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嗜血的权杖 >

第19部分

嗜血的权杖-第19部分

小说: 嗜血的权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言道: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艮纠纠。 
高宗怒视着赵鼎说:“我就知道致远一定会缴驳。” 
赵鼎不明白,你怎么知道他就一定要替潘良贵说话呢,就问高宗:“这是为什么呢?” 
高宗怎么说呢?高宗说:“很简单,因为他跟这些人交情好啊!” 
这话说得很明白,你们这些人别以为我是傻子,在皇宫里是个睁眼瞎,什么也看不到,其实,你们的那些小动作我都知道,谁和谁怎么样,我了如指掌,在我面前耍花样,你们还嫩了点! 
因为这件事,高宗对赵鼎很不满意,觉得你作为我的宰相,应该对我负责,潘良贵这样的人在朝堂上公开捣乱,目无法纪,我作为皇帝,怎么处理他都不过分。在这个时候,你不主动站到我这边,替我维护局面,树立威信,反倒是站到潘良贵的一边,跟我对着干,这怎能不让我失望? 
赵鼎确实有才干、有能力,但就是不能始终如一地站在皇帝一边,不会看脸色行事,不懂得维护皇帝的权威和利益。 
这一点与秦桧没法比! 
赵鼎的小辫子终于露出来,看我怎么抓——住——它! 
秦桧心里面笑个不停。 
高宗的火也发了,人也贬了,自己也累了! 
退朝喽! 
众人皆退,唯我留下。 
皇帝给的特权,不用白不用! 
秦桧留下了,看到气喘吁吁的高宗,他心里得意了,看来这个朝堂上,也就我秦桧,死心塌地跟着你混啊! 
秦桧先把议和的进展情况向高宗汇报了一遍,高宗一听议和,心情顿时舒畅了不少,又反复嘱咐秦桧,一定要尽快促成议和,自己做梦都想见皇太后一面。 
看见高宗心情好转了,秦桧就开始发表自己对今天潘良贵一事的看法,认为潘良贵在朝堂之上公然蔑视皇权,实则罪不可赦,皇帝对他贬逐已经算开恩了。宰相赵鼎帮潘良臣等人辩解,则是袒护行为,只是看重个人情义,没有顾及皇帝的情面,很是不妥,作为一朝宰相,不忠心于皇帝,而是为欺君之人撑腰,愧对皇帝的信任。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看来我没看错,关键时候,还是秦桧忠心耿耿啊!高宗感慨万分。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啊! 
秦桧这一箭射中了赵鼎的要害,不死也伤了! 
赵鼎也在官场上混这么多年了,防人之心还是有的! 
秦桧留在后面,单独向皇帝奏事,赵鼎觉得很是蹊跷,他会不会趁机背地里捅我刀子啊? 
于是他也没走远,就在宫门外面来回溜达,心想,我堵你个正着,看你说什么! 
等秦桧奏完了事,兴冲冲地从皇宫里出来,赵鼎迎头截住了他,问道:“皇帝都说什么了?” 
皇帝说什么能告诉你吗?太小瞧我的智商了吧?或者是来试探试探我? 
秦桧微微一笑,对赵鼎说:“皇帝没说什么,就是担心宰相您不高兴而已!” 
这皇帝做什么事还用担心臣子的感受吗?让皇帝都深感担心的臣子,说明和皇帝之间有了问题,皇帝已经不放心这个人了! 
赵鼎不傻,他知道了秦桧这是话里有话啊! 
看来这宰相干不长了,不如辞职算了!赵鼎有些犹豫。 
正当赵鼎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坚定了他辞职的决心! 
什么事情呢?就是皇子的地位之争。 
要说这事还挺复杂,咱们得从头说起。 
前面说了,高宗亲生儿子夭折了,自己又因为惊吓丧失了生育能力。国不可无后!在范宗尹、李回等人的强烈建议下,高宗决定从太祖后代里面选了两个伯字辈的孩子作为自己的养子,从中选择将来的接班人。 
那就选吧,专门成立个选子领导小组,由高宗兼任组长,宰相范宗尹任副组长,成员由各部首脑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范宗尹兼任。 
皇帝有了明确指示,领导机构也成立了,选拔工作就开展了。 
选来选去,最后敲定两个孩子,分别叫赵伯琮、赵伯玖,这是原名,做了高宗的养子,名字就得改改,除旧布新,换个名字换个环境,等于换个命运了!高宗就把赵伯琮改名叫赵瑗,赵伯玖改名叫赵璩。 
在这两个人选中,高宗更倾向于赵瑗继承皇位,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赵瑗的母亲张氏在怀孕前曾做过一个奇异的梦,梦见一个人抱一只羊送给他,说:“以此为识。”这个梦做完没多久,张氏就怀孕了,等到了赵瑗出生的时候,就更神奇了,红光满室,如日中天。 
从经验上来讲,这是个好兆头,只有天子降生的时候,才能有此吉象。 
而高宗的老婆昭慈皇后也曾做过这样一个奇异的梦,两个梦不谋而合,让高宗有很大的感悟。 
这是上天的安排啊,让我把皇位交还给太祖的后人! 
在梦的作用下,高宗最终决定在太祖后人中选择接班人。 
还是梦厉害! 
人选定了,就得考虑培养教育问题,怎么个教育模式呢? 
绍兴五年(1135年),高宗就把这个差事交给了宰相赵鼎,让他负责抓好这项工作。 
赵鼎在一番研究之后,建议高宗在宫廷里面建立书院教育皇子,也就是资善堂,专门给皇子读书的地方。 
高宗对接班人培养问题也高度重视,立即二话没说就采纳赵鼎的建议。 
与此同时,高宗还把赵瑗授为保庆军节度使,封为建国公。 
待遇非常的高! 
也不巧,这资善堂建成没多久,到了绍兴六年(1136年),赵鼎就罢相了。 
赵鼎一下来,那些对他不满的人就开始用资善堂这件事来攻击他。 
大宋的官场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一旦有人被罢官,肯定有人来个落井下石,谏官也好,其他官员也罢,明枪暗箭一齐发,大有痛打落水狗的快感! 
真是变态啊! 
可是让不少人大跌眼镜的是,赵鼎这官没罢多久,到了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又被任命宰相。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得太快! 
绍兴八年(1138年),为了表示自己对两个皇子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得很平,不让朝廷的大臣们别误以为皇帝已经选定赵瑗为皇位接班人,防止大臣们拉关系、套近乎,玩一些旁门左道,建立太子党,高宗就准备让赵璩也任节度使,并封为吴国公,和赵瑗的地位一样。 
来个障眼法! 
大臣们在一起研究皇上这个想法的时候,枢密副使王庶很是愤愤不平,干什么都讲个先来后到啊,这后封的怎么和先封一个待遇呢?于是他大声说:“后封的与先封的地位相同,这不行!” 
此言一出,立即招来不少大臣附和,都认为高宗这么做不合常理。 
又乱套了! 
作为宰相的赵鼎,见到这种情况,就征求秦桧的意见。秦桧是怎样的人啊,越是在这种争论激烈的时候,他越是保持沉默,心里面早就有谱了,只不过不表露出来,让别人琢磨不透。 
深藏不露啊! 
秦桧自己不发表看法,反过来却问赵鼎怎么办。 
赵鼎就说了:“自从罢相以来,议论的人专门以这件事做借口,现在应该避嫌。”意思就是说,我已经因为这件事受到了不少的非议,现在为避免嫌疑,还是听皇帝的安排吧。 
秦桧觉得他的这个说法也行,反正是皇帝有这个想法,当臣子的照做就是了,乱跟着嚷嚷,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 
他们两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一起到皇帝那里接受皇帝亲自书写诏书。 
到上朝的时候,高宗手拿御笔,准备书写诏书,秦桧一言不发,没有表示异议。赵鼎却忍不住了,毕竟赵瑗先立的皇子,封的建国公,按理说,在礼数上,赵瑗地位应该高于赵璩,皇帝现在的目的是,把两个人放到同一个层次上,让天下人看不明白。 
高宗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但赵鼎毕竟不同于秦桧,他考虑问题是从整个江山社稷的角度来考虑的,而秦桧只单纯站在皇帝个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秦桧能接受的事情,赵鼎未必就能接受,他就对高宗说:“现在建国公位在上,虽然没有正名,但是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您有儿子了,今天封赵璩之后,两个人的礼数不能不加区别。” 
要是加以区别,那不还是告示天下,赵瑗就是接班人了吗?那搞这样的平衡术,有什么意义呢? 
好你个赵鼎,又跟我作对! 
高宗很不高兴,就把御笔放下,说:“姑且慢慢来。” 
又把皇帝给得罪了,再抓住这个机会,奏你一本,就不信,整不倒你! 
秦桧又故技重演,单独留下奏事,把赵鼎的所作所为,又是一顿痛斥,坚决拥护皇帝的主张。 
本来高宗对赵鼎就已经不满意了,再加上秦桧在一旁煽风点火,高宗就有了罢免赵鼎的意思,只是没有找到适当的理由。 
聪明的秦桧早就把高宗研究透了! 
不就是没有人站出来向赵鼎发难,弹劾他吗?那还不容易!找个枪手来,对着赵鼎一顿放,到时候,不用皇帝罢免他,他自己就主动走人了。 
谁当这个枪手合适呢?秦桧选中了萧振。 
萧振也算是大宋老臣了,年轻时曾像秦桧一样,进入太学,因品学兼优、才华出众,被推为太学“三贤”之首。入仕以来,颇有口碑,老百姓对他评价很高。 
因此,赵鼎把他引荐给高宗,在朝廷里任职。 
政坛之乱,再有贤能的人,也未必能分清谁是谁非。 
处事圆滑的秦桧,很快就和萧振拉上了关系,并且把他推举为殿中侍御史。 
当时与赵鼎在同一条战线上的,还有参知政事刘大中,这个人反对议和,经常劝高宗不要中了金人议和的奸计,而且在皇子问题上,刘大中也与赵鼎保持高度一致,并向高宗表达了皇子地位不能相同的看法。 
两个人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搞垮了刘大中,赵鼎也就没有盟友,在朝堂上说话,就没有遥相呼应的对象,彻底被孤立起来! 
先从刘大中下手! 
萧振就弹劾刘大中,说他暗地里与赵鼎勾结,密谋篡夺相位,危害朝廷。 
这一枪打得好、打得准,正好切中要害!高宗最担心的是权臣勾结,结党作乱,当年吕颐浩打击秦桧,就是以朋党为借口,才迫使高宗最终狠下心来,罢了秦桧的相。 
光阴流转,现在秦桧又用这一招来收拾赵鼎、刘大中。 
把刘大中这样一定性,高宗能留着他吗?罢官! 
刘大中一走人,赵鼎心里很清楚是什么一回事了,他就对大家说:“萧振的本意不在大中。”意在谁呢?就是他赵鼎! 
这样的话传得很快!那时候,在朝廷里面,专门有些喜好看热闹的人在两帮人之间穿梭,传播消息,唯恐天下不乱! 
萧振听到这话后,心想,你赵鼎猜得很准啊,你这么说,我也不用遮掩了,就对大家说:“赵宰相不用我亲自指责,自己就会主动走人!” 
斗争都暗转向明了,两帮开始掐架了。 
支持赵鼎的殿中侍御史张戒指责支持秦桧的给事中勾涛。 
勾涛借题发挥,散步言论道:“张戒攻击我,是赵鼎的意思。”把矛头对准了赵鼎。 
为了达到彻底搞垮赵鼎的目的,勾涛就向高宗告状,说赵鼎背地里结交台谏官,给自己造声势,结交军事将领,壮大自己的势力。 
这两条罪状,哪一条都是高宗的大忌! 
话说到了这份上,赵鼎也是有口难辩,不得不称病辞相,并且对高宗说:“大中说话公道,被章淳、蔡京所嫉恨。我和大中是一样的人,大中去职了,我怎能留任?” 
赵鼎在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表面上是拿章淳、蔡京说事,实质上是暗指秦桧,把秦桧与章淳、蔡京等人归为一类。 
赵鼎罢相了,胜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