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斩。”
人头落地;一股鲜血喷出来。
四周更加的安静了。
苏天成对着知县;冷冷的开口了。
“知县大人;这里重新派人负责;若是粥饭达不到本官说的要求;下一个人头落地的;就是你了;此人的家产;全部充公;用于赈灾;其余地方的粥场;若是出现问题;本官为你是问;如何安排调度;你仔细考虑。”
“本官今日在这里;再次要求;不管是朝廷来的赈灾人员;还是府州县的赈灾官吏;不准骚扰地方百姓;不准动老百姓一针一线;不准吃请;不准增加下面的负担;若是谁胆敢违反;不问缘由;一律斩首。”
杀人本来是很血腥的场景;可周围的灾民;没有感觉到害怕;相反;他们一言不发;看着苏天成;好多的灾民;经过了太多的颠沛流离;遭遇诸多的辱骂;大凡有一点官职的;都对他们叱喝责骂;可眼前的苏天成;是朝廷派来的巡按御史;如此的关心灾民;看来;这一次他们真的能够摆脱困境了。
妻侄被现场斩杀;知县也清醒了。
看来这位巡按御史;绝非随意可以糊弄的;要是再出现这样的问题;说不定自己真的是人头落地了;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其他地方的赈灾;出现的情况;还要严重;甚至直接克扣灾民的粮食和银两;根本就不做事;由着灾民自生自灭。
苏天成想的更多。
所谓杀鸡给猴看;自己也只能够这么做了;想来这样的场景;到处都出现过;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就是发现了;了不起斥责一下;要求改正;或者是下不为例;但自己绝不能这样的姑息;否则后面的事情;就无法做了。
或许是见识了尚方宝剑的威力;或许是没有人想到;巡按御史会如此的认真;不管怎么说;从这一天开始;没有人敢想着;从赈灾银子里面;得到什么好处了;更没有人想着;能够从物资里面;捞取一些实惠;大家都是老老实实做事。
不管是县城附近的灾民;还是村里的灾民;脸色一天天的好起来了。
到了这个时候;苏天成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做了。
重点还是在重建家园;包括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好处;朝廷的赈灾银子;必须要用到老百姓的身上;用到灾民的身上;不能够落到官吏的口袋里面。
想着依靠制度;可能性不大了;制度也是靠人来落实的。
他唯一的办法;就是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不过;这样做;问题肯定是有的;那就是可能会得罪很大的一批人;这些人;恰恰是各级的官吏。
苏天成管不了这么多;他是来赈灾的;只要还是巡按御史;就要最大限度的做好工作。
遗憾的是;这次朝廷拨付的银两;无法彻底维修黄河。(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三章 不为所动
孟津县的恢复重建工作;异常的顺利;来到孟津县的灾民和流民;明显增多了;最高峰的时候;超过十万人了;单单孟津县;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灾民。
苏天成心知肚明;好多人;是从其他地方赶来的;他的目的;来的人越多越好。
河南的赈灾工作;不是那么好开展的;这里面;有地方官府的利益;苏天成这样做;最大限度的遏制了地方官府。
慢慢的;河南府知府有写法了;看见白银就这么流出去;落到最后;官府恐怕剩不了多少了;这种情况;持续了半个月之后;河南省布政使司和巡抚;也有看法了。
他们觉得;这次朝廷的赈灾;将地方官府;排斥在外;完全是朝廷派来的巡按御史做主了;这是极大的不尊敬;何况;这次的巡按御史;只不过是应天府江宁县知县;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要是朝廷的三品以上大员;他们也不敢随意的发表意见。
弹劾的奏折到了朝廷。
苏天成也得知了消息;当然是锦衣卫送来的消息。
这次的赈灾;他显得很孤独;脑子里想到的;都是灾民和流民的利益;可以说;是顶着压力;与河南一省的官员对着干。
这样做;其实很危险;要是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大部分的银两;交给省里的官员;或者直接交给巡抚大人;说不定能够得到很多的好评。
可他不会这么做。这样做了;不长时间。河南就要成为重灾区;粮食的缺乏;连连的灾害;让吃不饱饭的农民越来越多;引发的结果;就是造反的农民特别的多;仅仅依靠救济;根本顾不过来。这一次;有银子了;就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农民其实是很善良的;只要有活路;他们绝对不愿意造反。
来到孟津县的人越多;得到银子的脓就越多。
河南的农民;很是自觉。参加清淤工作的;全部都是青壮;几乎看不见老人孝;女人更是不要说了;不少的农民明白;这是朝廷在救助他们。劳动一天;不仅仅有饭吃;还有三钱银子的补助;十天下来;就是三两银子。依靠着这些银子;全家人可以勉强凑活一年时间了。这些银子;都用来买粮食;足足六石到七石粮食。
他们知道;让出来一个位置;就能够救活一家人。
而且这位巡按御史;正在组织粮食;最大限度的压低粮价;曾经需要五钱银子一石的麦面;已经降到了四钱银子了。
赈灾的效果;正在慢慢体现出来;先是河南府各地的流民;包括农民;赶到孟津;接着是怀庆府、卫辉府、彰德府;到后来;开封府和汝州的农民;也闻讯赶来了;聚集在孟津的农民;越来越多了。
孟津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做事情;不偷懒;不耍滑;老老实实;这些淤泥也是农田里面的肥料;清理出来的耕地;盖上一层风干的淤泥;肥力很足;种田的老手;都是很清楚的。
一个月之后;沿途各地的淤泥;清理的差不多了;时间也到了九月上旬了。
苏天成基本完成了赈灾的任务。
孟津各地;建设很不错了;若是有人到这里来;猛地看见;绝不会相信;三个月前;这里遭遇了洪涝灾害。
建设工作结束;灾民陆续离开了孟津县;当然;他们都是带着白花花的银子离开的;不少人还带着官府发给的来年的种子。
带来的一百万两白银;开支了七十多万两;尚余接近三十万两白银。
这些银子;苏天成和闫子章商议之后;准备悉数交给了河南布政使司衙门。
孟津以及河南府;已经不需要这些银子了。
毕竟还有归德府、汝宁府和南阳府等地;没有得到多少的救济;剩余的银两;投到这些地方;也就差不多了;至于是不是真的能够到灾民的手里;天知道。
工部主事徐尔一突然来到了孟津县。
苏天成见到徐尔一的时候;非常的吃惊;得知徐尔一是代表朝廷;前来询问事情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算计了。
徐尔一很是严肃;尽管在县衙的二堂;只有他们俩。
“苏大人;我代表朝廷;询问你几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
“第一个问题;朝廷委派你为巡按御史;负责河南一地的赈灾事宜;你为什么一直都在孟津;没有到其他地方去看看?”
“回禀徐大人;孟津一地的灾害;最为严重;本官身负重任;时刻不敢耽误;若说这次的赈灾;只是关心了孟津一地;没有照顾到其他地方;下官绝不承认;孟津县内的灾民;不超过两万;可下官救济的灾民;已经达到二十万人次;试问那些灾民;从什么地方来的。”
“你如何敢肯定;这些人都是灾民?”
“所有到孟津来的灾民;都持有官府的路引;而且下官也派出了军士;到各地去征询情况;证明这些人;确实是遭遇了灾害;他们到孟津来做事情;得到了银两;可以维系家里的生活;下官以为;这种救济的方式;最为妥当。”
“第二个问题;既然到河南来赈灾;为什么不依靠当地官府;充分掌握情况;而是独自做出来决断?”
“下官一直是依靠当地官府;本官的计划;分为了两步;第一步;最大限度的救济灾民;这就需要身体力行;掌握情况;而不是听取地方的汇报;做好了这件事情;第二步;就是地方组织灾民;开展生产自救;若是将这些事情;全部都委托地方办理了。下官有负皇上的期盼;有负朝廷的重托。”
两个问题之后。徐尔一看着苏天成;好半天没有开口。
“徐大人;还有什么问题吗;下官等着回答。”
“好了;后面的问题;不需要问了;坤元;我有一句实话。不知道你是不是爱听;这赈灾的事宜;必须要依靠地方啊。”
“恩师;学生也有一句实话;依靠地方是一定的;可学生一定要最大限度的让灾民得到实惠;如此做了。就是后面的赈灾工作不得力;农民也可以挺过去。”
“难道你不怕得罪诸多的同僚吗?”
“说不怕是假的;可是;若因为赈灾工作不得力;让农民走投无路;甚至于落草为寇。或者是加入流寇的队伍;学生宁愿得罪诸多的同僚。”
徐尔一的嘴唇抖动了一下。
“好;说的好;老夫没有看错你;坤元。你放心;老夫回去以后。一定据理力争;若是你这样的忠心;都遭遇弹劾;还有什么天理可言;可恨河南这些官吏;时刻想到自身的利益;眼睛里面盯着的;就是朝廷拨付的赈灾银子;老夫耻于和他们交谈了;你尽管大胆的做;老夫为你撑腰。”
“学生拜谢恩师了。”
“坤元;不要说了;应该是老夫拜谢你啊;到孟津已经两天时间了;老夫下去看了看;情况非常好;百姓都称呼你为青天菩萨;老夫看见的灾民;脸色红润;仰慕朝廷;认为这次的赈灾;实实在在;银子都用到他们头上了。”
“学生做的还不够;可惜时间太短;转眼就要回厩复命了;若是时间长一些;学生一定将所有的银子;都用到灾民的头上。”
“老夫理解你的心情;适可而止;老夫为官这么多年;虽然脾气不好;但看见的事情;还是不少的;你不能够跟着老夫学习;太过于耿直是不行的;必要的灵活;还是要有的。”
苏天成看着徐尔一;显得很是吃惊。
“呵呵;人都是会变的。”
正事说完之后;徐尔一神情再次变得严肃了。
“坤元;这段时间;朝廷里面;发生了一些事情;吏部尚书闵洪学;被免去了官职;太子少保、左都御史陈于廷;亦被免去官职;朝廷恐怕是要公推了。”
苏天成看着徐尔一;没有说话。
“周大人和温大人;谁都没有能够讨好;斗来斗去;还不是两败俱伤;皇上岂能不明白这些事情;各打五十大板;不知道今后;朝廷能不能消停一些。”
“学生以为;不会消停的。”
“坤元;你为什么这么看啊?”
“朝廷内部的党争;历来都存在;若是想着消除这些争斗;是不可能的;学生以为;国家遭遇危难之际;文武大臣能够摒弃前嫌;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就算是很不错了;若是在关键时刻;仍然想到利益;想到争斗;那就是罪不可赦了。”
“坤元;你不简单啊;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