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谁在机关里混得最好 >

第4部分

谁在机关里混得最好-第4部分

小说: 谁在机关里混得最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薛冰听说,注意这个听说,现在好多听说后来证实都是真有其事的,但就是没有人去查,也就不能拿在台面上来作为证据。薛冰听说,那个市委内定的人,曾经在歌厅嫖娼时遇公安清查,自己奋不顾身跳窗才跑脱了的,当然市委领导是不会知道这个的。薛冰还听说,市委之所以要用此人,是因为地区区委有一位领导打了招呼,而这位领导可是收了人家多少多少好处的,因此必须兑现自己的承诺。就像签了合同一样,要履行自个儿的义务。说的是有鼻子有眼,当然也没人去查。             

  薛冰对自己主持公道推荐了群众公认的人,沾沾自喜没有几天,就意识到自己犯了大忌,上下都得罪了人。这对他自己的仕途有一些影响,其实他跟那个他极力推荐的人不过是点头之交。

  薛冰一想就想远了。唉,这里面的名堂多,没有过硬的东西,一不留神就被干掉了。

第六章 怨气冲天
薛冰雄心勃勃地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他所想的有意义,不仅在本市,而且在本省乃至全国,都有意义。

  交接仪式暨职工见面会上不愉快的插曲,以及听到的农业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都改变不了他的初衷。

  私下里他甚至认为,存在问题未尝不是机会。当然,他也还没有自负到,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可以搞定这一切。

  从来他都认为自己的长处,在做事而不是谋人。他认为许多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勾心斗角,算计来算计去,也不嫌心里累得慌,无聊。他自信,给他多大权力,他就能够把那个事业做多大。至于别人热衷的争名夺利,他不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这就是薛冰。

  至于局长郑兴林,年近五十,是个老江湖了。他在乡镇搞过,在市级三个部门当过一把手,当一把手的年头都已经超过十年了。这次从计生委平调到农业局,越调越差,这使他的火气随着年岁增加不但未见减小,反而越来越大了。

  郑局长甚至会上会下都要发一通牢骚,说他到农业局来是组织上亏待他了。

  或许,向职工表示,自己到这儿来也是不乐意的,这在牢骚满腹的农业局可以找到更多认同,以避免矛盾过多地转移到自己身上。看,你们有意见,我还不是一样。薛冰猜,这是郑局耍的一个小花招而已。

  但不满归不满,工作还是要做。谁都知道,如果你任性胡来,跟组织上耍脾气,吃亏的还是你自己,不信你试试?所谓的官,不就是组织上的一纸红头文件么?更准确地说,是红头文件上一、二行字而已。任命是一张纸二行字,免职还不是一张纸二行字,你胳膊还能扭过大腿?

  薛冰他们那一批任免文件就是这样的:滨江市委组织部关于某某某等人职务任免的通知,滨委组干'2005'21号,因换届,其它的或者因机构调整,或者因工作需要,写个这样那样的理由,也有不写理由,直接就写,经2005年3月23日市委常委会研究同意:某某任什么局副局长,等等,免去某某某什么局局长。落款*滨江市委组织部,年月日。

  郑局当部门一把手时间长,平调了几回,属于那种提市级领导提不起来,自己也不愿下的情况。

  郑局大学学医,先后在乡镇当过副职和正职,回到市级部门,管过粮食、计生工作,现在来到农业局,就是没有搞过医疗卫生这个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导嘛,搞的是管理又不是业务工作,因此懂不懂行是次要的。想必组织上是这样考虑的。

  再说了,重要的是那个位子,而不是哪个人。也就是说,人们尊重或者服从的是局长,而不管局长是郑兴林、王兴林还是张兴林。

  郑局带领全体班子成员,开始听取各科室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接下来还准备到部分乡镇农服中心进行工作调研。这是新官上任的传统套路:先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再寻机出手,也就是烧三把火的问题。你看看从中央到地方,那电视新闻头条的报道就知道了,某某领导到什么地方检查调研了。一般没有一上来就风风火火干起来的,道理很简单,情况不清,容易出错。如果一上来就打哑了,那领导的威信没了,工作也被动了。甚至会像民间顺口溜讲的:蹦起蹦起先下课。

  这一调研不打紧,从局机关各科室听取汇报,这才开了个头,郑局的头就大了,火气也更大了:怎么到哪一个地方,都是来收拾“烂摊子”的?

  职工见面会上,以农技站长赵广东打头阵的戏剧性冲突,只是冰山一角。或许是知道新来的一把手,与常林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而常林一调,再也管不了自己。赵广东等部分职工抓住机会,通过局领导下去调研和单独向局领导汇报等方式,甚至于在局里召开的各种会议上,坚决地要求局新班子,纠正常林原有的一些错误作法,特别是用人进人是不是符合组织规定,还要求对原来的财务进行清理,公开帐目,给职工一个说法。

  这倒好,郑兴林带着局领导班子成员下去了解情况,工作没谈多少,立马就变成了职工发牢骚的通道,甚至于变成了一些职工借机“清算”原局长常林的一场“运动”。

  有这些人带头,原来受过常林一点儿气,吃过一点儿亏的,纷纷跟着起哄,数落起常林的不是来。一时间常林受到群起而攻之。职工更以此为借口,上班迟到、早退或者旷工,工作拖拉或者摔手不干,以此表达不满。

  “您说说,薛局长,局里的事就他常林一个人说了算,有啥好处他想给谁就给谁,他算哪门子领导?这种人根本不配当领导。”这天上午,赵广东从薛冰办公室走了没多久,彭昌金就进来,开始数落起来,

  “你说的这些,这几天我也听了不少。局里现在就是了解情况,当然不仅仅是工作上的,也包括大家反映的其它情况。局党组会进行研究,何况还有上级组织呢!是不是?”

  他们肯定都已找过郑局长了,但薛冰不能表态说什么,甚至郑局长也不会表什么态,只有先听听情况。

  薛冰知道,领导要管理,肯定会得罪人。即使你很公平也一样。因为公平,就会剔除那些不当得利,有人一样不高兴。甚至有的人,领导帮了他五次,但只要有一次未帮他,他就有意见了。这是人的劣根性。但是,职工开始公开闹,矛盾就不会小,或者是越积越多的结果。

  天天听着一些职工包括副局长李华生,似乎是理直气壮地、义愤填膺地“声讨”常林,郑兴林、薛冰他们废尽口舌,耐心地作了许多解释工作,但这解决不了问题。

  你想啊,常林如果真有什么问题,轮得到郑局薛冰他们来解决么,他们有那权力解决么?常林和郑兴林,论级别大家一样,谁也管不了谁;论私人关系,两人点头之交而已,既无很铁的关系,也一无怨二无仇的。

  从为了工作这个角度,郑局要求大家有啥问题,实事求是地向有关部门反映,同时,局里的工作,不能丢,各是一码子事,决不能影响工作。而私下里,郑局对薛冰说,原来的矛盾,我们怎么解决?去查上一届的帐?开玩笑。哪一头都将就不了,只有他们找组织上各人自行解决。我都还想不通哩,哪个来给我解决?

  薛冰无言以对。

  赵广东他们继续到市纪委和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反映,却迟迟未有下文。

  事情就这么僵着拖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七章  老将把脉
这天,郑局叫上薛冰和办公室张主任,去看望常林之前的农业局原局长、离休干部赵洪国。一方面表示对老同志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侧面了解一下农业局的情况。

  走进赵局长那简陋但十分整洁的客厅,张主任给赵局长介绍郑兴林和薛冰,顺手把手里的水果篮子交给赵局长的老伴。

  “您好您好,赵局长”郑局热情地握住赵洪国的手:“早就想来看您了,一直没有空,不好意思”

  “你们忙,多谢了,坐坐”赵洪国年近八旬,仍然身体硬朗,口齿清晰。看到郑兴林几人,显得十分高兴。又是端水果,又是叫老伴出去买点菜,要留几人吃中午饭。

  “不麻烦了,改天局里请你们老同志一起吃顿饭。这段时间实在是忙,把这事耽搁下了。今天一是来看看您,再一个就是要向您请教。我和薛局长都是刚到这个单位,工作上的事情希望您们老同志,多提提意见和建议”郑局笑着说,

  “嗯,我在农业局可是搞了大半辈子,还是了解一些情况的。喝茶喝茶”赵洪国边让坐边说:“现在这农业局,一百三十多号人,基本上都是大中专毕业生,人说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就是名堂多,其实这不是关键。”

  “我退休后,常林当一把手,一当就是十多年。这个人客观地讲工作能力强,作风硬朗,做起事来说一不二,但批评起人来,也是不留情面,是一位很有魄力的领导干部。刚上台那阵子,也曾带领农业局一帮年轻人,在全市农村大力推广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新技术,风风火火,受到上级和广大群众好评,一时还出了不少风头。后来随着他自己年事渐高,可能就变得越来越刚愎自用了。比如重用自己的少数亲信,排斥那些不听话的人。据说,他甚至于视副职领导干部如无物,在职工大会上批评其他领导,象训斥自己的晚辈一样,一挖苦二讽刺,就差没有破口大骂了。更不用说一般职工,见了他心里先就畏惧了三分,谁还敢说个不字。这是有职工跟我说的,我还不大相信,因为常局长遇见我们这些老家伙还是比较尊重的”

  赵局长一口气说了一大通,才歇下来,自己喝了口水。

  想不到他刚刚离任,人刚走,茶未凉,这矛盾就爆发了。而且锋芒指向他一人,大有找他秋后算帐的意思。薛冰心念及此,唏嘘不已。

  这赵老革命不知是平时没人跟他说话憋得慌,还是本身就十分健谈。他没有给郑局薛冰什么插话的机会,又自顾自地说了下去:

  “多年矛盾演化到后来,农业局分成了明显的两派。常林的亲戚加上亲信是一派,赵广东他们那些人是一派,互相掐着,做什么事都是你盯到我,我盯到你。余下的有两不得罪的一些人,还有两面取巧的人。像办公室张主任这样,任劳任怨地埋头做事,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农业局难以找到第二个”赵老局长看着张主任说,

  “赵局长过奖了,过奖了”张主任忙说,

  “像张主任这样的好同志,确实难得。我刚来不久,也听到好几个人这样说了”郑局长说。

  “赵广东他们,那都是一些不被常林重用、心有怨气的人。几乎天天裹在一起,会上提意见,会下发牢骚。至于工作,对不起,排在第二位了。”赵局长继续说,他对赵广东他们看来也不满意:“久而久之,变成一些人自己不干活,反以对别人说长道短为能事,搞得做事的人也有怨气。更有甚者,有些人上班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逛街,买菜,后来就干脆做起生意来,把工作当第二职业了。你说说现在这什么风气,唉”

  老革命没有忘了本,对单位的情况很熟,也很不满,只是想管也管不了罢了。

  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