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刘禹锡传 >

第5部分

刘禹锡传-第5部分

小说: 刘禹锡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禹锡于是论述“声”与“实”的辩证关系说:“民黠政颇,须理而后劝,斯实先声后也。民离政乱,须感而后化,斯声先实后也。立实以致声,则难在经始;由声以循实,则难在克终。操其柄者能审是理,傅先后终始之不失,斯诱民孔易也。”

  由是,我们可以这样阐述“声”与“实”:

  假若政令松驰,导致农民违法现象增多,就必须先加强法制,然后再进行劝导,这就需要先有实际行动,而后方能得到声誉;倘使政令混乱,引起农民逃亡,则必须先安定人心,然后再进行教化,这就会先有声誉,然后拿出实际行动,就会收到好的成效。

  想先做出政绩来,以获得声誉,难的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已经有了声誉,要做到名副其实,难的是要坚持下去。

  执政者如果能够清楚地明白这个道理,使得政治声誉和实际行动二者之间的先后关系有序不紊,这样引导流亡的农民回乡生产,服从政令,就不是难事了。

  刘禹锡的“声先实后”和“实先声后”论,阐述的是中国千年来的官民关系,深入浅出,反正互辩,不失为身怀兼济之志的士人为官牧民的好教材。

  “声”与“实”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中国千年文化思辨中“经”与“权”的关系,“体”与“用”的关系,剖析得这么有意思,难怪刘禹锡一生无论在朝内辅政,还是在和州、苏州、同州等地任刺史时,都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声誉,他明白啊。

刘禹锡传 九 戎马体验
九 戎马体验

  刘禹锡丁忧期满的时候,担任淮南节度使和徐泗濠节度使的杜佑请他就职。

  杜佑和刘绪是好朋友,他在苏州做副使的时候,跟寓居嘉兴的刘绪多有交往,刘禹锡称其为叔叔。刘禹锡中进士后,成为闻名的青年才俊,杜佑便邀请刘禹锡做徐泗濠节度使记室参军,即机要秘书,秩级略高于七品。

  杜佑是当朝重臣,也是著名学者。性格敦厚,为人宽和,但做官很有魄力,也很有政绩。杜佑特别嗜好读书,读书中思考富国安民的方法。

  开元末年曾经担任阆州刺史的刘秩,写了三十五卷的读书笔记,号曰《政典》,非常受人推崇,杜佑看了这套笔记,悉心寻味,觉得言犹未尽,于是动手加以扩充,变成了二百卷,谓之《通典》。

  刘禹锡到任的时候,杜佑的《通典》已经完成,尚未进献朝廷。

  刘禹锡作为青年幕僚,在杜佑身边学习,受到杜佑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政治经验的熏陶,长进很快,自然也成了《通典》这部学术巨著最早的读者之一。

  二百多卷的《通典》卷帙过于浩繁,杜佑又编了个缩写本,即将其中要点辑录出来,自成一套《理道要诀》,利于阅读。

  刘禹锡刚刚走上仕途,谈不上资历和经验教训,研读杜佑的《通典》,更有价值的是随侍杜佑,借助观察体悟《通典》中所谈的收发轻重之道和宽猛迭用的施政之法,得其精华,认识尤为深刻。

  在杜佑幕府期间,跟好友柳宗元的书信往返未有间断。柳宗元得到一品宝砚,谓之叠石砚,长尺余,前面有拇指般大小的山峰三十六座,左右为“高原”,中间被艺匠凿出一方砚池。柳宗元将这件宝贝寄给了刘禹锡——

  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烟岚余斐亹,水墨两氛氲。好与陶贞白,松窗写紫文。

  贞元十六年,徐泗壕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徐州刺史张建封病故,部下推举其子张愔为留后,德宗不许,致使军乱,朝廷派的行军司马韦夏卿被拒之门外。朝廷命杜佑出兵讨伐徐州乱军。

  杜佑平乱期间的重要文告和表章,都出于刘禹锡的手笔。

  杜佑命部将孟准渡过淮河,进击张愔,却吃了个败仗。

  杜佑杖责孟准,之后上《请赴行营表》,请求朝廷批准他,亲赴行营,带兵作战。“今则幸遇殊奖,委之专征。以身率先,是臣素志。况闻徐州士众,本无叛心。苍卒之间,危疑至此。臣请自临疆场,亲领纪纲。”

  杜佑积极筹集粮饷,亲自统兵,增设营垒,命泗州刺史张伾率兵进攻埇桥,又动员蕲县的地方兵力助战,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朝廷未再有命令下来,战争终因朝廷的缺乏决心而宣告失败。

  朝廷则在不久后发布诏书授予张愔右骁卫将军同正,兼徐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本州团练使,知徐州留后等一系列头衔,使战争成了一场闹剧。

  刘禹锡在这段短暂的戎马生涯中,一直跟随杜佑,早晚在行营之中,参与杜佑讨徐战事的重要军机,负责起草文书公告,很受杜佑的器重。

  杜佑*徐州乱军没有成功,请求卸职,朝廷去掉了他徐泗濠节度使的兼职,让他专任淮南节度使。刘禹锡也随之改任淮南节度使机要秘书。

  贞元十七年的一年间刘禹锡在杜佑的扬州幕府,廉洁奉公,勤于职守,增长了才干,提高了水平。这年,刘禹锡还跟同僚段平仲及南游扬州的文士李益等人交游唱和,诗文影响也越来越大——

  寂寂独看金烬落,纷纷只见玉山颓。自羞不是高阳侣,一夜星星骑马回。

  飘飏南陌起东邻,漠漠蒙蒙暗度春。花巷暖随轻舞蝶,玉楼晴拂艳妆人。萦回谢女题诗笔,点缀陶公漉酒巾。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上古江津。

  然而杜佑总是责备自己,感到惭愧,认为是自己作战失败,朝廷无奈,才迫不得已诏书张愔作了留后。他让刘禹锡代为起草《请朝觐表》,说“窃位时久,妨贤愧深”,请求召回长安,“退归旧里,沐浴皇风”。

  杜佑请求提前离休,刘禹锡感到在扬州已经无所作为,也希望回到京师长安,另觅方向,施展抱负——

  淮海的夏天雨水太多了,难得有早晨放晴的时候。盼得一个长风吹拂的日子,却只看见一片孤云在折腾。卑湿久喧浊,搴开偶虚清。客游广陵郡,晚出临江城。郊外绿杨阴,江中沙屿明。归帆翳尽日,去櫂闻遗声。

  乡国飘渺,路途漫长,怀一颗羁旅的心灵,茫然仰望高悬的旗旌。

  我心总在悠然之中,京华的怀念不能消减,怅望西北,迢递千里路程。太远太远啊,薄暮时分的大山之上,惟看见一双巨大的鸟儿,在翩翩飞行……

  杜佑后来却获得了提升。

  贞元十七年末,在杜佑幕府学习了几年文武之道的刘禹锡接到了朝廷的调令。这年刘禹锡三十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刘禹锡传 十 监察御史A
十 监察御史

  京兆府渭南县主簿,这是刘禹锡于贞元十八年正月开始担任的职务。

  前一年冬天,刘禹锡离开扬州返回洛阳,陪伴母亲过了年,正月初便离开洛阳西去赴任。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刘禹锡到达渭南。

  渭南县在京兆府辖下属于中等县份,因为它离长安毕竟不是太近,但它的级别比普通州县还是高一些的,所以刘禹锡的品级高于一般主簿。

  时任京兆尹是韦夏卿。前年,朝廷曾任命韦夏卿为徐州行军司马,让他去接替亡故的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的职务。张建封的部队发生兵乱,非得拥戴张建封的儿子张愔接任他老子不可,韦夏卿被拒于城外,朝廷只得把他调回吏部,充任侍郎。

  贞元十七年秋天,干了一年吏部侍郎的韦夏卿升任京兆尹,京师地方的首席长官。

  其实韦夏卿不单十分潇洒,还是很有才干的,他尤其爱才,所交游均系当时的名士,特别喜欢刘禹锡这样的有为青年,故而刘禹锡甫一到位,就受到韦夏卿的赏识,代韦夏卿撰写奏表、文状,韦夏卿一点也不挑剔,总是予以首肯。

  韦夏卿不惟自己爱学习,还善于发现文才,鼓励手下在职进修。

  有个名叫窦群的处士,住在偏远的晋陵,勤学不懈,写了不少富有见解的史论,韦夏卿听说后就调来阅读,确乎不错,于是举荐给朝廷,窦群也得以做官。

  施士匄是位大博士,大学问家,韦夏卿把施士匄请到府中讲授《诗经》。京中士大夫都来听讲,刘禹锡自然是要听的,当时担任京兆府蓝田县县尉的柳宗元也来听,还有韩泰,与刘禹锡有点亲戚关系,也被刘禹锡邀请来听。

  施士匄讲《毛诗》,与汉代酸儒大不相同。汉代的所谓经师,都是读死书、死读书的角色,都是拘泥师说、墨守古训的章句之徒。而施士匄是在表达自己的理解,是在按照自己的思想在自由发挥。

  如“维鹈在梁”者,毛注实为不确。施士匄说,“梁”系人取鱼之处,义在鹈鹕当自求食,不应于人梁上取鱼,譬喻人自不行善,反贪天之功……

  韩愈评价,施先生明白毛《诗》、郑《诗》,精通《春秋》、《左氏》,又善于讲解,朝内之贤士大夫,跟随他执经考疑,这才相继不断。

  确实,施士匄的《诗经》课堂饶有趣味,他还以丰富的学识和辩证的理解纠正了毛注中的某些失误,让刘禹锡们非常受用。重要的是,在当时比较险恶的朝局下,有志于政治革新的人接受了施士匄经以致用学风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发酵作用可想而知……

  此间,刘禹锡、柳宗元和僚友韦执谊、王叔文、王伾因为相同和相似的政见渐渐加深了友谊。他们认为朝政日非,社稷不宁,原因其一在于宦官跋扈擅权,其二在于藩镇拥兵割据,要想恢复正常秩序,必须从这两个要害处着手……

  贞元十八年夏秋之交,刘禹锡回洛阳拜望母亲,在洛阳居住了较长一段时间。

  官场的劳碌放下了,像一般人家的孩子一样,在母亲膝下,侍奉,陪伴,是刘禹锡感觉最为温情的时光。父亲故去之后,他最惦记的就是母亲的身体,所幸老太太居住在洛阳,水土没有问题,儿子官运通达,心情因而不错,身体一直十分扎实,只要刘禹锡到家,童仆们都争先恐后地汇报老太太的好,身子骨好,心肠善良,家庭上下和乐……

  陪着母亲外出散心,之外,免不了应酬和交游。

  友人杨处厚曾系进士,元和十年因受株连被贬至邛州做大邑县尉,已经八个春秋了,一直在基层,没有升迁消息。经过洛阳,会刘禹锡,言谈之间希望有所帮助。刘禹锡是了解杨处厚的,于是便策略地提请时官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

刘禹锡传 十 监察御史B
十 监察御史

  贞元十八年夏秋之交,刘禹锡回洛阳拜望母亲,在洛阳居住了较长一段时间。

  官场的劳碌放下了,像一般人家的孩子一样,在母亲膝下,侍奉,陪伴,是刘禹锡感觉最为温情的时光。父亲故去之后,他最惦记的就是母亲的身体,所幸老太太居住在洛阳,水土没有问题,儿子官运通达,心情因而不错,身体一直十分扎实,只要刘禹锡到家,童仆们都争先恐后地汇报老太太的好,身子骨好,心肠善良,家庭上下和乐……

  陪着母亲外出散心,之外,免不了应酬和交游。

  友人杨处厚曾系进士,元和十年因受株连被贬至邛州做大邑县尉,已经八个春秋了,一直在基层,没有升迁消息。经过洛阳,会刘禹锡,言谈之间希望有所帮助。刘禹锡是了解杨处厚的,于是便策略地提请时官剑南西川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