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大国崛起中的领军人物 >

第12部分

大国崛起中的领军人物-第12部分

小说: 大国崛起中的领军人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逃亡计划的失败以及由此导致好友丧命,这一事件成为腓特烈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腓特烈为柯特之死伤心和愧疚,但是在反复思考与痛苦反思之后,腓特烈深深感到,他所制定的逃亡计划是莽撞与幼稚的。通过这一事件,腓特烈也更深刻地体会到王权所具有的巨大威力,它可以左右一切,也可以压服一切。
  在腓特烈看来,权力本身并没有任何不当之处,关键问题在于,掌握权力的人将如何行使权力。权力既可以公正理智地得到实施,为国家和个人谋取福利;也可以以偏激暴虐的方式实施,这就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灾难。由此,腓特烈开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他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不能只关心个人的好恶,不能只想着如何让自己活得自由自在。既然身为国家的继承人,他就应该肩负起对国家的责任,通过正当地行事权力,确保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经历这次逃亡事件,腓特烈的思想开始变得成熟起来,他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也由此得以改变。
  后来,在众多大臣的劝说和建议下,经过父亲的恩准,腓特烈离开了库斯德林监狱,前往库斯德林所在的城镇,充当政府工作人员,为当地政府服务。但是,威廉一世仍然对腓特烈感到不放心,他甚至对大臣们表示:“希望他最后不会走上刑台,但是我自己都对此觉得怀疑。”为此,腓特烈仍然受到父亲的严厉监管,尤其是其社交活动,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然而,正是在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中,腓特烈利用大量空闲时间,潜心读书和思考,反复思考国家政务,并且进行自我反省。在腓特烈的积极要求下,当地地方长官向他讲授如何治理城镇,向他传授有关普鲁士和其它日尔曼公国的历史、地理和经济等知识,腓特烈都虚心受教。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和切身体验,腓特烈开始逐渐对政府机构的运转和如何治理国家获得了一些认识,这一经历为腓特烈日后荣登大宝、快速承担起国王职责奠定了重要基础。
  1731年8月,威廉一世来到库斯德林,看望腓特烈。腓特烈跪在父亲的面前,承认自己曾经想要逃亡的计划是多么愚蠢和错误。父子尽释前嫌,威廉一世深受感动,表示将宽恕儿子,不再计较儿子过去的错误。至此,腓特烈放弃了过去所有的叛逆行为,开始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深深地埋在心底。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对自己的想法做了明确的解释:“你只须行事遵照吩咐。想你所想,但藏在内心深处。”腓特烈明智地意识到,自己的反叛是徒劳无功的,以此激怒父亲,其结果只能造成父子关系进一步恶化。因此,惟一可行的办法是通过表面顺从,改善父子关系。由此可见,腓特烈思想的这种转变,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向父亲屈服,而是以大局为重所做出的一种明智选择。
  王者的思考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欧洲启蒙思想运动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强劲,启蒙思想家们竭力宣扬资产阶级的理性,用理性分析自然、社会以及个人,倡导政治民主和大众平等。在启蒙思想运动的作用下,中世纪以来始终在欧洲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受到强烈质疑,“君权神授”的观念遇到了强有力挑战,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根基被严重动摇。然而,在生性保守的腓特烈·威廉一世看来,启蒙思想运动中的“理性”是靠不住的。对于一位任意随性、至高无上的君主而言,启蒙思想家们所提倡的政府三权分立和天赋人权,这种说教无疑会侵蚀欧洲已经确立多时的“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进而威胁到君主对民众与社会的控制力。与父亲相反,腓特烈对启蒙思想运动则一直抱有极大兴趣,特别是对启蒙思想运动中的理性主义哲学更是充满仰慕之情。腓特烈认为,每一个领袖都必须具有野心,但是这种野心不是盲目的,它必须是睿智的、稳健的,并且一定要以理性为基础。
  虽然从小时候起,腓特烈就被要求天天做祷告,但是终其一生,腓特烈也没有成为一名虔诚的教徒。这并不能说明腓特烈与宗教无缘。腓特烈也曾一度被卡尔文教派的宗教学说所吸引,虽然腓特烈不是卡尔文教教徒,但卡尔文教教义中的宿命论倾向却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宿命论观点宣扬,一个人生前死后所受到的奖惩,早已命中注定,与其生前行为无关。或许正是这种宿命论思想,让腓特烈逐渐听从了父亲的各项安排。1732年,腓特烈遵从父命,与布伦斯维克…贝芬公主订婚,并在1733年6月12日举行了婚礼。结婚后,腓特烈虽然尊重自己的妻子,但缺乏热烈的爱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毁誉参半的理性君主……腓特烈大帝(5)
腓特烈的婚姻是一桩典型的政治联姻,他们两人的婚约在彼此见面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腓特烈·威廉一世选择布伦斯维克…贝芬公主作为自己的儿媳,就是为了让普鲁士王室避免与英国王室联姻,避免由此在政治上受到英国的控制和干预。为了庆祝腓特烈的婚事,腓特烈·威廉一世为新婚夫妇在雷恩斯堡购买了大片土地,并在这块新领地上面修建了一座美丽雄伟的城堡。腓特烈·威廉一世还同意,一旦腓特烈结婚以后,他就可以离开库斯德林,移居到附近一个守军驻防的城镇,担任陆军兵团的团长。从此,借助婚姻,腓特烈重新获得了他渴望已久的自由。
  当然,腓特烈对担任陆军团长一事也充满了兴趣,他逐渐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竭尽全力履行其职责。1734年,腓特烈率领10000名士兵,组成远征军,抵御侵扰奥地利王国的法国军队。是时,腓特烈尽管只有22岁,但是在他内心深处,已经涌起建功立业的想法,希望能在著名将领尤金的率领下,打几个漂亮的胜仗。然而,让腓特烈感到失望的是,由于法国军队一直不让普鲁士军队靠近,腓特烈没有机会在战斗中一展身手,老天似乎注定要让腓特烈历经磨难,多受挫折。
  尽管如此,腓特烈还是在这次远征中受益良多。除了外出巡行外,腓特烈还可以到较远的地方旅行。在旅途中,他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对于过去被禁闭的生活来说,不啻为一种巨大的奢侈。这次远征成为腓特烈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难得的重要体验,强烈地激发了腓特烈亲自率领大军、驰骋疆场的热望。而且,通过这次征战,腓特烈也了解到作为盟友的奥地利军队的一些弱点,这支昔日称霸欧洲的威武之师,其战斗力正在不断下降,不仅军队统帅以及军官的指挥效率不如人们的预想,而且士兵的战斗素质也不容乐观。这些印象深深地印在腓特烈的脑海中,成为腓特烈日后通过武力方式,征伐奥地利,强夺西里西亚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因。
  然而,正在此时,父亲病重,这让腓特烈开始正式考虑王位的继承问题,考虑国王应该担负的职责。不过,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病情在此后又开始好转,一方面,腓特烈为父亲的安然无恙感到庆幸,因为纵然父子间有过许多隔阂,但血脉亲情却是永远难以割舍的。另一方面,腓特烈也稍稍感到失望。因为只要父亲健在,他就似乎永远不能摆脱父亲的控制,永远不能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由此看来,腓特烈治理国家的政治理想还需要时日。
  在父亲痊愈后不久,腓特烈回到雷恩斯堡,在那里专心读书和思考,度过了几年平静愉悦、悠闲自在的快乐时光。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腓特烈在雷恩斯堡的岁月,极大地陶冶和培养了他炽热的音乐爱好。和许多欧洲王室子弟不同,腓特烈生活情趣高雅,音乐是其一生的追求,尤其在笛子吹奏、作曲等方面颇有天赋。音乐对腓特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其一生的最爱,这不仅在欧洲王室的皇亲贵戚中不多见,而且在欧洲政治家们中也不多见。后来,腓特烈在国家面临战争困境的艰难困苦岁月中,就是凭着音乐给他带来的慰藉,获得了一个精神的避难所,支撑他度过了一段黑暗的岁月。
  由于腓特烈精心安排,悉心布置,雷恩斯堡的每个晚上都热闹非凡。人们参加各种戏剧演出、音乐演奏、诗歌朗诵或者其它节目,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乐意表演,就可以上台演出,不上台的时候,就在下面充当观众。由于气氛轻松友好,前来雷恩斯堡的客人络绎不绝,腓特烈对他们每个人都热情款待,与他们真诚交谈,结交为友。年轻的腓特烈不仅以风趣机智而名声远扬,而且以真诚和热情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
  另外,腓特烈还勤于书写,写信和收信是他最乐意干的事情之一。腓特烈经常给他的亲朋好友写信,尤其是他的姐姐维尔哈米娜,两人更是频频书信,以书信传递着姐弟两人的亲密感情。最值得称道的是,腓特烈还开始给名噪一时的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写信,交换思想,互通信息,两人的书信往来一直持续到伏尔泰去世时才结束。只要是腓特烈感兴趣的事或是人,他都会写信联络。由于兴趣广泛,腓特烈的社会接触层面极其广泛,因此他的信件往来也极为频繁。腓特烈所书写的大量信件,不仅取材广泛,而且对象众多,这使他的事迹能够广为人知,也成为后人研究他和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最珍贵的史料。 。 想看书来

毁誉参半的理性君主……腓特烈大帝(6)
除了对音乐和书写信件感兴趣之外,腓特烈还对诗歌、哲学、历史、经济、园艺、蓄养动物等都感兴趣。腓特烈似乎对任何事务都感到好奇,他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习惯。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使他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人,使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掌握各种新鲜的事情。此外,腓特烈还认真学习政治、战争和历史方面的知识,当时被誉为欧洲最睿智的两个重要学者——苏姆和曼陀菲尔,他们都成为腓特烈的老师,教导他各种政治与历史知识。
  总之,在雷恩斯堡期间,腓特烈潜心学习、专心研究,这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学识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为此,人们送给了腓特烈一个高雅的称号“哲学家国王”。雷恩斯堡愉快的生活,成为腓特烈一生所度过的最美妙的时光。然而,这种快乐的时光很快随着疾病降临腓特烈身上而渐渐远去了。
  由于家族遗传的缘故,腓特烈患上了与父亲相同的病症,当时的医学界对这种家族遗传性疾病束手无策,甚至没有任何办法减轻病人在发病时所引起的疼痛。正是由于饱受这种疾病的折磨,威廉一世的脾气才焦虑暴躁,喜怒无常。现在,被这种家族遗传性疾病所困扰的腓特烈,开始深深受到病痛的折磨,他完全理解了父亲由于病痛而造成的行为失常、秉性失和。但是,腓特烈却采取了与父亲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此转嫁病痛的折磨。每当发病时,他往往独居一处,远离众人,咬紧牙关,静静等待痛苦过去。凭借着顽强的毅力、高昂的斗志以及年轻的体魄,腓特烈一度战胜了病魔,身体逐渐恢复健康。
  然而,正当腓特烈的情况逐渐好转之时,其父的健康状况却急剧恶化。威廉一世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病情始终是时好时坏。随着威廉一世逐渐走向暮年,他在与疾病的较量中越来越力不从心,身体状况每况愈下。1740年春,病魔再一次侵袭,他就此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