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经济学:35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 >

第3部分

经济学:35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企业要想提高每一个员工的竞争力,并将他们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加强对每一个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是一个企业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木桶所不容忽视的环节。
   。。

内卷化效应——你为什么总是原地踏步
大家知道,爪哇是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岛,南临印度洋,北面爪哇海,人口稠密,风光旖旎,首都雅加达即位于此。作为世界著名旅游区,天南海北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位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利福德·盖尔茨在此长住,却一直无意于如画风景,而是潜心于当地的水稻生产。刀镰犁耙,种锄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爪哇岛的原生态农业在维护了一派自然景色的同时,却长期陷入到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状态。盖尔茨将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随后这一概念被便广泛引入到政治、经济之中。
  “内卷化”是指一个社会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自我消耗和自我重复。大到一个社会,小至一个自我,一旦陷入内卷化状态,即是身陷泥沼,无力前进。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类事情。一凡在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做助理已经五六年了,公司不断引进新的员工,身边同事也一个个升迁,而他仍然做助理,原地徘徊,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职业生涯没有丝毫转机。老张,“技工”一做十五年,同辈之人已升任高工和主管,自己却还只是个普通技工,心境抑郁。老周,二十年少时,一部著作名扬四海,被公认前程似锦,然而二十载光阴荏苒,创作水平再不见长,毫无建树,甚至开始考虑改行……面对这些屡见不鲜的“内卷化”现象,人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何停步不前?是天赋欠缺,勤奋不够,还是运气迟迟没有垂青?
  分析个人的内卷化情况,根本出发点即在于其态度。人们常说,信念决定命运。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这一生只能如此,那么命运基本也就不会再有改变,生活就此充满自怨自艾;如果相信自己还能有一番作为,并付诸行动,那么便可能大有收获。像运动员所说的,“拼搏不一定会得到,不拼搏一定会得不到”。如果上面提及的“助理”一凡认定此生只适合这一职位,那么他升迁的动力将消失殆尽,前途也将不作他想,一直自我重复,也不可能有新的进步。
  上面提及的一凡、老张、老周,都为现状不满,都为前途沉郁,其心气还在,这时就要分析个人内卷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个人能力。一般说来,它包括“专业”和“处世”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能力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处世能力可以让专业能力如虎添翼。但是若只重专业而不顾人际,将难以找到用武之地;只重处世而无一技之长,终究会成为空中楼阁。只有两者结合,个人才华才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上面提到的老张,“技工”一做十五年,可能是他上进不够,专业能力没有提高,也可能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导致技术性更强的工作难以插手,种种原因使得他失去了评定职称的机会。
  推广开来,梦想有所作为的人比比皆是,然而大多只是空想家,不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处于“内卷化效应”当中。想想看,在现实生活,哪个单位的一把手不是熟练业务,又同时精于世故呢?一个人早上出门,必照镜子以正衣冠,然而晚上归来,可否想到再照镜子以正心灵呢?这面镜子就是人的思想观念。千百年来,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中国农民代代繁衍,生活却不见大的改变,而更要命的是,人们身处其中却浑然不觉。多年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去陕北,偶然间采访一个在黄土高原上放羊的男孩,便有了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呢?”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做什么呢?”
  “放羊。”
  小孩几句话勾勒出了一种“内卷化”生活状态,这无疑折射出当时许多陕北农民的思想观念,多少年来农民的生存状态没有发生什么改进,其原因在于他们压根儿没想过要改进。思想观念的故步自封,使得打破内卷化模式的第一道关卡就变得非常困难。
  而对于整天忙碌于工作的人们来说,虽然没有站在黄土地上守着羊群,但在思想上是否就如同那个放羊的小孩呢?怨天尤人或者安于现状,对职业没有规划,对前途缺乏信心,工作结束就是生活,生活过后接着工作,对内卷化听之任之,人生由此停滞不前。
  因此,生活陷于内卷化的普通人迫切需要改进观念,而相比之下,那些成功人士则更需要理念更新,否则内卷化的后果往往更为严重。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都只能做一个小老板呢?并非他不想做大做强,而是思想观念停滞在小的层面。
  小老板需要精明,大老板不仅需要精明,更需要气度。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民营企业纷纷进入多事之秋,多少知名企业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思想观念停在原地。面对与国际化接轨、现代化生产的大趋势,这些老板还在用农民的思想进行管理。市场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倒闭自然属于必然。
  总之,一个人要摆脱内卷化状态,首先要有上进的志气。如果有,那就再看看自己掌握的技能是否纯熟。精益求精,发挥到极限,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或者下功夫努力钻研,或者再去接受培训,这些都非常必要。除此之外,再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人际环境。尤其是在企业这个大舞台上,自己与同事是琴瑟相和,还是凉若秋水?自己在领导那里,是青睐有加,还是可有可无?要切记,走出职场的内卷化,要靠自身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顽强的上进精神。只有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才能突破自我、表现自我、超越自我,从而使得职业生涯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如今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错综复杂,如果你的职业生涯停步不前,那就意味着倒退。内卷化对每一个人的资源消耗都是巨大的,包括时间、精力和意志。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自我的力量,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走出内卷化的泥淖,为自己的职业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沉没成本——覆水难收不必收(1)
有一位老人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古董,一旦碰到心爱的古董,无论花多少钱都要想方设法把它买下来。有一天,他在古董市场上发现了一件向往已久的古代瓷器,就花了很高的价钱把它买了下来。
  他把这个宝贝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兴高采烈地骑车回家,谁知由于瓷瓶绑得不牢,在途中从自行车后座上滑落下来,“咣当”一声摔得粉碎。
  这位老人听到清脆的响声后居然连头也没回继续骑车。这时,路边热心人对他大声喊道:“老人家,你的瓷瓶摔碎了!”老人仍然是头也没回地说:“碎了就碎了吧,反正无可挽回了!”不一会儿,老人家的背影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
  要是这种事情发生在一般人的身上,一定会从自行车上跳下来,对着已经化为碎片的瓷瓶捶胸顿足,懊悔不已,有的可能抑郁好久都难以恢复。
  每一次选择之后,我们总是要付出行动,而每一次行动我们总是要有所投入,不管投入的是人力、物力、财力还是时间。在作出下一个选择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这些前期的投入,不管它还能不能收回,是否真的还有价值。
  最终,前期的投入就像万能胶一样,把我们粘在原来的道路上,无法作出新的选择,而且投入越大,把我们粘得越紧。
  在经济学上这种无法收回的前期投入叫做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也就是说,沉没成本是已经付出但又不能收回的成本。
  某大学在两个城市的交界处买了一块地皮,这里比较荒凉但却便宜。大学领导的起初用意是投资30万元开办一座生产豆奶的校办食品加工厂。结果一生产就亏损,很不景气。如果就此打住,这30万元对大学来说也不算什么。但是学校领导很不甘心,不愿让这笔钱就此打了水漂,于是又投资70万从德国引进全套的进口设备,希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赢得效益。结果还是一个字—赔。此时如果放弃这家工厂,将其折价处理,应该说损失还可以承受。但是领导的思维却是这样的:已经投入了100万,如果放弃损失太大,不如继续在这块地皮上投入,以期扭亏为盈,于是又做出决策:投入300万,在这里建立实习基地……在这种思路的支配下,最后,这块地皮干脆建成了该大学的西校区,一共投资两个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校区而今已经成了人们的笑谈。它孤独地矗立在荒郊野外,其他大学的新校区则全部搬进了大学城。
  在这个例子中,大学领导显然在对“沉没成本”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所谓“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的,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改变的成本支出。通常,它主要是指厂商花在机器、厂房等生产要素上的固定成本。从固定生产要素的无形损耗程度看,这些固定要素会因技术进步或产品的更新换代而引起贬值,从而产生无法补偿的损失。沉没成本不仅对于企业,对于个人来说也很常见。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成本一旦沉没,就不再是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具有无关性,即不管企业如何对之作出决策,都难以改变,所以应对“沉没成本”,最明智的方法就是管理者在继续作出各种决策时,不再考虑沉没成本。当然,话说回来,一个企业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力减少沉没成本,这需要管理者首先要努力避免失误的决策,能从企业、市场的诸多方面对项目作出准确判断。比如,上文提到的大学建厂的事情,决策者如果充分考虑到在这块地皮投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就可以避免低效率的巨额投资。管理者也应该认识到,在复杂的市场当中,投资决策的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一旦出现,则需要避免将错就错,一错到底,这才是真正考验管理水准的时候。 。。

沉没成本——覆水难收不必收(2)
另外通过合资或契约,采用非市场的管理结构等,对减少沉没成本都是十分有利的。
  2000年12月份,计算机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宣布取消整个Timna芯片生产线。Timna是英特尔公司专为低端的PC市场设计的整合型芯片,当初在将巨资投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英特尔公司的预测是:今后计算机减少制造成本的途径将是通过高度集成(整合型)的设计来实现,针对这一分析,公司大力着手生产整合型的Timna芯片。可是后来,PC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PC制造厂商通过其他的系统成本降低方法,已经达到了目标,为Timna芯片投入的成本成了典型的沉没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英特尔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果断决定:让这一项目下马,从而避免在这个项日上消耗更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