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嗜血的权杖 >

第18部分

嗜血的权杖-第18部分

小说: 嗜血的权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要让岳飞去看皇子呢?因为这个赵构的亲生儿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夭折了,他本人因为在行房事的时候,听到侍从喊“金军来了”,一下子受到惊吓,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皇帝不能无后啊,这皇位传给谁啊! 
大臣们都很关心这事,这也正常,接班人问题,向来都是官员、百姓谈论的热点问题。 
但不正常的事情是作为武将的岳飞也对此很感兴趣,甚至还上书要求高宗尽快确定太子人选,使中兴后继有人。 
按照大宋的规矩,武将只是带兵打仗的角色,在朝政上是没有发言权的,特别是不能干预立储问题。 
这是大忌! 
而岳飞偏不信这个邪啊,他敢说敢做,对一些陈规旧俗不感冒。 
要说这样的人,皇帝很喜欢,那是不可能的,但高宗暂时又不能处理他,因为平定内乱、抵御外敌需要岳飞这样的常胜将军。 
高宗不得不处处迁就,甚至是顺从他,为的就是把这个人牢牢地掌控在手上,为自己卖命。 
这不,岳飞刚到临安,高宗就安排他见自己收养的两个赵氏皇子。 
这两个皇子是什么来头呢?他们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的后代,属于太祖那一支的,而大宋皇帝从太宗以后,都是太宗那一支的。 
这次怎么改了规矩? 
不是高宗有心要改,实在是没辙了,太宗那一支,就剩下他老哥一个了,又没了生育能力,也算是历史轮回吧,北宋从第二代皇帝开始就成了太宗那支的天下,这南宋也从第二代开始,把天下还给太祖那支。 
天意啊! 
让岳飞看皇子,高宗的意思是,你不是让我抓紧立太子吗,那么我先让你看看皇子,你满意不满意,要知道不是哪个武将都能看到皇子的。 
这次是高宗为岳飞破的一次例,让岳飞感受到高宗对他不同于其他人的恩宠。 
岳飞也被高宗的这个举动给感动了,他见了皇子后,也十分高兴,说道:“国家后继有人了,中兴的希望就寄托在他们身上了!” 
高宗一听这话,心里就不自在:又是中兴!还把希望寄托在皇子身上了!那我赵构就实现不了中兴了?把我看贬了吧! 
这个岳飞啊,口无遮掩,话无分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啊。高宗的心又多了一份不满。 
这让高宗不满的事还没完,岳飞看到秦桧忙上忙下地和金人议和,心里这个气啊,老子在前方卖命,你在后方议和,我在战场上杀敌人,你在饭桌上会朋友,哪有你这样当宰相的,这不是卖国求荣吗? 
岳飞想着想着,老毛病就又犯了,也不管高宗爱不爱听,就上奏说:“我大宋和金人打了这么多年交道,还不了解金人吗?他们并不可信,和好不能依恃,宰相谋划国家大事严重不当,恐怕要让后世人嘲笑!” 
议和刚见成效,金人来归还河南,在这个大好形势下,岳飞却站出来质疑议和,指责秦桧。 
高宗不答应,秦桧也不高兴。 
你一个带兵打仗的武夫,好好地带你的兵算了,怎么干预朝政来了,要知道这在大宋以前可是没有过的。 
犯禁忌的人,终究要被禁忌所累;坏了规矩的人,终究要被规矩所害。 
当着满朝官员的面,公开抨击我的所作所为,太不给面子了。 
这个仇我给你记着,岳飞,咱们后会有期! 
在面上,秦桧什么也没说,在心里,秦桧暗暗记下了这笔账。 
一个心直口快,一个心细如针,一个耿直倔强,一个圆滑狡诈。 
两个人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在大宋历史舞台上,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让我们慢慢赏析。



第23章 没有硝烟的战争 

秦桧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公关,顺利承接了议和这个经皇帝钦定的重点项目。 
为了顺利实现议和,高宗为秦桧开辟了绿色通道,凡是涉及议和的事情,秦桧可单独面奏皇帝,不用在朝堂上说,避免引发争论,激化矛盾。 
搞得很神秘,未经高宗同意,秦桧也不能随便发布有关议和的消息。 
两个人是一唱一和,配合得相当默契。 
这么多年了,高宗总算找到了一个忠于自己的心腹。 
有了高宗钦点,秦桧现在应该很神气了吧? 
然而,事实总是出乎人的意料,秦桧想高兴,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为什么呢?因为这心里面很不平衡,你想啊,现在我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如此高,满朝文武百官谁能比得了?但在朝堂上,自己还没有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还有个赵鼎,地位比自己高出那么一点点。 
赵鼎是大宋旧臣,崇宁五年(1106年)就中了进士,因为有才,不断升官,靖康之变发生时,他也跟秦桧等人一道反对立张邦昌为帝,拒绝在推荐书上签字。 
但庆幸的是,当时他官职较小,名气不大,跟秦桧这个御史中丞没法比,所以尽管他也反对议和,反对张邦昌,但并没有引起金人注意。 
擒贼先擒王,金人把目光对准的是孙傅、秦桧这样的实权人物,把他们摆平了,其他的人也就自生自灭了。 
看来官小、名气小也不是件坏事,关键时刻还能救命! 
赵鼎躲过了靖康之难,就应了那句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高宗一上台,赵鼎就被重用了,他提的很多建议都被高宗采纳。在他的有力辅佐下,南宋由动荡逐渐走向稳定。 
在南宋建立之初,赵鼎是功不可没的,所以,高宗也很器重他,有几次甚至力排众议,破格提拔使用他,到后来干脆就任用他为宰相。 
在对金的政策上,赵鼎是主张积极御敌的,并且向高宗举荐了韩世忠、岳飞等抗金将领,使他们受到重用,在抗金战斗中取得多次胜利。 
可以说,在国家动荡、局势混乱,皇帝的龙椅不稳固的时候,高宗是很信任赵鼎的,对他也很依赖。 
等到了局势缓和,宋金之间以议和取代战争的时候,赵鼎在对金议和问题上又是持怎样的态度? 
赵鼎是主张议和的,但是他认为,议和条件不能太苛刻,金使王伦每次出使金国,赵鼎都要亲自叮嘱他,在礼数上可以执行君臣之礼,这在钦宗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现在没什么好谈的;在划界问题上,应以黄河为界。只要金人同意这两个条件,就可以议和,不同意就算了。要是真动起手来,金人未必能占到便宜。 
他主张的是有限议和。 
所以,当金使来宋谈议和,朝廷舆论反响强烈的时候,赵鼎给高宗出了主意,让他以迎回先帝的灵柩和皇太后为名谈议和,用孝顺来堵住反对议和人的嘴。 
赵鼎的这一招,高,绝对高! 
高宗也很认同。 
要是秦桧此时还是枢密使,在赵鼎手下混,或许在议和问题上,秦桧对赵鼎的主张没什么异议。 
可现在不同了,高宗把秦桧提到了宰相的位置,与赵鼎平行了。 
两个宰相不可能一条心,为了在皇帝面前争宠,肯定要比拼政治主张。 
怎么个拼法?不能是赵鼎主张议和,秦桧就主张北伐,这不符合秦桧的性格,秦桧是唯高宗是瞻的。 
高宗喜欢议和,秦桧也不能反对。 
和赵鼎一样,秦桧也主张议和,但他的议和条件要比赵鼎的宽松。 
你议和,我比你议和更议和! 
只要能签订和平协议,只要金人不灭南宋,只要皇帝满意,什么条件都可以谈,没什么严格的限定。 
高宗是什么态度呢? 
在金人的威逼利诱下,求和心切的高宗,更倾向于秦桧的主张。 
赵鼎就没了用武之地! 
郁闷了,憋屈了,心难受了!想我赵鼎两次为相,提出的主张不少,还少有被皇帝弃用的情况,今天让你秦桧给顶了! 
因为政见不同,两个人矛盾也不断升级,在朝堂上经常发生争吵。 
主张不被皇帝认可,咱就及时调整策略,该走群众路线,与舆论呼应,反对议和! 
赵鼎着手转型了! 
为了让秦桧难堪,赵鼎经常当着满朝官员的面,痛斥议和,攻击秦桧。 
秦桧这个人有个特点,从来不与别人争论,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的情形,在秦桧这里不会发生。 
任你怎么说,我就是沉默。 
沉默是金啊! 
不反驳,不等于吃哑巴亏,咱心里有数,都给你记着呢!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就琢磨琢磨你,不管你是谁,一旦有把柄落在我手里,嘿嘿,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做人可不能太厚道! 
赵鼎挑衅秦桧,秦桧算计赵鼎。 
一明一暗,斗了起来。 
要说这人到倒霉的时候,怕什么事就出什么事。 
这不,户部侍郎向子湮向高宗奏事,也不知道事情比较复杂,还是向子湮这个人说话磨叽,总之说了大半天也没说完,眼看都到了退朝的时间了,其他有事要奏的人急得受不了了。中书舍人潘良贵性子急、脾气暴,一看向子湮没完没了地啰唆,火就上来了。 
别冲动,控制,控制,冲动是魔鬼啊! 
潘良贵到底是没有控制住,当着徽宗和大臣们的面发作了,斥退了向子湮。 
向子湮倒没说什么,可高宗不答应了! 
你潘良贵眼里还没有我这个皇帝?当着我的面公开喝斥大臣?还有没有王法了? 
这是欺君之罪,你知道不?还反了你了? 
给我治他的罪! 
高宗这个气啊,以前政局不稳,做皇帝的处处忍让,没想到把这些大臣惯出脾气来了,越来越不他这个皇帝放眼里。 
这样下去,大宋的江山还能姓赵吗? 
非要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不可! 
这潘良贵虽然脾气暴点,但人缘极好,在朝廷里有不少铁哥儿们。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 
看到皇帝要治潘良贵的罪,他的哥儿们常同觉得不能坐视不管。 
那多不讲义气啊! 
于是,常同站出来为潘良贵辩解。 
高宗一看,这还了得,我是皇帝还是你是皇帝啊,我说话还不好使吗?我堂堂一个大宋皇帝,连个臣子的罪的都治不了吗?好,好,你替他辩解,我也治你的罪!看谁敢再替他辩护! 
在这个节骨眼上,就是认为高宗的决定不妥,也不应该再争辩了,毕竟高宗是九五之尊,一国之君,金口玉言,说啥是啥! 
聪明的人不会选在这个时候给自己找麻烦! 
赵鼎却不管这个,他上奏道:“子湮虽然奏事啰唆了点,但没有罪,常同和潘良贵尽管出口不逊,但也不应该被贬逐。” 
这话能让高宗改变决定吗?如果赵鼎一句话就改变了高宗的决定,那高宗还有什么威信可言呢? 
即使高宗犯了天大的错误,但在这个时候,作为一言九鼎的皇帝,他必须将自己的错误进行到底! 
皇帝就是皇帝! 
按理说,高宗把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了,大家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抓紧按皇帝指示,起草诏书,下达贬逐常同、潘良贵的行状! 
又一个不知死的家伙出场了,就是给事中张致远,他认为高宗的决定不对,不能因为一个向子湮而贬逐了两个人才,为了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他拒不起草诏书。 
高宗这次爆发了,怒不可遏,这不是偶然,而是长期忍让后的必然。 
可以说,高宗早就对朝堂上一些大臣的所作所为不满了,他们这些人,经常不把皇帝的话当回事,有令不行,甚至公开和皇帝唱反调,拉帮结伙,制造舆论,来威逼皇帝采用他的主张。 
在局势不稳,朝廷需要人的时候,高宗可以忍,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放任自流,但现在不同了,议和已经指日可待了,外患解决了,该到了着力解决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了,整顿朝纲,严肃法纪,维护皇权! 
常言道: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艮纠纠。 
高宗怒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