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公司会雇用你的44个秘密 >

第3部分

公司会雇用你的44个秘密-第3部分

小说: 公司会雇用你的44个秘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第二天一早,当杰森等到的不是承诺中通过传真发来的录用通知,而是一封干巴巴地写着“谢谢,但很抱歉”的信时,他十分惊讶。他给面试官打电话留言(他们见过好几面,在整个招聘过程中,杰森与对方的互动都非常好)、发电子邮件,但都没有回音。
  后来,他发现那个公司的总裁是个特别虔诚的保守派宗教人士,曾与当地同性恋协会发生过争端。之前杰森有好几次被告知,他是那个职位的最佳人选,就在最后那次会谈中,一项完整的录用计划已被提出并讨论,合同也在起草中,并开始确定合同开始生效的日期。整个过程只剩下等待一份正式录用通知的传真件,并在上面签名了。杰森这时才意识到他的应聘发生了什么状况,可一切为时已晚。你无法证明他们在歧视你,因为没有任何书面的记录,这便被归为“某人在某时口头说的”歧视。
  最后,杰森或许也不想在有这样一位总裁的公司里工作,可那真的是他梦寐以求的职位,他绝不是故意让这样珍贵的机会白白溜走的。如果他对企业招聘流程中可能存在的这些“秘密标准”有更好的了解,也许就能拥有自己梦想的工作了。类似这种自认为法律不允许,公司就不会有歧视情况的想当然的看法,在面试过程中一定要彻底抛弃。否则,也许一个错误不仅仅让你丧失了一次工作的机会,更是对你认知现实的一个重大打击。
  谨言慎行,是我们在求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养。
  很多时候,求职者被淘汰出局的原因往往跟技巧或才能无关,却和公司私下的偏好密切相关。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些公司透过不懈的努力,尽量不去触犯法律,尽可能营造一种真实、公正、平等的招聘方式。然而,更多的公司不会这么细心。
  公司绝不会让自己招惹麻烦  
  丹与他首选的一家公司进行了几次面对面的接触。他与待聘职位的要求相当吻合,此刻正参加由一位高层主管对他进行的最后一次面试,最终决定将在随后做出。让丹震惊的是,面试结束前,主管说:“是的,你的确是最佳人选。你要是有女人的迷人胸部的话,马上就能拿到录用信了。”他没有得到这份工作。
  可想而知,他怒不可遏,甚至想提出受到歧视的索赔。可主管否认了谈话内容,指出丹不具备职位描述中要求的某一特定能力。
  这是极为明显的“秘密标准”运作的例子之一,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不会遇上一个愚蠢到直截了当地说出类似丹听到的那种话的主管或人事经理(除非他真的很想惹上官司)。在丹的个案中,也可以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他在为那家公司工作前,那家公司的真实本性便暴露了出来,他可以选择另一家不使用如此讨厌的招聘策略的公司。可惜,在大部分案例中,当“秘密标准”导致的歧视发生时,求职者通常的遭遇都和杰森的一样——忽然间对你丧失兴趣,十分冷漠地对你耸耸肩。真相是:一旦确定某个候选者不符合公司的秘密雇用标准,机会的大门就关闭了,永远不会再打开。
  比如,一家公司如果希望他们的下一任主管是女性,那他们一定会去找位女士,而所有的男士,可能不管多优秀都会被淘汰掉。当然,如果公司还有什么别的想法,他们也会去努力在招聘过程中实现的。
  不管招聘过程是不是合理合法,事实上,大多数公司都在这样一如既往地运行着。
  由于我们对这些缺乏足够的了解,很多好的工作机会都白白丧失了。我们迫切地需要学会保护自己,因为很多时候,法律不能为我们效劳。(保护自己的具体步骤将在第三章中详细探讨)
  假如你发觉,你在某个自己完全能胜任的职位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了,那么你很可能遭遇了这些“秘密标准”。
  接下来,你自然会问“为什么”,为什么招聘行为变得如此残酷、神秘、不公平、毫无回旋余地?请看秘密3……
  

秘密3 你只有一次机会
在整个应聘过程中,不论是进行到了哪一个环节,你依然是被审核待定的角色,而且,不管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你都可能被一票否决。招聘过程为何如此苛刻呢?为什么苛刻到由不得你犯半点错误呢?
  因为公司也战战兢兢。雇用新人费用高昂,危险重重。你为公司增添了不确定因素。对公司而言,一次轻率的聘用造成的至少是金钱上的损失,而最糟糕的,则会耗尽整个团队的动力和进取精神,其风险是相当高的。
  如果一个骨子里争强好胜,但内心对公司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的人加入进来,将会带给公司多大的风险,老板心里清楚得很。还有些人伪装成理想雇员,可一旦被聘用,就只会让公司忧愁不已,管理起来痛苦不堪。公司深知“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道理,雇用一个人要比解雇一个不称职的员工简单得多。
  公司不想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有的公司曾因招聘了不合适的雇员而深受其害。比如,一些人受聘后立马申请工伤补偿、休产假,或是提出能威胁到公司全年利润的诉讼。有的公司曾雇用过貌似前途远大,但刚一受聘就立刻朝相反方向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导致整个部门衰退的人。也许,一个原本积极向上、能动性强的团队一夜之间就开始转变,开始抱怨从管理方式到薪资补助在内的一切,而所有工作都没有人积极去做。
  这种风险意识根植于人事经理的意识深处,并贯穿于整个面试与筛选的全过程:他们害怕不当的聘用会浪费公司的时间、金钱和生产力;担心糟糕的聘用将导致人事经理自己的工作走到尽头。对人事经理而言,的确容不得出错。
  人事经理深知,求职者会在整个应聘过程中表现得像个最佳雇员。他们会尽可能展示自己最佳的一面,隐藏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过去,挑些自认为面试官愿意听的事情来讲。人事经理明白,相对而言,在一两个小时内表现得如同完美人选,是比较容易的。因此,他们接受的训练使他们能非常仔细地审视一切,从每个求职者身上读出“潜在危险”。
  或许你是个不错的候选人,不曾想过要伤害或利用你的新雇主,可人事经理并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只要有象征危险信号的红旗举起,即使是意外,哪怕是误解,你的求职之旅都会戛然而止。
  在这场高风险的游戏中,整个过程的每个阶段你都只有一次机会。不会存在“他在电话筛选中表现得不是很好,但或许在面试中会有更佳的表现”这类机会。现实情况是:一旦你在应聘过程中触礁,就会马上被打入“拒绝”那一堆。而且你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你不会听到真实的解释。
  紧张的筛选过程中,他们不会暗示你刚刚犯了致命的错误。事实上,他们甚至会鼓励你一口气说得更多,好让你误以为自己的表白不会对录用决定有何不利影响。他们绝不会愿意让你知道或是告诉你,你已经犯了一个能让你应聘失败的错误。为什么?答案在秘密4中……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秘密4 你犯错误时,没人会告诉你
当你在面试过程中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导致即将到手的工作机会溜走时,可能不会有人提醒你。社会规则严酷而冷漠,尤其是职场中,不要过多渴望他人的善心帮助。对于公司来说,利益的渴求远大于对他人的无私帮助,不要指望公司里有人会告诉你,是什么把你淘汰出局。
  没有人告诉你真实原因
  没人会告诉你,你的简历不符合标准,它早被扔进了垃圾箱,而你也永远等不到电话。没人会告诉你,你在电话筛选的过程中说了某些令面试官感到不安的话,你再也无法通过电话联系上对方。当然,也没人会告诉你,你在面试时说了不该说的话。如果说你还能得到什么的话,那就是几周后收到的一封讨厌的公式化的拒绝信。
  这一切再次不可避免地将问题引向一句“为什么”。是啊,为什么公司要如此这般对待求职者呢?
  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凯伦向自己感兴趣的那家公司递交了求职简历,朋友正是该公司的职员。刚提交完简历,她就接到了电话,并与部门主管有了一次非常成功的会面。随着面试过程的进展,凯伦的自我感觉越来越好,并开始幸福地想象在那里工作的情景。经过其他人对她进行的一系列面试后,她很快得知,自己的资料正被审核,只需再进行最后一次面谈,就可以确定录用。人力资源部的职员征询她何时可以正式上班,并告诉她录用通知中会包含哪些薪资福利。凯伦以饱满的热情参加了最终面试。她见到了将会与自己共事的每一位同事,了解了她的办公室在哪里,停车位在什么地方,并且参观了全公司。她甚至拿到一本员工福利手册,可以带回家一面阅读一面等待正式录用通知的到来。当她透过电子邮件向安排那些会面的关键人物表示感谢时,凯伦被告知,录用通知几天之内就能收到。
  可是,当她收到一个印有公司抬头的很薄的信封时,凯伦心里起了疑问。录用通知不是应该比这个厚一点吗?显然,它不是录用通知,而是一封令人难以接受的简短信件,感谢她所花的时间,并告知她,他们确信,“她的能力从总体上来说,或许不是很适合该职位当前的需要”。凯伦给部门主管发电子邮件,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没有收到回信。
  类似这样的事,几乎在每一家公司都有发生,并且,或许还正在发生着。一不小心说错话、做错事,或是触动了公司的某根敏感神经的求职者,每天都在经历这样的事,原本唾手可得的录用通知又被搁置下来。事实是:除非正式的书面录用通知已被签发,否则你依然处于被筛选过程中。哪怕到了这个过程临近尾声的阶段,危险的红旗还是会促使公司推翻他们口头的承诺,给你发来一封公式化的拒绝信。
  你的话,令公司感到有潜在的麻烦
  你是否好奇过,为什么那么多公司乐于发送公式化的拒绝信?一张可怕的纸片温和地说明,你不再是职位候选者,接着还在伤口上撒盐,说什么他们会将你的简历存档,希望今后还有机会合作,并祝你求职过程顺利。
  对求职者而言,这些话毫无用处。公司之所以这样做,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原因。因为无论你不被聘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他们都没有义务向你透露任何资讯。任何有关真实决策过程的资讯一旦被暴露出来,都可能使公司惹上一场官司。没有哪个人事经理会冒着丢掉饭碗的风险那样做。而说些“你的技能与职位要求不符”或“我们决定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之类的套话,更能使公司处于有利的防御之地才是事实真相。
  人事经理或者其他公司代表从不会告诉你,你提到钱的次数太多了;他们不会表现出对你无意中说起的、即将进行的外科手术感到担忧;不会告诉你,你与他们心目中端庄的“外表”有差距;不会坦言某位面试官认为你的回答中,有一点点消极的成分。如果他们诚实地把上述观点透露出来,可能会导致一位激进的求职者直接去聘请律师打官司。即便求职者没有掌握强有力的证据,公司也将被迫花费时间和财力来应诉。所有公司都明白,哪怕是一件官司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