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开封的故事 >

第17部分

开封的故事-第17部分

小说: 开封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修成正果,被封为专管民间疾苦的观世音菩萨,今夜特地来向父王告别,请他不要空自悲伤,应以国事为重; 振作起来,再创伟业。

  第二天,国王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按照梦中的模样,用那棵白果树雕成了一座四首四身千手千眼佛像,供人们瞻仰和祭祀。据说,这位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有求必应,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老百姓都把她当做自己的神灵,有了什么灾难,只要到大相国寺内求拜千手千眼佛,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阖家平安,万事如意。因此千百年来,她深受黎民百姓的敬仰,香火旺盛,至今不衰。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水煮竹枝词
清朝末年,朝廷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中原地区连年灾荒,民不聊生。河南首府开封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就连佛门静地大相国寺也一度变成了藏污纳垢、人所不齿的场所,发生了很多光怪陆离的奇闻轶事,广为传播,轰动一时。正是: 

  几首竹枝词,作者无名氏。

  嘻笑怒骂文,大闹相国寺。

  镇寺之宝

  事情要从皇帝题匾说起。当年乾隆大帝出京微服私访,途经开封,进大相国寺游览。

  他有感于相蓝的壮丽和香火旺盛,一时技痒,隐名埋姓,以一名普通游客的身份即兴题写了“古汴名蓝”四个窠臼大字,意思是“古都开封著名寺院”。字体龙飞凤舞,气势磅礴,炉火纯青,十分难得。老主持慧眼识宝,便将不知何人留下的墨宝制成一方巨匾,悬挂在大雄宝殿迎门上方,颇受行家里手的赞赏。乾隆回京后无意间和大臣谈及此事,传到河南,官方查询,老主持才得知此系御笔亲题,这方巨匾遂成为镇寺之宝,成为大相国寺的骄傲。

  “古汴名蓝”匾额平安地在大雄宝殿悬挂了一百多年,传为佳话,为善男信女所津津乐道。不料平地陡起风波,它险些使寺院和僧侣遭到灭顶之灾。

  大清光绪庚子年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逃窜西安。事变过去,她先到开封住了下来,就近观察京师局势发展,以便决定行止。

  这天,老佛爷前呼后拥到大相国寺降香,祈求菩萨保佑大清度过劫难,国泰民安。一刹时,刀枪闪光,全寺*。负责接待贵宾的大弟子哪见过这世面,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唯恐出错惹祸。好在出于安全考虑,只允许老方丈一人陪同,方没有出大的纰漏。  

  老佛爷一进大雄宝殿,“古汴名蓝”四个字便映入眼帘。人在落难之时显得特别敏感,她登时拉下脸来,指着上方匾额喝道:“马上把它摘下来。”

  老方丈以为老佛爷欣赏此宝要据为己有,虽然心疼,既不敢阻拦,也不敢多问。

  几个侍卫扒梯登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匾额卸了下来,放在西太后面前。

  老佛爷不屑一顾,冷冷地说:“你们是应该知道怎么处置的。”

  原来慈禧小名呌兰儿,匾额上有个蓝字,兰蓝同音,犯了圣讳,大不敬。这在封建社会属于欺君重罪,匾额不仅要砸烂,寺院被查封,所有僧侣都可能掉脑袋。处于困境的老佛爷也打算借题发挥,杀一儆百,重新在国人面前树立雌威。

  老方丈还没有明日白怎么回事时,几个纠纠武夫已经用锋利的匕首把匾额上的“蓝”字捥了下来,他来不及多想,冲上前去阻拦:“这是本寺的镇寺之宝,千万不能毁坏!”

  老佛爷从鼻子里冷哼一声:“什么破烂玩艺儿,难道比你的性命还金贵吗?”

  几个如狼似虎的将士正要把老方丈拖走,他拚命挣扎,回过头来声嘶力竭地大喊:“这是乾隆爷的御笔亲书,价值连城,你们不能这样对待老祖宗呵!”

  几个正要挥斧劈匾的随从闻听此言,吓得胳膞停在半空中,木偶般动弹不得。就连老佛爷也大吃一惊,神情尴尬,进退两难。

  当她向老方丈问明匾额的来龙去脉后,随机应变,煞有介事地说:“昨夜老祖宗给我托梦,说贵寺匾额上的蓝字是特地为我写的,本宫今日专程来取,请高僧不必介意。”

  老方丈看着已经斑斑驳驳、残缺不全的匾额,无可奈何,惟有叹息,寒心地说:“下次如遇此事,务请老太后手下留情呵。”

  老佛爷假惺惺地说:“此匾既是国宝,仍请贵寺珍藏,如有损坏,本宫可是不依呀。”

  老方丈苦笑道:“老佛爷金口玉言,敝寺将一如既往爱护国宝。”

  老佛爷向亲信大臣使个眼色,那心腹当即上前,不无威胁地说:“今天的事是朝廷的机密,谅你不会多嘴多舌,对外宣扬吧?”

  “事关朝廷名声,老衲怎敢不遵。”

  老佛爷被此事一搅,十分扫兴,香不烧了,佛也不拜了,率众离去。

  经过众僧慎重研究,匾额略加修整,仍悬挂在原处,全当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但是,游人特别眼尖心细,一进殿就发觉残匾与周围很不协调,匾上只有三个字,位置明显偏沉,旁边尚有一字的空白。尤其是“古汴名”,狗屁不通,令人费解。不明真相的香客纷纷质疑,认为侮辱了人们的智商,甚至判定和尚存心毁坏文物,故意制造噱头,提出强烈抗议和谴责。寺院有苦说不出,有话不敢讲,更无从解释,只得装聋作哑,任人笑骂,此事已经成了老方丈的一块心病。

  有一天清晨,大雄宝殿门旁忽然张贴了张全幅宣纸,字体狂放不羁,墨光闪烁未干,写着一首竹枝词:

  古汴名

  御笔亲题古汴名,

  名后名谁未书明。

  龙睛不点恐飞去,

  留与后人细品评。

  竹枝词是唐代流传在巴山蜀水之间的民间歌谣,曲调优美,形式活泼,言浅意深,直抒胸臆,记一时一地之风土民情,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安史之乱,大批文人骚客入川避难,这种艺术形式便随之流向全国。在中原地区,竹枝词已经演变成雅俗共赏的民间文学形式,从文人雅士到下里巴人都可以用它来抨击时弊,发洩感情,在没有报纸、广播和电视的时代,又成了一种迅速而又广泛的传播手段。

  这首名曰“古汴名”的竹枝词一经出现,立即引起游客们的好奇,很快传遍了全城。观看的人络绎不绝,议论纷纷。老方丈闻讯,也过来观看,反复阅读,仔细品味,觉得这首词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内容针对残匾,语含幽默,,巧妙地解答了游客的疑问,似乎又影射其中必有猫腻,给人留下许多想像的空间,真是一篇可遇而不可求的佳作。既无署名,又无时间,姑且称之无名氏。他立马让大弟子小心翼翼地把宣纸完好的揭下来,请名师精装细裱成中堂,悬挂在残匾下面,为“古汴名”做了最好的注解,使和尚免费很多口舌。这样一来反而引起了游人更大的兴趣,“古汴名”和竹枝词竟然成了寺内一个必看的新景观。一首绝妙好词化腐朽为神奇,让一件丑闻变成佛门佳话,让寺院从不利的处境中解脱出来,这是老方丈也没有想到的。

  老方丈很感激这位词作者,引为知音,千方百计去寻找他,却无结果。他很遗憾无缘结识此公,大弟子出主意说:“不拾银子谁肯起五更?避害趋利是众生的本性。如果让作者知道寺院准备用重金答谢他,他很快便会现身的。”

  老方丈求贤心切,也不得不出此下策,让大弟子全城张贴告白,声明寺院重金使用“古汴名”竹枝词,请作者速来领取润笔云云。

  自此,老方丈望穿秋水,依然难识庐山真面目,可见此公并非名利之徒,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意在山水之间。他未免自惭形秽,反省之余,便用这笔钱,对历年来流传在开封的竹枝词进行搜集和整理,结集印刷,到处散发,大力推广,为人称道。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两代主持
老方丈鹤发童颜,是位年高德昭、佛学精深的得道高僧,在全国的佛学界都有很高的声望。

  在天灾人祸,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寺院也险陷入了困境,经济上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搞得他心力交瘁。近来他又体弱多病,辗转病榻,自知不起。好在他精心培育的大弟子已经能全面担负起管理寺务的重任,而且循规蹈矩,不遗余力地贯彻他的治寺理念,从不敢越雷池一步,“你办事,我放心”。所以他再没有什么牵挂,死也可以暝目了。

  老方丈圆寂之后,大弟子顺理成章地继承他的衣钵,就任新方丈。此人刚过不惑之年,身材矮胖,肥头大耳,笑容可掬,颇有人缘。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将军一个令。”新方丈升座,站稳脚跟后,立即推行全面变革。

  他牛刀小试,先在寺内实行香火供品专卖,垄断经营。游人香客进香所需的供品不仅品种繁多,而且数量很大,很多人都看到其中蕴含的商机,附近的穷苦人家和小商小贩便在寺内外向游人兜售这些物品,所赚便可养家糊口,但也抢了寺院不少生意。老方丈一向奉行不与平头百姓争名争利的宗旨,对此很宽容,从不干涉,各做各的生意,各赚各的钱,双方常期相安无事。新方丈对此很不以为然,谁都知道“肥水不留外人田”,做主持的缘何胳膊肘朝外拐呢?他不显山不露水,略使小计,便扭转了局面。寺里把府衙三班都头请来招待一番,许诺每月提供一笔特别津贴,请他每天轮流派几个弟兄到寺里来维持秩序。三班都头心领神会,每天安排两三个衙役在寺内外巡逻,以整顿社会治安为名,威吓、驱赶、扣押贩卖香火供品的小商小贩,没收他们的货物,使他们很快销声匿迹,寺院便成了独家生意。此举也使香客游人免除了小商小贩兜售纠缠之苦,混乱局面大为改观。对此,各方反应都很满意,称赞他出手不凡。

  他又别出心裁进一步在香火供品上大做文章,一是按照香客的贫富,身份以质论价,有几个铜板的线香,有价格适中的锡箔,也有百两纹银的巨烛,拉大距离,各取所需;二是接按照施主所许愿望的高低分级定价,祈求个人平安和期望阖家幸福的要求自然不同,祈求免病去灾和期望升官发财的价格悬殊更大。菩薩也是很实际的,也是很会算计的,施主要求的多理应付出的多,两者应成正比。花千两银子烧个顶级金香,菩萨就会保佑你有求必应,实现宏愿;花百两银子烧个高等银香,菩萨也会协助你加官晋爵,一帆风顺;花十两银子烧个中级铜香,菩萨顶多庇护你个人顺遂,全家安康;花一两银子只好烧个低等土香,菩萨能让你消灾免祸,少遇挫折就很不错了;舍不得花钱的主儿,许多少愿都是白搭,菩萨忙得很,懒得理你。

  此举一出,一片哗然,有弹有赞,毁誉参半。新方丈心安理得,不为所动。他认为谁也没有强迫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就是市场规律,谁也无法逆转。

  这不过是小打小闹,紧接着他就挥开大手笔:打开寺门,全面开放,多种经营,综合利用,集寺院、庙会、市场功能于一身,恢复宋代皇家寺院的辉煌。大相国寺的黄金时代是在北宋,堪称全国佛寺之冠。最兴盛时,中部基址七进,二禅八律,另辖六十四个下院,占地五百多亩,养僧一千多人,郊县还有多处庄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