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

第48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第48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      当时独立创业的小业主,大凡都有雄心大志,他们把厂名店名取为四 海、东亚、远东、国际不少小业主很快跻身富翁行列。创业伊始的长 江,在同业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资金少、人才缺、厂房窄、设备旧,设计、带工、采购、推销,全是 李嘉诚一脚踢。      旗开得胜,李嘉诚第一批产品顺利销出,他马上开发市场热销产品, 畅销过一阵子,但接踵而来的是滞销。      塑胶行业是香港加工业的急先锋。在国际上,也是二次大战后才兴起 的。塑胶制品具有时髦、美观、轻便、价廉的优点,倍受顾客喜爱。对生 产者来说,它可塑性强,能成型为各种奇形怪状的制品。塑胶原料来自美 国杜邦等大公司,香港有专门的代理商。生产塑胶制品,不需要大量资金 与大型厂房。因此,跻身塑胶行业的业者趋之若骛。      市场饱和,产品积压,受损的不只是长江。      李嘉诚家小业小,不堪一击,长江濒于破产。他四处借钱,四处碰壁。 他不怨别人冷酷无情,只怨自己家贫无能。      他带领几个得力的工人,分头去市场推销,贱卖总比积压好。他同时 收缩塑胶玩具、家庭用品的规模,把费用降到最低水准线上。不当家,不 知当家之难。每逢发薪,李嘉诚就头皮发紧。      尽管如此,李嘉诚从未丧失信心,他知道香港的市场有限,但海外市 场广阔无比,大有作为。李嘉诚带产品不停地在中区的各公司之间奔走, 先后拜访了几百家进出口代理商。有的不屑做这种薄利的业务;有的看不 中长江的制品;有的赚长江的规模小、产量少;有的因看不起这位名微财 薄的年轻人,而放弃生意。      并不是所有的代理商都这样的,有几家代理商接受了长江的产品,并 与李嘉诚签订协约,还付给一些定金。      长江获得转机,生产蒸蒸日上,李嘉诚不再为发薪而捉襟见时、愁肠 百结,他寻思更大的发展。      李嘉诚虽是山寨厂业主,但不是那种旧式作坊的老板,他始终把眼光 盯在国际市场上。李嘉诚订购了大量杂志,其中不少是英文杂志。仿真是 当时人们的消费时尚,李嘉诚透过杂志画页,了解欧美家庭的器具玩具, 然后再选择一项,用塑胶代替原来的铁木结构制品,交代理商推向国际市 场。      欧美家庭的客厅、睡房、露台摆满了争奇斗艳的花卉,给李嘉诚留下 深刻印象。他设想:花开有季节性,还要天天浇水,并且要相当的技术, 欧美人整天忙于工作娱乐,一定烦不胜烦。如果能制成塑胶花,一定大受 欢迎。 
… 页面 179…

     可依照当时的技术,用塑胶制成以假乱真、价格低廉的花卉,被认为 是不可能的。      1956年岁末,李嘉诚像往常一样,临睡前翻阅杂志。这首先得感谢他 长年自修了英语,跻身塑胶业后,他对塑胶的专业术语烂熟胸中。      他立即被英文版《塑胶》惨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意大利的一家 公司,用塑胶原料制作的花卉,维妙维俏,成本低廉,准备大批量投入生 产,行销欧美市场。      一开春,李嘉诚乘机飞赴意大利取经。      他知道一种新产品甫面市,厂家都会把生产技术视为机密。于是李嘉 诚就以香港进口商的身份,到一家塑胶花厂购买样品,参观生产流程。李 嘉诚恨不得长十双眼睛,一回到旅社,就把所见所闻记在本子上。      李嘉诚还泡图书馆,收集点滴资料。      意大利有几个生产塑胶花的厂,李嘉诚就上其中一家厂打工偷师。下 班后,他就把刚结识的技术工人拉到当地中餐馆,一边介绍中国菜肴,一 边向他们取经。      李嘉诚乘机回程,带了几箱子样品、资料、报废的模型,和满肚子塑 胶花生产要素。      一回到香港,胸有成竹的李嘉诚立即着手研制塑胶花,随即,把长江 塑胶厂改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由于丰嘉诚已拿出样品,招股很顺利,他 获得不少资金,立即投向订制模型、购买原料、招聘新员工。      李嘉诚捷足先登,率先将价廉而又逼真的塑胶花推向市场。其时,香 港的塑胶花制造业尚处于胎动期,待各厂家的塑胶花问世,长江的塑胶花 已铺满了香港市场,并打向国际市场。      香港的普通居民家庭都插上了塑胶花,许多私家车和的士的驾驶座前, 也悬挂一串鲜艳玲珑的塑胶花束。默默无闻的李嘉诚名声鹊起,成为香港 的“塑胶花大王”。      赴意大利偷师取经的李嘉诚,在回港的一年多时间,赚取了他一生中 的第一桶金——盈利100万!                                     再上台阶      长江的塑胶花供不应求,瓶颈也由此而出现。生产设备简陋、资金有 限,无法按预定规划扩大生产规模。      正当李嘉诚为难之际,有位英商看中了长江的塑胶花制品,要求大量 订货,条件是必须有实力雄厚的厂商担保。      李嘉诚去找一位潮汕籍的大老板,这位老板瞻前顾后,他认为长江的 规模应付不了这么大的订单,若违约,最后责任须担保人承担。这位老板 以此事须交董事会讨论为理由拖延,李嘉诚知他有难处,就不再勉强。      李嘉诚碰壁之后;就上这位英商下榻处,开诚布公地说自已没找到担 保人。英商为李嘉诚的真诚所感动,认为这就是李氏的信誉。英商说:“你 不用找担保人了,你的签字就是担保。”      英商很爽快地与李嘉诚签了购货合同,付定金给李嘉诚。李嘉诚凭着 定金和自有资金,将生产规模扩大一倍,花色增至几十种,在同业中独占 鳌头。 
… 页面 180…

     对于那位潮汕籍的犬老板,李嘉诚只是含糊地言及此事。有人算来算 去,猜测是李嘉诚的亲舅舅——钟表富商庄静庵。有记者套李嘉诚的话, 但未得到证实。      在商言商。对商人来讲,商业利益有时比父子之情更重要。何况是亲 戚?      促使长江突飞猛进发展,是李嘉减与美商建立联系。李嘉诚把样品及 报价表寄给世界经销商,美国最大的家庭用品销售公司反馈,决定派购货 部经理赴港,“参观工厂和商量订李嘉诚了解到,这家公司在北美拥有庞大 的销售网,机会千载难逢。李嘉减立即在新建的工业大厦设立新厂,面积 逾万平方英尺。在短短的6天内,就搬迁安装好机器设备,待美方代表乘坐 的泛美航空公司的班机降落在启德机场,设备才刚刚调试完毕。      美国人办事雷厉风行,他不待进酒店休息更衣,就要接待他的李嘉诚 带他去长江公司。一路上,李嘉诚忐忑不安。当进入工业大厦大门,闻到 熟悉的气味和听到亲切的机器运转声,心中才略略放心。      生产井然有序,美方代表对香港有这么现代化的塑胶花厂而惊叹不已。      双方结成了产销伙伴关系。单这一家公司,每年就有百万美元的订单。      李嘉诚事业有成,更与表妹庄月明结成美满姻缘。      李嘉诚的母亲,是庄静庵的胞姐,李嘉诚与庄月明属近亲结婚。不过 当时人们并无这种概念,认为亲上结亲是天下之美事。庄月明为李嘉诚生 下两个英俊且聪明的儿子,算是对他们美好姻缘的最好诠释。      贤慧而有教养的庄月明女士,悉心鼎助丈夫的事业,李嘉诚成为世界 著名的塑胶花大王。七八年的时间内,塑胶花为李嘉诚赢得数千万港元的 财富。      李嘉诚并未一味躺在塑胶花皇冠之上。      一天,他去一位英国朋友家做客,发现他家的塑胶窗帘换成大鹅绒窗 帘,塑胶桌布换成花纹布。这给李嘉诚一个启示,人们的欣赏消费趣味永 远在变动之中,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会过时——何况塑胶制品本身有不 少缺点。      当时正是塑胶花走俏市场、时髦之极的时候,李嘉诚由塑胶窗帘、塑 胶桌布联想到塑胶花未来的命运——这种没有生命的人造花将不会长久得 宠。      塑胶花行情仍看好,李嘉诚自然不会轻易放弃。他正是在塑胶花最热 销的时候,考虑下一步棋。      棋子压向何方?李嘉诚是否举棋不定?有过什么反复?这其中又有许 多令人叹服的故事。       (详情请参阅广州出版社出版、陈美华著《香港超人——李嘉诚传》。) 
… 页面 181…

                    第二十六章水上艇户 霍英东靠水吃水      水上艇户,被香港人视为下下者。大海吞噬了霍英东亲人的性命,一 家一贫如洗。霍英东不甘受命运的摆布,几度登岸寻求发展。他到机场做 苦力,赚的钱不够充饥;他学开汽车,险些丧命;他进糖厂做化验生,不 日便被辞退。他终于看到曙光时,再度下海,几经挫折,终于一举崛起。                               香港的工业化 (二)      香港加工业能获得巨大成功,有下列因素:      在40年代后期,香港已初步建立以纺织业为中心的工业基础;香港开 埠已逾百年,积累了大量的资金;香港航运发达,便于原材料与成品的进 出;香港与国际市场有着广泛的联系,信息灵通,购销能基本确保;香港 有大量的廉价劳力,内地大批涌来的移民为加工业提供了充裕的劳力资源; 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实行政策倾斜,对具体经营积极不干预;业主在资金 进出、经营管理上有极大的自主权。      香港的加工业有如下特点: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原材料市场及产品市场均在海外;基本是劳务 密集型加工业,到80年代,香港劳务成本高昂,这类工厂基本迁到珠江三 角洲;香港的加工业多是山寨式的小型企业,设备工艺先进,转轨换型灵 活,能很好地适应国际市场商品季节、款式、消费潮流的变化。      香港加工业的成就:      从60年代起,香港产品陆续摘取出口量世界第一:成衣、蜡烛、塑胶 花、玩具、手表、电风扇、电筒、假发、电子表、卷发器等,另外,电子 等数项产品出口量列世界前茅;香港原是单一的转口贸易,到1960年,本 地产品已占出口,总量的72%,为香港创造了巨额财富;人均本地生产总 值 (含其他产业):1966年为3779港元,1979年为21816港元;据另一项资 料显示:1985年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为6134美元,1992年过16381美元,在亚 洲仅次于日本。      纵览霍英东的一生,大概以30岁为转折点。      30岁前是“祸不单行,福无双至”,30岁后是“祸不单行昨夜行,福无 双至今朝至”。      香港传媒,最早把霍英东与英雄豪杰相论,是一篇《霍英东水陆英雄》 的文章(载于1962年12月7日),文章说霍英东“这个人,处在20世纪的今 日,竟能够一朝发达,如今,竟是香港一位最有名的实业家,应算异数”。      大富豪大部出身贫寒,白手起家,为什么霍英东“应算异数”呢?      霍英东出身艇户,为香港居民中的下下者,别说有钱人瞧不起,就那 些够卑微的笼屋棚户中人,也大可对其嗤之以鼻。      现在,谁敢小觑霍英东?他拥有地产、建筑、船务、旅游、博彩、饮 食、旅店、百货等60余家公司。据香港《商报》1995年1月10日透露,霍英 东资产达200亿港元。       《霍英东水陆英雄》一文道:“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