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滇味文化 >

第32部分

滇味文化-第32部分

小说: 滇味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健康。接下来,人们还要向祖先和神佛献饭、堆沙、滴水、扶树。
  元旦的早上,人们带着准备好的河沙和用芭蕉叶包裹的米饭、粑粑、烟、茶等,陆续到公房前的竹掌子(头一天搭建的面积约1平方米的竹屋),手拿点着的香烛,口里念着一些祈祷词,绕着竹掌子转圈。人们在转圈时,还要捏出一撮撮米饭,并把它们放在竹掌子上的箩兜里,然后把带来的黄粑、烟、茶、水果、鲜花等放在竹架上,这就是给佛祖和祖先献饭。堆沙则指人们把沙子捏成小团,放在竹掌子下的地面,一团沙代表一家人,用意是祈求神佛和祖先保佑自己的家人能平安幸福。
  炮声响过之后,所有的人都要敲锣打鼓地涌进公房。公房的正堂里有佛像,一些老人早已在那里念经和拜佛了。大家进来之后,就可以滴水了。几个人围在一个盆前,各自拿出从家里带来的一瓶水,然后点燃香蜡,听和尚师傅念经,经文念到某一段内容时,他们就把自己带来的水向盆里滴出一点点,意思就是给逝去的先人送水。在公房前还有一棵神树,这一天各家都砍一个树杈,用它把神树的树枝撑起,据说只要神树不倒、则村寨不倒、族人不倒。
  这天午饭后,人们还要进行歌舞比赛和泼水活动。届时,人们身穿节日盛装,涌向舞场,在路上彼此互泼清水。在舞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打别”的两个领舞人,他俩全身都裹着黑布,只有眼睛、鼻子、嘴巴露在外面。传说天帝曾派两个神仙到人间,他们佯装成穷人暗察人们的心地和对佛的虔诚度,还担负着逗乐和保卫人们的任务。这两个领舞人扮演的就是两个神仙的角色,他们脖子上挎着一个包,跳到众人前面乞讨,人们也都给他们施舍。活动之后,人们开始吃百家饭,即各家把自己家做的饭菜,用芭蕉叶包好带来放在一起共享。吃饭时,饭菜包都放在桌子上,大家任意选一包饭菜就可以吃了。这天晚上,村寨里还要放花,青年男女则在烟花下歌舞。
  节日的第三天,人们要进山拜祭山神和祖先。这时,全村寨的男女老少都敲锣打鼓,带着祭品来到村寨后山的密林里举行祭拜仪式。祭祀结束后,人们还要在山林里找一块平坦的地方唱歌跳舞,一直闹到傍晚才回去。
  六、布朗族冈永节
  冈永节也就是祭竹鼠节,这个节日有时在傣历四月举行,有时在傣历九月举行,具体时间由寨村里的人们集体讨论商定。冈永节不是所有布朗族人的节日,仅是云南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老曼峨、新曼峨一带布朗人的节日。
  老曼峨、新曼峨一带的布朗人为什么要过冈永节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老曼峨、新曼峨一带有个布朗族妇女叫雅枯栓,她收获了一粒比南瓜还要大的稻种。她把这粒稻种藏在仓房里,可是有一天,稻种竟然自己滚出仓房,而且越变越大,都快把她家的竹楼压垮了。对此,雅枯栓很生气,用棍子猛打稻种,把它打成了很多碎小粒。这些米粒漏下竹楼,很多都钻进了土缝的深处。这时一只有灵性的竹鼠从洞里钻出地面,把一粒粒稻种撒到地里。稻种发芽、成长、结果,使人类获得了种子。布朗族人为了报答竹鼠保种的恩情,专门设立冈了永节。据说:在冈永节祭过竹鼠后,当年的谷物会生长得很茁壮,秋天时就会获得丰收。
  在过冈永节时,老曼峨、新曼峨一带布朗人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服装,背上竹篓,扛着锄头,一起上山去挖竹鼠。挖到竹鼠后,人们要把其中的一只用野花草进行装饰打扮,给它带上花环,然后拴在一根长竹竿上抬回村寨。接着,人们敲着竹板,抬着竹鼠缓缓绕寨一周,然后把竹鼠抬到达曼家中,去掉其身上的装饰,砍下竹鼠头给达曼。再把竹鼠身子洗干净,每家分割一小片肉带回家,放在铁三脚架上表示祭祀神灵。放在这上面的竹鼠肉,不能随意移动,也不允许跨越铁三脚架,以此表示对竹鼠的崇敬。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一章 基诺族文化(1)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周围的山区。其使用的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基诺族的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民间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基诺族民间音乐也相当丰富,民歌有叙事歌、山歌、贺新房歌、哄娃娃歌、儿歌等。此外,基诺族还有精湛的刺绣艺术和竹编工艺艺术,极具欣赏价值。
  一、追逐太阳的基诺人
  基诺族非常崇拜太阳,这从他们生活的各个细节中都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村寨里有装饰成太阳形状的路面,基诺族男子的背心上和女人使用的背包上都有太阳的图案。此外,基诺族最重要的法器叫太阳鼓,其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征着太阳的光芒。
  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都有一公和一母两面鼓。基诺族视太阳鼓为太阳神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认为它能保佑族人平安兴旺、五谷丰登。因此,制作太阳鼓是村寨子里最重大的事情,有一套十分严格的程序。制作太阳鼓时,先要选好一棵树,选择好日子杀鸡祭神,再砍掉这棵树。在蒙鼓皮之前,要杀鸡祭鼓,鼓面蒙好后还要举行祭鼓仪式,全村人欢跳大鼓舞。然后,人们一路载歌载舞,把太阳鼓抬到卓巴(长老)家供奉。平时,这面鼓就供放在卓巴家里,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触摸和敲击它,只有卓巴宣布过年了以及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才能敲击。
  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基诺山的鲜花盛开时,寨子里的卓巴就会宣布过年了,接着他会敲响太阳鼓,把全村的人汇集在一起。大家会情不自禁地围着大鼓,随着有节奏的鼓点跳起喜庆丰收的民族舞蹈“太阳鼓舞”。据说敲太阳鼓和跳“太阳鼓舞”是有目的的,就是祈盼太阳能保佑全寨人有好运。
  二、基诺礼仪禁忌
  基诺族山寨
  基诺族在生活中特别喜欢鲜花,他们认为鲜花是纯洁、友爱和吉祥的象征,因此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种着很多鲜花。在传统节日里,妇女们都要穿上民族盛装,并在头上和耳环里插几枝鲜花。青年男女还以鲜花为媒人,小伙子若喜欢哪位姑娘,就会摘几枝花送给她表示自己的爱慕。青年男女在恋爱时也喜欢互相送花,并喜欢把花插在对方的耳环里。
  过“特懋克”节时,基诺族人要相互拜年,并邀请一些人到寨中过节。客人不管到哪家,都会受到盛情款待。基诺族孩子过成年礼时,要把牛膘和牛肉用芭蕉叶包好,分送给村寨里的各家各户,表示喜庆。
  基诺族人待人真诚,并一直保留着“生分熟吃”的习俗:如果有人捕到猎物,凡是看到猎物的人都可分到一份生肉或者熟肉,直到吃完为止。客人到家里后,主人喜欢用酒招待,只要客人不放下杯子,主人就一定会奉陪到底。在村子里,谁要是违反了村规或做错了事,一般要罚他十碗酒,情节严重的则要罚他杀两头猪,再出百余斤大米和几十斤酒请全村人大吃一顿。
  基诺族的禁忌比较多,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基诺族每年都要“祭大龙”,用来纪念其创世始祖阿嫫尧白。在“祭大龙”的三天时间里,外地人不能进村寨,妇女禁止出门,祭鬼的供品也忌人触摸。在村寨装换龙门的三天时间里,任何人都不准进入村寨,而且村寨里的人要安静,不能打闹、爬树等。基诺族的计日方法是十二天为一周期,每天都有不同的名称。在这十二天中,“水”日为最大的日子,多进行重大的祭礼活动;“西夺”日是腰白神的葬日,这天不能埋葬死者;“嫫”日象征男女交合,这天不能葬妇女。在每年农历二月的“木嘎”,村寨外还要举行祭“白猪”仪式。仪式结束后,所有祭祀食品由参祭者食用,但是不准带回村寨,参祭者必须于日落前回到村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一章 基诺族文化(2)
基诺族妇女怀孕后,她的丈夫就被禁止猎杀羽毛为花、黑、黄白、红黑色的鸟和大嘴鸟、犀鸟,以及声音不好听的鸟,还禁砍棕树和打猴,否则婴儿的声音和容貌就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丈夫还不能去抬死亡的老人;不能参加绷大鼓、斗刀把等活动;忌打蛇、爬树摘果子等,否则妻子就会难产。而且,产妇不能在自己家的竹楼生产,只能在凉台上或楼下的小房子里生产。生产后,要用水冲净地面,然后到客厅的火塘边坐月子,等孩子的脐带脱落后才可以重新到竹楼内住。坐月子时,产妇禁止吃一切家畜,只能吃山竽、野菜和鱼类等食物。在小孩出世一个月内,婴儿的父母忌唱歌,否则孩子将不健壮或不漂亮。在婴儿满月那天,父母忌说话,还忌外人带瓜菜、猎物等进屋,直到太阳落山后孩子的父母才可以说话。
  基诺族在居住上也有一些禁忌,比如:住室忌讳没有男人居住,家里的大竹楼必须有男性家长居住。如果哪家的男性全部死了,村寨里就必须拆掉这家的竹楼和所有的房子,然后让妇女回娘家居住或自行改嫁。
  三、基诺族成人礼
  基诺族很重视成人礼,因为它是基诺族人一生中的大事,举行成年礼后孩子就取得了村寨正式成员的资格,并从此获得恋爱的权利。
  基诺族各村寨举行成年礼的年龄和形式有所不同,但大体都使用突然对当事人劫持的方式。经过这次仪式后,父亲会为成年的儿子准备好全套农具,母亲则会送给他成年男子的衣服。到时候必须把帽子换成包头,父母还会送给他一个绣着彩色图案的筒帕。从此,他就作为一个成年人正式参加劳动,并正式成为村社成员,可以单独或邀约伙伴去串姑娘了。
  女子成年礼的方式和男子相差不大,也多采用突然劫持的方式。姑娘们经过这一个仪式后,围裙就换成夹层的,发式也要改变成一条独辫,这样才可以背筒帕(即挂包)。换上成年女子的服饰,就标志她获得了村社正式成员的资格。
  按照基诺族的习俗,举行过成年礼的青年还必须参加社会性的青年组织。这个组织有一定村规,比如:规定青年人要团结互助;在串姑娘时要尊敬竹楼里的老人;在公共场合不讲脏话等。参加组织后,大多数村寨的青年男女夜晚时不在家里居住,而是到社团的“尼高左”(公房)住宿。因为这里是他们的社交场所,他们由此开始进入恋爱角色。
  四、基诺族独特的竞技
  基诺族人很喜欢进行竞技活动,并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竞技活动,如踩高跷赛、顶竹竿和爬云梯。踩高跷赛是基诺族男女青年喜爱的一项竞赛,一般分两种形式:一种是高跷赛跑,参加的人数不限。参赛者踩着高跷站在起跑线上,起跑令发出后,这些人就踩着高跷跑向终点,先到达终点者为冠军。另一种是高跷踢架比赛,它是两人为一组,双方踩在高跷上,相互用高跷架踢对方的高跷架,踢倒对方高跷的人为胜方,然后进入下一轮比赛。
  基诺族青少年都钟爱力量型竞赛活动——顶竹竿,比赛用的竹竿一般长3米,直径10厘米,比赛的场地上也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