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毒清 >

第796部分

毒清-第796部分

小说: 毒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刚刚用药的缘故,四色棍的精气神,并没有恢复如初,如今这几天正是关键的时候,杨猛也不想让四色棍过于操劳,说了几句注意龙体的话之后,杨猛带着法域双王与养心殿之外的曾涤生汇合了。

    “三爷,我等下去安排法事了!”

    “哦……去吧!带着这俩小伢子多玩一玩,瞧瞧京师的繁华!”

    这一幕看在曾涤生的眼里,更是让人心寒,这杨老三这些年究竟做了什么?以后他又要做什么呢?

    “曾夫子,黄帝衍生说可看完了?对于蒙古之事,你可有了定计?”

    “陛下有言,涤生但凭公爷驱策!”

    如今这局势,曾涤生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对抗这杨老三,人家手握数十万大军,江南西南,怕是已经易主。

    三湘来的消息很不好,三湘大地虽说还有官府,但底下的乡村,却完全被杨家给把持了,作为湘勇之首脑,曾涤生想要探知这些东西,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三湘之人还是认可他曾涤生的。

    “呵呵……这话说的,跟老子是个小人似的,明说吧!保国护教,你曾夫子只能选其一。

    之前老子也认为儒教一无是处,但这些年走下来,老子却发现儒教与百姓结合之深,却是无法撼动的,无论是宗族还是亲情,都融入了太多儒教的东西。

    朝政朽坏,或许只是一部分读书人,读歪书的原因吧?儒教的走向如何?还需要斟酌,中西结合之路,是必走之路,老子读书不多,不知道何为儒教,这些事儿就需要一个掌舵之人。

    若是你曾涤生想保国,那老子就另选旁人,若你曾涤生想要护教,咱们也有护教的说法!曾夫子你怎么说?”

    杨猛的话也是实话,华夏的凝聚力是什么?追根溯源就是儒教,百姓的宗族亲情、一言一行,近两千年来深受儒教的影响,破坏儒教说白了就是破坏这份凝聚力。

    当然儒教也并非是至宝,好坏参半而已,想要用儒教推动一国的发展,变革也是不可或缺的,儒教的变革用外人就会走形,只有用曾涤生这样的人,才能保证这种变革不走形,或许曾涤生也会走很多弯路,但他杨猛与曾涤生联手,这样的弯路,恐怕也不会太多。

    “是与不是公爷都说明白了,涤生选择护教!”(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七章 十王献女(上)

    曾涤生低头,并不是向杨猛低头,他所低头的对象也是所谓的大势,就如今的局势来看,与其说是曾涤生背叛了大清,倒不如说是儒教放弃了大清。

    同样是读书人,有满蒙回汉之分,虽说面上说的是满汉一家亲,但究竟亲不亲,曾涤生心里有数,天下读书人心里也有数。

    若真是满汉一家亲,为什么要分满汉双尚书呢?为什么各地的驻防将军,全数是旗人呢?

    如今的杨老三已经掌握了大势,若是曾涤生反抗,他反抗的不是杨老三,而是天下的读书人,甚至是儒教,所谓忠君报国所谓满汉一家,在民心面前,在大势面前,不堪一击呐!

    “内蒙古诸王已经在口外了,外蒙古诸王一个月之后便到,在此期间,你曾涤生拿出一份收服内外蒙的折子吧!”

    怡亲王载垣一去就是三个月,这外蒙的路可不比京师到江南或是西北好走,这去的时机又不怎么好,若是换做夏季三个月的时间,内外蒙诸王怕是已经到达京师了,赶上了隆冬,拖延一个月,也算是迅速了。

    “公爷,不知如何慑服蒙古诸王呢?”

    低头之后的曾涤生,也算是光棍,倒不是他曾涤生两面三刀,而是这几年他想了太多,杨老三隐忍的太好,如今的局势已经无力回天了,京师宗室俱无,这样的消息,杨猛也早就透露给了曾涤生。

    如今的大清除了四色棍、鬼子六、端华、载垣、以及为数不多的几个宗室以外,已经算是绝断传承了,而这些人都在杨老三的控制之下。只要他动动手。大清的皇室一脉就没人了。到时候谁该继承大统,就要靠实力说话了。

    如今半天下的督抚都是杨老三的人马,其余一半就是满蒙诸王公了,与他们合作不如与杨老三合作,汉室江山,对曾涤生来说也是有些吸引力的。

    “和亲!”

    “和亲?蒙古诸王与皇帝和亲?”

    “嗯!话是这么说,但真正种地的是老子,以老子的血脉控制蒙古!”

    “你……”

    不知廉耻、丧心病狂这样的话。曾涤生如今还真说不出口,但这终是有违伦理,瞪着杨猛,他的脸色也是忽红忽白。

    “脏活累活,总要有人干的!

    曾夫子,没有老子,长毛贼变乱江南,会死多少人?数百万只是个零头吧?

    若是没有老子,江南就要有数千万人死于战乱,此事你说是不是事实?”

    杨猛也知道自己的许多作为有违曾涤生为人的准则。如今这时候,想要拉拢曾涤生。只能用悲天悯人四个字了!

    “是!但如此有违礼法之事,将来如何向后世之人交代呢?

    儒教?没了礼法何来的儒教?”

    杨老三做事太过不地道了,口口声声要护教,就这么做事儿?杨老三其行如此,只怕儒教到了他的手里也会被篡的面目全非!

    “呵呵……曾夫子,既然摊牌了,老子也不隐瞒!皇后、懿妃包括恭王福晋肚子里的孩子,都是老子的种儿!

    曾夫子,你瞧老子这体格,子嗣遍布华夏,二三十年的事儿,如今老子不及而立之年,怎么也有十好几年的日子能生能养,蒙古诸王的公主、格格,皇城的旗人贵女,老子的后宅,一年一茬就是几十个,十几年就是几百个啊!

    人才出自数量,有了庞大的后嗣,再用一个任人唯贤!国祚传承岂会断灭?

    有违礼法,这话还不是史家的笔头子说了算?到时候,就是说老子是半圣,后世之人都能信服!

    若是不齿,这事儿你来做?没有汉人血脉,怎么慑服蒙古?礼法?什么是礼法?百姓就是礼法!老子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是礼法!

    大清倒是有礼法,丧权辱国不说,民生疾苦不说,一个八股害了多少读书人?

    曾夫子你也是读史书的人,前明如何?大清如何?史书之中即使篡改,也不会改的面目全非,这事儿做不得?”

    “恬不知耻!”

    听了这些,曾涤生的腿肚子都打转了,这杨老三毒啊!恐怕京师之中,桂良之事、肃顺之事都是他一手撺掇的,如今即使明了,他又能做什么呢?

    “呵呵……看看三湘的百姓与书院,曾夫子就该知道怎么做了,对不对?”

    “以卑鄙无耻之手段,行光明正大之事,曾国藩倒要看看你杨猛能走多远,下场如何!”

    “哈哈……这话说了也是白废!曾夫子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何苦为难自己呢?

    一国之崛起,一族之崛起,总要有些血腥肮脏之事的,你我联手一起走一走这血海如何?

    以老子手中的实力,若是不管不顾,华夏沉沦只在反掌之间,你我俱是汉人,这华夏也是汉人最多,咱们掌权可以公平的对待其他各族,若是他族掌权,可能公平的对待汉人?

    元明清三朝已有定论,开不世之局,就要有不世之手段,管他卑鄙无耻还是光明正大,结果最重要!”

    “唉……涤生枉读了一辈子的诗书,与你杨老三为伍不齿啊!

    但,如今这局势,涤生还有别的选择吗?或许公爷的说法是对的?

    将来如何,就听公爷一句话,看结果吧!”

    从东暖阁到午门,路途不远也不近,一路走来,曾涤生也不得不认同,杨老三的这些歪理邪说了,这杨老三行事虽说卑鄙无耻,但结果委实不错,如今的三湘,不说百姓安居乐业,但数遍了康雍乾三朝,即使是大清最鼎盛的时候,三湘的百姓也不曾像这几年一样畅快的活着。

    家乡之事,曾涤生盯得很紧。三湘的改变。曾涤生历历在目。什么朝代,百姓的子嗣可以不花钱入学?

    什么朝代,所有老百姓又能对一家赞不绝口?杨老三之变,变在了根本,如今狂澜已起,再也无人能挽了,想要扫灭杨老三,就是与三湘的百姓为敌。其余各地如何?不问可知啊!

    “不错!看结果吧!曾夫子你在礼部任职过,这次接待蒙古诸王之事,你就挑头吧!”

    曾涤生这样的人,有他的坚持与原则不假,想要曾涤生这样的顽固派做出妥协不容易,魏五当年所谋划的大势,帮了杨猛的大忙,在大势面前,顽固如何?有原则又如何?有些罪责,谁也承担不起呐!

    勉强搞定了曾涤生。杨猛回到了自己的府上,刚刚进入签押房。没想到多日不见的郑亲王端华来到了府上拜访。

    “计长,你说这端华前来,所谓何事啊?”

    双眼一眯,杨猛有些意味深长的问了徐子渭一句。

    “无非就是两件事,一是法域双王、二是蒙古诸王,这如今也能算是满清的救命稻草了。”

    徐子渭也不犹豫,这等揣摩人心的差事,对他来说再简单不过了,如今京师的局势如何,不少人心里都有数,叶名琛跋扈、杨三爷隐忍,还有一条就是满蒙凋零,法域双王与蒙古诸王入京,未尝不是一次机会。

    “你说他们敢吗?”

    “呵呵……三爷,社稷为重,有些位子许多人一辈子都瞧不见呐!”

    “问问影子!老子去见一见端华!”

    徐子渭的话不错,但满清宗室已经死伤殆尽了,端华与载垣,杨猛还想着用一用,不是万分笃定,杨猛不想杀这两人。

    “王爷来了,不知京师城外安置的如何了?”

    端华这段时间一直在整理京师的宅子,以备蒙古诸王到来,他突兀的来访,想必是有事儿要说的。

    “国公!那边的事情做的尚可,只是前日接了载垣的急报,说是此次前来的蒙古诸王,有几个桀骜不逊之辈,如今的京师不能再变乱了,依载垣的意思,这些人还是先放到热河为妙,在热河学一学规矩,对他们不是坏事儿!

    再者,这些蒙古王公,都是带着亲卫的,你一百我八十,近百位蒙古王公的人手聚起来也有万余人,这只人马到了京师,只怕闹出什么乱子呐!”

    端华的话,听着就让杨猛眉头直跳,这事儿还真是可疑,但如今杨猛不想杀这俩人,只能等一等看看再说了。

    “王爷所虑,甚为妥帖,只是热河的宅子怕是不多吧?若是让他们入住行宫,怕是有些大不敬,此事怎么安排呢?”

    但回头一想,端华这老王爷想的未必不是为了京师着想,一干子蒙古王,大多是桀骜不驯之辈,惹出了纷争难免要动粗,与其在京师坏了气氛,不如先在热河教导一番。

    “端华正是为此事而来,国公,可否在热河周边,找处草甸子让他们安营呢?”

    “王爷,这不是弱了朝廷的威风吗?这样吧!咱们进宫一趟,不成的话,就让他们住热河行宫吧!毕竟那些也是咱们大清的王爷啊!住草甸子,丢份儿呐!”

    端华这句话,倒有些让杨猛疑虑尽去的意思,但如今的局势关键,断不可内乱,杨猛带端华入宫,也是想给影子一些时间,有些事儿要整理出来,不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