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玄奘精神 >

第6部分

玄奘精神-第6部分

小说: 玄奘精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太宗可能觉得跟玄奘说话很有意思,这次短暂的会面聊得意犹未尽,所以想让陪伴左右,有空就一起聊聊天;其次,战争会让人心力交瘁,唐太宗需要一位有才学有见识的高僧陪在身边说话放松,缓解精神上的压力;最后,玄奘在民间威望很高,把他带在身边,正好可以借助佛法减轻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创伤。   

  当时,整个大唐帝国的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对辽东的战事上,而洛阳又是这场战争的大本营和物资集散中心,整个洛阳城都在为战争做准备,唐太宗本人也是日理万机,所以与玄奘的这次会晤显得比较匆忙。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在决定亲征高句丽(从两晋到唐初,朝鲜半岛一直是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这里的高句丽并非明代高丽,中间隔了整整一个新罗王朝)前派人放话给西北边境的最大的对手薛延陀:朕即将亲征高句丽,关中空虚,你要是有胆子,就放马来攻长安!这是何等的气势,唐太宗的话当时就把薛延陀震慑了,吓得这位一方枭雄不敢轻举妄动。   

  有人认为唐太宗发动辽东之战、攻打高句丽是一场错误的战争,然而纵观历史,一个朝代的开国帝王将相往往是这个朝代中最厉害的一批人,而贞观时期恰好是唐代第一个人才最密集的高峰期。所以唐太宗想趁自己还活着、良将都健在、打天下的那支劲旅锐气尚未消逝之前开疆拓土是很有道理的。反观宋朝,没能在太祖太宗两代收复燕云十六州,几乎就为三百年被动挨打定下了基调。   

  对于一个僧人而言,能够陪伴在君王身边无疑是莫非的荣耀,玄奘也不会不知道帝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发动,但是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接下来该做的是什么,所以他再次以远道而来身体状况不佳为名委婉的拒绝了唐太宗。从今天的眼光看,玄奘找得这个身体不适的借口并不怎么样,聪明点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托词,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玄奘虽然精于世情,但始终是个不擅〃说谎〃的厚道人。唐太宗当然不会当面揭穿他,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         

◇欢◇迎访◇问◇。◇  

第14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7)         

  〃师尚能孤游绝域,今此行盖同跬步,安足辞焉?〃   

  意思是说,法师你一个人都能够到如此遥远荒芜的地方去,眼下您跟我同行,有大军保护,对您来说就跟动一动脚趾那么容易,还有什么好推辞的呢?一句话,就把玄奘的小把戏点破了。玄奘没办法,他也不打算继续〃编〃理由,只好实话实说:   

  〃……玄奘自度,终无裨助行阵之效,虚负途路费损之惭。加以兵戎战斗,律制不得观看。既佛有此言,不敢不奏。〃   

  玄奘的话很实在,行军打仗他帮不上什么忙,呆在军队里还白白耗费钱粮,自己都觉得愧疚,何况佛教规定僧人不能观看战争,这是违背戒律的。这么一说,唐太宗也就不好再勉强玄奘了,但这一回合的〃过招〃没有结束,唐太宗很快就当面拒绝了玄奘想去嵩山少林寺译经的请求。   

  玄奘之所以会提出在少林寺译经,是因为少林寺既离东都洛阳不太远,又避开了大城市的嘈杂俗务,而且山水明秀,是译经的上佳场所,加上少林寺本身佛学精深、藏书众多,其中还包括了不少梵文经书,对玄奘的译经工作大有帮助。另外,少林寺离开洛阳和玄奘的故乡偃师都不远,既能解了思乡之情,又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免得遭人猜忌。   

  而唐太宗不让玄奘在少林寺译经,直接安排他入住长安的弘福寺的原因也很简单:弘福寺是当时长安最大的寺院,与皇家关系密切,是唐太宗给太后祈福的地方,足见他对玄奘的看重;同时,唐太宗也不想让这位高僧离自己太远失去控制,因为玄奘的威望实在太高,作为帝王不得不多个心眼儿。   

  第五次〃过招〃,两人各拒绝对方一次,还是难分高下。所谓不打不相识,英雄惺惺相惜,拒绝不是仇恨的开始,而是相知欣赏的开始。拒绝不是对立和矛盾,而是有立场、有原则、有坚持的表现。   

  如果把第四次和第五次〃过招〃连起来看,唐太宗指定玄奘入住长安弘福寺其实是扳回了玄奘拒绝还俗为官这一局的劣势。所以,五次〃过招〃,两人最终还是打了个平手。   

  这场对话最后是以一个比较戏剧性的结尾收场,玄奘在〃不大情愿〃的答应前往弘福寺后,又提出希望唐太宗能在自己居住和译经的地方外面派上护卫,以免京城百姓和慕名前来的〃粉丝〃们成天前来拜访,打扰寺内僧人的清修和正常的译经工作。   

  不难想象,当时肯定有不少在场的大臣会想:这个玄奘法师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不但跟陛下讨价还价,竟得寸进尺的想让人来保护,你以为你是什么人?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唐太宗不但很爽快的答应了玄奘的请求,还觉得他的顾虑十分有道理,当场承诺所有译经所需人力物力费用开销全部有国库支出,并派人去让房玄龄马上着手准备相关事宜。   

  贞观十九年,当大唐帝国的远征军浩浩荡荡开赴辽东战场的时候,玄奘离开洛阳,再度前往长安弘福寺,开始了自己后半生漫长的译经生涯……         

※虹※桥※书※吧※BOOK。  

第15节: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1)         

  第 三 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   

  是人改变命运,还是命运改变人?   

  人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抉择,但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每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碰壁,但碰壁却能让人更加清醒的迈出下一步;   

  面对困境,玄奘选择了坚持,选择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无权无势,却是真正的强者,命运的主宰!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混在流民队伍中离开了长安,踏上了茫茫西行之路;   

  这是一片在战火阴云笼罩下的土地,突厥的威胁、朝廷的〃禁边令〃……在凉州,都督李大亮的〃疏忽〃让玄奘有了继续西行的机会;在瓜州,聪明的刺史独孤达把从凉州发来的追捕文书丢给了州吏李昌,却没想李昌也是个聪明人,更引发了一段他与玄奘之间的有趣对话……   

  李大亮后知后觉,独孤达有意成全,李昌仁至义尽……三位〃不称职〃的地方官,把西行之路的大门给玄奘敞开了。   

  正月过后,长安城的达官贵人们纷纷出动,络绎不绝的前往弘福寺给太后敬香,祈祷东征的大军能够在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带领下旗开得胜、收复辽东,一举征服骚扰大唐东北边境多年的高句丽国。   

  〃夫人,这弘福寺里面,怎会有千牛卫出入啊?〃房遗爱扶着自己的妻子高阳公主,小心翼翼的问道。   

  千牛卫是唐代负责保护皇帝和宫中安全的高级侍卫,千牛一词,取自千牛卫所佩带的〃千牛刀〃,意思是刀法能够斩杀一千头牛,可见千牛卫的身手武艺。能够派皇家卫队前来,也足见唐太宗对玄奘的重视。   

  高阳公主斜了丈夫一眼,道:〃亏你还是宰相的儿子,竟连这点消息都不通!玄奘法师从洛阳回来后,陛下就派人从留守大明宫的千牛卫中选了一队出来轮班保护法师。如今玄奘法师俨然已是我大唐第一高僧,指不定哪家和尚不服气前来骚扰,法师如何能安心译经?〃   

  房遗爱有些惶恐的点了点头,对于妻子意气指使,他早已习惯,皇帝陛下器重玄奘法师他也知道,只不过房玄龄在家里很少提及政务,所以很多事情他还不如八面玲珑与佛道两面都有交情的高阳公主消息灵通。不过高阳公主真正关心的不是什么千牛卫,而是即将由玄奘法师主持开办的译场。玄奘从西域和印度带回来了大量梵文经书,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全部翻译成汉文,所以在唐太宗的支持、房玄龄的操办下,一项从全国著名僧人中遴选译经人才的行动很快展开,正月一过,各地选派、推荐、自荐来的僧人们就会云集弘福寺,由玄奘法师亲自面试挑选能够帮助自己译经的人选。   

  由于有了官方的支持,这次译经活动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在高阳公主眼里,这是年迈的父皇转信佛教的一个信号;在僧人们眼里,这是大唐建国以来一直受道教打压的佛教扭转颓势的契机,也是通过官方渠道前去争取〃高僧〃资格的良机。   

  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超僧〃选秀由此拉开。   

  僧舍内,玄奘凝神端坐,面前案上铺着一张白纸,上面是《大唐西域记》五个大字。   

  〃大唐西域记……〃玄奘默默念道,院外有千牛卫把守,弘福寺旺盛的香火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情绪……简简单单的五个字,那是十九年的光阴,里面包藏了多少辛酸、多少故事,只有玄奘自己知道。   

  有人说,回忆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可对玄奘而言,痛苦是一种历练,快乐也只是过眼云烟,十九年,是一种坚持、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信仰。所以,他要把它们写下来。   

  时光流转,那是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的秋天,大唐政府颁布了一条对玄奘至关重要、甚至可以看成是影响他一生的法令:由于天降霜灾,中原地区发生严重饥荒,大量难民涌入关中地区,给西京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压力,朝廷不得不下令允许灾民前往没有受灾、收成较好的地方逃荒就食。   

  天赐良机!在长安逗留多日的玄奘立刻行动起来,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当时,唐朝建国还不满十年,又刚刚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内部政局不稳,外部胡族,尤其北方突厥更是虎视眈眈……隋唐两朝,突厥一直是中原的最大威胁,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就曾低声下气的向突厥称臣。唐太宗登基后,对突厥采取了强硬措施,其中一项就是严格限制百姓和商人出境,一方面断绝突厥从中原获得盐铁茶叶等物资的可能,一方面避免突厥从中原流民中得到唐朝的情报。   

  玄奘是隋末唐初人,出生于河南偃师,本名陈祎。隋朝时,佛教徒可以免除诸如赋税、徭役和兵役等世俗义务,再加上官府的横征暴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躲入寺院,劳动力锐减。因此,隋朝政府将〃度僧〃制度化,严禁人们擅自出家,俗人必须通过朝廷审核资格才能剃度。这一制度有效地控制了僧人数量,保障了社会生产,也为后来的唐朝所继承。   

  公元612年,隋炀帝下诏允许洛阳剃度二十七名僧人,并决定采用全国统一考试的方式来遴选,参加考试的僧人则由各个寺院推荐。那一年,十三岁的玄奘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二十七名僧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按照佛教的规定,七岁以上出家的孩子被称作沙弥,玄奘因为年龄太小而没有得到寺院的推荐。排资论辈的结果让少年玄奘很不甘心,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去争取机会,于是在举行考试的那一天,他早早地来到了衙门外,〃斗志〃昂扬的站在考官们出入的必经之路上。         

。▲虹桥▲书吧▲  

第16节:第三章 无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