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

第17部分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第17部分

小说: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一遇的破坏证据不足。
还有一个关于农业创造的“盈余”部分的问题,它潜在地可以用作生产
投资。维克托?利皮特把农村盈余等同于土地所有者得到的财产收入(主要
是地租)加上自耕农所纳的税,在他之后,卡尔?里斯金发现,1933 年的农
村实际总盈余等于国内净产值的 19%。(假定实际总盈余为国内净产值的
27.2%,他估计非农业部门创造的盈余占国内净产值的 8.2%。)①扣除投资、
公共服务和可归入农村盈余的政府消费部分后(1933 年这些用途占总数为国
内净产值的 5.8%中的 4%),再假定 15%的国内净产值被农村中有权势的
人物用于奢侈消费。②的确,有一部分被“投资”于不动产,或再借给农民借
贷者,但其他部分则被储存起来了。假定除大众消费外相当于国内净产值 15
%的农村盈余可用于再分配——这一假定的主要困难在于无论是利皮特、里
斯金,还是我都没有任何有用的定量资料用以估计盈余的这种种可供选择的
用途的重要性。例如,如果地主购买农田和城市不动产,积蓄金银,借给农
民的消费贷款数目巨大,这实际上是把地主收入的一部分引向农民消费的“再
循环”。在一定时期,这些都不是消费的直接负担,虽然从长远来说它们也
许可能增加个别地主对国民收入的一份权利。只有富人的惹人注目的消费,
特别是他们在进口奢侈品上的花费,才是一种“消耗性”支出,是一种对国
内产值的直接耗费,因为它就这样地损耗了本来可以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外
汇资源。


② 罗伯特?阿什:《中国革命前的土地占有:20 年代和 30 年代的江苏省》,第 50 页。阿什自己也对更“纯
的经济因素”予以一定重视。但是,他的研究在估计 20 世纪江苏农业投资的程度和来源时,似不足以令人
信服。
③ 卡尔?里斯金:《现代中国的盈余和停滞》,见珀金斯编:《中国现代经济》,第 57 页。
① 卡尔?里斯金:《现代中国的盈余和停滞》,见珀金斯编:《中国现代经济》,第 57 页。
② 同上,第 68、74、77—81 页;维克托?利皮特:《中国的土地改革与经济发展》,第 36—94 页。



当然,后来人民共和国头十年的农业经验应当足以证明,虽则实质性的
社会变化可能是产量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但那远不是一个充分的条件。即
使 1958 年后更加强调对农业投资,中国的农业产量仍然落在后面。供给更好
的原种、充分的肥料和水、最适作物的模式和在劳动力短缺的关键地方实现
机械化等问题,都不是容易解决的。总之,20 世纪头 75 年的全部经验表明,
只有制度上的改革和先进技术的大量投入,中国的农业问题才能解决。
如果民国时期的农业组织缓和了独裁政权的强制储蓄对中国农村的冲
击,这是因为对一个农民的命运会比他的父辈和祖辈稍许好一点已不存任何
希望。换句话说,如果 1949 年以前中国农村中的农民-地主-政府关系再分配
的效应,对农民不是普遍认为的那么繁重的话,那么从长远看这种关系在产
量上的效应对整个经济来说是趋向衰减的。土地占有权、农村高利贷和递减
的税制是自然出现的问题,围绕它们,人的感情可以被动员起来,去推翻一
个让人看不到改善的前景的社会制度。
我们对人口(1912 年 4.3 亿,30 年代 5 亿)和耕地面积(13.56 亿亩和
14.71 亿亩)所使用的估计,表明在 20 世纪的头几十年中,人均耕地面积从
3.15 亩降到 2.94 亩。卜凯的调查收集到的资料也表明,从 1870 到 1933 年,
普通农场的规模缩小了。①虽然根据的是不同的资料,用的是不同的方法,但
两种估计很接近——卜凯:1910 年一户 2.62 英亩(作物面积,1 亩=0.167
英亩);1933 年,2.27 英亩。珀金斯(假定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1913
年,2.6 英亩;30 年代,2.4 英亩。1934—1935 年经营的农场的规模分类,
见表 16(3)。在南方省份(卜凯的“水稻地带”),平均耕作单位大体上
趋向于比北方(“小麦地带”)的小。在所有的地区,家庭人口与农场规模
之间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相互关系,表明高人口密度促使土地价格变得如此之
高,农民只有以一种过多地使用劳动力的方式去经营它才值得。因此,当家
庭成员少的时候,农场规模也小。
农场趋向于分裂成几处不相连接的小块土地,这个事实增加了小型耕作
的不经济方面,这基本上是中国继承制中缺乏长子继承权的结果。相当多的
土地被浪费在地界上,过多的劳动时间被用于从一小块土地走到另一小块土
地,灌溉则更加困难。卜凯的平均数是每个农场 6 小块;其他作者的数字从
5 小块到 40 小块。
尽管中国农民曾经灵巧地开发传统农业技术到了可能性的极限,但是 19
和 20 世纪在种子、工具、肥料、农药等方面的进展很少传入中国农村。投资
农业是以压倒优势投资土地。人力比畜力更为重要,农具——许多世纪以来
很少改变——则要适合人力。每英亩土地上人力的利用可能比世界上任何别
的国家更密集,虽然自相矛盾的是,除去高峰时期如播种或收获季节以外,
个体劳动力没有被集中使用。年龄从 16 至 60 的农村男人当中,参加全日工
作的只有 35%,58%参加非全日工作。部分多余劳动力从事副业,通常是家
庭手工业,它为这样做的农户提供收入的 14%。①
本节开头扼要讲述的农业产品的种类与数量,是千百万农户精心分配他
们的人力物力资源和运用他们的农业技术的结果。这些家庭农场的土地面积
将近一半不到 10 亩(1.6 英亩),80%小于 30 亩(5 英亩)。不过,有必要


①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第 269—270 页。
① 同上书,第 181—185、294、297 页。



区别耕作单位和所有权单位,探索实际租佃对农业产量和个别农户的影响。
表 15 农村地权的分配,1934—1935 年*(16 省)

所有土地

业    户

所有总面积

每户平均所
面积(亩)
< 5
5 — 9.9
10 — 14.9
15 — 19.9
20 — 29.9
30 — 49.9
50 — 69.9
70 — 99.9
100 — 149.9
150 — 199.9
200 — 299.9
300 — 499.9
500 — 999.9
> 1 , 000


总计
户数
461128
310616
170604
103468
106399
80333
28094
17029
9349
3146
2587
1368
674
196
──
1295001

35.61
23.99
13.17
7.99
8.22
6.20
2.17
1.32
0.72
0.24
0.20
0.11
0.05
0.02
──
100.00
亩数
1217
2245
2090
1802
2589
3053
1646
1408
1124
514
623
518
453
344
──
19650

6.21
11.42
10.63
9.17
13.17
15.54
8.38
7.16
5.71
2.76
3.17
2.63
2.30
1.75
──
100.00
有土地(亩)
2.64
7.23
12.25
17.42
24.33
38.01
58.59
82.61
120.21
171.97
240.95
378.40
671.87
1752.60
──
15.17



*包括的省份:察哈尔、绥远、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
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
资料来源:全国土地委员会:《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第 32 页。

在 30 年代有多少土地出租?举例说,卜凯估计私人农场的土地有 28.7
%租给了佃农〔表 16(2)〕。如果农田的 6.7%为公有(公田、官田、学田、
庙田、祭田、屯田和义田)并几乎全部出租,加上这个数字后,看来有总数
为 35.5%的农田租给了佃农。①人民共和国初年土地改革过程中重新分配土
地的数量资料,证实了这种估计——占 1952 年耕地面积的 42—44%。②比例
超过 35.5%,这也许表明在土地改革的热潮中“富农”的土地也和地主的土
地一样被没收了。
中国的地权很不平均,但比起其他许多“不发达”国家来,也许还要好
一些。在全国经济委员会所属全国土地委员会和财政部、内政部的指导下,
对 16 个省,不包括满洲,进行了一次土地调查,得到关于 30 年代最好的数
据(见表 15)。这些数字中有某种向下的倾向,这是因为包括的资料仅仅是
关于实际住在所调查的土地上的地主的。1934—1935 年这次调查所涉及的
1,295,001 户自耕农,平均保有土地 15.17 亩(2.5 英亩)。但在被调查的



① 同上书,第 193—196 页。
② 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 87、89 页;利皮特:《中国的土地改革与经济发展》,第 95 页;肯
尼思?R。沃克:《中国的农业规划:社会主义化与私人部分,1956—1962 年》,第 5 页。



农户中,有 73%拥有土地 15 亩或 15 亩以下,只占土地总面积的 28%,而 5
%的农户拥有土地 50 亩或 50 亩以上,占土地总面积的 34%。大地产很少是
由所有者自己耕种的;雇用劳动力的商业性农业更属罕见。土地一般是出租
给佃户,或者由地主耕种一部分(使用他的家庭劳动力还是雇用劳动力则视
地产的大小和地主的社会地位而定),余下的出租。在 20 世纪,由于内地许
多地方的法律和秩序遭到破坏,有愈来愈多的地主离开农村乡镇而寻求城市
的保护。他们通常只保留对地产的财务上的兴趣,而把监督佃户和收租的事
委托给地方上的代理人(如长江流域的租栈),后者常常从“压榨”当事人
中捞到更多的好处。①特别是在东南沿海一带,这种做法把新的严酷引进了农
村阶级关系——它从来不是田园诗的主题,即使地主是孔夫子最好的信徒也
罢,但比起处在市场无情的压力下,也许多一点个性与人情。
珀金斯提出,在 30 年代有 3/4 的土地出租者是在外地主,其中大多数是
通过务农以外的途径致富的。换句话说,在中国有些地方,土地是有钱的商
人和其他人的一种投资,这些地方的资本收益报酬率不错,因为已经稳固的
谷物市场依靠的是廉价的水路运输,这些地方就是比较城市化和商业化的长
江流域和南方。②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