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第五项修炼 >

第2部分

第五项修炼-第2部分

小说: 第五项修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本书《必要的革命》,又回到了描述基本工具和核心理念在面对前述“可持续发展”挑战中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第五项修炼》在中国的畅销,我有机会了解当代中国,也了解传统中国文化,并开始感知正在那里呈现的未来。
南怀瑾大师讲到,我们正在进入“新认知科学”的时代,必须对人类如何观察世界有新的理解,对观察结果所进一步产生的行为有新的理解。假如我们把世界看成是“自然资源”,我们就会去掠夺。假如我们把世界分成“中国人和外国人”(或美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我们就会以防卫和保护自身利益的心态行事。假如我们把世界看成是外在的“物体”,我们就会去摆布和操控。这里,古代修炼传统、现代科学和管理创新有可能整合。新的认知科学可能把对人类意识的知性理解与修炼身心意识的感性过程结合起来,进而整合科学知识和精神修炼。这会成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真正的沟通桥梁,而且是通过个人和集体两方面的修炼实践完成的。最终我们需要的不是书籍和科学刊物,也不是冥想静修营,而是影响社会的组织机构平日进行的转化工作。这包括在企业界、教育界、卫生医疗和公共管理领域去创造活的组织,去滋养人的生命,去丰富社区生活乃至自然界的生命。
过去十年间我曾听中国朋友讲,《第五项修炼》的理念与“我们的传统的思考方法非常和谐一致”。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个很让我欣慰并富有启发性的经历。但在中国,理论和实践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核心任务是把传统中国文化对系统世界观和个人修炼的理解,转变为在真实的组织环境中的实践。
为了与中国的组织机构合作,共同创造新的管理体系和培育新领导力,我的中国同事和合作伙伴新近筹划和创建了索奥中国这个平台,并且为这部《第五项修炼》全新扩充修订版的中文翻译出版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社会正处于关键历史关口,索奥中国只是建设东西方管理文化沟通桥梁的一小步,目的是推进集体学习修炼和创新的实践。
中国在过去30年里发生了巨变。我认为,今天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转折点,中国在未来30年将成为真正系统性的学习型管理体系的共同创造者。这一新的转变无疑将要改变中国,也将改变世界。索奥中国的同事和伙伴致力于为这一转变贡献微薄之力。许多人在大学课堂中学习《第五项修炼》,我感到很高兴,但我们需要在管理企业的日常工作中进行系统思考的实践、自我超越的实践、建立共同愿景的实践、深度汇谈的实践和反思心智模式的实践。这样,我们就不仅在学习如何建设学习型组织,而且学习建设学习型社群和学习型社会。我认为,只有通过这些实践,才能找出培育社会和生态的健康与福祉之路。
彼得·圣吉
2009年7月20日,马萨诸塞
。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修订版序言(1)
流行的管理体系
1990年春,《第五项修炼》英文第一版的写作和编辑工作刚刚完成后不久,出版在即。双日出版社(Doubleday)的编辑问我,希望让谁为该书写评语。由于是首次出版作品,我当时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思考一段时间以后,我感到只有一个人是我最盼望的,那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敬仰的质量管理革命的先驱爱德华·戴明(W。 Edwards Deming)博士。我知道,对于管理实践的影响没有人能比过他。但我从未和戴明谋过面。我当时怀疑,要是一个不知名的作者写信给戴明,提出这样一个请求,让他给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的新书写评语,恐怕不会得到正面回应。很幸运的是,通过在福特公司的朋友,书稿副本还是送给他了。几星期之后,我在家里惊喜地收到一封来信。
打开信一看,里面有戴明博士的一小段文字。我在读第一行字时不禁屏住了呼吸。我在厚达400页的书里绞尽脑汁要说明的内容,他竟然用一句话就表达了。我暗想,这真是不可思议,一位年事这么高的人(戴明当时已经有90岁),思路竟然如此清晰明快。当我把他的评语作为整体来思考时,我逐渐开始意识到,他所展示的,其实是更深层的关联和更伟大的工作任务,而在此之前我还并没有理解到这些:
流行的管理体系很摧残人。人与生俱来的,是激情和固有的内在动机、自重、尊严、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而摧毁这些的外力从幼儿学步时就陆续出现了,如万圣节最佳服饰奖、学校的分数、金色五角星等等,类似的东西一直持续到大学。在职场,人群、团队、小组被分出等级,位居前列的获得奖励,落在后面的受到惩罚。目标管理、配额、奖金、商业计划,这些加在一起,一步步地加深这种损害— 一种尚未得知也不可得知的损害。
后来我得知,戴明早就停止使用“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一词,包括其缩写“TQM”和“TQ”,因为他认为,这些词汇已经成为一些工具和技巧的肤浅的标签。他所说的“对流行管理体系的变革”这一真正的工作,却是那些只追求短期业绩改进的经理人所忽视的。他认为,这种变革呼唤的是一种在当代组织机构中尚未被开发的“深刻的认知”(profound knowledge)。对TQM的一般理解中,只包含这种深刻的认知里的一个元素,即“变易理论”(theory of variation,一种统计学理论和方法)。而其他三个元素,让我惊异的是,几乎可以直接与五项修炼对应:“理解系统”,“认知的理论”(theory of knowledge,心智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学”,特别是“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个人愿景和真心热望的重要性)。
从戴明这些“深刻的认知”元素里,逐渐发展出了对五项修炼的最简洁的,也是今天最广泛使用的表述。这一表述在第一版书成书时还尚未清晰成形。五项修炼是指五条路线(理论和方法),用来开发三种核心学习能力:激发热望(aspiration),开展反思*流(reflective conversation),理解复杂事物 (plexity)。基于第一版书中的一个理念,即组织的基本学习单元是工作团队(为完成任务而互相需要的人群),我们进而把这些能力称为“团队核心学习力”(core learning capabilities),并用“三条腿的板凳”来形象地表述其各自的重要性—只要其中一条腿不在,板凳就立不起来。
修订版序言(2)
对我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戴明的如下观点,即一种流行的“管理体系”主导了现代组织机构,并特别把职场和学校深层联系在一起。他常说,“如果不改变我们流行的教育体系,就绝不可能改变流行的管理体系。这两者其实是一个体系。”就我所知,他对职场和学校两者关联的洞悉是独到的。
我认为,戴明是晚年才意识到这一点的。部分原因是,他总想弄明白为什么很少有经理人按他的理解去真正实施质量管理。他意识到,是人们的习惯使然—这些习惯在社会组织生活的经历中形成,因而最深刻地影响了人们思考问题和处世为人的方式方法,使之根深蒂固。如他所说,“老板与下属的关系,就和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样。”老师指定目标,学生朝向那个目标行事。老师有答案,学生努力工作寻找那个答案。只有当老师告诉了学生,学生才知道自己成功了。年仅10岁的学生就都知道如何在学校里出人头地,就都知道如何取悦老师—这门“课程”将继续贯穿他们日后全部的职场生涯,一种“取悦老板而忽视改进客户服务系统”的生涯。1993年戴明去世以后,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思考并与同事探讨这个问题:戴明所指的流行管理体系究竟包括什么。现在逐步归纳成八个基本要素:1
依赖测量考评的管理 (Management by measurement)
—关注短期业绩考核指标
—排斥无形指标
(真正重要的东西你只能测量到3%。—W。 E。 戴明)
以服从为基调的文化 (pliancebased cultures)
—靠取悦老板来出人头地
—靠恐惧气氛管理
围绕结果的管理 (Managing outes)
— 管理层制定目标
— 人们被迫承担完成管理层目标的责任(也不管在现有体系和程序内这是否可能)
“正确答案”对比“错误答案”(“Right answers”vs。“wrong answers”)
—重视解决技术问题
—忽视发散性(系统)问题
同质化(Uniformity)
—多样性被视为问题,需要解决掉
—用肤浅的协议来抑制冲突
可预测性和可操控性 (Predictability and controllability)
—管理就是控制
—“管理的神圣三一”是计划、组织和控制
过度竞争与互不信任 (Excessive petitiveness and distrust)
—人与人的竞争是实现所要求的业绩的必要条件
—没有人们的相互竞争就没有创新
(我们已经被竞争给出卖了。—W。 E。 戴明)
整体的缺失(Loss of the whole)
—肢解分离和碎片化(Fragmentation)
—局部的创新不能得到广泛传播
今天,“质量管理革命”对大多数经理人来说,大概就像20世纪90年代初流行的学习型组织时尚一样,早已成为历史,早已与眼下的前沿挑战没什么关系了。但是,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成功完成了戴明所提倡的变革呢,还只是已经放弃了而已?仔细考虑以上这张列表中的内容,我不能不说,今天,大多数组织仍旧遭受着那些弊病的折磨,而要转化这些深层的思想顽疾和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所需要的就不只是几年的时间,而是数代人的努力。我们多数人或许真的要问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这种管理体系可能会大规模改变吗?”要回答这样的有关未来的深层问题,我们必须仔细地研究当下。
变流交错碰撞的时代
在《第五项修炼》英文第一版问世后的15年里,世界发生了巨变。各个经济体都变得更加全球化,企业也因而更加全球化了。在全球市场上竞争的企业,面对着残酷的成本和业绩的压力。人们可用于思考和反思的时间变得更少,或者完全没有了。许多企业对人的发展的资源投入也更加稀少。但是,除了正在加速变化的步伐,我们还有更多值得思考的事。工商业发展的全球化提高了很多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包括一系列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问题。遗憾的是,金融资本的增加往往总是以损害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为代价。贫富差距在许多国家都在不断扩大。而总是伴随着工业开发的地方性环境污染压力,现在则正在演变为更大范围内的问题,如全球变暖和气候不稳定。因而,当全球工业增长的提倡者高调宣扬其好处时,世界各地的人们却在用非暴力甚至暴力的方式抗议其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破坏—很多企业在描绘自己的战略蓝图时,已经开始密切注意着这一氛围的改变。
修订版序言(3)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群体间的相互联系产生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的相互了解。今天的时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碰撞,还经常出现跨文化的相互学习,而产生真正有创意和活力的“跨文明深度汇谈”的前景,是我们对未来的深切希望。世界各地的青年正在建立前所未有的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