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季羡林自选集: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

第37部分

季羡林自选集:我的心是一面镜子-第37部分

小说: 季羡林自选集: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泻柿盗似鹄础K凳裁春饰朔炊怨膊饕宥记嗄曜耆牍手蕉阎校ǜ憧贾ぁT凇耙月鄞贰钡幕奶颇甏沤病奥邸保浴奥邸彼永吹淖柿希蛲崆┰洌髯闶事摹6圆牧系恼嫖焙筒贝簧醮胍狻6锏郊鸩牧系恼嫖焙湍甏贾な切兄行У陌旆āU馑坪跏浅J吨械囊坏阒叮参恍耙月鄞贰闭咚炊裕バΑS邢嗟背ひ欢问奔洌泄难跬V筒磺埃一褂械雇说南窒螅胝夤赏岱绮晃薰叵怠8尚Φ氖怯腥朔炊运健胺乘龅目贾ぁ薄?贾な欠褚胺乘觥保勺柿系男灾识āP璺乘鲈虮胤乘觯恍柙蚍瘛2荒苡筛鋈说闹鞴墼竿ā!!∽詈玫膖xt下载网

回到祖国(51)
14《为胡适说几句话》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胡适是一个享大名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由于他政治上的偏见和错误,解放后更是屡遭挞伐,成为一个“反面教员”。人们谈胡色变,他几乎成为一个“不可接触者”。他那句有名的话“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本来是正确的,也受到了批判。又说他对国民党是“小骂大帮忙”,把他看得比中统和军统还要危险,还要坏。我认为,这都是极“左”思潮的产物。我曾同他共事几年,他是校长,我是系主任,见面的机会非常多。他的著作我几乎都读过。可以说我对他既有理性认识,又有感性认识。他对人和蔼可亲,保护学生,不遗余力,爱好政治而实为一个书呆子。
  15《〈歌德与中国〉序》
  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最难得的是有自知之明。中国民族也是这样。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最高统治者懵懵懂懂,以“天子自命”,视所有的外国都为夷狄。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起了发聋振聩的作用,中国统治者们一变而成为贾桂,拜倒在洋大人脚下。鸦片战争前,德国的(其他西方国家也一样)哲人大都赞美中国文化,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就是其中之一。这情况在这本《歌德与中国》一书中有所阐述。中德两国人民读了以后,都会得到“启蒙”的作用。
  16《〈比较文学概论〉序》
  本文原是为陈悖、刘象愚所著《比较文学概论》所写的一篇序言,收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一书时改今名。
  在本文中我指出了比较文学日益成为显学。原因何在呢?我借用了本书中的一句话:比较文学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起步,略晚于其他一些国家。近几年来,我们急起直追,总算是赶上了世界潮流,成绩是卓著的。不过,我现在——就是写这本书的现在——想加上几句话。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一方面要努力创新,最重要的是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扬弃那种“贾桂思想”,切勿甘居“无声的中国”这样屈辱的地位。
  一九八八年
  本年共写各种体裁的文章四十篇,其中可以归入学术研究一类的有二十三篇。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迦梨陀娑评传》
  这看起来像是一部书,实际上只是一长文。共有下列的内容:一,名字的解释。迦梨是女神名,陀娑是奴隶,合起来就是“迦梨女神的奴隶”。二,生卒时间。众说纷纭,一般的说法是他大概生活在约三三零年至四三二年的笈多王朝时期。三,时代特点。笈多王朝全盛时期,城市繁荣,商业兴盛,国内外交通方便,贸易发达。四,作品。有真有伪。一般认为真者有长篇叙事诗两部、长篇抒情诗一部、抒情小诗集一部(也有人认为伪)、戏剧两部,另有一部,真伪难辨。五,语言工具。主要是梵文,另有少量俗语。六,艺术风格。他笔下的梵文,淳朴而不枯槁,流利而不油滑,雍容而不靡丽,谨严而不死板。七,在国外的影响。影响极大,特别是剧本《沙恭达罗》更受到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等的交口赞誉。歌德和席勒曾考虑把它搬上德国舞台。八,在印度国内的影响。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印度许多语言都有《沙恭达罗》的译本。一直到最近,还有人用梵文原文上演此剧,可见此剧为印度广大人民所喜爱。九,迦梨陀娑与中国。他的抒情诗《云使》在几百年前就有了藏文译本,此译本至今尚存。至于汉文翻译介绍则比较晚,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从梵文译为汉文的著作,包括《沙恭达罗》、《云使》等等。本文的内容,上面已经谈到过。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回到祖国(52)
2《〈中国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序》
  本文原为《中国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一书的序言。收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一书时,改名为《少数民族文学应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轨道》。
  这一改名,实际上是画龙点睛。因为,有一些比较文学家有一个论点:比较文学的研究只限于国与国之间。我本不是比较文学研究专家,没有读到过有这样论点的文章。但是,在深圳召开的一次比较文学研讨会上,有人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当时并没有过细地考虑问题的含义,率尔答曰:中国民族间文学的比较应该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后来,为《中国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一书写序时,重新考虑了这个问题,认为自己率尔而答还是正确的。欧洲与中国不同,几乎都是单民族的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多民族——民族多到五十六个,而且还有可能增加——的国家,几乎等于一个欧洲。在这样的情况下,严格遵守欧洲学者的教条,等于“食洋不化”,是绝对不应该的。文中我还大力提倡中国民族文学间应积极进行比较的研究。
  3《〈印度社会述论〉序》
  我先讲了世界上四个文化体系,可以归纳为两大体系。此时我还没有明确提出东西之分。对于这个问题,我在上面虽已多次讲过,但是此时还不像后来那样明晰,有点混乱。这是我对东西文化理解的一个过渡过程,值得注意。我把中印分列两大体系中,这是不准确的。对于中印文化的区别,我提了一些意见,也不见得很准确。比如说中国思想准确明了,印度则深邃混乱等等。我当时还没有明确的“天人合一”的想法。在这方面,中印是一致的。下面我讲到中印文化交流有极长的历史,到了近代,因受外来侵略者的压迫,交流几乎中断。新中国成立、印度独立以后,情况有了改变。文化交流又开始活跃。可惜我们两国对彼此的研究,又很不够。《印度社会述论》是一部应时的好书。
  4《从学习笔记本看陈寅恪先生的治学范围和途径》
  在陈寅恪先生的遗物中,有二十多本笔记本,本不厚,是二三十年代德国常用的那种样式,我于一九三五年到德国时还使用过。这些是二十年代陈先生在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时所使用的。内容很庞杂,也颇乱,看样子像是先生上课时随手携带的。但是里面也并没有正式听课的记录,也不像是为积累写论文的资料而使用的。陈先生没有用德文写过任何论文。而且陈先生写论文积累资料的方式,不像一般学人常常使用的写卡片的办法,也不使用笔记本把有用的资料抄在里面,而是采用眉批的方式:读书时遇到有用的资料就写在书眉上,或者文前或文后的空白处,甚至在没有空白的时候,写在字里行间。比如《高僧传》、《新旧唐书》、元白诗、《世说新语》等等,都采用眉批的方式。从字迹上来看,有浓有淡,有正有歪,决不是出于一时。等到资料批够时,便从书上移到稿纸上,成为完整的论文。
  但是,在上述二十几册笔记本上还没有见到这种现象。我们从中所能见到的,只是先生治学范围之广。这同他后来回国后所写的那一些有名的论文和专著中所显示的情况,是完全一致的。
  5《对当前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一点想法》
  近几年来,中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全世界思想文化界有了一个新动向,注意的人还不够多,即:西方人对东方文化开始刮目相看了。西方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有识之士头脑开始清醒起来,他们认识到,只有东方文化能济西方文化之穷。我国从事敦煌吐鲁番学研究工作,研究重点之一就是东西方的文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肩上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我们必须跟上这个伟大时代的步伐。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回到祖国(53)
6《〈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
  这虽然不能算是一篇专门的学术论文,但是其中畅谈了我对学术和研究方法的看法,却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自选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我偏爱考据。事实也确实是这样,我在上面的叙述中,已经多次谈到我对考据的重视,为考据辩护。在清代学者所划分的三门学问中,我最不喜欢义理。我认为,所谓“义理”跟作诗一样,各人谈各人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考证中,我最服膺胡适之先生的两句话:“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决不能分割开来。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研究学问都必须先有假设。没有假设,新意何来?没有新意,则必然会故步自封,陈陈相因,学问焉得而进步?我个人认为,假设越大胆越好,胡思乱想,想入非非,都是可以允许的。但是,假设还不就是事实,而求证尚缺。求证则是越小心越好,无论小心到什么程度,都是应该赞赏的。必须上下左右,面面俱到;牛溲马勃,败鼓之皮,都能为你所用。经过反复推敲,细致琢磨,然后才能下结论。如果在求证时发现假设有问题,不管你认为你的假设有多么美妙,多么舍不得,也必须毅然决然加以扬弃。古今中外学术都有为了证实自己的假设而伪造数据或实验结果者,这是道德品质问题,必须予以最彻底的揭发和最严厉的谴责。
  7《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词》
  我讲了三点意见:第一,大会是成功的。第二,对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和为人的看法大家基本一致。陈先生不标榜自己是*主义者。但是他的思想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只能说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第三,我们能从寅恪先生那里学到些什么?研究学问好比接力赛,青年要接陈先生手中的棒。但讲到“超越”前人,却要慎重。年轻人不能在任何方面一下子就能超越老人。我还讲了要向陈先生学习的几点。
  8《再谈考证》
  这又是一篇谈考证的文章,目的在反对有人把考证学与清代文字狱联系起来的观点。我认为,考证学之兴是中国学术发展的规律促成的,是内因决定的,而不是由于文字狱等外因。我引证了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的观点。梁认为,考证学是中国几千年学术史上四大学术思潮之一,是由于学术思潮之盛衰兴替而形成的。
  9《论书院》
  这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主要讲中国古代书院这个教育组织形式,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我列了六点:一,书院可以成为当前教育制度的补充;二,书院可以协助解决老年教育问题;三,书院可以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四,书院可以团结海内外的学者;五,书院可以宣扬中国文化于海外;六,书院可以保存历史资料。我感到,教育为立国之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