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问镜 >

第67部分

问镜-第67部分

小说: 问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愣,回肘撞了下同伴,金川抬眼,而此时,余慈已经低头去找位置,直接把二人忽视掉了。

两个年轻人脸色都不好看,可这个时候,殿诸人翘以盼的宗门仙长正从侧殿转出来,一下子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余慈靠近殿门处找到了位子,盘膝坐好后,也抬眼打量。

转出来的是一个身量瘦高的道士,昨日听过宝光介绍,此人名叫解良,乃是山门排名前二十的高手,已经进入那传说的步虚境界,可以踏空蹈虚,飞行绝迹。

其实余慈对步虚修士还缺乏直观的印象。

按照叶途的理论,步虚境界是“羽化脱蜕”之始,从此境界起,修士超越还丹水准,已经可以不依靠外物,遨游于天际,到火候深处,甚至可以飞至霄云外,去那无边广大的“天外域”接引天地至清至纯的“玄真之英”,淬炼“真形”。

而所谓“真形”,也就是修士长生不灭的肉身基础,淬炼完满,便可打破时间和衰老的捆缚,驻颜长青,甚至万劫不坏的地步。

这个境界上,步虚修士的神魂层次,也由“阴神”向“阳神”转化。但这一点,叶途所的宗门并不看重,所以也就语焉不详。

此时,余慈对步虚修士的印象也仅有两个:飞行绝迹、真形法体,仅此而已。

当然,天裂谷下见到的鬼兽与那双头四臂的妖魔,看起来也有步虚的层次,但妖魔与修士毕竟不同,没有什么可比性此时此刻,看着这位解良仙长,余慈还是很难将心的印象具现化。一时间,余慈甚至想开启照神图,看看那上面,又会是个什么情形。

仅以目见,这位解仙长和传说的仙家高人相去甚远。其人面目平板木讷,一看便是平日里少言寡语,不苟言笑之辈,余慈不会以貌取人,认为来者名不符实,却担心以此人的性情,口才怕不怎么便捷,纵是心有千般道法玄奥,也难以形之于口。

便这种心思之下,解良开口说话:“今日我讲符法。”

语音干涩,几乎全无起伏,还带着一些地方口音。不过,长辈仙师的威严还是让殿一下子静寂下去,人们的呼吸也不自觉变得细了。

哪知他下一句话便是:“不谙符法、平日用符不超过五个的出去,强留无益。”

余慈为之愕然,金川和匡言启的表情也差不多。不过其他人,无论是外室弟子还是挂单道士,都很是乖觉,当下便有七八个人站起来,向解良行礼后,陆续步出大殿,殿堂内一下子空旷许多。

余慈想了想,干脆上前,就近找了个蒲团坐下,除了金川二人剜来两眼,也没人管他。

解良眉目低垂,神色冷淡。等殿内恢复平静,他再次开口,语调依旧:“画符的心法,紧要的便是三条,尔等记好:

“符箓,布精气、书图象以通神者也。

“气通天真,独具其神,可为符。

“窍窍相通而灵光焕然,符成矣。”

毫无起伏地列出三句话,解仙长便又停了下来,似乎是留给众人思考的时间。

余慈听得入神。这三句话,他并不陌生。

《上清聚玄星枢秘授符经》的全书总纲内,便有此言论,几乎一字不差。但之前可没有人会把这三句话单独抽出来,并以这种秩序排列。

便是余慈基础再差,也能听出来,这三句话,分明是以一种递进的关系排列,使得本来模糊的含义变得清晰起来。三句,第一句是说“何者为符”,第二句是说“符之关键何处”,而第三句则是谈及“应该如何画符”。

明白了这个,余慈的思维便有些散。《上清聚玄星枢秘授符经》那些熟极而流的句子,一个个的好像都活了过来,眼前飞舞,但事实上是围绕着那三句话,重排列。

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字和思维重组的过程。

是的,对余慈来说,那三个“论符”的句子,真正的价值不其本身,而于它们体现出来的鲜明的层次性,以及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了这三句话,《上清聚玄星枢秘授符经》总纲洋洋洒洒近千言,便不再是诘屈聱牙、似是而非的生僻字词,而是一层层、一段段可以寻到其内部源流的绝妙章。

“高人啊!”

余慈再看解良的眼神,已是彻底不同了。

他努力竖起耳朵,争取把此人的每一句话都记心里。现他已经后悔,没有拿纸笔过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天知道这一整天的课程之后,他会漏掉哪些重要的信息。

然而很不幸的,事情接下来就起了变化,说完这字字珠玑的三句话后,事态分明是向着余慈先前设想的糟糕情况倾斜过去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解良简单就此三句话挥了一下,辞采平平,这还可以忍受,但阐述完毕后,他话锋一转,却以“通神”二字为主题,说起了修炼符法的清规戒律!

也许解大仙长确实是肚子里有料的,他说的都是很明白的道理。那些“符法通神,当有虔诚之心”之类的言论,确实是很值得深思,可是他显然不明白,下面这些修士,想知道的究竟是什么。

又或者,他知道,但就是不说?

不管怎样,整整一上午宝贵的时间就这么用掉了。

这段时间内,殿修士听到的,全部都是清心明德、避离污秽、纯净灵引之类的句子,这些东西又何必他讲,一本粗浅的符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当然,余慈从来都是看过就算,也没有刻意践行过,却也不见他画的符有什么问题余慈初时还听上几句,后面就一直脑整理《上清聚玄星枢秘授符经》的总纲。而距离解大仙长近的两个年轻人,为了保证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给仙长看,腰背依然挺直,面目严肃,然而那眼神怎么看怎么呆滞。

就余慈因为这一整天都要这样过去而叹息的时候,忽有一段话,流入耳:

“天地自然,万物人心,都离不开一个‘理’字。这个‘理’不是法理、不是物理、不是心理,而是抛开一切具象,斩却一切缀饰的纯粹之物。天地得‘理’而存、自然得‘理’而运、万物得‘理’而生,人心得‘理’而纯。我所言之一切清规戒律,非是限制尔等之桎梏,而是近于这纯粹之理的标准。所为者,无非是要尔等由模仿而至纯熟,由纯熟终至于纯净无疵……戒律之义,其了。”

这话里有话啊!

余慈先是以为解大仙长因授课效果不佳,话里带刺,但细想一回,又觉得这段话实是很有些味道。尤其那个“抛开一切具象,斩却一切缀饰”的形容,隐约还有点儿熟悉。再想想,这岂不是与他昨天心湖漫溢、与外界天地沟涌信息之时的某些感觉极其相似?

他心头一跳,竟是脱口问道:“纯粹之‘理’,可由神魂感应得来?”

此言一出,包括解良内,满殿的修士齐齐看来,前面金川和匡言启的眼神,像是看一个疯子。

第91章贯气

第91章贯气

旁人的目光余慈是不乎的,可是解大仙长却不一样。此人的眼神,便像是一把有形有质的利剑,从他眼眶里插进来,再直捣进心里去。

余慈一时间竟是窒息了,倒是耳边传来一声赞语:

“问得好!”

解良的语调似乎扬起一些,但很快,事情又回到一如既往的轨道上。对余慈的疑问,只有淡淡的一句话打回来:“尔非内门弟子,此等大道之学,例不得传,噤声!”

遭了训斥,余慈很听话地闭了嘴,前面两个年轻人送来的眼神里,已是彻底的嘲笑,却被他直接忽略掉了。

余慈心远不像他脸上表现得那么平静。解良那一句话,看似训斥,但也可以说是从侧面回应他了的提问:大道之学……这岂不就是说,那纯粹之‘理’,与神魂感应脱不开干系,而且,他前行的方向,是合“大道”的?

这个问题只能由他自己去思。解良以那一段话结束了戒律方面的课程,转而说起另一个问题:

“你们会画符吗?”

这话问得颇不寻常,就算是答案明摆着,殿内也没有一人敢于回应。

解良不需要别人配合,自顾自地道:“今日,我教你们如何画符。”

说罢,他伸出手,细长的手指虚空屈折几下,便有灵光焕然,组合成一个屈曲的“静”字,这是清心咒。

如此简单的符箓,这里每个人都能轻松地完成,但接下来的事,便让殿修士两眼直。

一符既成,解良重头开始,依旧是清心咒,却没有画别的地方,而是就刚刚完成的符箓上,重描画一遍。外行人看不出什么来,可座的修士哪个精研符法多年的行家,他们自然能够看出来,解良第二次画符,指尖吞吐的灵光不带半点儿玄虚,就是沿着前面符纹的轨迹,合上去的。

此法看来简单,可满殿的修士没有一个能做到。

因为符箓一成,灵光自附,此时的符箓也就不再是单纯以精气抹画的符号,而是唤取灵应,引动天地自然、万物灵性的全符法灵物。待此时再注入精气,若不能完全符合附灵后的回路,两气相冲,符箓便保不住了。

从来就没有完全相同的符箓。就算是简单的清心咒,这里又有谁敢打包票,能够将附灵回路完全记心,且重抹画精气的时候,完全按着既定的回路来进行?

况且这还没有完,解良似乎是重复上了瘾,二遍已过,却毫不停留,依照前例,三遍、四遍……乃至遍、十遍,终足足抹画了三十三遍,这才停了手。

此时,悬空的清心咒,已经算不得清心咒了。“静”字的笔画已经灼灼的灵光变得模糊,浑厚的灵光聚而不散,符箓外围形成一圈拳头大小的光晕,看上去,符箓像一颗硕大的明珠,悬浮殿。

显德殿死一般的寂静。

神乎其技!

殿修士大概也只剩下这个念头。

解良此时方道:“此为贯气法,是符法修行里很有效的手段。你们照着练便成。”

照着练?怎么练?

不是没有人偷偷下面尝试,但无一例外的,全部都失败了。这个看起来近乎儿戏的技巧,却让这些符法上浸多年的修士们挠头不已。此时众人都眼巴巴地看过去,等着解良进一步讲解。

然而,解良只以一句话应答:“此术没有技巧,唯手熟尔,尔等自修即可。”

满殿木然,余慈则觉得头皮生疼。这位仙长真是不讨人喜欢,为什么人们不想知道的他滔滔不绝,想知道的偏又惜字如金呢?

对解良来说,众修士的怨怼没有半点儿意义,他依旧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见殿无人说话,直接就进入下一个程序:

“今日我所讲之内容,你们若有疑难,现便可询问,我酌情回答。”

此言一出,殿分明有些骚动。那些长住观的外室弟子和挂单道士都是知道这个程序的,也不浪费时间,三五个人聚一起,交头结耳,很快便有了共识。

有一位外室弟子被推举出来,先行一礼后,试探性地问道:“贯气法如何算得小成,如何算得大成?可有一定之规?”

“如此小术,哪有什么大成小成。”

解良见众修士还是抓着前面的问题不放,语气听起便有些不悦:“若是成了,自然回回都成,若是不成,成了千回万回,下一回也可能要出乱子。”

那外室弟子碰了个钉子,缩头坐下,与同伴面面相觑。

余慈听得却是心一动。按解良的说法,这里面果然还是有窍门的,否则怎会有“回回都成”之语?

他这里想着,前排,有人施施然站起,向解良行礼后,口齿清晰地说话。余慈目光投去,只见说话的那人,正是匡言启。

“弟子常听家长辈说及,符法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