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红楼梦 与大孤山 >

第11部分

红楼梦 与大孤山-第11部分

小说: 红楼梦 与大孤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雪芹到大孤山时的情景,同时讲明了他家与大孤山和岫岩曹家的关系。为了大家理解方便,需把书中涉及到的隐寓的人物原型注明:薛宝钗——曹锡章(曹锡远),林黛玉——曹霖,香菱即甄英莲——真应连,宝玉——刻有曹家历史的石头,探春——代表曹髦后裔第三个二十范世联名。且看书中一段:

  “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到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馀’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到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一段主要讲了曹雪芹到大孤山时的情景和续家谱的要领。其文法是典型“影伙从”形式,表层是小说故事,第二层是解读方法,第三层是要讲明的历史史实。小说形式不用说了,解读方法是要明白黛玉说的“滋味”一词的含义:即下面的诗不能当原来的诗看,单纯当诗看则呆了。它已经赋予诗新的内容——“说不出来却是逼真”,“似乎无理则有理有情”,这理是在“影伙从”里想出来的,历史史实都要在“影伙从”中还原。下面还原香菱讲诗的“滋味”:

  宝玉听香菱讲完诗,说香菱“三昧”已得。“三昧”不光是说她懂得了诗的精义,主要是说她明白了诗的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诗面的本义,不必说了。

  第二层是借诗隐寓的含义描写曹雪芹到大孤山时看到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说当时大孤山一直到岫岩这一广阔的边塞地带,荒漠孤寂辟远、杂草灌木丛生、人烟特别稀少;长长的大洋河经岫岩一直流到大孤山旁而入海,太阳快落山时,那又圆又红的太阳映在大洋河面上,十分壮观。当太阳完全落下去时,河面和海面上斑斓的余晖随之消失,泛起白白的光来(日落江湖白)。转眼海潮涨了上来,到处是青光粼粼的海水(潮来天地青),满眼海天一色(当时海潮一直能涨到大孤山脚下现在的镇中心街道处)。我(曹雪芹)就是在太阳快下山的时候,来到了大孤山渡口码头(渡头馀落日),顺着堤坝来到了大孤山曹家的住处(墟里上孤烟)。上述是诗中隐寓的对曹雪芹初到大孤山时的真实记录。曹雪芹担心我们理会不出此义,又用纪实笔法叙述了一遍:

  “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 ,远远的几家人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里的描述和当时曹家堡周围的环境一模一样:当时的大孤山东摆渡口离曹家堡很近(老摆渡口在大孤山东南坡下,遗址还在。山东头大洋河故河道的轮廓还清晰可辨,从卫星地图也可以看到),可以看出当时的大洋河的河床离曹家堡非常近),船只驶入摆渡口即可望见曹家堡。上述就是所谓:“说不出来却是逼真”的“滋味”。

  第三层的意思是借诗寓义,同是这几句诗,在表述了曹雪芹初到大孤山曹家看到的景像的同时,又把其到大孤山要做的事说得非常清楚。这里需要提示一下四十八回开篇的那两条重要信息:

  一是二十把旧扇子,是代表曹家探春二十代范世联名已找到。二是香菱和薛宝钗(曹锡章)同住,表明曹雪芹家就要和自己真正的始祖曹锡章连上了。英莲的真实身份并不代表历史人物,而是代表曹家要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把曹家同自己真正的宗族连接起来,她名字的真正含义是真应连(不是真应怜)。下面就是曹家真应连的事:曹霖(黛玉)把曹家能和自己宗族连上的资料找出来,问真应连(香菱)明白不明白其中的“滋味”。真应连说:我懂了,曹家和真的宗族关系相连的事“似乎无理却有理有亲”的。我现在说与你听:这些资料(诗)的真正意思是说曹霖(黛玉),曹玺的家谱上是没有你的名字,但大孤山和岫岩的那些你真正的本家人知道你的身份(黛没孤岩知)。他们家谱上的曹锡章就是你的父亲,你们同出一源,应合到一处(章合落一源)。既然在你哥哥曹雲(字江,又叫曹江)的家谱上找到了你父亲,你不好移落在曹江家谱上,把你这个亲弟弟的名字抄上去(移落江户伯,抄来添弟亲)。把曹振彦名字去掉,你就落定在范“雨”的位子上,这样你就可以位立于大孤山和岫岩曹家的家谱上了(度头雨落已,位立上孤岩,头,可以释为颜面,隐指曹振彦)。俗话说:“知、源”(直、圆)莫过于“伯、亲”(白、青),你到“雨、上”(馀、上)正好。曹霖(黛玉)说:上孤岩好,这样“陶渊明”(隐寓曹源明——曹家的宗籍渊源就可以清楚明了了)。但还有个难题要解决:在曹玺家的家谱上,曹玺用个假名曹锡远顶在曹锡章位子上,要移出去,依岫岩曹锡章位子立家谱(难难远人存,移依位立岩)。书中所谓的英莲和黛玉谈诗,实际上,是隐寓代表曹家历史使命的“真应连”和曹锡章的儿子曹霖的对话。中心意思是:如果曹玺家原有的家谱要想和自己家的真正家谱连接上,就要到大孤山和岫岩曹家把曹霖的名字添在曹家家谱曹锡章名下、曹雲名旁范雨字的位子上,这样曹家的渊源就清楚了。

  每逢这样的场合,宝玉,探春必到。因为曹霖是探春第十五世人,是探春范世范围内的事。探春的到来,是“真应连”证明了曹霖的身份后交接给探春了。至此,“真应连”的两大使命(一是把曹玺和其父曹文龙连上,二是通过曹雲的家谱把曹霖和其父曹锡章连上)就算完成了。宝玉是曹家历史记录人,听完他们的谈话后说:“真应连已得了”——曹雪芹家已经和其真正的宗族连上了。书中宝玉的表态是说明这些真实的历史史实已经刻在“石头”上了。

  以上是对曹雪芹在《石头记》中用奇特的“影伙从”的笔法(这种笔法见《宝钗、宝玉、黛玉灯诗谜“解味”》一文的解析,该笔法运用的最全面、最多从、最契合、最绚丽就在这三个谜里),写出了他到大孤山的真实情景以及曹宗孔曹大汉家和与他们家的关系的阐述。可以视为是曹雪芹来过大孤山并在此续连家谱、写曹家的百年历史的有力证据。那么,他在此住了多久呢?请看下面的阐述。

  四

  在《石头记》四十八回中说到香菱学诗,其中有这么一句话:

  “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这句话隐寓的意思是:我曹雪芹在大孤山这个远离都市的世外桃园住着,说是在旅游(陆游),还不如说是个流放人(陆放翁)。为我们家的宗谱能和真正的宗族重新连上,我留在这偏僻乡村补卷(写《石头记》)已经很久了,大孤山和岫岩本家人同我一辈的小孩已经生出很多了(重连补卷留乡久,孤岩微娃聚末多)。在这句诗之前黛玉着重强调“不以词害意”(解读要点,这样的解读提示,书中处处可见),也就是说,不要受文字表面的东西所迷惑,妨害了对隐寓的深层含义的理解。从这句诗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曹雪芹借诗寓义高超艺术手法,此番描绘与当时大孤山和岫岩曹家的情况是完全一致的。

  上面已说过,曹雪芹大约在乾隆六年(1741)开始写《石头记》。此年他二十七岁,是曹家探春二十范世最末一代人,范“延”字。他刚到大孤山时,曹大汉二十岁左右,按辈分是他叔叔辈。(岫烟许给薛蝌,是点明曹大汉和曹雪芹的父亲曹顒是一辈人;蝌寓大头,代顒,有意思的是曹顒也长得高大,这两个曹家的事为什么就这么巧呢?)据此,曹宗政、曹宗孔的儿子们最大也就二十多岁,大多数未成家或没有小孩。当《石头记》要草成时“孤岩微娃聚末多”,曹大汉这一辈人都有了小孩。这可以从大孤山和岫岩曹家家谱上看出,探春二十世最末一代范“延”字的人有十七人。曹雪芹记录的也太清楚明了了,这足以说明他在大孤山待的时间太长了,才发出“重连补卷留乡久,孤岩微娃聚末多”这样的感叹。他在大孤山具体待了多长时间呢?我们再回到书中六十三回。

  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说在宝玉生日【宝玉生日和曹雪芹在大孤山的确切时间详见《曹雪芹的诞辰》一文。这段是外证,以岫烟(曹大汉)证明妙玉(曹雪芹)】的那天晚上,妙玉送来一帖子,第二天宝玉才发现压在砚台下这个帖子,欲回复又不解“槛外人”之意,本想问黛玉;

  “刚过沁芳亭,忽见岫烟颤颤巍巍的迎面走来。宝玉忙问:‘姐姐那里去?’岫烟笑道:‘我找妙玉说话。’宝玉听了诧异,说道:‘他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原来他推重姐姐,竟知姐姐不是我们一流的俗人。’岫烟笑道:‘他也未必真心重我,但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练,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如今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

  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曹大汉和曹雪芹的基本情况及关系。为了弄清楚宝玉和岫烟的对话,首先要弄清楚妙玉的身份。妙玉是曹雪芹在大孤山写《石头记》十年的化身:其一,妙玉表曹雪芹的名字。妙玉,谐音字义“描雨”,描雨就是在纸上画雨,画雨是把雨的形像沾在纸上,即“沾雨”,沾雨合成即霑(曹霑)。其二,因《石头记》全是“妙语”组成(影伙从),所以取谐音妙玉。其三,《石头记》最终是在庙宇中完稿的,亦有庙宇之意(“影伙从”的多重功能在关键事上皆是,以此可以看出曹雪芹在语言提炼上的精妙功夫,不过我们得有李纨——眼珠功夫)。另外,蟠香寺原义为“盼相识”。在“盼相识”修炼,是说“妙玉”在庙宇中提炼“妙语”即写《石头记》,意谓:盼将来能有相识之人解开这些“妙语”。妙玉住在栊翠庵,是说《石头记》中的“妙语”多在此处酿成(另一处芦雪厂),它就是大孤山上庙。下面作以介绍:

  曹雪芹给大孤山上庙起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