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刘禹锡传 >

第4部分

刘禹锡传-第4部分

小说: 刘禹锡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平则正,我之道兮允执厥中;益寡裒多,众所用兮不言而化。化之有孚,功莫可逾。

  方今百度惟贞,万邦承则,顺时设教兮靡不获所,同律和声兮尤臻其极。玉衡正而三阶以平,七政齐而庶政不忒矣……

  熙熙春景霁,草绿春光丽。的历乱相鲜,葳蕤互亏蔽。乍疑芊绵里,稍动丰茸际。影碎翻崇兰,浮香转丛蕙。含烟绚碧彩,带露如珠缀。幸因采掇日,况此临芳岁。

  不久,金榜放出,共取进士三十二人,刘禹锡名列其中,寒窗苦读获得最高等级的认可,非常高兴。

  同期登第的还有柳宗元等人,柳宗元小刘禹锡一岁,后来两人成了好朋友,被誉作“刘柳”。

  依照当时的礼俗,新科进士高中之后要参拜座主,谒见宰相,以及慈恩寺题名、大雁塔留念、曲江宴游、出席杏园探花宴等一系列礼仪活动。刘禹锡和同年们一一参与,之后便是大家先后还乡报喜了。

  同科进士有的急于归去,有的京城事务尚需办理,暂缓一步。于是,先期离京的,同年们设宴长亭,折柳相送,同唱衣锦还乡曲。

  刘禹锡的父亲居官江淮,山水远隔,刘禹锡还要准备不久之后的博学鸿辞科试,故而只是寄了一封报喜书信给父亲,他的省亲报喜是回洛阳看望母亲。

  母亲回到洛阳,干爽宜居的气候使她的身体和心情都好于在东南时,儿子金榜高中,洛阳地方反应热烈,上至官府,下到黎民,无不刮目相看,竞相贺请,更让母亲觉得自豪,心情大好。

  刘禹锡在洛阳逗留期间,常常偕母亲走出都昌里私宅,畅游郊外。

  夏天,刘禹锡拜辞母亲,复又西行长安。同年秋天,他在应考预备期又结识了一个好朋友李绛,他们在博学鸿辞大试中,同登榜首。

  成绩优异的李绛很快被任命为校书郎。同样成绩优异刘禹锡利用待官间隙,回洛阳拜望母亲之后,又去拜望父亲。父亲其时已调埇桥为盐铁专员。

  顺路,刘禹锡去拜访了权德舆先生。权德舆先生是父辈中最器重刘禹锡的,刘禹锡联登进士、宏辞两科,荣誉归来,写了篇文章向先生报告,先生也专门作诗予以祝贺。

  随后,刘禹锡到了埇桥。

  父亲的同僚听说了都纷纷前来祝贺,送走了一批批朋友,刘绪才坐下来,望着新得了功名的儿子道:“我儿辛苦了。”

  刘禹锡道:“感激父亲每一封书信对孩儿的鼓励和教诲。”

  父亲询问母亲在洛阳的生活,又询问儿子在长安的应考交游事宜。刘禹锡细细告知父亲,并说自己决定陪伴父亲,度过这年冬天的时光。

  虽说已经在进士和博学鸿辞试中连连高中,但刘禹锡还是乐意像小时候一样,坐在父亲膝前的小凳子上,听父亲说话。

刘禹锡传 七 新科进士B
七 新科进士B

  他确实时时记起小时候坐在父亲膝前的小凳子上,听父亲辅导诗文的情景。正是父亲鼓励他对“九流”、“百氏”各学派的思想和艺术,兼收并蓄,咀英撮华。正是父亲鼓励他下苦功发奋读书,靠自己的才能立身处世。

  他特别难忘的是父亲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在塾馆的老师反对他学唱船歌的时候,是父亲鼓励他兼收并蓄,不但可以接触流传民间的文艺创作,而且应该看重那些鲜活的东西。

  你觉得百姓的歌好听,那就尽管去听好了。非但可听,还可以记下来,让它更远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听,更多的人唱。而且你写诗作文,也是为百姓写、为百姓作的。这些话,父亲自己已经记不清了,但禹锡却牢牢地记在心里。

  父亲的教诲同书上说的大不一样,父亲曾经告诉他,你的诗文,百姓不喜欢,就好比树木失却了土地、肥料和水分,最终会干枯而死。百姓喜欢了,它就好比种子,有了生根、长大的条件。

  父亲的教诲,刘禹锡曾经既惊讶又敬佩。父亲的指引,使他在刻苦勤奋的同时勤于辨析,使他在为朝廷、为庙堂建言立策的时候,先注意贴近下层民众的生活和情怀。

  把自己的最新诗作送请父亲指教,把自己对朝廷社稷的看法说与父亲听,即使自己已经有了学识与观点,聆听父亲还是想小时候一样感觉亲切,而且富有收获。

  多陪伴父亲一些时光,刘禹锡是对的。父亲在埇桥之后,又到扬州为官,毕竟年事高了,仅仅四年后便在扬州遇疾不治……

  贞元十年春上,刘禹锡离开埇桥,在洛阳又陪伴母亲一些时日,再次西上长安。

  这次不像以往,要到京师赶考,时间比较充裕,心情比较宽展,经过华州,特地去看望时任华州刺史的表舅舅卢徵。

  在华州小住,刘禹锡做了一阕《华山歌》寄托情怀——

  洪炉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隐隐约约,现出灵异飘渺的形影和骨气凛然的棱角。在这样的高峰之上,庸常的树木不敢生长,惟有神仙可以前来依托啊。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天下岭峦太多太多,无可尽数,然而惟此方可称为山岳。其如男子丈夫,若无高尚的品德和出众的才干,纵然做上了高官显贵,也仍然属于碌碌之辈,无可圈点。

  华山是雄伟的,气概非凡的,刘禹锡期冀自己的品格与抱负,跟华山一样,既高入云天,又洁美不凡,希望自己的未来不是一般人眼中的荣华富贵,而是为朝廷、为社稷、为天下百姓,干一番事业,谋一份平安和幸福。

刘禹锡传 八 声实之辩A
八 声实之辩A

  回到长安,在预备吏部铨试的日子里,刘禹锡一边用功读书,较以前一样孜孜矻矻,毫不懈怠,一边写诗作文,以之会友——

  学道深山许老人,留名万代不关身。劝君多买长安酒,南陌东城占取春。

  权德舆的妻弟崔懿伯当然是刘禹锡优先交游的吏友。而文人雅士送归吟别的灞桥也在刘禹锡的笔下另出滋味——

  前时送君去,挥手青门桥。路转不相见,犹闻马萧萧。今得出关书,行尘日已遥。春还迟君至,共结芳兰苕。

  长安风物也常常给刘禹锡这位连试告捷的青年诗人以不同的感受,写来轻灵有趣——

  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

  京师长安,文豪众多,但徒有虚名的文场混混也不算少,高下人等,把个诗文界搅得倒是热闹。刘禹锡是新科进士,自然属于阶层高卓的少数大家,相聚相乐的圈子也与众不同。

  学识渊博的刘禹锡,笔下的诗文十分优美,不惟在京师士人中有极高的声誉,在坊间巷里,也赢得了知民生,唱民声的美名。

  刘禹锡跟柳宗元、李绛诸友,时常会晤,不仅在书斋内纵横议论,谈笑达旦,还出行郊外,到枝叶扶疏的林木中赏析诗文,弹琴吟啸,切磋学问和娱乐心身两不误事。

  在贞元十一年春天的吏部铨试中,刘禹锡果然拔得胜筹,踏上仕途,被授于太子校书。

  太子校书是东宫所属的官吏之一,日常事务是编辑校勘崇文馆的书籍,是个有职无权的闲散位子,空旷名衔。但刘禹锡不是别人,他抓住难得的大好机会,如饥似渴地扑进崇文馆的书籍海洋中。

  做太子校书,自然多有机会接近太子李诵。经常陪着太子围棋的有个叫王叔文的人,出身低微,寒门庶族,然而政治才识颇不平俗,同在东宫,接触多了,相互了解多了,便建立了友谊。

  崇文馆也进一步成全了刘禹锡,使他知识逐日进,才华随年长,在京师的声名愈加卓著。

  不幸的是,刘绪于贞元十二年秋季卧病扬州,终至不治。刘禹锡匆匆离开长安,赶往扬州,料理父亲的丧事,扶着棺柩,把父亲请回河南。由于洛阳北邙山的刘氏家族墓地使用年载太多变得窄狭,无法再进,便把父亲安葬在荥阳檀山原上的新墓地。

  安葬父亲之后,依照礼俗,刘禹锡开始了丁忧居丧的日子,在洛阳旧宅陪伴母亲。

  父亲过世,好似家中的一座山倾倒了。从小到大,领受慈父的谆谆教诲,刘禹锡痛感失去父亲的悲哀和孤单,而今惟有细心地奉尊母亲,不敢有半点大意和闪失。

  作为一个富有爱民之心的臣子,尽管在丁忧期间,刘禹锡仍然未敢忘记自己的责任,除了诗作之外,他写了若干篇时论,引事有实,立论有据,堪称千钧美文。

  其如《讯甿》,鉴药、叹牛、儆舟、原力、说骥、述病等社稷七论之一,便是刘禹锡多次亲自访问逃荒在外忽然大群回归原籍的农民,而后认真写成的。

  扶父亲灵柩由江淮回河南的路上,刘禹锡就看到了大批的流民扶老携幼,背着行李,扛着农具,满途奔走。询问仆夫,仆夫去打听一下回来禀告说,这些都是宋州、梁州、亳州、颖州外出逃荒的人,现在他们是返回老家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刘禹锡传 八 声实之辩B
八 声实之辩B

  宋州、梁州、亳州、颖州外出逃荒的农民为什么摩肩接踵地返回原籍呢?是董晋到他们原籍一带做地方官了。

  董晋在贞元五年至九年间做过一任宰相,宰相任后,又为东都留守。今年七月改授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汴州刺史兼宋毫颖观察使和宣武军节度使。

  董晋到达任所才刚刚一个月,外出逃荒的农民听到消息就争先恐后地返回老家。那么,是董晋发布了奖励乡民恢复生产的文告吗?不是。是董晋推行了减轻赋税和免除劳役的条例吗?不是。是董晋实施了种粮补贴和流亡救济的方案吗?也不是。

  没有具体原因,只是百姓们知道董晋做宰相的时候,推行减轻赋税、罢停徭役的政策,与民休息,百姓的日子过得平安宁静。这次董晋来做地方官,必然会让百姓过上轻松富裕的日子。百姓们还听说董晋还指示长安郊县的官员打击欺压乡邻的土豪,惩办祸害社会的恶霸,这次董晋也必然会严格法令,保护农桑,让百姓过上和谐安宁的日子。

  农民还没有看见事实,是两个推断吸引他们回老家的。

  两个“必然会”,推动了老百姓的还乡潮。

  在洛阳一带,刘禹锡也看到了类似的情形,他走到路途上的百姓身边,为他们送上一杯水,跟他们交谈,听他们的言语和心声,记他们的故事合期望。

  刘禹锡深有感慨,并通过这件事引发了关于“声”与“实”的政治思考。

  有的官员人还没有到达新的任地,名声就已先期响在那里了,何其快速啊。执政者的惠民行为实行在别的地方,而声望的影响却传播得很远很远,真正的政绩还没有出现,良好的名誉却先传扬开了,这说明经帮济世的名望有很强的感召力。

  然而,在百姓中有声誉仅仅是个开始,要紧的在于看他能不能将继续实行善政,把惠民措施落到实处。

  百姓看事情,眼睛是明亮的,愿意到他们认可的地方生活,执政者应当顺势为之,使政令更好地贯彻执行。

  刘禹锡于是论述“声”与“实”的辩证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