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CEO的海军陆战队 >

第3部分

CEO的海军陆战队-第3部分

小说: CEO的海军陆战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Rommel)在1937年出版了《步兵进攻(Attacks)》一书,同年,另一著名德国军官海因茨·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出版了《前进,坦克!》(Achtung…Panzer!,译者注:原文为德语。)一书。这两本书的出版是第一次大范围地公开宣讲这种全新战术,并一直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机动作战理论的奠基石。这两位高明的战术家推崇一种全新的攻击战术:使用动作迅速的分散行动小组,以极快的速度渗透敌军后方,破坏其内部平衡,使其无法使用储备力量。
  这最后一点至关重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突袭方想要在开战之初占据优势地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巩固胜果的速度又极慢,这使得对方几乎有时间从后方调遣储备军填补突袭打开的缺口。因此,即使突袭方能够取得最初的胜利、突破防线,也很少能真正突围而出,使之成为扭转局势的战略性胜利。而这种新型战术的目标就在于赶在敌方有应对之策之前巩固胜果,赢取最终胜利。
  20世纪后50年,现代机动作战理论取得了重大成就,几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胜利奠定了机动作战理论在现代军事哲学中的地位。美国空军上校约翰·博依德提出战斗可以被理解为“OODA循环”,也就是争分夺秒地不断循环反复以下四个步骤:审时度势(Observing)、调整定位(Orienting)、制定决策(Deciding)和展开行动(Acting),把相关决策速度作为在战斗中取胜的关键决定因素。而通过应用现代机动作战而获胜的著名战役有:1940年,德军攻占法国;1950年,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突袭阿拉伯;以及1991年联军的“沙漠风暴”行动(Operation 
  Desert Storm)。这些胜利都证明了机动作战理论在实践中效用惊人。
  在我们所列出的这一长串机动作战实践者名单中,时间最近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他们一直为引领战术革新而自豪。自1776年独立战争期间它首次在巴哈马纳索海滩登陆起,海军陆战队便不断对其水陆两栖作战指导方针进行改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海军作为盟军飞行员,通过低空轰炸或机枪扫射为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空中支援。到了50年代,海军陆战队创新采用直升机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和运输,革新了战斗模式,开创了战场灵活性的新纪元。
  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海军陆战队的高级将领们才在格雷将军的带领下,逐步意识到了他们的组织需要重新审视其作战方针。长期以来的资金匮乏和人员不足,使得海军陆战队不得不再一次思考如何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收益。冷战余波未平,防御经费缩水,进一步的预算降低及规模缩小在所难免。但作为美国的紧急备用军力,海军陆战队仍然会随时应召前往陌生的异国他乡,与实力更为强劲的对手兵戎相见。而随着《作战》一书在1989年的出版,一度曾因耗费甚巨而臭名昭著的海军陆战队摇身一变,正式皈依了机动作战哲学。
  第一章 机动作战今日之机动作战
  机动作战哲学是为规模较小、行动灵活、资源有限的部队量身裁制的,与当今的作战环境尤其相适应。如今,传统的战线已模糊不清,武器变得无比精准,因此,也极具杀伤力。通讯工具的进步使得战场上的信息流量急剧增加,乃至于时常引发信息爆炸。这造就了一种新的战争形式,即电子战。战争的速度加快,距离拉长,多国联合作战已是司空见惯。在诸如索马里、波斯尼亚、阿富汗等国家,各种敌对势力形式不定,越来越难以区分;战争形式单一;媒体严格受控;易造成平民伤亡,轰炸时难免投鼠忌器……这种情况下,一种全新的“低强度”战争应运而生。除了这些转变,还有无休止的人心惶惶、精疲力竭、混乱无序,以及一些外部因素,如无法预见的意外事件、难以预测的天气情况等。无可否认,及时做出正确的决定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和紧迫。
  正如您亲身感受到的,在商场中,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决定,也同样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和紧迫。为了帮助您提高在摩擦冲突、不确定性、波动性及混乱无序的情况下的决策力,为了告诉您在现代商业环境中该如何运用机动作战来领导您的企业,本书下文将就机动作战七大指导性原则以及领导力提升秘诀进行具体详尽的论述。
  但首先,我们要在下一章中介绍1967年阿以战争作为后文的铺垫,在这一机动作战的经典教案中,一支资源严重不足的部队迎战规模远胜于自己的对手,却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极小的人员伤亡赢取了巨大的决定性胜利。这并不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故事,但可以确定的是,海军陆战队员们肯定全面地学习了以色列人在这一役中的致胜绝招,并且从中受益匪浅。我们希望您能发现这一点,这与第二章细述的以色列人的招数一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第二章 协同作战:1967年阿以之战背景
  整个西奈半岛尽在我们掌握之中。
  ——叶沙雅胡·加维什(Yashayahu Gavish)
  将军,于战争开始后52小时1967年6月5日上午8点15分,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埃及空军正照常进行交接班,丝毫没有嗅到即将到来的危机。突然之间,250架战斗机从天而降,以色列空军(Israeli 
  Air Force, IAF)几乎倾巢出动,他们先发制人,对11处埃及空军基地发动了猛烈的空袭,很快便完全掌握了制空权。
  正当炮弹落在埃及飞机场上遍地开花之时,以色列国防军(Israeli Defense Force, 
  IDF)将领们一声令下:“朝着敌人,进发!”以色列国防军发动了地面总攻,对西奈半岛三面包抄,突破了埃及的防御线,而埃及部队损失惨重、风雨飘摇。不过是短短的四天之内,无论是在人数还是在装备方面都远胜于以色列军队的埃及部队已几近一败涂地,不得不同意休战。
  在1967年的春天到来之前,中东的紧张局势已经达到了白热化。在短短的不到20年间,以色列与其阿拉伯邻国之间已发生了两场战争,而第三场也迫在眉睫。西奈半岛将会成为这场战争的主要战场。这是一片贫瘠多石的大陆,它的一边是以色列本土和红海,另一边则是埃及的十万大军和一千辆坦克沿着以色列那条意欲扩张的国境线分布。埃及还在西奈半岛建立了空军基地,将轰炸机安置在距以色列首都仅数分钟航程的地方。
  以色列人总有种担心,害怕自己国家的存在岌岌可危。哪怕动用全国所有的预备役力量,其所能召集的也不过是区区20万陆战部队、800辆坦克,外加262架战斗机。而由埃及、叙利亚、约旦三国兵力构成,并有沙特阿拉伯、黎巴嫩、伊拉克、科威特、阿尔及利亚和苏丹出兵相助的阿拉伯联合部队则总共约有46。5万军人、2880辆坦克和810架战斗机,对以色列边境虎视眈眈。埃及是阿拉伯联合空军部队的中坚力量,仅此一个国家便拥有超过400架战斗机。以色列不愿坐以待毙。为了保卫国土安全、在战斗中取得主动权,以色列制定出了一个倾巢出动、先发制人、对埃及发动攻击的计划。以色列领导人猜测,如果阿拉伯联合部队的首领——埃及——被打败了,其他成员国也会随之弃械投降。
  叶沙雅胡·加维什(Yeshayahu 
  Gavish)统领着驻扎在西奈半岛上的以色列陆战队。加维什将他的军队一分为三,分别听命于伊斯瑞·塔尔(Yisreal 
  Tal)将军、阿里·沙龙将军(后成为以色列总理)和阿富拉罕·约非(Averaham 
  Yoffe)将军。这四人都是经历过1956年阿以战争的老兵,在西奈半岛上可谓轻车熟路。塔尔麾下的部队自北发动攻击,沙龙则带队捣毁埃及设于西奈半岛中心的重重防线,而约非负责领兵驻守在沙龙与塔尔两支部队之间确保安全,以免防御警报响过后,从西奈半岛各处分批赶至的大量增援敌军利用这条通道攻击沙龙与塔尔两军侧翼。
  第二章 协同作战:1967年阿以之战空袭与战争的开端
  以色列首先找出了自身最薄弱的环节所在——他们在埃及的空袭下将不堪一击。基于此,他们决定首先要解决埃及空军这一心腹大患。经过缜密的考虑,以色列认定:取得制空权不仅对于捍卫国土意义重大,更关系到能否保存实力,获得陆战胜利。以色列国防军的地面部队不如对方强大,所以必须在确保无被对方空袭的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发动一场横扫西奈半岛的闪电突袭战。以色列将趁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毫无防备之时,倾巢出动几乎国内所有战机突袭埃及,只留下12架驻守。采取如此大胆的行动,使得以色列本土处于近乎毫无空中防御能力的境地,稍有不慎,便可招致灭顶之灾。但如果行动成功,则可能一举捣毁地面基地上的埃及空军力量。为此,冒再大的风险也值得。
  以色列发动这场袭击,其决胜关键全在于“出其不意”。以色列没有像埃及曾经估计的那样,将发动攻击的时间定在拂晓时分,而是经过了精心策划后定在上午8点(按照埃及军队的日常时间表这正是他们平日吃早餐和休息的时间段)。为了保证不会被埃及的雷达通讯系统侦测到,以色列飞行员偷偷降至低空飞行极限,并且严禁使用无线电。除此以外,不同批次的以色列战机起飞间隔时间也经过了严格的计算,确保其在同一时间抵达目的地、向目标发起攻击。如此一来,埃及空军基地之间便无法相互预警。更有甚者,在过去的两年中,每个早晨这个时间,以色列都会进行飞行演练,这种重复性麻痹了埃及,误导了其对雷达上的信号做出的判断。当6月5日那天埃及雷达检测到有一批数量大得不同寻常的以色列飞机自基地起飞时,空军防御将领们错把它当成了寻常的军事演习——只是在规模上大一些罢了,对此并没有引起警惕。
  以色列人清楚埃及空军训练他们的飞行员一旦敌机在雷达上出现便立即登机为战斗做好准备,于是便针对这一点加以利用。在接近了攻击目标之后,以色列空军飞行员突然提升飞行高度,“出现”在埃及雷达屏幕上。这一蓄意的预警其实是一个精心设置的陷阱:当埃及飞行员们竞相登机之时,以色列已处于攻击的优势地位,正好一石二鸟,将埃及战机连同其机组人员一举歼灭。
  这场突袭造成了毁灭性后果。直到大约300架战斗机——占埃及空军力量二分之一以上——被歼灭,三分之一的飞行员阵亡,埃及人才真正意识到袭击的到来。截至当天早晨10点30分,一位埃及高级将领发出如此悲鸣:“埃及空军已不复存在。”埃及空军一直被视为对以色列本土的最大威胁,经此一役,以色列空军彻底拔除了这颗眼中钉,也为以色列国防军陆军部队毫无后顾之忧地对西奈半岛发动总攻铺平了道路。
  第二章 协同作战:1967年阿以之战地面总攻
  埃及的陆军布阵为三道固若金汤的防线,并且装备了强劲密集的火力。这种构造是依照苏联的“纵深防御”(defense in 
  depth)原则设立的,确实难以攻克。但以色列的高级将领们吸取了过去数场战争的经验,经过了数年的绞尽脑汁冥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