎的阿鲁特氏皇后产子,更有流言说,恭亲王将要自己当皇帝。恭亲王奕訢听到他想当皇帝的谣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联合醇亲王奕譞提名了他的二儿子载滢,兄终弟即也符合大清皇位的继承规则。载滢此时十四岁,早就过继给了他的叔叔,也就是恭亲王八弟、钟郡王奕詥。而光绪皇帝此时是大冷门,慈禧太后却突击提拔荣禄兼任步军统领,也就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职务相当于现在的京城卫戍区司令员,牢牢控制了京城。慈禧还做通了慈安太后的思想工作,加上直隶总督李鸿章表态支持她,心里有了底气,在皇位继承人的选定上专横独断,同治皇帝一驾崩,慈禧太后马上召集各王公大臣宣布:“文宗(咸丰帝)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需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

    “敬听”是客气的说法,意思是“你们听着”:把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皇帝,再继承皇帝位。醇亲王奕譞在大殿上听到这消息,都惊呆了,我儿子继承皇位这么大的事情,两宫太后竟然都不跟我商量一下,于是在大殿上嚎啕大哭,哭得昏了过去,可见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清史稿。奕譞传》中是这么说的:“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

    恭亲王也措手不及,慈禧太后这事也没跟他商量,他只得点头同意,毕竟,将成为闲王的是醇亲王奕譞,而不是他。

    可怜的载湉,也就是光绪皇帝,小家伙时年四岁,在睡梦中被人叫醒,套上龙袍,一路哭喊着要“妈妈”,还是被太监用轿子从醇亲王府上抬进了宫中。

    1875年,正月二十日,载湉登基,年号光绪。醇亲王奕譞立即上奏两宫太后,请辞一切本兼各职,说:“臣侍奉同治皇帝已经有十三年了,如今龙御归天。臣仰瞻他的遗容,真是五内崩裂啊。忽然承蒙皇太后的懿旨下降,选择载湉为嗣皇帝,时间仓猝让臣非常迷惘,不知所措。犯了年轻时旧有的肝疾,不断地积累变成了大病。惟有哀恳辞退官职,请允许臣告老,为天地容一个只留爵位的人,为道光皇帝留一个无才昏庸的儿子。”

    两宫太后召集王公大臣集议,按程序罢免三十五岁的醇亲王一切实际职任,只留了亲王头衔,然后派他到河北昌瑞给同治皇帝修陵去了,同治皇帝的陵墓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完成,耗银四百多万两,可见当时大清国还是相当有钱的,国富民穷而已。

    1885年,醇亲王重新掌权,这一天,他等了足足十年!“新官上任三把火”,醇亲王想大干一场,在政治上做出点成绩来,以弥补自己失去的“十年”,而中法一战,醇亲王看到了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对大清国来说很重要,所以李鸿章虽只提出再买两艘巨舰,醇亲王却一下子批了四艘蒸汽铁甲巨舰,他和李鸿章的想法不谋而合,想极力打造一支世界一流的北洋舰队!

 ;。。。 ; ;
第四十六章 北洋武备学堂
    定远舰、镇远舰等铁甲战舰回国,李经述建议李鸿章扩大北洋海军规模,李鸿章将北洋海军人数扩充到四千人。这对一向注重陆防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李鸿章向朝廷申请的海军经费,也从一年一百万两白银涨到了三百万两白银,醇亲王批准了。

    李经述便开始搞掉丁汝昌的计划,这并不太容易,毕竟丁汝昌是跟了李鸿章二十多年的淮军老将,深得李鸿章的信任,李经述必须步步为营,先把北洋陆军军校办起来,才能实施下一步夺权计划,便趁着李鸿章高兴,建议李鸿章向朝廷奏报筹建北洋武备学堂。

    北洋武备学堂这样的陆军军官学校,在光绪十一年的中国,还是新鲜事物。当时像容闳、严复那样睁眼看世界的人很少,读书人热衷科举,忙于立德、立言,士大夫耻于言兵,做着“以德服人”的春秋大梦,满清八旗将领热衷到神机营这样福利好的单位去养老,淮军的多数将领,除了刘铭传,大多只想着自己升官发财,办军校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没人愿做。

    那天退朝后,李鸿章找到醇亲王,私下跟他商量在天津筹办北洋武备学堂的事,李鸿章面色忧虑,对醇亲王说:“中法之战,大清国的军队虽侥幸得胜,但终究缺乏能指挥打仗的帅才,战斗力整体上跟法兰西军队有差距,宜速仿效德意志,开办军校,这样才能彻底断了法兰西侵占安南(越南)的野心。”

    醇亲王在中法战争期间一直主战,也意识到大清国的陆军落伍,只是他深知自己的权力是慈禧太后给的,准备为慈禧太后大修颐和园了,他刚划拨了五百万白银给北洋海军买铁甲军舰,现在大清国国库空虚,没钱再下拨了,便面露难色,问李鸿章:“中堂大人,本王也知道陆军学堂事情重大,但建学堂要白花花的银子,朝廷现在只能提供百人军饷、武器装备以及聘请洋教员的费用,这事还能办吗?”

    不花钱就想李鸿章把事情办好,这是大清国的特色,当年平定洪秀全的太平长毛,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军饷大部分都是自筹。李鸿章想了想,对醇亲王说:“那就有劳醇亲王去和礼亲王等军机大臣商议此事,经费不是问题,老夫去想办法。”

    李鸿章回天津后,找来李经述,告知他准备从直隶淮军各营挑选百名精兵入北洋军备学堂学习,造就将材,他对李经述说:“痴儿,你前些年在朝鲜、越南、台湾击败日军、法军,战斗经验丰富,而且你跟刘铭传等淮军大将关系不错,为父觉得你来筹办北洋武备学堂,再合适不过。”

    李经述说:“家父明鉴,百人的规模太小。北洋武备学堂应该扩大规模,直接建北洋陆军军官学校,既培养高级将才,也培养低级军官,每期两千人还差不多,初设步、马、炮、工程兵四科,并且招生对象应扩大至全部淮军,这样可招到更多出身贫寒的士兵,在战场上,他们更有战斗力。”

    李鸿章说:“痴儿,你的想法挺好。只是这军官学校需要大量饷银,醇亲王说了,朝廷只能提供百人军饷、武器装备以及聘请洋教员的费用。”

    李经述坦言相告李鸿章:“孩儿和盛宣怀抄胡雪岩的家时,已预留了部分军饷,大概可以支持陆军军官学校三年之需。三年之中,中国可培养六千新式军官,淮军的装备不差,多加训练,何愁华夏不傲然立于世界之林?袁世凯、唐绍仪还在朝鲜开了煤矿,通商口岸亦有一些关税收入,我们不如在汉城设立总督府,抽取朝鲜部分收入支援。孩儿在美利坚的公司,这两年也开始赚钱了,可以抽资补充;实在不行,就去上海找国内商界人士募集,这方面,盛宣怀是行家,他可以帮忙。”

    李鸿章说:“现在朝鲜已经向泰西各国打开门户,在朝鲜设立总督府的事,兹事体大,需要与醇亲王商议。至于筹建陆军军官学校,如果你有信心办好,全力支持你。朝鲜那边,你是朝鲜通商大臣,还需选一个可靠的人稳住,别出什么乱子。”

    李经述说:“朝鲜那边我已经命袁世凯与唐绍仪管理,他们经历过上次开化党人的政变,成熟了许多。一旦有什么事,孩儿还可以随时领兵入朝,从烟台到汉城不过是四五天的时间。如今中国之大敌,乃是日本国,陆军方面,敌强我弱,办军校是国之大事,这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一职,须由父亲这样有号召力的人物担当,这样天下英才莫不来考;二来,办学还需要地皮。”

    李鸿章说:“为父可以挂职名誉校长,具体事务由你操办。地皮嘛,好说,你可以在直隶地界任意挑选,保定和天津都可以。”

    李经述说:“以天津为佳,这样北洋水师学堂孩儿也能兼顾管理。”

    李鸿章点点头,说:“痴儿,虽说‘举贤不避亲’,你先拟一份详细的筹建陆军军官学校和招募军士方案,最好还能有练兵计划,越详细越好,为父交给醇亲王定夺。另外,你毕竟还年轻,举荐你办北洋武备学堂,仅家父一人之荐,朝堂上恐怕还会有些闲言碎语。你去找找两广总督刘坤一,他现在来了京城。刘大人是湘军宿将,左宗棠死后,他在圣母皇太后面前说话很有分量,你屡次击败日军和法军,查办胡雪岩一案,他对你印象不错。只要你说服刘坤一,把北洋武备学堂升级为北洋陆军军官学堂的事可行!”

    第二天,李经述便拿着李鸿章的拜帖,带着苏小芸、苏小玉去京城的刘府,拜会刘坤一。在1875年,刘坤一就署任两江总督,1880年他还兼任了南洋通商大臣,对洋务比较支持,和李鸿章的交情也不错。管家带李经述到了客厅,那里还有一位个头不高的年轻人,坐在太师椅上跟刘坤一聊天,在谈国事。

    李经述看了那年轻人一眼,他个头不高,落座后身子笔直,鼻梁高挺,双目有神,脑袋后面一条辫子又黑又粗,表面看起来文质彬彬,一开口却豪气冲天。

    刘坤一看了李经述带来的拜帖,面露喜色,道:“早听闻李中堂家里出了一位旷世逸才,百闻不如一见,果然器宇轩昂,不减令堂当年威风。”

    李经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