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佛是一棵树 >

第19部分

佛是一棵树-第19部分

小说: 佛是一棵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纸的纤维属于树,树属于森林,森林属于伐木工,伐木工属于它(他)的父母,这样一直追溯下去,我们会发现,一张纸是空的,它并没有自我,它是由所有非我,也就是非纸的要素组成的。所以嘉瓦仁波切感悟:“没有任何事物能处于世界之外,或宇宙轮回之外,我们都是轮回中的一个齿轮。”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这种互相依存,在佛陀的教法中称为“缘起”。
  美国心理学家埃默森认为:“今生最美的一种报偿就是:一个人如果真诚地帮助别人,就等于是帮助了自己。”我们与外在世界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越能认清这个事实,就越能真诚地帮助别人,如此则更有助于我们实践“布施”,也就更能帮助我们从中获得福德。这种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其现象更为明显。
  譬如:美国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占有领导地位,那绝不是少数政治军事外交领袖人物所造成,而是要依靠经济产业的成就做为基础。有了进步的轻、重工业,才有现代化的国防;有了雄厚繁荣的商业,才有外交;有了农业矿业的大量生产,工商业才有凭借。一家美孚石油公司、一家福特汽车公司的影响,可以普及到全世界。世界上到处都有石油矿,但是行销最广的则是美国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产品,主要原因是在于它的物美价廉,而产生物美价廉的结果是由于这个公司所禀持的“服务精神”。全球第一个亿万富翁洛克菲勒,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秉承“在全世界造福人类”的宗旨,捐款总额高达五亿美元。这些文化与慈善的活动更加推进了它的营业。后来这些活动慢慢扩大范围,涉及到全世界。1897年,从标准石油公司退休后,洛克菲勒专注于慈善事业。中国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海外投资中独占鳌头。众所周知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一项事业;鲜为人知的是,周口店“北京人”的挖掘和考古工作,洛克菲勒基金会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
  安得鲁·卡内基——美国的钢铁大王,他善于抓住机遇,把员工看得重于一切、同时擅长把他们编织到为自己服务的机构中的商业领袖,在十九世纪末垄断了钢铁工业。作为一位不曾挪用公司一分钱的慈善家,他致力于用金钱的力量变革社会。
  亨利·福特,现代汽车工业的创始人,他开辟了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作业方式,使福特汽车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商,同时,使普通人拥有汽车的愿望成为可能,间接导致了中产阶级的形成,被称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企业家和管理思想者。
  不难想像这种善意的社会服务,会为这些实力雄厚的资本家在生意和事业上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各个国家、各种民族、各朝各代,都曾涌现出诸如此类的真正的成功人士。尽管他们信奉的宗教并不一定相同,或许他们的价值观也非一致,甚至,所有这些善意的动机,都带有各自的目的或色彩,但是他们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就是用生命来影响生命。
  也许你会以为,慈善事业都是这些大人物在功成名就之后为感恩社会的所为,不过正如佛教中所言:多做多得,福慧双修;少做多失,福慧双休。做好事,不在于一定做多少,在于应该做的就要做,不轻小善,点点滴滴汇聚,就可以给人最实质的帮助。轻轻的一个笑容,可以使彷徨的心稳定下来。萤火虫虽小,飞在黑暗之处也会闪闪发亮、散布光明。慈悲就是造福,喜舍就是修慧。人与人之间相互扶助,就是慈悲的表达,就是布施。“一人一善”,当从自己及身边的人做起,能去付出,就会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真正用心付出的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目中。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6)
西藏有一位活佛,当他静坐的时候,面前总是放着两盒石子,一盒黑色的,一盒白色的。每当他心中的善念闪过时,他就取一粒白石子放进左边的盒子;每当有恶念闪过时,就取一粒黑石子放进右边的盒子。起初盒子里的黑石子总是比白石子多。但是当他苦修佛法多年以后,善念在他的心里遍地开花,盒子里的白石子终于超过了黑石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求每个人都像活佛一样,终生行善积德,但是,如果人人都能在心中开一朵善良的花,这个世界就会处处都有春天。平日里,多一分微笑,少一分仇恨,多一分帮助,少一分冷漠,在你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尽管你给予他们的力量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也能给他们增加几分战胜苦难生活与命运的勇气。
  每天在你的心里开一朵善良的花,用爱心的泉水去浇灌,终有一天,荒漠也会拥有四季春天。
  用生命来影响生命。因为就生命的本质而言,我们都是一样的伟大!
  注1:佛教辞书。南###江(治所在今江苏苏州)景德寺僧法云编。7卷,64篇。系将散见于各经论中的梵文名字分类解释、编集而成,另有别行本在《阅藏知津》中作14卷,明代藏经作20卷。该书共收音译梵文2040余条。各篇开头为总论,叙述本篇大意。对音译梵文,一一举出异译、出处并进行解释。所据资料,除经论外,还旁采音义、注疏及其他佛教著述,对世书经史之类也有所引用。共引用书400余种,作者百余人。对比较重要的名相,详加论释,但以天台宗的观点为主。
  注2:《金刚经宗通》为明万历间著名文士鲁凤仪所著。其精研佛学,著有《金刚经宗通》七卷、《楞伽经宗通》八卷等。
  注3:《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梵语,智慧意,波罗蜜,梵语,到彼岸意,以金刚比喻智慧,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1卷,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本经采用对话体形式,宣称一切世间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主张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放弃对现实世间的追求、执著,以般若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著任何一物而体认般若实相的境地,《金刚经》是中国禅宗南宗的立宗典据。
  注4:“仁波切”、“仁宝哲”及“宁波车”其实都是同一个藏文字Rinqoche译言音。“仁波切”的意思是“人中珍宝”,汉地常常称为“活佛”。这种称号并不一定用作称呼人物,有些物也称作“仁波切”,西藏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像也被称为“觉沃仁波切”(Jowo Ringche)。“仁波切”在被用作称呼人物时,是一种尊称,并不是那个人的名字。为了礼貌及尊敬,西藏人很少直接称呼其所尊敬的人之名字。“仁波切”被用作对转世者之尊称,也用作尊称方丈、退休方丈及有地位的人物。所以,被尊称为“仁波切”者不一定全是转世者。
  嘉瓦仁波切是西藏伟大的圣哲,被尊称为观世音菩萨的转世,在藏传佛教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注5:格西是藏传佛教中的学位性僧职,学位性僧职职称在藏传佛教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因为这一僧职称谓是极少数僧侣经过长期的清苦修学而获得的一种宗教学位,它能够显示得到学位之僧人在佛学知识领域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准和身份。这一宗教学位在藏传中总称之为“格西”(汉文意思叫“善知识”)。
  注6:朗日塘巴尊者(公元1054…1123);是藏传佛教中噶当派的高僧,其所造的《修心八颂》历来都受到高僧大德们的重视和推崇,是大乘菩萨行的缩影,更被很多佛学院列为必修课程之一。
  注7:一行禅师,当今国际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僧人之一,更是越战期间“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的主席。以禅师、诗人、人道主义者闻名于世。1926年生于越南中部,十六岁出家,为越南临济宗第四十二代传人。1969年访美,后来到欧洲,现定居法国。1967年,他被小马丁?路德?金提名诺贝尔和平奖,路德?金博士说:“我不知道还有谁比这位温良的越南僧人更堪当诺贝尔和平奖。”他用越南语、英语和法语写过八十多本书。他的著作由于关注人类的心灵苦难和疗救,加上他对佛法诗意的表达,被译成三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在欧美畅销书排行榜两度进入前十名,长期畅销不衰。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7)
一行禅师以教导“正念禅”而闻名欧美,受到当地人的青睐。日前居住在法国西南部的禅修中心“梅园”,同时也奔走世界各地领导“正念生活的艺术”的禅修活动。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模块三:做正确的事情为自己负责(1)
一、以戒为师
  现时的快餐文化都在号召人们要去追寻自由,似乎可以随心所欲,没有限制的人生才是终极的追求。确实,谁都喜欢过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尤其是小时候在父母的打骂呵斥之下,最向往、最渴望的就是快快长大,快快独立。再也无须理会被人管教的滋味。不过无拘无束惯了,更容易无法无天。而一旦开始无法无天,就基本上和人这一撇一捺再没什么关系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现实中,随时都有很多规矩在约束着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似乎对这些规范有一种天生的抵抗力。就比如闯红灯这个案例,似乎男女老少、不管你的职业、学识、社会地位有什么区别,只要自己觉得没有危险可言,一个个都会很习惯成自然的,雄赳赳、气昂昂大步直闯禁区。就在最近几天,上海刚刚曝出一个女硕士生闯红灯后不服警察规劝,向执法人员大打出手被拘留十天的事件。这一不小心成了有史以来在上海滩闯红灯被拘留的第一人,在全国应该也算是罕见。
  看来守规矩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在长大成人融入社会之后,好的习惯很难掌握,而一些错误的观念和习气就像电脑病毒一样极易被复制和传播。还是以闯红灯为例,有时你想遵守一下交通规则,在路口耐心地等待,但是看着理直气壮往前冲的其他人把你当作异类的目光,仿佛觉得自己做的是件错事而不是件好事。然而这也很正常,因为真理总是站在少数人这一边。
  释迦牟尼佛在世间弘法的前期,并没有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制约他的信徒,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如果没有一套合情合理的规范来降服人心,再神圣的真理也难永存。如此,在佛陀将要告别众生的时候,亲口拟定了一些教戒作为延续佛法的重要规条。戒法不仅是躬行实践的方便门,更是续佛法脉的动力。因此,释迦牟尼佛将入灭时,阿难尊者请示释尊:“佛在世时,弟子们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当以何为师?”佛陀回答:“以戒为师。”
  “任何一种成熟形态的宗教都会有一套以至上之神的名义确定起来并通过赏罚喻示来保证实行的伦理体系。因而宗教律法和道德对人们的行为发挥着强大的规范功能。这一功能通过宗教教义、教规和宗教戒律的神圣性来实现。”佛教戒律的社会控制功能正是通过其本身的神圣性来实现。由佛教戒律本身的神圣性造成对佛教信徒个体的双重约束:一是规范与引导,二是惩罚与威慑。
  佛教戒律实质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