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

第15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第15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利国伟正在自修金融学, 
… 页面 55…

后来还考上英国银行公会会士资格,是恒生第一位镀过“洋金”的银行家。      1951年起,何善衡同何添、利国伟等人,三次赴欧洲考察银行业务。 古老银号的老板三次出国考察,大概唯有何善衡一人。      1952年,恒生银号注册为法人组织的有限公司,何善衡任董事长。      1953年10月,恒生迁入皇后大道中163—165号的自置物业。从规模上 讲,相当中等规模的华资银行,业务性质尽可能向银行看齐,但名称仍叫 银号。      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加工业的蓬勃发展,促使香港银行业急剧膨胀,梦 寐以求改组银行的何善衡反而下急,他认为这样办银行注定会执笠(破产)。 他主张渐进,等条件成熟再易名。      恒生银号缓慢而稳健地将讥制纳入银行轨道。只念过几年私塾的何善 衡,显示出大银行家的远见卓识。因此,恒生易名银行后,不曾遇到阵痛, 而是高速发展。      1958年,香港转口贸易占出口总值的57。8%;而到1959年下半年,转 口贸易只占出口总值的30。4%,高达69。6%的出口总值为香港本地的工业 品输出所创造。这一惊人的变化,标志着香港转口贸易型经济转为加工贸 易和转口贸易并重型经济。这被誉为香港经济起飞的里程碑。银行将会在 未来的香港经济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古老作坊式的银号将成为夕阳 行业。      从内部条件来看,这一年,恒生银号注册股本增加到3000万港元,实 收股本增加到1500万港元。如此财大气粗的银号,当时唯有恒生。并且, 恒生的机制已基本实现了银行化。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何善衡买下中环 消防局侧的旧楼,拟建未来的恒生银行大厦。      1960年1月1日,恒生银号改名恒生银行。次年,22层的恒生大厦落成, 外墙采用玻璃幕墙和铝材,是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材料。银行物业是银行信 誉的标志,恒生一易名就不同凡响,令同业刮目,反观一些开办多年的银 行,仍是钱庄银号的格局。      银海行船,有风有浪,这对恒生银行,既是挑战,又是考验。 
… 页面 56…

                    第三十四章汇丰银行攫金掘银傲群雄      汇丰银行大班,地位可以与港督比肩。港府、汇丰,一个秉掌政权, 一个紧把财权。半数以上的港市都是通过汇丰发行的,汇丰处于准中央银 行的至尊地位。有人认为汇丰如此荣耀,全凭港府的宠幸。这话只说对了 一半,另一半缘由,可透过汇丰大班桑达士、沈弼等人的作为,窥见一斑。                            英资银行和真他外贸银行      在香港的开业银行,可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总行在香港,即香港当地注册的银行。1989耳共31家,其中英资银行两 家、中资银行6家、当地华资银行23家。      第二类是总行不在香港,即非当地注册的银行在香港设立的分行。1989年共134 家,占总数的81。2%,其中9家来自内地,其余均是外国银行 (包括英国)设立的分 行。      习惯上把香港银行分为:英资、外资,中资、华资四大类。先介绍前两类:      香港的英资银行,主要以汇丰银行 (包括其集团)和渣打银行为代表。英资银行 在香港银行体系中居于垄断地位。尽管美、日、欧等国际性大银行纷纷来港,银行数 远远超过英资银行,但英资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地位并未动摇。      汇丰与渣打在港的分支机构在1988年分别为383家和118家,两行加起来共501家, 占香港银行分支机构总数的35。86%,而它们的存款约占香港存款总数的一半。英资 银行在香港全融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市场活动的中心。这是由于:一、资 历深,都有100多年历史。二、有特权,它们一直受到香港政府的特殊支持,享有发 行钞票、代理政府财政、参与其若干金融决策和管理等中央银行的特权。三、善管理, 两行不断创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四、信用佳,它们在经营活动中始终把信誉放第 一位。这几个因素,使它们能立于不衰之地。它们一方面在香港赚了大钱,一方面也 对香港经济发展和稳定金融市场作出一定的贡献。      其他外资银行包括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多家银行。它们大多数在世界500家大 银行中排前100ft之内。这些银行以美。日、欧、澳为主,其中以美、日银行最强大。 1989年,香港有美资银行20家、日资银行30家。这些银行大多是1978年香港对外资银 行开放 (60年代银行危机,曾一度禁止外资银行来港开业)以后进来的。日资银行来 港虽迟,但来势凶猛。美资银行集团则在金融创新方面居全港金融业领先地位。香港 之所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些国际壮大银行功不可没。      各个时代的香港人,谁不知汇丰银行?      早期的汇丰大厦,座落在瓦特莱街 (Wardley Street),这是一幢揉合 古代雅典风格的英桔兰建筑,巨大挺拔的立柱,正檐呈三角形。瓦特莱街 如今已从香港地图上消失,它是连辍大会堂旧址与今日汇丰大厦的一条小 街。      1935年10月,位于现址的12层的汇丰大厦建成。这是当时香港的著名 建筑,造型成品字形,气势宏伟,视野开阔,可直眺维多利亚港与九龙, 离皇后像广场及遮打花园仅数步之遥。日治日期,大厦曾一度作为日本的 总督府。      到本世纪70年代,香港大厦森林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尤其是中环, 高楼大厦可与纽约华尔街媲美。位于皇后大道中1号的汇丰大厦渐成小矮 
… 页面 57…

人。1981年,汇丰拆去旧厦建新厦,请来英国著名现代派建筑大师福斯特 设计。      这是一幢造型别出心裁、类似石油钻井台式的银灰色建筑物。新厦未 用钢筋混凝土,全部钢结构,巨大的钢管钢梁在国外预制,运到香港拼接。 骨架内是透明的玻璃幕墙,无视线阻挡。楼高48层,楼顶可泊直升飞机。 新厦于1986年正式启用,造价50亿港元,被国际建筑学会评为世界十大杰 出建筑之一,堪称21世纪艺术精品。      汇丰大厦虽不可以高度在中环鹤立鸡群,却能以独特的风格予人强烈 的印象,令人惊叹——这就是汇丰大厦的魅力!      汇丰的魅力,又岂在一幢大厦?                                     发钞特权      汇丰银行的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1864年招股成立,1865年3月开 业,总行设在香港,同年在上海设立分行。最初股东为英国、美国、德国、 法国、丹麦和犹大人的洋行,是一家不具家族色彩的银行。开业时的资本 额为500万港元。1914年后,各国股东发生利益冲突,美国、德国、法国、 丹麦、犹太人股东先后退出,汇丰成为单纯的英资银行,其间不断地增股 扩大。      汇丰银行并非最老资格的香港银行,东方银行先它20年在港登陆,有 利银行、渣打银行亦在汇丰之前。但是它是最早在港注册的本地银行,故 而深得港府青睐。      汇丰在开业的同年,便获得发行代银券的特权,这之前,东方、有利、 渣打都曾获得过这种特权。汇丰后来者居上,成为香港最大的发钞银行。      本世纪,香港发行钞票 (纸币)的银行有汇丰、渣打、有利三家。      1978年,有利银行的发行钞票权被港府收回,只剩下汇丰、渣打两家。 两家中,又以汇丰为首。以1980年为例,该年的香港货币发行量为104。      64亿港元,汇丰占其中的70。5%,渣打为19。1%,政府为10。4%。政 府只发行5元以下的辅币(硬币),其余纸币力汇丰、渣打两家发行。      发钞量的大小,不能归结为港府赐予的特权大小,而与该银行实力及 信誉有很大的关系。港市的发行是以外汇基金为发行机制的。发钞银行发 行钞票,必须以十足的资产换取香港外汇基金的无息“债务证明书”,作为 发钞的依据和保证。换取证明书的资产,最初是白银银元,现为美元。比 如,汇丰要发行100亿港市,就必须拿出十足的资产 (美元等)来“买”债 务证明书,这相当于100亿港元的美元有价证券存入港府的外汇基金。      香港的外汇基金由外汇储备和财政储备构成。外汇基金的大部分资产 以外币形式存放在世界各国银行,另有为数不少的黄金白银及港市。香港 的外汇储备在1991年列世界第12位,为289亿美元,但人均占有量却高居世 界第2位,为4962美元。香港有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力发行后盾,港币的稳 定性就有保证,港币信誉良好,是世界流通的国际货币之我们从香港的货 币发行制度中可了解到,汇丰是不可通过发钞而获利的,但汇丰可以获誉。 香港是全世界极少没有中央银行的地区,汇丰则获得准中央银行的至尊地 位。      汇丰的发钞特权,也曾使汇丰蒙受损失。 
… 页面 58…

     日治时期,日军在香港发行军用票。军用票与港币同时流通,官方规 定的兑换率为1元军用票换2元港币,实际上1元换1元,港民都不愿舍弃 港币。到1942年,日本占领军又宣布4元港币兑换1元军用票,更是强盗逻 辑。      当时汇丰大厦己作为敌产被日军没收,作为总督府。汇丰的职员大多 逃港,大班海地被日军囚禁在赤柱集中营。港币不仅流通于香港,而且在 澳门大行其道。日军为了用港币去澳门购买军需物资,强迫汇丰大班海地 签发所有存放在金库里的大面额港币,数额有1。135亿之巨,相当于今日的 近百亿港元。      1943年,汇丰在重庆设立分行。战后,原汇丰的职员陆续回港,海地 带领职员迅速复业。元邦建先生在《香港史略》一书,谈到汇丰对这笔非 法港币的处理:     汇丰银行“首先是1948年4月2日宣布,正式承认被日军迫签发行的1。135 亿港币一律有效,汇丰银行同意把100万英镑 (1英镑约折台16港元)存入 外汇基金,作为这项非法额外发行港币的部分保证金。港府也同意在若干 年内,将该项外汇基金投资所得的利息补足缺额。虽然在资金方面有所损 失,但是却获得香港人民对汇丰发行港市可靠性的信任,这就大大抵消了 损失有余。”      战后,汇丰最大的贷款额投放于交通、码头、机场、供电、供水、电 话通讯、危房改造等公共事业,对迅速恢复香港经济作出较大贡献。海地 大班说:“汇丰的兴盛衰微,取决于香港经济。”                                   乘船破浪     外资银行买办这一特殊职业,到战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银行在香港 已生存近一个世纪,对香港的经济状况及客户已相当了解;同时,银行与 客户,都有精通双语的人才,沟通不再困难;另外,银行的贷款数额愈来 愈大,买办存入银行的保证金已不起什么作用。     尽管如此,买办对新客户仍有生杀大权。     50年代初,来自上海的商人就很难得到银行的支持,买办均力广东人 的天下。姑且不论地域感情,上海人与广东人在语言上就形成隔阂。     就外资银行来说,他们歧视华人的观念根深蒂固,只与何东等少数华 人巨商交往。当时流行一句话:“要想获得外国银行磅水(贷款),最好先 叫何东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