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

第16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第16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蒂固,只与何东等少数华 人巨商交往。当时流行一句话:“要想获得外国银行磅水(贷款),最好先 叫何东爵士干爹。”     银行家出身的包王刚,对香港外资银行歧视华人,尤其是歧视沪籍华 人的做法强烈不满,他更下会卑躬屈膝去做何东的干儿子。包玉刚当时主 持上海四人贸易公司,朝鲜战争爆发,他急需资金购买内地奇缺的物资。      包玉刚绕过广东人这一关,直闯最大的外资银行汇丰,包玉刚声称原 是内地一家国家银行的要员,居然如入无人之境,进入汇丰进口部办公室, 进口部的正副经理,是盖伊·塞耶和桑达士。他们都即将升迁,塞那将任 汇丰主席,桑达士将任项目经理。      包玉刚是个默默无闻,并且在香港毫无商业实绩与不动产的商人,受 到这两位英国人的冷遇在意料之中。也许他们为包氏的不俗气字所吸引, 都耐着性子听完包玉刚的英语陈情。 
… 页面 59…

     来了,桑达士说:“我佩服你的胆识,你不用讲明,我们也能猜出进口 这批物资的用途,它们将会转运到中国去,因此,我们不能贷款给你。你 也许会认为我们出于政治的考虑,这完全错了,战争是危险的,战争风险, 就是保险公司也拒之门外。”      包玉刚虽未获得贷款,却认识了未来汇丰的两大巨头。不日,塞耶接 任大班,桑达士出任项目经理——负责在香港的借贷。桑达士并没因为华 商纷纷卷入内地贸易而断绝对华商的交往,他认真考察过包玉刚的四人公 司,仍未贷款给包玉刚。      桑达士回忆道:“在1952年,包玉刚的公司不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公司, 看不到发迹的迹象。公司的帐目管理并不规范,而且贸易额也太少了。”      包玉刚做过银行,深知谨慎是银行家的职业“通病”,他很理解桑达士, 也力能与桑达士交上朋友而欣慰。包玉刚同时感到,外资银行歧视华人的 一贯做法,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买办人为造成的,他们既是中外商务交流的 桥梁,又是两者间的鸿沟——他们为的是维护既得利益和至尊地位。在某 些时候,中国人歧视中国人,更甚于洋人歧视中国人。      桑达士负责在香港的借贷,在港商眼里,是个比大班还更有权势的人 物。众港商莫不嫉羡包玉刚,某些银行买办对他恨之入骨。事实上,在很 长一段时间,包玉刚并未从桑达士手中借到一分钱。      1955年,初涉航运业的包玉刚,购买了第一艘金安号旧船。桑达士未 给四处碰壁、几乎山穷水尽的包氏一分钱支持。其后,包氏的船队扩大到7 艘旧船,将其中一艘押给汇丰,才从桑达士手中获得小额贷款,作为流动 资金。      桑达士很欣赏包氏低价长租的经营方式,也为环球航运公司的发展感 到高兴。他知道包玉刚梦寐以求造新船,但他仍不打算成全包氏。      当时香港的银行业有一条下成文的规矩,行中人称之为“黑书”:请不 要投资于航运业、航空业和电影业。这几个行业风险极大。      1961年,桑达上与包玉刚进行了一次历史性会晤,这次会晤,把汇丰 与环球都推向顶峰。      会晤地点在名叫“香港会”的西人俱乐部,两人坐在蓝厅临窗雅座。 包玉刚开门见山:       “桑达士先生,我想向日本造船公司订造一艘新船,排水量为7200吨, 船价为100万美元。我已和日本一家航运公司谈妥,船造好租给他们,期限 为5年,第一年租金为75万美元,我想向你借这个数。”      这使桑达士甚感为难。最后两人敲定,如果包玉刚能从日本银行开到LC  (银行信用证),桑达士就兑现借钱。结果,包玉刚开到别人都断定开不到 的LC,桑达士君子无戏言,终于打破“黑书”行规,借钱给包氏造船。      关于这件事,本书第三十章曾有记述。在此仍需作说明的是,桑达士 并非完全出于料定包氏开不到LC而贸然与包氏打赌。当时世界航运业蓬勃 发展,市道看好,拥有船只,犹如拥有一座海上金矿,高额的盈利足以抵 消船只的风险。      包玉刚的保守经营作风,与银行业如出一辙,桑达士熟悉包氏,亦熟 悉包氏的环球,所以,他敢与包氏打这个赌。事实上,“黑书”并不是一成 而不可变的。汇丰与环球,联手打破“黑书”中不可投资航运的禁忌。其 后,汇丰与国泰,又打破“黑书”中不可涉足航空业的先例——贷款购买 
… 页面 60…

价值更昂贵的大型波音喷气客机。      1962年,桑达士被提升为汇丰银行首脑,两年后,汇丰不但不视贷款 造船为大忌,还与包氏联手合作,直接投资参股航运,到70年代后期,包 氏旗下的船只排水量高达1300万吨,列全球航运业之冠,这也成为另一位 华人船王董浩云指责包氏拥有的船只吨位“煲水”的把柄。      董浩云指责的是事实,这正说明包玉刚与汇丰的关系不一般。      香港作家冷夏、晓笛在其《世界船王——包玉刚传》中借用一句话, 形容包玉刚与桑达士以及汇丰的关系:       “桑达士的最大功绩,是发掘了包玉刚。包玉刚的事业,是凭藉汇丰 银行发展起来的。桑达士令包玉刚发达,包玉刚令桑达士升级,令汇丰银 行跑赢渣打银行。”      桑达士的另一大功绩是,他打破了外资银行不贷巨款给华商的陈规。 六七十年代,正是华商迅速崛起、英商徘徊不前的时期。贷款资助华商, 既成全了华商,又为汇丰带来惊人的盈利,银行与客户,从来都是相依相 存、互惠互利的。                                     同步起飞      1971年,沈弼就任汇丰银行总经理,1986年沈弼卸去汇丰董事局主席 一职,这一时期被称为汇丰的沈弼时代。汇丰银行在沈弼手中获得更惊人 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沈弼的身世作一些简介。      沈弼的英文名Michae1 Saindberg,“沈弼”是他来华工作取的中文名。 沈弼1927年5月31日出生于英国,父亲是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职 员。      1945年,沈弼18岁,刚从高中毕业。那时盟军已获得欧洲战场的全胜, 不过世界仍不太平,参军是热血青年的义勇行为。沈弼回忆道:       “那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充满爱国精神。如果你提前志愿参军,你就 有选择到什么军队服役的机会;如果拖延时间,在最后的时刻彼征入伍, 你就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可能被派遣到你最不愿意去的地方。”      沈弼在英国受了装甲兵课程训练,之后,他选择了到印度服役。      印度是一个古老的国度,是吉卜赛人的发源地,是一片充满神秘的地 方。沈弼去时,正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之时,印度人民在圣雄甘地号 召下,进行非暴力抗争。事实上,暴力活动不断,局势动荡不安。英国人 的至尊地位受到动摇,沈弼领略的军营生活,并无大多的浪漫色彩。      沈弼分配在英国驻印第六长矛骑兵团,驻扎地点在与阿富汗交界的科 哈特。英军骑兵中队和锡克族骑兵分队共同守卫。锡克族人更能吃苦,沈 弼在科哈特,增长了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能力。      1947年,沈弼调往北非的利比亚,英国的皇家龙骑兵守卫军,驻扎在 濒临地中海的班加西。这是一个海港小城,城中有夜总会,是英军官兵寻 欢作乐的地方。      沈弼的嗜好是沙漠狩猎,沙漠中有一种黑背豹,擅长跑。沈弼特意买 了一匹阿拉伯马,马名叫乌尔兰,乌尔兰不是英国人眼里的骏马,但适应 沙漠的干燥气候及灼热的流沙。      沈弼常常单人匹马,烈日晒得他像非洲人一样黑。黑背豹很少遇到, 
… 页面 61…

沈弼常骑马作横穿大沙漠的冒险。      1947,沈弼再次调防,他把乌尔兰卖了。数十年后,沈弼仍对此事律 津乐道:       “我用18英镑买下了那匹阿拉伯马。6个月之后,我被调到别的地方去。 我把那匹马卖了,得回20英镑,在6个月内获利10%,很不错。那是我平生 第一笔成功的商业交易。”      1948年,沈弼退役回国,发现英国的一切都死气沉沉。军戎生活使沈 弼的心变野了,他怀疑自己是否能安下心来上大学。于是他选择了就业。      选择什么职业,沈弼却一片茫然,他父亲是英格兰银行职员,但这对 沈弼的抉择及日后的发展影响都不大。吸引他作出抉择的依然是东方。       “到远东去?到远东去!”英政府鼓动青年的口号,在二战时冲淡了许 多,依然魅力不减。一天,沈弼在地铁车站邂逅军营中的一位老友,两人 去咖啡店叙旧。沈弼说起他正在找职业,老友说,香港汇丰银行正在伦敦 招聘职员。      沈弼喜出望外,他一直向往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大国中国。他立即去汇 丰银行伦敦分行,马上就被聘用了。见习期的月薪是20英镑,不算太低。      1983年,汇丰大厦尚未竣工,沈弼在香港英国海军部中心的临时大班 办公室,接见记者采访时说:       “当时,这家银行急需聘请人员,补充人手的不足。战争期间,这家 银行的人员损失10%以上,幸存下来的许多人员因年老而退休了。我前往 应征,接见的情形比今天随便得多。当时要我回答的问题,同我猜想今天 要求职者回答的问题相比,简单得多了。”      沈弼在另一场合又说:“当时他们没有间我的学历,按今天的要求,我 是根本没有资格进汇丰的。大概他们猜想像我这种年纪的年青人,不可能 拥有牛津大学的文凭,也许是我参过军,有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所以他 们未将我拒之门外吧。”      在格雷斯丘奇街的伦敦分行受训6个月,沈弼登上一架飞往香港的水上 飞机。飞机白天飞行,晚上降落在航程中的城市。飞机共飞了5天,当时的 感觉,认为快得令人难以想象。      飞机于1949年5月31日降落在启德机场,正是他22周岁生日,真是惊人 的巧合。      在机场,在沿途,处处可见内地来的战争“难民”。他们的衣着,大多 还算体面,可神色,个个愁眉苦脸、惊惶且迷茫。汇丰银行的员工宿舍在 山顶种植园道的英式洋房。      4个月后,沈弼被派往日本横滨的汇丰分行。      当时,日本处于盟军的占领下,盟军最高司令官是美国麦克阿瑟将军。 英国也是盟国之一,汇丰的英籍职员名正言顺受到盟军的优待,他们的物 资供应均来自美国,并可免费乘坐火车,并进盟军俱乐部享受奢侈生活。      日本人的处境使沈弼感到痛心,东京一片废墟,粮食紧张,每一个西 方人身后,都会跟随一大群乞讨的人群。日本还有希望吗?连“大上皇” 麦克阿瑟都不是很有信心。沈弼回忆道:“当时日本整个国家患了炮弹休克 症,毫无生气,像一具死尸。”横滨分行几乎没什么业务可做,当时所有的 外国银行都不敢贷款给日本人,认为钱贷出,就像给患绝症的人买几片镇 痛剂,无济干事。 
… 页面 62…

     朝鲜战争爆发,日本经济死灰复燃,出现奇迹。银行加速运转,如润 滑剂启动日本经济的巨轮。沈弼在日本呆了4年,亲眼目睹日本这个经济巨 人率先在东方站起。“东方人并不愚蠢,他们在许多地方优于西方人。”这 是沈弼在日本获得的印象。      195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