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佛是一棵树 >

第20部分

佛是一棵树-第20部分

小说: 佛是一棵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教戒律实质上是以内部立法的方式,要求信徒必须自觉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以此表达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用来标志信徒自身的德行。因此,遵守戒律对佛教徒来说不仅具有一种神圣的义务感,而且还具有一种神圣的权利感和神圣的欣慰感,所以能以一定的自觉程度来遵守戒律,对于虔诚的信徒尤其如此。许多虔诚的佛教徒成为道德自律很高的模范——不论历朝历代,高僧大德从来就为世人所景仰。
  佛教戒律以信仰为基础,遵守戒律是修持佛法、获得解脱的重要保证。《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佛教信仰者首先得遵守戒律,“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仰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只有在持戒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得定生慧。周叔迦(注1)在《戒律的意义》一文中道:“没有严肃的戒律生活,也就得不到真实禅定,因而也更得不到真实的智慧。所以,戒律,是求解脱者所必然要践行的。”
  经云众生“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人的欲望无所不在。为治众生无穷无尽的欲望,佛陀制定了条文繁琐的戒律(如比丘当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戒),帮助弟子从欲望中解脱出来。印度伟大的译师鸠摩罗什(注2)所译《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将欲望比作心猿意马,将戒律比作辔勒,“心马驰恶道,放逸难禁止。佛说切戒行,亦如利辔勒。佛口说教诫,善者能信受,是人马调顺,能破烦恼军”。在持戒实践中,佛教徒“费力地逐次把握每一种细微的感觉,这样,由这些相续不断的细微的感觉激发起来的许多欲望也许受到了一种自发的控制。在达到这一步后,那些由记忆、想像和沉思所激发的欲望也同样被征服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模块三:做正确的事情为自己负责(2)
一提到戒律这个词,许多崇敬自由的新新人类肯定觉得有种被捆绑束缚的难过,会认为没有必要限制那么多,根本就像拿绳索绑缚自己的手脚,让自己活动不方便,自找麻烦。
  印度的梵文中,“戒”这个字音译为“波罗提木叉”,它原来的意思可以翻译成“别别解脱”,也可以翻成“保解脱”。“别别”是个别个别的意思,所以“别别解脱”就是一样一样的解脱。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守一条戒,就能解脱某一类的心病、痛苦,得到意想不到的自由自在。如果我们每一条戒都能遵守保持,就能完全解脱心病痛苦,过着快乐清净的生活,和我们原本的佛性完全相应,就可以将佛性中本来的福报、本来的智慧,圆满发挥出来,使我们内心安乐自在。所以,“戒”它原本的意思,应该是保护众生,让众生能得解脱自在的原则。这也是它另一个翻译叫做“保解脱”的缘由。意义在于如果我们按照戒律去做,就保证能解脱,未来不会再受痛苦的束缚。因而戒律是用来保护众生,让众生得到解脱自在的原则,并不是要将人绑住的条文。
  像戒律这种解脱自在的原则,应该是最适合想要自由的现代人。提倡自由的人,都应该遵守人生戒律的原则,若不去遵守,最向往自由的心反而会被种?##〔啤⑶质矗欢ú换崦靼资裁词亲杂煽炖值谋纠醋涛丁?/p》许多对佛教存在种种迷信观念的人,往往把戒律看得很恐怖,觉得一旦持戒会受到许多的制约,万一不小心犯了戒,就会被打下十八层地狱。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是对佛教戒律最大的误解。
  简单理解,戒律就是一个人的生活规范,或者是一个团体的共同守则、运作标准、规章程序。戒律相当于国家的法律,不同之处在于,持戒属于自发性的行为,法律则是强制性的行为,若不遵守戒律,应当忏悔,若不遵守法律,就会受到制裁。
  戒律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消极的止恶,也就是不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做。不应该做的事有两种,其一是社会风俗、习惯、法律所不许可的事不做;其二是有害于人的事,不论是物质、名誉,或精神的损失,纵然法律、风俗、习惯没有规定,也不应该做。第二层是积极的行善,凡是于人有益的事,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尽力而为,特别是在团队中合作,如果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行事,可能会得到片刻的所谓“潇洒”,不过因此你也没有必要再去妒忌他人的成功与发展,毕竟机会总是青睐于时刻精心准备并且一直在努力付出的人。
  持戒,就是培养正确善良的观念、行为和心态;与其相反的念头,就必须去除。“莫以恶小而为之”,诸葛亮的名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持戒,表面上看好像是处处受限,实际上却是在保护我们的法身慧命,免造更多恶业,受更多苦报。若是肆无忌惮地做想做的事,最后终需承担一切后果,因为“因果”是世出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理,并不会因为你不相信它就不存在。
  二、自由心灵的“特训方案”
  人毕竟要在群体中生活,一旦与群体发生互动时,相对地,就会衍生出责任和义务的关系。比如父母对子女要尽慈爱教养的责任,子女对父母要尽尊敬孝顺的义务,夫妻之间更要共同承担相濡以沫、相伴终生的责任,师生、同事都是如此。每一个人同时对许多相关联的人,都必须去尽自己的本分。有可能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抑或是天性使然,我们多少都有点逃避责任的习气,久而久之就迷失了自己的本分。所以,心中若有持戒的念头在,并且将它作为人生中为人处事的规范与原则,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就不至于被有意或无意地遗忘掉。
  认识戒律,便会发现诸佛如来的大慈大悲。透过持守佛陀的教诫,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一般人在心境转换的当下,总以为是自己在作抉择:看见温暖的颜色,情绪转向柔软;闻到怡人的香味,嘴角不经意泛起微笑。而只要发现,环境中看不见柔美的色彩,情绪便无法缓和;生活中听不到激昂的音乐,心情无法振奋;没有好听的鼓励与赞扬,人生便失去斗志──此时在赫然警觉中才发现:感官在刺激的温床中,早已失去了自主的能力!好比温水煮青蛙,水温是在逐步升高的,而你受不了沸水的煎熬时,早已丧失掉跳跃出陷阱的能力。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模块三:做正确的事情为自己负责(3)
繁忙紧张的都市生活中,身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可能常有这样的经验:
  “还是睡过头!”房里已摆了两个闹钟,上班或开会还是迟到;
  “怎么又吃得太饱!”其实不怎么饿,为了两三样喜欢的菜,只得整晚撑着肚子等它消化,直到腹部的赘肉变得惨不忍睹,再开始自虐式的减肥;
  “总是聊得太久!”方便的手机或网络聊天室,让人天南地北地聊着,直到离线才惊觉耽误了不少正事,到了月底看见账单更是悔不当初。
  我们往往是知道“应该”做什么却没做到,明白应当怎么做却不那样做,甚至始终分不清“需要”与“想要”的差别。或许多数人觉得那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这层出不穷的小差池,所呈现的其实是纷扰烦躁的生活,以及不协调的身心。于是伴随着当代文明的进步与物资的丰饶,忧郁症与自杀人数比例也节节高升。
  从佛法的角度来探讨身心失调的原因,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身体容易对外境产生反应,各种感官如眼、耳、鼻、舌、身执著于美好的色、声、香、味、触等等感受。既然有渴望的“美好”,相对必有“丑恶”的存在,相应的事物总是生灭无常:今年流行的,明年肯定淘汰,今天称作新奇的,明天便已经过时,尤其是网络世界的变化更在转瞬弹指之间,同样滋生出各种病毒的蔓延。当我们的心思随顺身体感受,忙于应付对外在事物加以分别、取舍时,我们原本灵明妙觉的念心开始失去自主能力,成为身体的奴役。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自心意识与身口言行的失调,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能当家作主的结果。
  心若能真正成为自身的主人,不仅身心能够调和,更是进一步开创成功事业与圆满人生的资本。古往今来不论是东方、西洋,或是任何领域有所成就的人,一定能表里合一地做到恰如其分地控制自己的身口言行,如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再如美国总统富兰克林说明其成就的根本,就是自幼起毕生奉行的守则,包括“节制饮食”、“俭朴”、“诚挚”、“正直”等;又如印度圣雄甘地,终其一生坚持素食、非暴力,甚至力行禁欲,他为印度争取到了国家独立自主权与人民的自由。一个能自在作主的念心,不但可以管理我们的身口意,更能让这有限的色身,利益无数的有情众生。要让念心当家作主是可以练习的,受持五戒就是令念心作主的“特训方案”之一。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佛陀传授在家弟子的根本戒法。
  但就内容而言,五戒与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有其相似之处,可是五戒延伸的范围更广,戒行也更细微。持戒,目的在于在日常生活中训练我们念心的作主能力。
  以不杀生戒为例,过去可能对蚊蝇虫蚁、老鼠蟑螂这类生命既厌恶又畏惧;学佛受戒后,起初可能强忍心中厌畏的情绪,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杀害他(它)们只是横结恶缘;然而这些众生无所不在,为了坚持戒行,逐渐懂得思考这些众生存在的原因,于是开始学会保持环境的整洁,无形中创造了清净的环境。而持戒过程中对佛法的深入思维则能增长智慧,正如《佛遗教经》(注3)所说:“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每坚持一次戒行,便能增进一分定力与智慧,同时也增强了念心的作主能力,戒行因此能由粗入细,这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以此而言,受持五戒是启动提升高尚人格的正向循环机制。
  我们从出生以来被各种因缘养成的生活习惯,有好有坏,有利有弊。好的作习是否能在漫漫人生路中一直保持,谁也不能肯定,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凡是不好的习惯,肯定非一朝半夕就可以铲除干净。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持戒改变的过程中也一定会经历许多障碍、困难,但是过程中的种种痛苦不适都是为了除去偏差的糟粕。生活中的经历让我们体悟长痛永远不如短痛,当你能坦然面对各种习气并且不烦恼、不气馁时,身心就能调和,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才能于世间实践出完美的理想生活与自在圆满的人生。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模块三:做正确的事情为自己负责(4)
心随万境转,无喜亦无忧。从来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境界的,都是百分之百的高人。而我们很少能真正决定什么,只是在随着所遭遇的环境作出正常的反应而已。给予外在环境这么大权力,致使自己无法作主的──就是自己的欲望。隐藏在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欲望,分分秒秒地攀缘外在的色、声、香、味等尘境,只要没有防备的自觉,就在欲望一点一滴的偷袭下,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