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CEO的海军陆战队 >

第2部分

CEO的海军陆战队-第2部分

小说: CEO的海军陆战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所选用的商界案例,均为不断变化发展的,可能他们在一个领域春风得意,但却发现自己在另一个领域步履维艰。作为商战的学习者,我们发现,很少有公司能够一直位于塔尖,并且只有真正伟大的公司才能富有弹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最后,领导力是机动战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本书并不只讲述了战略和战术,而是在你的组织中,为核心战略和操作执行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因此,我们给出了可能是全书最重要的思想——适用于商业环境的海军陆战队领导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进行了颇为彻底的讨论。
  也许,在你们中很多人所供职的公司,或是罕见信任;或是见利忘义;又或是内部控制令人窒息;再或是人人争当英雄,而整个团队的表现则相对平庸。当然,也可能是另一种情况,你们中间的有些人很幸运地在这样一家公司供职:公司的各个阶层都很积极;上下齐心,而不是互相推诿;领导层独具慧眼,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员工们能够协同工作,整个团队的表现相对出色。在前一种情况,海军陆战队领导哲学的三大支柱是一剂良药;而对于后一种情况,这三大支柱则是催化剂。
  我们的任务我们将在下文中给出的案例以及海军陆战队的经验,都在说明机动作战有望超越环境因素,从而在商业领域中带来突破性的收益——正如它已经超越了时间,古往今来,从未失效。在以下的章节中,我们的任务就是向你证明:事实确实如此。
  第一章 机动作战机动作战的定义
  战争的制胜之道,无非有二:一是大肆屠杀,二是机动作战。而越是伟大的将军,就越会更多地侧重于运用机动作战来获取胜利。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
  世事难料,生意场上的一切更不可能完全依照原定计划按部就班地发展。无法预见的突发事故,转瞬即逝的机遇,迅雷不及掩耳的变化,颠覆市场现状的技术创新……这些外部环境因素都令形势变得更为难以预测,而这也是公司决策者与军事领袖共同面临的障碍所在。对手的一举一动,往往迫使你不得不改变,乃至于撤回自己原来的指令,使得再部署精良的计划也常常化为纸上谈兵难以付诸实践。
  全球恐怖主义威胁升温,以及近来频频曝光的公司丑闻,愈发是为局势的不可预测性推波助澜。也许多年以来,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工作方面,我们总是感觉安全、稳定、胸有成竹,而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却将这种感觉彻底颠覆了。安然(Enron)、南方保健(HealthSouth)、泰科(Tyco)、世通(World)等公司高层寡廉鲜耻的弄虚作假行为,使得投资者对美国公司信心全无,一时间,企业领导者的诚信与廉正,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因此,企业领导人需要独辟蹊径,寻找在这种现实环境中的应对之道,甚至于引领企业在这样的局面内茁壮成长。应对之道并非没有,但却不在商界之内——而在战场之上。机动作战的目标在于瞄准敌人的弱点,通过一系列迅速、集中、出人意料的行动对其进行围堵包抄,使得对方无所适从,无法做出有效的反击。与此同样重要的是:机动作战的核心在于信任、团结、主动与无私。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要更多地借助于这四项无形资产。最后,我们所提供的这个策略,是一剂以道德为大前提的处方。身处商场,一如战场,万万不可跨越“机智地作战”与“卑劣地作战”之间的界限。
  借用《作战》一书中的说法,机动战就是:一种作战思想,通过麻痹敌人、混淆对方视线、避开锋芒、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伤其五指,不如断其一指”等策略,将敌军从精神和物质上彻底击溃。
  机动作战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彻底消灭对方,而只在于使得对方无法有效地进行协同作战。举例来说,根据机动作战的原则,对正处于防御警备状态、装备精良的敌人发动攻击是不明智的。应当避免在处于这等劣势的情况下作战,而应该从背后偷袭占领对方的指挥中心,并且切断对方的军需品供应线。此外,机动作战还包括在激烈的遭遇战中,将不可控因素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影响转化为克敌制胜的关键。在形式单一野蛮的所谓消耗战中,战士们排列成一定阵形,竭尽全力地用更猛烈的火力来压倒对方——这种形式的战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非常普遍。而机动战则恰恰与此截然相反。
  第一章 机动作战机动作战的本质
  要理解何为机动战,你必须首先理解何为战争——比机动战更宽泛的一个概念。战争是以资源为依托、以人和外界因素为媒介的冲突,它是一个充满了攻击与反击的连续过程,敌对双方都尽其所能,想把各自的意志强加给对方。
  战争——这场对意志的终极考验——发生在许多不同层面上。在物质层面上,它是对火力、武器技术、军队实力以及后勤部署的考验。在心理学层面上,它是对包括士气民心、领导能力和勇气胆量的考验。在分析层面上,它是对将领们运筹复杂战事状况、做出正确决策、通过分布科学的信息系统将其决策传达到分散在各处的部队之中,以及规划出高明的战略部署、使决定得以付诸实践……等等各种能力的考验。如果说大多数企业领导人会觉得上述这些似曾相识的话,在《作战》一书中提到的对武装冲突构成影响的四大人为及外部环境因素在他们看来也不会陌生。它们分别是:摩擦冲突(Friction)、不确定性(Uncertainty)、波动性(Fluidity)与混乱无序(Disorder):1、摩擦冲突 
  会“使原来简单之事变得困难,困难之事变得几乎不可能”。敌军是最明显的冲突制造者,但有时自然条件(比如,地形或天气)、内部问题(例如,没有计划或不团结)、人类自我中心的天性,甚至只是机缘巧合,都有可能造成摩擦冲突。
  2、不确定性 
  是指一种气氛,认为“在战争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即所谓的战争迷雾”。对于对手意图、实力以及外部条件因素的不确定,都可能影响决策者的判断力,使其无法对资源做出最优化分配。
  3、波动性 
  是指,在战场上,每一场战事“都与其前、后战役息息相关,前一场战役影响着它的胜负,而它的成败又关系到下一场战役的局势。再加以稍纵即逝的机遇巧合、无法遇见的突发事件的影响,整个战势形成了一道连绵起伏的波浪状曲线”。军人们必须随机应变,在新情况初露端倪时便主动采取行动,使其转化为对我方有利。
  4、综合上述三种情况,武装冲突所能导致的最终(也是最主要的)结局,无非是混乱无序。大凡战争,最终难免走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在一个充满摩擦冲突、不确定性和波动性的环境里,”正如《海军陆战队手册》中所说,“计划变得难以实施、毫无助益,指令与情报显得含混不清、歧义丛生,通讯会被切断,错误和意外反倒成了家常便饭。”显而易见,混乱无序所指的,就是随时间推移而日渐恶化的竞争环境。
  在如此混乱不堪的环境中维持运作,甚至只是苟延残喘,都成了此刻所需面对的最大挑战。但军队将领与企业领导人一样,他们所要做的不仅是带领部下生还,更要确保他们最终赢取胜利。既然会对战争产生影响的四大人为及外部环境因素并非人力可以控制,成功的将领会对这些因素加以利用,使其转化为自己的优势——这也是惟一的可行方案。机动作战的核心思想在于:成功的将领不会向混乱无序低头,相反,他会利用摩擦冲突、不确定性与波动性去扰乱对方军心,天衣无缝地构造出一个令对方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的局面。
  第一章 机动作战机动作战的进化发展史
  在深刻理解了机动作战应运而生的大背景之后,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毫无疑问,在下文中你会发现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屹立至今,却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在我们看来,想把机动作战提炼成为一系列可应用于商场实战的问题解决技巧和领导力培训课程,理解为何机动作战能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了解这段历史是必不可少的。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两军对垒、武装冲突。而只要有战争的存在,军事将领们就得为克敌制胜而绞尽脑汁、出谋划策。这一过程直接导致了机动作战的诞生。经过了千百年的积累沉淀,机动作战才逐渐演化成为独立的学说,但近65年来,它飞速发展,如今已在军事思想界占据了卓越的地位。
  最早在战术中加入机动作战元素的是古希腊人,他们开创了使用不均衡的队形攻击对手薄弱环节的先河。而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中国将军孙子著成了《孙子兵法》,在书中,孙子介绍了一系列迷惑对手的策略——“正”,以及经过规划的迅速行动——“奇”,通过使用这些战术,就能以己之长制彼之短,获取决定性的胜利。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确实是对机动作战的高度概括。
  16个世纪之后,成吉思汗带领着他的蒙古勇士穿越了半个地球,几乎征服了所有已知国度。没有军队可与他那支战术高超、来去如风的全骑兵队伍一较高下,没有指挥官能像他那样利用信息传递系统(那是套依靠更替传信人和信号旗运行的复杂系统),在形势刚刚显露端倪就做出反应并扭转战况。成吉思汗屡屡借助这些优势从其对手手中夺取主动权、掌控战局。而他对弓箭、长矛乃至于中国火炮的娴熟运用,以及他假以破坏对手内部凝聚力的牵制战术也同样有着奇效。
  此后一次机动作战的主要革新浪潮在18至19世纪席卷了欧洲大陆。在18世纪,普鲁士人率先使用了“任务指令”(mission 
  orders),它只是宽泛地列出了需要完成的任务,而至于具体如何完成,则留给消息灵通、足智多谋的下级指挥官自主决定,使灵活性和机动性得到了最大化。19世纪初,法国传奇将领拿破仑·波拿巴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同一个策略对阵比自己更强大的对手,并赢得决定性的胜利。他总是首先当着对手的面分散兵力,再瞅准最适合的时机,出其不意地对其最薄弱环节给予致命一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战争——渗透战,以打破由传统的壕沟战带来的僵局:一旦技术高超的侦察人员发现了敌军阵营中的薄弱环节所在,并且成功渗透进入了对手的高价值环节,大举进攻便接踵而来。任务指令被作为这种独特的权力下放方式的补充形式被加以使用,这种普鲁士人曾使用过的古老方法在战斗过程中最大化地保存了机动性。这些创新战术最初被投入应用时取得的胜利,加上最后败于同盟国之手的耻辱,促使着德国在战后又开发出另一套全新而又复杂的作战方式。
  后有“沙漠之狐”之称的德国军官埃尔文·隆美尔(Erwin 
  Rommel)在1937年出版了《步兵进攻(Attacks)》一书,同年,另一著名德国军官海因茨·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出版了《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