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庄子外篇十三 天道 译文 >

第2部分

庄子外篇十三 天道 译文-第2部分

小说: 庄子外篇十三 天道 译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种刑法,这是诲谕衰败的表现;礼仪法规度量计数,对事物实体和称谓的比较和审定,这
是治理衰败的表现;钟鼓的声音,用鸟羽兽毛装饰的仪容,这是声乐衰败的表现;痛哭流涕
披麻戴孝,不同规格的隆重或省简的丧服,这是哀伤情感不能自然流露的表现。这五种微末
之举,等待精神的自然运行和心智的正常活动,方才能排除矫矜、率性而生。
    
    追求末节的情况,古人中已经存在,但并不是用它来作为根本。国君为主而臣下从属,
父亲为主而子女从属,兄长为主而弟弟从属,年长为主而年少从属,男子为主而妇女从属,
丈夫为主而妻子从属。尊卑、先后,这都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所以古代圣人取而效法之。上
天尊贵,大地卑下,这是神明的位次;春夏在先,秋冬在后,这是四季的序列。万物变化而
生,萌生之初便存在差异而各有各的形状;盛与衰的次第,这是事物变化的流别。天与地是
最为神圣而又玄妙的,尚且存在尊卑、先后的序列,何况是社会的治理呢!宗庙崇尚血缘,
朝廷崇尚高贵,乡里崇尚年长,办事崇尚贤能,这是永恒的大道所安排下的秩序。谈论大道
却非议大道安排下的秩序,这就不是真正在尊崇大道;谈论大道却非议体悟大道的人,怎么
能真正获得大道!
    
    因此,古代通晓大道的人,首先阐明自然的规律而后才是道德,道德已经阐明而后才是
仁义,仁义已经阐明而后才是职守,职守已经明确而后才是事物的外形和称谓,外形和称谓
已经明确了而后才是依其才而任其职,依才任职已经明确而后才是恕免或废除,恕免或废除
已经明确而后才是是非,是非明确而后才是赏罚。赏罚明确因而愚钝与聪颖的人都能相处合
宜,尊贵和卑贱的人也都能各安其位;仁慈贤能和不良的人也才能都袭用真情。必须区分各
自不同的才能,必须遵从各自不同的名分。用这样的办法来侍奉帝王,用这样的办法来养育
百姓,用这样的办法来管理万物,用这样的办法来修养自身;智谋不宜用,必定归依自然,
这就叫做天下太平,也就是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
    
    因此古书上说:“有形体,有名称。”明了并区分事物的形体和称谓,古代就有人这样
做,不过并不是把形、名的观念摆在首位。古时候谈论大道的人,从说明事物自然规律开始
经过五个阶段方才可以称述事物的形体和名称,经过九个阶段方才可以谈论关于赏罚的问
题。唐突地谈论事物的形体和称谓,不可能了解“形名”问题演绎的根本;唐突地讨论赏罚
问题,不可能知晓赏罚问题的开始。把上述演绎顺序倒过来讨论,或者违背上述演绎顺序而
辩说的人,只能是为别人所统治,怎么能去统治别人!离开上述顺序而唐突地谈论形名和赏
罚,这样的人即使知晓治世的工具,也不会懂得治世的规律;可以用于天下,而不足以用来
治理天下;这种人就称做辩士,即只能认识事物一隅的浅薄之人。礼仪法规计数度量,对事
物的形体和名称比较和审定,古时候就有人这样做,这都是臣下侍奉帝王的作法,而不是帝
王养育臣民的态度。
    
    【原文】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1)?”尧曰:“吾不敖无告(2),不废穷民,
苦死者(3),嘉孺子而哀妇人(4)。此吾所以用心已(5)。”舜曰:“美则美矣,而未
大也。”尧曰:“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宁(6),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
(7),云行而雨施矣。”尧曰:“胶胶扰扰乎(8)!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
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译文】
    
    过去舜曾向尧问道:“你作为天子用心怎么样?”尧说:“我从不侮慢庶民百姓,也不
抛弃生活无计走投无路的穷苦人民,为死者苦苦焦虑,很好地对待留下的幼子并悲悯那些妇
人。这些就是我用心的方式。”舜说:“这样做好当然是很好了,不过还说不上伟大。”尧
说:“如此那么将怎么办呢?”舜说:“自然而成形迹安宁,象日月照耀,四季运行,象昼
夜交替,形成常规,象云彩随风飘动,雨点布施万物。”尧说:“整日里纷纷扰扰啊!你,
跟自然相合;我,跟人事相合。”天和地,自古以来是最为伟大的,黄帝、尧、舜都共同赞
美它。所以,古时候统治天下的人,做些什么呢?仿效天地罢了。
    
    【原文】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1)。子路谋曰(2):“由闻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3),免而归
居(4),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5)。”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6)。老聃中其说(7),曰:“大谩
(8),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
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9),不义则不生(10)。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
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11),此仁义之情
也。”老聃曰:“意(12),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
天下无失其牧乎(13)?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
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14),循道而趋(15),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
(16),若击鼓而求亡子焉(17)?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译文】
    
    孔子想把书保藏到西边的周王室去。子路出主意说:“我听说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
聃,已经引退回到家乡隐居,先生想要藏书,不妨暂且经过他家问问意见。”孔子说:
“好。”
    
    孔子前往拜见老聃,老聃对孔子的要求不予承诺,孔子于是翻检众多经书反复加以解
释。老聃中途打断了孔子的解释,说:“你说得太冗繁,希望能够听到有关这些书的内容大
要。”孔子说:“要旨就在于仁义。”老聃说:“请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说:
“是的。君子如果不仁就不能成其名声,如果不义就不能立身社会。仁义的确是人的本性,
离开了仁义又能干些什么呢?”老聃说:“再请问,什么叫做仁义?”孔子说:“中正而且
和乐外物,兼爱而且没有偏私,这就是仁义的实情。”老聃说:“噫!你后面所说的这许多
话几乎都是浮华虚伪的言辞!兼爱天下,这不是太迂腐了吗?对人无私,其实正是希望获得
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先生你是想让天下的人都不失去养育自身的条件吗?那么,天地原本
就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日月原本就存在光亮,星辰原本就有各自的序列,禽兽原本就有各自
的群体,树木原本就直立于地面。先生你还是仿依自然的状态行事,顺着规律去进取,这就
是极好的了。又何必如此急切地标榜仁义,这岂不就象是打着鼓去寻找逃亡的人,鼓声越大
跑得越远吗?噫!先生扰乱了人的本性啊!”
    
    【原文】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1):“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2),百舍重
趼而不敢息(3)。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而余蔬(4),而弃妹之者(5),不仁也,
生熟不尽于前(6),而积敛无崖(7)。”老子漠然不应。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卻矣(8),何故也?”老子曰:
“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9)。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
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10),吾非以服有服。”士成绮雁行避
影(11),履行遂进而问(12),“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衝然(13),
而颡■然(14),而口阚然(15),而状義然,似系马而止也。动而持(1),发也机
(17),察而审(18),知巧而于泰(19),凡以为不信。边竟有人焉(20),其名为
窃。”
    
    【译文】
    
    士成绮见到老子而问道:“听说先生是个圣人,我便不辞路途遥远而来,一心希望能见
到你,走了上百天,脚掌上结上厚厚的老趼也不敢停下来休息休息。如今我观察先生,竟不
象是个圣人。老鼠洞里掏出的泥土中有许多余剩的食物,看轻并随意抛弃这些物品,不能算
合乎仁的要求;粟帛饮食享用不尽,而聚敛财物却没有限度。”老子好象没有听见似的不作
回答。
    
    第二天士成绮再次见到老子,说:“昨日我用言语刺伤了你,今天我已有所省悟而且改
变了先前的嫌隙,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子说:“巧智神圣的人,我自以为早已脱离了这种
人的行列。过去你叫我牛我就称作牛,叫我马我就称作马。假如存在那样的外形,人们给他
相应的称呼却不愿接受,将会第二次受到祸殃。我顺应外物总是自然而然,我并不是因为要
顺应而有所顺应。”士成绮象雁一样侧身而行不敢正视自己羞愧的身影,蹑手蹑脚地走向前
来问道:“修身之道是怎样的呢?”老子说:“你容颜伟岸高傲,你目光突视,你头额矜
傲,你口张舌利,你身形巍峨,好象奔马被拴住身虽休止而心犹奔腾。你行为暂时有所强
制,一旦行动就象箭发弩机,你明察而又精审,自持智巧而外露骄恣之态,凡此种种都不能
看作是人的真实本性。边远闭塞的地方有过这样的人,他们的名字就叫做窃贼。”
    
    【原文】
    
    夫子曰(1):“夫道,于大不终(2),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
乎其不可测也(3)。形德仁义(4),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5),不
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6),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7),极物之
真(8),能守其本,故外天地(9),遗万物(10),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
德,退仁义,宾礼乐(11),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译文】
    
    先生说:“道,从大的方面说它没有穷尽,从小的方面说它没有遗缺,所以说具备于万
物之中。广大啊,道没有什么不包容,深遽啊,道不可以探测。推行刑罚德化与仁义,这是
精神衰败的表现,不是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谁能判定它!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一旦
居于统治天下的位置,不是很伟大吗?可是却不足以成为他的拖累。天下人争相夺取权威但
他却不会随之趋赴,审慎地不凭借外物而又不为私利所动,深究事物的本原,持守事物的根
本,所以忘忽天地,弃置万物,而精神世界不曾有过困扰。通晓于道,合乎常规,辞却仁
义,摈弃礼乐,至人的内心也就恬淡而不乖违。
    
    【原文】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1),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2)。意
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