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

第153部分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第153部分

小说: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在 10 至 15 年这样的一个不长也不算短的期间内,辛亥革命是否
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是否改变了社会内部的力量对比和促进了一个真正的
资产阶级的兴起呢?一些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家在提到“野蛮的资本主
义”以及据认为是由它所释放出来的各种力量的时候,曾经强调指出资本主
义的兴起是多么迟缓。①在中国,情形却截然相反,革命后 10 年,在 20 年代
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新一代的企业家就已经出现,他们直接与
工业生产和对工资劳动大军的剥削相联系。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
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
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
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战时与战后的繁荣,1914—1923 年
大战把 19 世纪被“不平等条约”所剥夺了的一部分市场归还中国,致力
于他们自己之间的斗争的参战国,无暇顾及中国。欧洲的衰落有利于恢复民
族工业的发展,也助长了日本和美国势力的扩张——这就为新的困难和未来
的冲突播下了种子。
同时,战争显著地增大了世界对食品和原料的需求(有色金属、植物油)。
作为初级产品的一个主要供应者的中国,正处于满足这一需要的有利地位。
再者,西方列强增加了他们在中国和印度等采用银本位币制的国家的采购,
刺激了 1913 年墨西哥关闭它的银矿以后已经开始上升的国际银价。这样,中
国的货币单位“两”变得坚挺,数年之内,它在西方市场上的购买力提高了
三倍。可是,虽然外债的负担因此而减轻了,进口,特别是工业设备的进口
却并没有受益;因为尽管战争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对这一机会的
掌握和利用,却受到其“不发达”的经济框架的限制,而且当时中国经济所
依赖的那种半殖民体系的活力又正受到波及全球的战争的损害。
由于交战国征用商船,用于商业性海运的吨位减少,其结果是运费上升,
从而妨碍了国际贸易。外汇管制以及法国和英国在 1917 年实施对丝绸和茶叶
的的禁运,使一些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口失去了市场。欧洲列强优先发展军事
工业,又对中国采购工业设备产生了不利影响。正当外国竞争减少而刺激民



① 弗朗索瓦?富列:《对法国革命的思考》。



族工业增长时,这些工业要获得所需机器却变得十分困难。①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时期,中国的发展水平不能使它从外国势力相对的撤退中获得充分的利
益。不过由战争引起的各种困难只是降低了好处而不是造成直接的损失。对
于中国经济中的现代部门,战争年代是一个繁荣时期,但只是到和平恢复以
后,民族工商业的“黄金时代”方才到来。
迟至 1919 年,现代经济部门才开始收获世界大战和重新恢复的和平所提
供的利益。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加剧了。战争的需要被建
设的需要所取代。1919 年上海的出口值较前一年提高了 30%。由于银价上涨
以及随之而来的“两”的汇率的升高,出口的这种猛增尤其惹人注目。但是
需求紧急的欧洲买主宁愿出高价。由于海运能力增加和战时工业转入平时,
中国的实业家们能够回到西方市场去购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他们购买纺织
设备所花费的钱,从 1918 年的 180 万两增加到了 1919 年的 390 万两。①由于
各种条件异乎寻常的配合,中国企业能够从以前由外国进口货所开拓的国内
市场需求得到好处,并从外国竞争的减弱、从购自欧美市场的设备,以及从
有利的汇率得到好处。
对外贸易经历了直至 1917 年的中等程度的增长之后,其价值又由 1918
年的 10.4 亿两增至 1923 年的 16.7 亿两。出口量和品种两方面都有进展。②
进口的增加不那么快,但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消费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中
国的纺织工业正在发展)的进口下降,耐用商品则上升了,1920 年占中国在
国外采购总值的 28.5%。③进口与出口增长的差异促成了贸易的平衡。1919
年的逆差不超过 1600 万两。④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仍然属于“不发达”经济
的类型;但这种贸易已经不再是附属型经济的了;它大致相当于现代国民经
济发展的初始阶段。
由于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刺激,生产增加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相
互配合以满足各种需要。缺乏海运能力和设备,1919 年以前妨碍了现代工业
的增长,但并没有影响手工业。在 1915—1916 年期间,华北和华中各省织布
机的数量都在增加。生产是面向国内市场的。城市的作坊有所发展,商业资
本主义扩展到与主要城市邻近的农村。纺织、成衣、针织、玻璃、火柴、制
油各业的进展并不只限于原有生产方法的复苏。相反,这时的手工业常采用
改进了的技术和来源于工业的原材料(绵纱、化工产品),表现出力图适应
的能动性,这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过渡性的现代化的一个特别合适的例子。因
此我们不能同意 H.H.福克斯那种为他许多同代人所接受的意见,说“工业的
进步只限于最主要的条约口岸”。①
沿海城市中现代企业的增长只是更加普遍的发展的一个方面;但毫无疑
问,它是最显著的一个方面。从 1912 年到 1920 年,现代工业的增长率达到
13.8%。②(这样迅速的增长率只是到 1953 年至 1957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


① 贸易(1915、1917、1919 年),上海和广州的报告。
① 伍德海编:《中华年鉴,1921—1922 年》,第 1004—1006 页。
② 萧亮林(音):《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1864—1949 年》,第 73—124 页。
③ 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 72—73 页。
④ 萧亮林(音):《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第 23 页。
① 海外贸易局:《中国的贸易与经济状况》,H。H。福克斯的报告。
② 张长治:《共产党统治前中国的工业发展:计量分析》。



期才再度遇到。)首屈一指的例子是绵纱。全国的锭数从 1919 年的 658748
增到 1922 年的 1506634,其中 63%属于中国厂主。③1928 年所登记的 120 家
纱厂中,有 47 家是在 1920 年到 1922 年这段时间里建立的。自 1917 年至 1922
年,开办了 26 家面粉厂,④还购进了一些原来由外商拥有的榨油厂,证明了
食品工业的增长。烟草和卷烟工业也有相当大的发展。但是这一黄金时代的
热情很少扩展到重工业。南方各省有色金属(特别是锑和锡)采炼的短暂繁
荣,完全是由国际投机引起的,也随其消失而消逝。现代煤矿和铁矿仍然是
75%至 100%都掌握在外资手中。机械制造业的进步最惹人注目。①上海及其
附近一带是这一发展的主要受益者,这种发展也影响了天津,并在较小的程
度上影响了广州和武汉。
在整个繁荣时期,贸易和工业的增长都得到信贷发达的支持并受到物价
和利润上涨的刺激。妨碍了对外贸易业务的外资银行的衰落,并没有影响国
内市场,国内市场资金的供应一直由中国控制。相反,国内金融市场向民族
工商业提供了大量财源,例如社会显要和买办们的大额资金,前此为了安全
的理由一直主要供给外国企业,现在却转向民族工商业了。中国的新式银行
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兴起的。仅在 1918 和 1919 年,就创办了 96 家。②
但是其中的大多数都与政府当局保持密切关系。官方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和数十家省银行都属于这一类,还有许许多多的“政治”银行,它们的创办
人都来自政界或者与高级官员有密切关系。所有这些银行的活动都只限于处
理国家资金和贷款。另有 10 多家新式银行,大部分设在上海,则纯粹在商业
基础上经营;但是,它们参与向民族工商业提供资金的活动继续受到古老的
市场结构的阻碍。在战前,中国没有证券和商品交易所。设在公共租界的上
海股票交易所只进行外国股票的交易。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建立与成功激
发起许多仿效者。1912 年末,上海共有交易所 140 家,大多数只买卖它们自
己的股票,几个月之后发生了称为“信交风潮”的股票交易所倒闭风,才将
这股雨后春笋般的交易所创建浪潮煞住。①
为了向企业提供资金,新式银行也不得不像旧式钱庄那样提供直接贷
款。但是新式银行要求顾客以财产抵押或货物抵押作担保。而钱庄却接向来
的惯例在私人关系的基础上“靠信任”提供贷款,这就使银行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尽管新式银行有了引人注目但本质上是投机性的发展,真正的商业银
行还是“钱庄”。1920 年上海有 71 家钱庄,而在 1913 年还只有 31 家,1920
年钱庄所控制的资本为 770 万元,是世界大战前夕的五倍。
由于缺乏证券交易市场和国家贴现制度,上海金融市场上各银行间互相
贷款的利率(银拆)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其月平均数由 1919 年的
0.06(每千两每日 1 分)增至 1922 年的 0.17。虽然这一增涨可以用纯财政
的理由来解释(外国银行将黄金运回本国的储备中心和国际黄金市场上的投
机抢购),但毫无疑问经济发展的需要起了作用;例如,为出口而在市场上


③ 严中平:《统计资料》,第 134 页。
④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第 2 章。
① 《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等编;并参阅托马斯。G。罗斯基:《制造
工业的发展》,载德怀特。H。珀金斯编:《历史剖析中的中国现代经济》,第 231 页。
② 刘大钧:《中国的工业与财政》,第 48 页。
① 余耀枢:《论交易所之失败之原因》,《上海总商会月报》,2。8(1922 年 8 月),第 8—13 页。



购买农产品就要在金融市场上筹措越来越多的资金。
根据不同种类的调查和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推论出的物价指数,不可能加
以精确的分析。②但它们的确表明,在第一次大战期间批发价格增涨了 20%
至 44%。这和同时期内的西方国家相比是不算大的;这是因为和工业品价格
猛涨相反,农产品价格是稳定的。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除了某些供出口的
产品外,农产品价格稳定较多地表明年景好,而不是表明市场疲软——也就
是表明农业社会的相对稳定。农产品价格稳定和工业品价格上涨这是繁荣的
互相补充的标志。
在这一繁荣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工商界。从 1914 至 1919 年,纺纱厂每
支纱的利润增加了 70%,而钱庄的利润增加了 74%。①一些最重要的公司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