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武艺丛谈 >

第14部分

武艺丛谈-第14部分

小说: 武艺丛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方这些武师,如顾汝章、万籁声等均具有全国性声望。他们能南下,而南方拳师无力北上,即显示着这样的声望差距,其拳术是不会有人拿来与北方武术相提并论的。反而是北方武术在南方大力拓展,颇有成果。像我少习螳螂拳时,主要参考资料就是黄汉勋先生在香港所编的螳螂拳一系列丛刊。黄氏乃广东青年,裁成甚众。此南人而濡染北风者也。北人而习广闽拳术,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例子。
  现在一讲南拳,就说洪拳、咏春、黄飞鸿。实则洪拳为全国性拳种,并不只流传于闽粤;黄飞源在广东固然是大人物,今日经媒体渲染,尤其声名显赫,无与伦比,但当时则历数风云人物时却几乎名不见经传。因此徐震才会说:“今世通语,谓长江一带拳术为南拳。”

南拳北腿(2)
当时长江一带拳术之特征为何?此或可于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振民编辑社出版《少林宗法图说》见之。
  此书大部分篇章与《少林拳术秘诀》相同,后来国术统一月刊也予重刊。其内容据徐震所考,乃是“兼采南北各派,实以湘派武术为本”。因为“湘中既为红帮盛行之地,其拳家则几乎皆称少林派。红帮起源本与明室遗老有关,此派少林拳史事之传说,当由武术家之在帮者所演成也。又红帮以湘、黔、蜀、陕、鄂等省为盛,此书所述拳派,常及此数省”。可见当时所谓南派少林也以洪拳为主,但基本上是以湘中武术为代表,兼及黔、蜀、鄂和江西。徐震说“书中所述,湘派而外,于江西关中二派所取较多”,即指此。不过,因该书也兼采关中之法,可知其术本不限于所谓南派,唯于此可见当时长江一带流行的洪拳概况罢了。
  另外,徐震说当时在江南一带有专学短打的四家:“许氏,即许云南,祖长手,有上飞、无下杀,用开足直立八字步,操手为操对打。谭氏,谭国泰,祖中手,下杀为主,上飞为附,其屈膝水平八字步,单踵举起丁字步,皆上下相应,其操手有携还、携打、还打之名。杨氏,未详。祖短手,手面上不过眉,下不过膝,脚步视水平为尤低,世称为短手之圣手。曹氏,曹凯,祖中手,手腕多扬手,脚步操手,与谭氏略同。此皆江南各家短打之家法也。近世有朱庆余,从南通张氏、湖南李氏习南方短打,传至其孙鸿寿,着有《拳艺初步》及《拳艺指南》。”
  这些江南的短手,用八字步,操手对打,拳不上眉不下膝,略似现今南方咏春一类打法。但终究仍是江南之拳,非岭南之技。而且若据此以说“南拳”也不恰当,因为北方如弹腿就也有六路短打。
  以上是就地域说南北,并解释早期所谓南多指江淮流域,与现今以闽粤拳术为南拳之代表者不同。
  其次要讲的是南北还不只是指地域,也可能是指内外家。此说之主要代表人即前面提到的徐震。
  徐氏《国技论略》大倡此说,谓:“南派之名,系专指太极八卦等尚柔一派者。北派则通指长拳短打各家而言,凡尚刚猛者,皆北派也。”徐氏不赞成内家外家之分,认为太极拳等只能称为内功拳,因它们与古代的导引术关系较密切,而又跟黄宗羲父子所记载的内家拳内容不同(见其《太极拳考信录》诸书)。因此为了避免仍用内家外家名词产生混淆,乃改以南派来称呼太极八卦等较偏于柔和、炼养之拳,而以北派来称呼一般搏击之拳。
  为何把太极八卦形意称为南派呢?他一是说此派源于武当之张三丰,二是说黄宗羲父子曾传王征南之拳法六路,又为十段锦歌诀作注,故太极为南方之学。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南拳北腿(3)
但此说与他自己的考证是相矛盾的。前面讲了,他认为王征南所说之内家拳跟今传太极拳本不相干。他又对太极出于张三丰的传说花了许多气力去驳斥。孰料为了建立南派的统绪,他竟然重回张三丰创拳的老路,说太极拳创自武当丹士张三丰,传王宗岳、张松溪等等,一直传到王征南、黄宗羲。这样自乱其说,诚可谓心有蓬塞,故不自知其妄谬也。
  另外,前面已提过的另一本书:尊我齐主人的《少林拳术秘诀》则称武当张三丰为北派,说:“张全一,名君宝,号三丰。……于少林师法,练习最精,后遍游于川蜀荆襄沔汉之间,其技更进,……着力于气功神化之学,晚更发明七十二穴点按术,为北派中之神功巨子。”
  为何张三丰竟是北派呢?他说因张氏本是北方人的缘故。然既以张为北派,南派又是谁?他说:“有李东山者,与张同时,亦以技术显,为南派中之巨子,且精风角奇门六壬推步之学,《明史》未有传。”
  这李东山也名不见经传,以之为南派巨子,纯是尊我斋主人瞎编出来的。尊我斋主人这本书东拉西扯,编凑而成,徐震、唐豪都有辨正,而其说南说北也一样妄诞不经。
  陆师通《北拳汇编》则又以少林为北拳,云:“少林派亦称外家,赵匡胤其开山始祖也。……其法以硬攻直进为上乘。”以少林为外家,早见于《王征南墓志铭》,但说少林源于赵太祖,乃是因闽中号称少林拳的多是太祖拳之故。以此为北派,亦令人不知所云。
  于此即可见南派北派,一旦深考起来,便多不可究诘。至于南是否以拳胜,北是否以腿击见长,那就更不好说了。
  前面讲过,徐震以外家为北派,而北派之中他就又分为长拳、短打、地蹚三种。长拳包括太祖、二郎、迷踪、八极、番子、批挂、查拳、红拳、弹腿、掇脚、少林等门。短打包括绵张短打、弹腿门之六路短打、江南之天罡手、对打之红操等,“其架子紧而手法密。粤地通行之拳术,亦属此类”。此外,“今长江一带流行之拳术,其跌扑之法,虑无不出自猴拳、醉八仙,而又与短打相混合者”。
  这是把长拳短打一并归入北派,故与俗称“南拳北腿”完全不符。唯其中论及广东拳术,认为属于短打,似乎可说明闽广重短手而不重腿击之特点正在于此。早期广东洪拳拳架步较高,以短桥手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这种短桥窄马的风格,确为短打特征。现在练洪拳的朋友,长桥大马,倒不好说它是不是仍属于短打了。
  徐震又说:“粤中之少林拳术,传自蔡九仪。……蔡遁匿于少林中,受技于一贯禅师,最长于超举术,且精腿法,能飞跃寻丈以外,疾如鹰隼,人不易防。其及门弟子以莫氏麦氏为最,二人皆顺德人,不知其名……为粤东技击之泰斗。”讲蔡家拳之渊源,大抵采诸传说;对麦氏莫氏之名也不太了解,可见徐氏囿于见闻,对粤中武术颇有隔阂。此或当时粤中武术尚少流传于北方之故。因此说到蔡氏精于腿击,便拿北方的轻功超距、飞跃寻丈去想象,其实蔡莫之法并不如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南拳北腿(4)
麦氏为麦绳武,馆于肇庆。莫氏为东莞莫清娇。二君之技皆源于高要蔡九仪。但广东蔡家拳也不仅蔡九仪这一支,广州泮塘还有蔡伯达一系,鼠步蛇形,与蔡九仪不同。蔡九仪、麦绳武、莫清娇一系擅腿法,但主要是下盘腿。唯莫氏一派直蹴为多,麦氏一派横扫为长,为其差别,但都不是飞纵跳跃型的武术。徐震于此,殆为失考。
  蔡氏莫氏以外,刘家拳纯用短手,高不过眉;李家拳亦为短手功夫。洪拳如“虎鹤双形”之狭桥短马亦极典型,腿法都不甚多。所谓黄飞鸿无影脚,实不过是洪拳中的后撑腿。以在手搏时忽然出此腿法,不易防范,故名“无影脚”。早期广东拍黄飞鸿戏剧,对此尚不离矩矱。刘家良担任武术指导或演出的一些戏,于此也不离谱(刘氏之父刘湛曾拜林世荣弟子吴少泉为师)。另外,黄飞鸿夫人莫桂兰女士直到八十年代才过世,并在香港开办武馆,网上还可以找到她演练洪拳的资料,再结合林世荣编写的一些拳谱图录,均可证明上述说法。可惜近年由练长拳套路的李连杰、赵文卓演黄飞鸿,而令黄飞鸿从一地方型武师变成了全世界华人家喻户晓之人物,但拳路根本不同,以吊钢丝悬空连续踢击为无影脚,尤为无稽,造成了不少误解。
  南拳之腿法既如此,北拳又如何?
  《精武》月刊二二八期有篇文章访问八极拳家韩起,记者问:“八极拳为何不起高腿?”韩氏答:“不光是八极拳,近百年来,影响力大的拳种多数都有排斥高腿的倾向。即使是不拒绝高腿的戳脚,高腿在其所有腿法中占的比例也不大。踢低腿,甚至根本就放弃踢腿,成为武林的主流。”不踢高腿是否为主流,姑且不谈,我这里选择八极拳的名家意见来谈,就是表示北方拳种其实并不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踢来踢去。
  以徐震所说的长拳门类来看,太祖二郎、迷踪、八极、劈挂、番子(也就是鹰爪),踢腿都是极少的。弹腿以腿法为名,可是最主要的是弹射而出的寸踢,以踢脚胫骨为目的。稍高一点踢膝,再高则踢心窝。高腿、二起脚(所谓鸳鸯脚、连环腿),不过一二路。有时连这一二路也不练,只以低中段踢击为主。徐震说:“弹腿之姿势,余所见者甚多。大别可分两种。一种为十二路,其腿蹴出,离地不过三四寸;一为教门弹腿,乃回教中所盛行,只有十路,其发腿须与膝齐。此弹腿中之两大派也。”我不敢说他讲得不对,但所述与我所曾练习者不同。似乎当时踢得更低,连踢心窝都没有,遑论高脚、二起脚!
  出高腿者,太极拳中有摆莲、华拳中有旋风腿,但也就这一两式,在整套拳中不成比例。至于形意、八卦,几乎只有步法而无腿法。孙禄堂《八卦拳学》凡例曾说:“游身八卦连环掌,内藏十八蹚罗汉拳,兼有七十二截腿、七十二暗脚”,这些截腿、暗脚即是八卦的所谓腿法了。但既名为截腿、暗脚,其不明显可知,其不起高腿亦可知。

南拳北腿(5)
其它地螳拳、通背拳,腿击如现今我们看跆拳道那样,也是没有的。故所谓腿,在北方流行拳种之中其实也非特色所在,与它在南拳中并无根本差别。
  考之古代,《纪效新书》载当时拳术,如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琐、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吕红八下、绵张短打、李半天曹聋子之腿、王鹰爪唐养吾之拿、张伯敬之肘、千跌张之跌,各有其长。其中唯李半天之腿以腿击见长,且既名为李半天,可揣想应是善于飞踢高踢。除此之外,俱不以踢击著称。可见大部分的拳种或武术并不太用此类技法,原不是现在才成为主流的。
  这里就可以接着谈两个问题。一是现在中国武术中出腿的比例,甚至出高腿者,其实已远较从前多了。电影电视中表演武打场面时固然如此,武术界也踢得厉害。常见各门派在武术表演时,老拳师虽大半仍守旧范,青年们就满场飞,又踢又跳,无论少林武当、南拳北派,大抵皆是这样。风气之成,我想一是这样才花俏好看、易博看场子的外行人喝采,二是受李小龙影片的影响。
  李小龙绰号李三脚,腿上功夫了得,电影中演示的,亦以腿法见长。他是“功夫”一词的发明人,也是振兴现代武术的大功臣。可是他的武术真是中国功夫吗?他的双节棍,就不是我国传统器械,是他从菲律宾学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