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武艺丛谈 >

第16部分

武艺丛谈-第16部分

小说: 武艺丛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仍是这样!平平实实地讲些庸德庸行,也许更要好些!
  
  

技击文化学(1)
中国传统武术,现在已经从武侠小说神奇魅异的情节中,逐渐“除魅”,被视同健身运动、体操或搏击技术,展开了整理与研究。大陆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勤快。
  但我以为,中国传统武术,与健身运动、体操,乃至其它各种搏击技术,如跆拳道、拳击、泰国拳、摔角、相扑等,并不是一样的。这些搏击技术,是真正的“武术”,只为了达到利用肢体力量攻击敌人的目的而设计出来。讲究的是如何利用我们四肢的功能,不断练习。是以体力为主、辅以技巧的技术。固然在进行搏斗时,也能培养人的意志,但除了日本的柔道、武士道、空手道、合气道之外,其它如拳击、摔角,是连这个“道”的要求也不太讲求的。
  中国武术则不如此。中国武术门派甚杂,其中有许多是依流行地域、创拳宗师为名的,如华拳、查拳、洪拳、蔡李佛拳、咏春拳之类。许多拳种也标明了它的技击特色,如太祖长拳、岳家散手、教门弹腿等等。这种标明技击特点的拳,其意义一如拳击、摔跤一样,都指出了作为一搏击技术,它应有的性格。
  然而,中国另有一大批拳种,不以此类方法命名,而将拳法称为螳螂拳、猴拳、鹤拳、蛇形、龙形、虎形、鸡拳、鸭拳等等。搏击贵在以力服人,取象物类,本无必要;纵使说是效法动物界之搏杀活动,亦应取象于龙虎狮象之类,学鸡学鸭学猴学鹤,是何道理?
  这是中国武术的特色,为他邦技击所罕见者。要懂得中国武术,这是第一个关键。
  因为事实上不只是这些专以物类拟象所构成的拳,具有象形的特色;即使那些未标明为象形拳者,其中套式招数,仍然部分是象形的。如洪拳中的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或十形拳;功力拳中的霸王举鼎、黄莺舒翼,双龙入海、二郎挑山、武松脱铐;六通短打中的金鸡独立、白鹤展翅;通臂拳中的鸽子串林、黄龙探爪、白猿献桃、紫雁抄水、白蛇吐信……简直不胜枚举。这种强调拳套以及大量采用譬况象形的情况。在拳击中不会有、在摔跤中不会有,在泰国拳中也不会有,只有中国,以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拳术才有。
  可是,就连日本,也只保留了对套式的重视(他们称为“型”,如空手道),并不太采用象形之法。以日本所流传的少林拳来看,他们只说手刀切、拳背击、顺踢、逆踢,不像我们把兜胸一拳称为“黑虎偷心”,把背后一踹称为“虎尾脚”或“乌龙摆尾”」。所以说,象形拳之多,以及以象形构成我国拳法的基本理则,是只有中国武术才有的特质。
  此即显示我国武术非一纯粹搏击技术,而具有强烈的观念性。如果我们对于中国文字之“依类象形”仍有点概念的话,我们就了解象形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中国的诗歌、书法艺术,均大量采用过拟象批评。唐人之诗格诗例,其中即有“猛虎跳涧”“毒龙摆尾”等名目。作诗论格例,与打拳讲套数,意义是一样的。其套数招式的名称,则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拟肖物象之法。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技击文化学(2)
唯有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才能深入了解中国武术,且将武术作为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据点,辨明它与其它纯粹搏击技术及体能运动之不同。
  中国武术强烈的观念性,以及它所涵之文化意涵,更显示在中国特有的思想拳种中。所谓思想拳,是说这些拳不以其技击特色立名,如拳击、跆拳、相扑之类,而是用这套拳涵蕴的思想内容来称呼的。如苌家拳、太极拳、形意拳、无极拳、八卦拳、自然门拳法、两仪剑、三才剑、四象拳、五行拳、六合刀、七星剑、八卦掌等。此类拳法器械,既是根据一套思想观念而构成;又企图透过这些拳脚刀剑,来表达此一思想。饶具意味,引人深思。
  以太极拳为例。王宗岳《要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云云,显见哲理亦即是拳理。而这层道理的体会及拳术的发明,正来自反对一般以体力为主的自然搏击之术,所以说:“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太极拳就是要反对此种依自然体能而建立的技击术,采取一种反技击的方式来发展其拳技,指出“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讲究“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齐”。
  这种拳,完全奠基于中国哲学,所有动作,均为观念的外化显形而已。故武禹襄《拳谱》说:太极十三势之中,“棚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隅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这样的学问,只以一般搏击来看待,当然是不对的;将之视同健身体操,也不免买椟还珠,未得其要领。
  我的意思是说:
  (1) 现今体育学界研究整理中国传统武术的办法,可能大堪商榷。国术教材的编写已有体操化的趋势。国术教学又走向两个极端,一为将传统武术变成健身或表演体操;二为追求搏击场上的实战技击效果,一味模拟空手道、拳击等技击之型态。凡此,皆系中国传统武术的扭曲,是完全不懂中国武术之特质的办法。此类弊病,海峡两岸皆然,而大陆尤为严重。
  (2) 武术,应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方式,对其进行文化学的研究。目前此类研究,并未展开。盖以一般文人学士、鸿儒硕学皆不娴武术;而擅武艺者又多属武夫、为体育界人士,徒能演其技艺,不太明白其义理,更无力进行文化研究。但事实上,通过武术,颇可以观察一民族的文化特征,犹如我们研究一个民族的艺术、语文那样。
  (3) 反过来看,不单要通过武术,去探讨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也应倒过来,将武术视为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特别是中国的武术,乃儒佛道三教哲学的另一表达方式,与《易经》的关系亦极密切,研究哲学之学者,于此尚未取资,岂不遗憾?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拳喻
我初入大学教书,教的便是“读书指导”“治学方法”之类课程。当时一些师长大概是觉得我还算会读书,且平时又好谈方法,故差我去讲这些课。岁月悠悠,至于今亦数十年矣。数十年来,我总在谈这些与那些研治中国学问的方法。口讲指画之不足,辄亦发表文章。用力不可谓不劳。
  但总的成绩如何呢?说来惭愧,不仅没教会别人什么治学之法门,自己也愈来愈胡涂了。
  当然我不否认我不太会教书。学生在我这儿,只会学到困惑和挫折。同侪偶或谈起,总劝我不可悬格太高、立言太峻,须矜勉愚诚,循循善诱。这固然不错。然而,问题实不只在于此。
  教书犹如教拳,教生徒练一套拳,并不太难。反复教习,纠正姿式,自能熟练各种招数套路。随套式演练比划一番,亦可以有模有样,煞有介事。一般所谓教与学,不过如此。此何难之有哉?
  但谈到治学方法,却不是这个层次的问题。比如习拳,谁会去追问这一招那一式,为何是这样?这一套拳又是怎么创出来?照着拳套,一式式演下去,当然不难,但若猝然应敌,何时宜用“黑虎偷心”,何处须使“白鹤亮翅”,便费斟酌了。
  这才是治学方法之难以言传处。现在一般谈治学方法者,不过是拏着语意、逻辑、版本、校勘、归纳、分析、比较、量化等,讲些套式罢了。这算什么治学方法呢?学生学了这些,不过如练拳的人学了几个套子,表演表演还可以;一旦应敌,弓也不弓、马也不马,手忙脚乱,哪想得起什么“高探马”“揽雀尾”?如果更问他演绎法与归纳法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相信归纳法及史料考证在文史研究上是必须而且有效的,则大半瞠目结舌,未曾想过。勉强要答,也只能说是书上如此说、老师如此教、大家流行这么做而已。
  但治学方法不是只去教人学一些套式。乃是要教人创拳之法;乃是要人去思索太极拳为何不同于八卦掌,它们依据何种原理,而被创造成如此两种拳。更重要的,对我来说,它们提供了什么,使我能发展出属于我自己的这一套。
  如不嫌我拟喻不伦,这样的譬况不妨再继续下去。──
  事实上,一般所谓学者,都是拿自己的生命去就那一个个套子。所以,你入了大圣劈挂门,就得学猴拳,而且只知道猴拳,以为所谓拳术就是大圣劈挂,大圣劈挂门的武术可以应付一切攻击。大家似乎并没有想到,自己这样的身材、性向,对武术的看法,是否合适去学猴拳。而如果猴拳可以对付一切攻击,那为啥又有其它各种拳?
  这就是说,当初创立这套拳的人,是依着他对自己身材、能力的衡量,以及他所特别关切的一些问题设计,才建立的一组答案。学拳的人,不是呆呆地机械式地去演练一套拳,而是要由掌握其拳理拳意中,发现搏击的道理,并依自己的需要,发展出自己的拳式来。
  这个道理,说来简单。然学界中人至死不悟者,岂不正在于此乎?学界亦有学派,每派也都有他们的套子。讲结构功能理论的社会学家,分析什么东西,都是那一套。依赖理论来了,乍见新鲜,定睛看去,仍是套套。我们的学者,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文化背景、社会状况,各人出国去拜在各派拳师门下,学那一套拳,学了回来便大演特练,自鸣得意,批评别人的拳根本不叫拳,因为不符合他自己这一派人对拳术的基本认定与特殊关怀。
  此“舍己徇人”之为学途径也。滔滔学坛,莫非此风。吾独期期以为不可。但连我自己的学生都几乎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了,我还能再固执地认为我才是对的吗?我越来越为此感到胡涂,岂不宜哉!
  
  
   。。

金钟罩(1)
佛教本来是不吃素的。因是托钵乞食,人家给什么就只能吃什么,且佛陀认为禁欲苦行并不符合中道,因此至今南传、藏传、东传日本之佛教均不强调素食。唯有传进中国以后,才发生变化。
  变化之机,一因皇帝提倡(如梁武帝下令断酒肉、唐代下令断屠),二因外道竞争。一些民间宗教,不杀不荤,比佛教还严格,佛教想跟它们抢信徒,遂只好努力朝斋素的方向走。不走也不行,因为这些宗教也都奉佛,它们都吃斋了,你佛教能不吃吗?
  这些吃斋的宗教,在明清间可谓品类众多,族繁不及备载。如明武宗时期创立的罗教,雍正间传入浙江,名老官斋教。素食斋戒,相信弥勒转世,流行于福建漳州泉州等处。地方官为了禁它,还曾上疏皇帝,要求严禁合家吃斋。台湾的移民大多来自漳泉,许多斋堂即是斋教的底子,只不过因他们是拜佛的,一般人也就混称他们是佛教徒了。
  老官斋教以外,吃斋的还有创于云南大理的大成教,又名大乘教;创于苏州一带的燃灯教,又名灯郎教;创于安徽的糍粑教,燃大蜡烛,用麻糬供佛,又名三乘会,入会称吃水,背叛叫放水;创于河北的弘阳教,讲丙午丁未有红羊之劫,又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