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一家九博士 >

第3部分

一家九博士-第3部分

小说: 一家九博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婆媳不和,邻里不睦等,都来请他主持公道。他老人家开诚布公,解决纷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直到双方心悦诚服,各让一步,平安相处,才放心离开。
  庆鑫六岁那年,村中白喉流行,死去儿童很多。祖父杨宜纯整天忙碌着,治病救人。后来,庆鑫也得了白喉。他的母亲日夜守护。他的父亲在外,他的祖父彻夜不眠,坐在客厅里,怕万一有紧急情况,可以随时照应。当庆鑫病情好转时,发现他老人家两眼深陷,瘦了许多。
  杨宜纯为人豪爽,性格开朗。一生都为别人忙碌,没有为自己着想。在晚年,得了喉癌。他是医生,当然知道这病的严重性。可是,他仍然瞒着别人,每天照常行医,帮人排忧解难。
  有一天,杨宜纯从巨野县请来了伍奎一老先生,他大名鼎鼎,医术高明,酒足饭饱以后,医生说要看看病人。一直陪着他的杨宜纯,谈笑风生,朴实雅致,说请他看看。这时,伍大夫恍然大悟,才知道杨宜纯就是病人。诊断结果,与祖父自己的判断一样。然而,那时没有外科手术,喉癌这种病当时没有办法治疗,只是拖延时日罢了。两三个月以后,他的身体日渐消瘦,皮包骨头,翻身不便,滴水难咽……只有五十四岁的杨宜纯,就早早去世了。
  杨宜纯下世后,扶贫济困的家风得到发扬,全家对杨同善依旧照顾。杨庆鑫按祖父的教导,经常陪伴六大伯杨同善,所以跟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二人亲密无间,无话不谈。有一次,杨同善告诉庆鑫说:自己年轻时糊涂荒唐,实在对不起他家。今后,有用得着他的地方,他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由此,庆鑫才第一次从他口中听说了烧自家楼房的故事。祖父的宽容大度,是六大伯没有想到的。
  六大伯一生流浪,没有积蓄,仅有两件宝贝,一件是打仗受伤获得的奖章;另一件,就是他多年随身携带的钢锥。庆鑫每次探望他,他都要把这两件宝贝拿出来,让庆鑫玩耍一番。晚年的六大伯信仰了佛教,名字由同善改为明善,简直成了另一人,年轻的恶习没有了,反而成为他家最亲近的族人。庆鑫与六大伯更亲近了,六大伯把自己的宝贝钢锥,也赠给杨家。六大伯闲暇无事,对于“神仙”的传说,编织得更完整了。说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他对不少人讲到此事,那时村里人还迷信,信以为真,神秘的故事传扬开来,就形成了神仙的传说。

第一章  幼年得宝(4)
老人的品德对后代潜移默化。庆鑫年幼时,到自家楼房里,看到被六伯父烧焦的木框,很是佩服曾祖母的胆量和智慧,立志要像她那样临危不惧,智胜困难。庆鑫自幼就想学医,立志像祖父那样,治病救人。他说:“祖父一生为善,去世以前,不该受那么多的痛苦。”
  2家宝之谜
  杨庆鑫少走很多弯路,七八岁时已经完成初级小学的全部课程。他的亲身体验,应用在子女身上,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博士来。
  家宝之谜,要从庆鑫的父母说起。
  他的父亲叫杨同祜,长期在外。先是出远门,到山东五师读书,后来到县城,在高级小学教学。他讲授五六年级国文课,善尽职守,非常认真,不但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而且还精选很多短文,每天背熟一篇,对学生毫不放松,一个接着一个检查。当时,升学竞争已十分激烈,菏泽地区11个县,仅有省立六中(现为菏泽一中)一所中学,每年初中招生100名,11个县的高小毕业生,都以考取六中为荣。有一年夏天,六中新生放榜时,其父所教的学生,竟考取24名之多,占到那年录取新生的四分之一。由于教学任务重,人事繁忙,其父经常忙于业务,只是寒暑假期回家,偶尔小住几天。自庆鑫记忆时起,就很少跟父亲见面,教养他的责任,便落在母亲肩上。
  他的母亲叫马万芝,比父亲大两岁。当时女子嫁到夫家,除了照顾丈夫外,更要紧的是侍奉公婆,操持家务。他的母亲不是一般女子。在娘家上过学,已读了几年私塾,知书达理,进退有度,能背诵不少古文,讲起故事来,如数家珍。母亲是祖父的忠实信徒,思想一脉相承,能讲很多哲理,讲得如祖父一样,结合实际,入情入理。
  杨家多代单传,庆鑫是长子,他在老家时,弟弟还没有出世,上无兄姐,下无弟弟,只有一个妹妹兰英,小他九岁。当时他是杨家一根独苗,因此老人对他十分疼爱。这样的富家独子,一般是溺爱的。他家如何教子呢?
  母亲常说“教子婴孩”。她对孩子不娇不惯,就连生活细节,也不放松,深怕他走错一步,误入歧途。她给孩子“约法三章”:
  一讲勤俭。在生活上,讲究自立。凡是饮食起居,都让庆鑫自己动手,大人不替他操持,父母的用心良苦,意在培养他的自立精神。因此,他很小就能独立,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在日常生活用品上,母亲力求节俭,唯恐他注重衣食华美,不务实际。母亲常像祖父那样讲:“从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出自《增广贤文》)她让庆鑫粗茶淡饭,土布衣衫,养成朴素的习惯。
  对他既要求严格,又十分体贴。有一次,幼年的庆鑫生了一场重病,一连几天,高烧不退,迷糊乱语,梦话不断。每当他睁开眼睛时,就看到母亲,守在床前,细心照顾,熬汤喂药,忧形于色。蓦然间,他发现母亲瘦了,脸上有皱纹了。幸亏不久,庆鑫的病情逐渐好转,如若再多病几天,母亲非要病倒不可。那场病后,庆鑫好几年里,饭量很小,身体瘦弱,大眼长脖,人们戏称他为“长颈鹿”。母亲为让儿子增加食欲,每天数次进出厨房,为儿子做些有滋有味的饭菜,调他胃口。母亲守在身旁,看孩子吃饭,若是多吃几口,她就开心,合不拢嘴。母亲爱他,疼他,但从不把娇爱挂在嘴上。庆鑫却体会到,母亲在用整个生命来关爱他。
  二讲家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国家如若没有国法,将混乱不堪,不能国富民强,相对于家庭,每个成员也应遵循家庭准则。那时教育方法落后,有体罚的陋习,母亲爱深责切,好动家法。什么叫家法呢?庆鑫幼年时,犯有过错,就要挨打,有专门打人的工具叫“家法”。它是一个竹板(或木板),在私塾学校里,也有这样的工具,叫戒尺。老师打人时,右手拿竹板,左手抓住受罚者的指尖,打左手心,不打右手心,右手受伤影响执笔写字。
  母亲一个人,担当了严父与慈母的双重角色。庆鑫四岁时,母亲就教他识字,开始启蒙。那时,他还是一个玩童,好动爱玩,母亲经常劝他,认真读书。有一天,静极思动,他抛下课本,跑到后院里,东走西转,尽情耍玩。发现墙下排水沟里,跑来一只小鸡,圆嘟嘟的身子,嫩黄的羽毛,旁若无人,走来走去,一会儿低头觅食,一会儿抬头看人,可爱极了。他一时好奇,伸手把它捧起来。想着它大概饿了,高高兴兴地走进厨房,拿些小米,盛碗冷水,一点一滴地喂它。庆鑫沾沾自喜,兴趣顿起,跟着观看。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幼年得宝(5)
他的母亲马万芝,看着庆鑫来回奔跑,问他干什么?他吞吞吐吐,说不清楚,拖延不住,最后吐露真情。母亲听后,大发雷霆,训斥他:“不学习,玩小鸡,把别人的小鸡留自家,是小偷行为。不该把他人的财物占为己有。”她从屋里拿出“家法”,照着庆鑫的左手心,就是一阵竹板,一直打得皮开血流。母亲流着泪说:“打在儿身上,疼在娘心上,严格要求,对你有好处,我不忍打你,可是不得不打你,你今天挨了打,受到疼痛,就能一生一世地记住,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是自己的东西,一个不取,就是饿死不做贼。古语说:小时摸针,大来偷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为光明磊落,不干偷盗之事。”
  那时,庆鑫年仅四岁,对于母亲的教诲,还似懂非懂,只记得“贪玩小鸡”,就会“挨竹板”。后经母亲多次解说,才深刻了解其真实意义:贪图吃喝玩乐,会走向偷盗、贪污、拐骗的邪路上去,招来真灾实祸。事后,他的祖父为庆鑫的伤口,缝合四针,祖父一再嘱咐,今后要听母亲的话,不要惹她生气了。
  旧时家中,长辈说了算,家务之事,祖母岳氏爱管,拿得起,放得下,很有威严。“小鸡风波”惹得祖母大为恼怒,多次大骂,嫌儿媳“太狠心”。从此,他的母亲改变方式,便不敢公开打他了。但对庆鑫的要求,还是照样严格。白天做错事,母亲仅用眼睛,看儿子一下。庆鑫便心领神会,马上停止。否则待母亲忙完家务,回到屋里,定会教训他。小错,一五一十地进行批评;大错,便取出家法,竹板打手心,绝不留情。疼在身上,苦在心里,不敢哭出声来。庆鑫渐渐懂事,他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老人的溺爱,会使自己放纵。母亲是为他好。要是祖母知道了,母亲必定受气。打完板子,母子抱成一团,哭成泪人。
  那时,儿媳都怕婆婆,母亲在祖母面前低声下气,唯唯诺诺。奶奶居高临下,挥来喝去,动不动就发脾气,来阵“枪林弹雨”。母亲是受气媳妇,苦水闷在肚里,倒不出来有时想不开。当时庆鑫年龄还小,丈夫不在家,给谁说呢?她心里烦闷,哭诉无门,忍无可忍,便想到寻死。有一次,妈妈寻死上吊,被儿子发现,儿子跪在地上,两手紧紧地抱住母亲双腿,边哭边哀求:“娘不要死,娘不要死。”母亲可怜孩子,改变了主意,搂住儿子,两眼热泪滚滚,落在儿子身上,留在儿子心里。
  庆鑫实在生气,为母亲抱不平,说:“我恨奶奶。”母亲却打断他的话,说:“奶奶很可怜,年轻时受别人的气,受过不少罪。奶奶心里不平,多年媳妇熬成婆,有气就撒在我身上。妈受这点气不算什么,要敬重她老人家,不要生她的气。希望奶奶出了气,身体更健康。”对于常常折磨她的婆婆,竟然没有恨,只有理解与宽恕。她竟有那么多理由,原谅婆母,使人感动。
  幼年时期,庆鑫与他的母亲心心相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母亲的一言一行,都是儿子行动的依据。唯有儿子能看懂她的眼神,分担她的忧愁。舔犊情深,儿子是她的命根子,儿子的一举一动都有影响,牵动着母亲的心。
  他母亲教子,常讲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使儿子学好,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择邻而居。还给他讲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在岳飞的背上用针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使秦桧等奸臣见了丧魂落魄。母亲的教子精神,可与孟母、岳母媲美。
  母亲就像无私的蜡烛,燃烧了全部的母爱,照亮了孩子的未来。经过几年的言传身教,年幼的庆鑫,逐渐形成读书的习惯。当时,儿子能体会到母亲的心情,就是望子成龙,出人头地。儿子是母亲的唯一希望,要是不成材,没有出息惹她生气,她的一生不是太悲惨了吗?那不是太可怜了吗?所以年幼的庆鑫,渐渐立下志向,发奋读书,誓报母恩。
  在母亲的管教下,庆鑫五岁时,开始学习小学课本。他读书勤奋,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小学四年的课程。
  三讲忠厚。杨家责己严,待人宽。庆鑫跟别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