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390部分

逆流伐清-第390部分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硝烟弥漫。战场上的视线并不清晰,但大地的震动和急促如雷的蹄声还是预先宣告了决战的到来。

    督标、抚标,以及增援而来的满蒙八旗,数千骑兵从阵后冲杀而出,斜着插向明军方阵。

    阿齐勒的左右涌动着无数的马头,骑手的小辫在脑后的空中左右摆动,周围的尖声怪叫震耳欲聋。几声火炮轰响,铁弹刮破空气的尖啸声加入了蹄声的轰鸣。马匹中弹的惨嘶在左右响起,片刻便被马速抛在身后。身处千军万马的奔驰之中,阿齐勒的感觉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自己这支骑兵。

    骑手们娴熟的控制着马匹,纷纷拿出了骑弓、标枪等武器,他们的阵形并不密集,更显得铺天盖地。侧前方那个方阵坚定的屹立着,但阿齐勒毫不怀疑他们会被骑兵所击败。在他印象中。他见过无数明军的步兵阵在骑兵惊天动地的冲锋中提前崩塌溃败,然后象乱跑的鸭子般被骑兵冲踏而死。

    骑兵的冲锋惊天动地,在迅速接近着明军方阵,那方阵前摆放的东西已经能看清楚。阿齐勒在晃动的马背上辨认出那是明军的炮车,正在转向冲来的骑兵。而炮车后的明军士兵正举起刺刀。一排下蹲,一排站立,结成一排明晃晃的刀阵。此时头脑中的热血让阿齐载毫无畏惧,他不觉得那刺刀比拒马枪更能阻挡铁骑的前进。

    刚刚升起一股得意感觉,明军的战车上就突然爆发出耀眼的火光,白烟瞬间升起,无数铅弹迎向骑兵群,马匹和骑手的惨叫声响成一片,佛朗机的霰弹射击十分猛烈,阿齐勒感到前方的视线一片模糊。

    凶猛的骑兵浪头为之一乱,被铅弹命中的马匹在地上翻滚跌倒,后方的骑手纷纷减速避让,避让不及的则同样撞在那些伤马之间,中路的攻势为之一滞,前方那些没有被命中的骑手则继续前进着,队形变得有些零落。

    阿齐勒在白色的烟雾中努力辨认着前方的路面,一边调整着马头,冲击的威势还在,但他发热的脑袋也冷静了不少。因为他没看到明军士兵的惊慌失措,没看到明军阵势的混乱拥挤。

    周围奔跑的骑兵依然不少,明军方阵中的炮火开始转向轰击。阿齐勒减缓速度,隐藏在他们的身后,跑过片刻之后,眼前突然变得清晰了,他已经跑出了炮弹爆炸制造的烟雾,并且出现在空心方阵的左翼。明军前排半蹲,后排则站立,刺刀挺出。

    最先冲出烟雾的骑兵再次怪叫,控制着马匹沿着空心方阵右翼跑过,手中的骑弓向着那些明军射出一的弓箭。阿齐勒看到有明军的火枪手被射中,但明军竟然没有射击。

    一声天鹅音响起,空心方阵面向清军骑兵爆发出火铳齐射,期间还有曲射炮的轰击和佛朗机的霰弹。

    阿齐勒感觉一股气浪在身侧猛地掀起,轰然巨响让他瞬间听不到所有的声音。稳往马匹之后,阿齐勒发现坐骑还在奔跑,前锋遭受的打击没有阻挡住数千骑兵如潮水般地涌过战场。

    火枪在不断地射击,空中弓箭纷飞,双方在拼命攻击着对手,方阵内外堆积的人马尸体越来越多。

    一轮尖啸声在空中响过,密集的炮弹落地滚动,然后轰然爆炸,在清军的骑兵中一团团黑烟升起,人喊马嘶响成一片。这是左翼方阵的炮火开始支援,天威炮的轰击正打在清军骑兵的中部。同时,左翼方阵向前加速推进,形成了侧击清军骑兵的态势。

    上当了?落入敌人陷阱了?祖泽溥脸色铁青,他不敢确定,也不能下令停止进攻。因为一旦骑兵失去速度,就会成为火枪的靶子。而击破明军的机会还未完全破灭,只要赶在明军左翼方阵压上来之前击溃中央方阵,局势还有可能扭转。

    战斗越发激烈,听到战鼓声的清军骑兵不顾炮火带来的伤亡和阻碍,猛地撞在明军的方阵上。炮声、枪声、喊杀声、马嘶声混杂在一起,血肉横飞,枪刀飞舞。

    只不过在明军的炮火打击下,清军骑兵的速度和密集度已是大为减弱,但明军的伤亡也在激增。

    一个士兵倒下去,另一个士兵立刻填补,挺起刺刀,与敌人拼杀,阻挡骑兵的冲锋。后面的火枪则射击,退后,装填,上前,射击……

    祖泽溥脸上的肌肉跳动了两下,骑兵的冲击虽然伤亡很大,但明军的阵线似乎也在动摇,双方以人换人,以命换命,厮杀得惨烈异常。

    明军的炮火依然不断轰击,中央方阵的,左翼方阵的,杀伤着清军骑兵,破坏着骑兵冲击的连续性。无主的战马在乱跳乱叫,摔落下马的清军则跌撞着举起武器,向着明军嚎叫冲杀。

    中央方阵的左翼战线被挤压,被扭曲,但从后边和右边调来的士兵加入战团,极力维持着已经变形的战线。战线上,双方士兵拼杀着,射击着,然后——

    一颗颗冒着青烟的手榴弹越过前排拼杀的明军士兵的头顶,落在十几米外的人群中,爆炸声此起彼伏。声音还未消散,便又是一轮投射轰击……

    由于手榴弹用黑火药装填,使得要保证威力便显得个头较大,投射距离较近,只有二十多米。所以,手榴弹并不是明军士兵的必携武器,只是随军装备,加以训练,却要由指挥官决定何时拿出使用。

    显然,现在这种情形使明军指挥官认为是必要的时候了,一队队增援左翼的士兵从辎重车上背起手榴弹布袋,冲过来,一颗一颗地奋力投掷,用密集的炸弹雨打击着敌人。

    这种密集的持续轰炸显出了很好的效果,冲杀而来的清军被阻断了,正与明军拼杀的则被优势明军刺死、射死。时间是宝贵的,只是几十秒钟的停顿,已经够让明军重整战线,重新开始火枪的攒射。

    而左翼方阵的压上距离已经使阵中的轰天炮足够射程,炮火更加密集猛烈,人马的尸体横陈于地,硝烟弥漫周围,严重阻碍了清军骑兵的冲击威力。

    向前压上的并不只是一个左翼方阵,还在右翼和后卫,后卫方阵的一排排士兵在得到命令后急速奔跑,不必保持什么阵线的齐整,他们将很快进入中央方阵,成为增援加强的力量。

    当左翼方阵推在阵前的佛朗机炮开始轰鸣时,如雨般的铅弹横扫着当面清军,整个清军骑兵冲击阵势的后腰部都面临着炮火的轰击,战局已经变得不可逆转。

    完了,完了!祖泽溥痛苦地闭上了眼睛,这不仅仅是一场失败,身后的济南将难以防守,运河将被截断,通往直隶的通路也被打开了。(未完待续。。)

 第四十九章 烽火燎原

    当火炮和排枪的杀伤力非常惊人后,世界上便不存在任何一种可能大量装备的骑兵兵种,并且能冲破数量不居于劣势的先进步兵的战线。如果步兵能得到长时间的严格训练,并且有严酷的纪律,能达到很高的射速和坚韧的战意的话,对于冲击的骑兵来说,那就是一场灾难。

    自然,这并不是说骑兵无用,而是相对于武器和战术的变化,骑兵的用法也要有相应的改进。比如这场济南城外的大战,明军确实击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的清军,但就是因为缺乏骑兵的追杀,而使扩大战果的意图不能够完全实现。

    但胜利是勿庸置疑的,清军的残兵败将逃回了济南,再无野战之心。而攻城,对于明军来说,却更加不是头痛的问题。

    胜利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但前线指挥官却比朱永兴看得更开,因为从敌我死伤的比例来看,明军可谓是大胜。再说,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在朱永兴看来,沉痛的感觉在不免的,但国战的代价却必须付出。一个新的华夏要重生,要荡涤丑恶,要屹立于世界,这是不可避免的付出。

    明朝之亡,在于内部的积弊,在于上至官绅、下至百姓对政府失去了信心,或者说是漠不关心。同样的,政府也对自己的子民没有尽到责任和义务,这是一个双向的关系。

    但现在呢,士兵愿意征战,民众愿意支持,因为他们知道为何而战,并知道自己的牺牲和努力不会白费,希望已经或者正在变成现实。在苦难中觉醒和奋起,这句话不说是千真万确。也差不了多少。

    这种觉醒并不只是在南方,在北方也是如此,因为满清的横征暴敛,因为饥寒,心怀怨恨的百姓是有渲泄和爆发的理由的。而从满清入关到现在,由于战争的持续。由于满清的暴虐,跑马圈地、逃人法、沿海迁界、加征赋税……似乎还没有哪一条惠民之政实施,而更多的则是停留在纸面上,或者说是在歌功颂德的谄媚文字上。

    而明军的强势,无疑是强力的催化剂,使民众心中的积郁和怨恨产生反应,急速膨胀,然后会猛然爆发。明军越是胜利,满清越是颓势。反应的速度越快,爆发的程度越猛。

    冠县“土贼裴守政、马瑞恒、刘桐相等蜂起,杀官夺衙”;“兖州无赖贼郭尔标倡众为乱,诸孽附之,环围州城”;嘉祥满家洞宫文彩,傅家楼等地还有马应试、李文盛、宋二烟、杨鸿升、杨之华、阎清宇等“倡乱迎贼,攻破冯家等堡二十余处,捕官率领乡兵俱被杀伤。势甚紧急,恐该县被陷”……

    烽烟处处燃起。不只是在山东,连北直隶都有杀官造反响应王师的义军。由于满清调集兵力与明军在整个战线上对峙,腹地防卫空虚,使这些义军能够杀官夺县,阻断交通,给满清的统治区带来了极大的混乱。

    济南。山东省会,华东华北的重要枢钮。无论从政治影响上,还是从地理位置上,都是至关重要的名城要地。

    显然,如果明军攻克济南。则占据了有利的地位,甚至可以直接北上威胁京师;而反过来看,明军又处于直隶、河南,乃至从江淮后撤的清军的夹击之下。

    只不过满清的战略收缩有些晚了,假“议和”与不甘心使清廷直到明军在山东发动才开始撤退江淮的军队。而在山东的明军以迅速的行动对济南和沂州(临沂)展开了进攻。既是配合,又是呼应,从而使这两支明军陷入夹击的危险大大降低。

    相对而言,正在进行战略收缩的江淮清军的处境倒是更加危险。这与当初江南清军的遭遇很相似,如果被山东明军切断了退路,则又是一场漂亮的围歼战。

    当时的黄河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江淮清军退过黄河后,和沂州(临沂)已经是很短的距离。由沂州(临沂)到济南,可以说是明军堵截清军的两把铁锁,任何一把都足以使清军止步难返。

    更重要的一点是清军的战略收缩是被迫的,他们的身后还有沿运河追击而来的荡朔军和征朔军。如果清军不能在黄河阻挡住追兵的脚步,被南北夹击将不可避免。或者,清军可以绕路河南,但也只是尽量拖延了被歼灭的时间,却无法改变战局的整体不利。

    而在败退的过程中,重演绿旗兵将纷崩离析的场面将不可避免。即便是比南方绿旗要忠心的北方绿营,也会因为形势的恶劣而转变立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并不只是针对异族,从满清的立场,汉人也是如此。

    败势并不只限于江淮和山东,首先取得突破的其实是在保宁。高明瞻和王明德的反正投诚,使李定国和刘体纯迅速掌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