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缺氧日记 作者:郎峰蔚 >

第6部分

缺氧日记 作者:郎峰蔚-第6部分

小说: 缺氧日记 作者:郎峰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字响亮大方的“西岭饭店”,其实就是个小吃店,屋顶矮小局促,放了一张大桌两张小桌,客人行走时只能绕着椅子曲线前进。店里自然是没有菜谱的,到厨房里看到有什么能吃的和想吃的,让老板做就是了。当然老板也不会漫天要价,就像西藏的一句口头禅“差不多就行了”。 
  不一会儿,就看见陈杰穿着鲜黄色的羽绒服摇摇晃晃地走过来。其实,不只是陈杰,到了珠峰脚下,所有的人走路都是摇摇晃晃的,好像这样走路更省力气。 
  陈杰看起来状态相当不错。和十天前在山上的样子相比,他的胡子已经留了一厘米左右,据说是要抵御严寒;脸也晒得黑里透红了,看起来非常健康、阳刚。他笑谈自己下来主要是吃肉,补充体力。 
  陈杰掏出一个卷了边的小本子,上面潦草地记着他这些天的经历。 
  根据训练的要求,陈杰已经三次前进到海拔7028米的北坳营地。在大风雪到来前还到达了海拔7500米的高度。 
  得知我们的第二辆车上还有一个空位,陈杰决定和我们一起返回珠峰大本营。 
  从扎西宗出发,转过一两座山,又回到光秃秃的群山中,眺望远处,珠峰上的雪却似乎更厚了。 
  远远地看见大本营,看见风中飘扬的旗帜,看见我们的帐篷,这一刻,一种家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营地里现在只剩下三分之一的队员,大部分队员都已经分散到了海拔5300米到6500米之间的各个测量点上工作。 
  经过调整,现在我们有了一个专门的新闻帐篷,帐篷里住着五个人——国家测绘局宣传中心的徐永清、吴江,《人民日报》的赵亚辉,新华社的张景勇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我。进到我们的帐篷,简单地打扫一下灰尘,把睡袋打开,一头躺下。 
  心中还在奇怪,我怎么就有了回到家的感觉呢……



2005年5月6日:登顶又推迟了

  心灵驿动: 珠峰啊,还要多久才能测量到你的新高度呢? 
  昨夜帐篷外狂风依旧,然而似乎并没有很吵到我,夜里我只醒了两三次。 
  清早帐篷里的温度也比十天前略高一些,起床的感觉好多了。我甚至还心情舒畅地背着手在帐篷外溜达了两圈,巡视了一下绒布河的新宽度。朝阳中的珠峰没有一丝旗云,充分展示着她安详清秀的一面。 
  大本营的河滩上又新增加了一些帐篷,主要是外国旅游者和登山者的。与十几天前的安静相比,一大清早河滩上就人来人往,还不时有旅游者好奇地来参观我们的营地。 
  吃过早饭,登山指挥部方面传来确切的消息,登顶测量日期要推迟到5月15日前后。 
  真是一瓢冷水。我们沮丧地坐在帐篷里,全然没有了晒太阳的心思。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报道计划还要再次修改。 
  珠峰登顶测量计划进入倒计时 
  5月10日前完成全部高山适应训练 
  (播出时间:2005年5月7日)  
  记者从珠峰复测指挥组获悉,珠峰测量工作正在加快进度,5月10日前所有登顶队员将完成全部高山适应训练,为5月15日前后的登顶计划做好最充分的体力和精神准备。 
  据珠峰复测指挥组负责人介绍,由于天气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年初预定的5月5日登顶计划经过反复论证调整,目前已经确定推迟到5月15日前后进行。 
  目前,6名登顶测量队员集中在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正在进一步熟悉高山用氧和一些高难度登山技术。此前几天部分队员已经成功登上了海拔7028米的北坳营地。同时,队员们还继续对峰顶测量的觇标、雪深雷达、GPS系统、气象观测仪进行测试和实地演练,以确保登顶测量成功。 
  根据计划,预计登顶测量队将在5月10日以后,待天气好转,逐步向海拔7028米的北坳营地、7900米的前进营地挺进,并进驻8300米的突击营地,再择机登顶测量。 
  同时,配合登顶测量计划,珠峰地区的其它测量工作也在紧张进行。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队长岳建利告诉记者:“由于天气十分恶劣,大部分的测量工作都受到了影响,二本营等营地的建营工作进展十分艰难。但是为了保证测量工程进度,‘五一’期间各项工作都没有停,一直在紧张推进。” 目前,水准测量工作已经完成了200多公里,重力测量已经完成了20多个点,从海拔5200米推进到6500米。下一步将进行从大本营到6个交会点的GPS测量、重力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并积极准备布控珠峰GPS 测量控制网。 

 
2005年5月8日:一半是狂风,一半是烈日

   心灵驿动:住在大本营的帐篷里,才能真正地体会“一半是狂风,一半是烈日”的煎熬感觉。 
  今天中午,本想在帐篷里小睡一会儿,没想到刚睡过去,就浑身大汗地热醒了!帐篷里竟然像没有开空调的广州夏天一样又闷又热!我赶紧起来看温度计——四十摄氏度! 
  我们测量营地的帐篷是整个大本营地区的上百顶帐篷中条件比较艰苦的。所谓“艰苦”,通俗地说就是与其它营地的帐篷相比:白天更热,晚上更冷。因为我们用的是军用简易帐篷。帐篷的材料是墨绿色的单层帆布。因为颜色深,所以特别吸热;因为质地薄,所以太不隔风。 
  尽管已经进入5月,大本营地区昼夜温差依然保持在四十摄氏度左右。天气的基本特征是白天暴晒,晚上刮风。阳光暴晒的至高点出现在下午两点左右;风力的至高点一般出现在午夜至凌晨两点左右。通常白天风力也就四五级,阳光十分充足,每天中午气温都会上升到二十五摄氏度以上。绿色帆布吸收了大量的太阳热量就会使得帐篷里的温度迅速上升,再加上白天风力小,帐篷里的热量根本散不出去,所以在中午时分帐篷里的温度一般都接近四十摄氏度。太阳落山后,风力很快加大到六七级,帐篷里的热量又会被迅速吹走,不到半夜,帐篷里就接近零度了。等到后半夜,帐篷里的温度就和外面保持“高度一致”了。 
  在这里的每个小时,天气带给我们的生活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根据温度的变化,我们还创造了“生活舒适指数”,分为五个等级:一级为最难熬,五级为最舒服。 
  我们把一级时段定为21点到凌晨1点,为最难熬阶段;二级时段定为早7点到9点,为次难熬阶段;三级时段为13点到15点,为可忍受阶段;四级时段为10点到12点,为可工作时段;五级时段为16点到20点,我们称之为“珠峰上的幸福时光”。 
  一级时段:太阳晚上20点左右开始落山,21点彻底进入黑夜,待在帐篷里需穿上所有的防寒衣服。这个时段之所以最难熬,是因为冷得手脚冰凉,基本不能做任何工作;而过早进入睡袋,躺得时间太长又会头疼,给本来就困难的高原睡眠“雪上加霜”。所以要么去厨房烤火侃大山,要么在帐篷里一边听外面风声一边来回踱步取暖,一直要这样熬到晚上24点左右身体非常困倦,睡意十足,才出去完成当天最后一次上厕所的工作,然后迅速钻进睡袋,戴好防风绒帽,拉好睡袋,只留出能够让口鼻呼吸的缝隙。最后祈祷今夜能少醒几次睡个安稳觉,在狂风中迷糊睡去。 
  二级时段:次难熬时段。高原缺氧睡眠不好,我们通常早上7点就醒了。这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天空慢慢由墨蓝转为青灰,所有营地都在安息的睡眠中,狂风就像黑夜恶魔一样已经在黎明到来之前溜走了。然而帐篷里依然是零下十几摄氏度,除非着急上厕所,否则大家绝不起床。就这样一直在睡袋里辗转反侧熬到九点多钟,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到我们的帐篷,我们才把戴着绒帽的、青灰着脸的脑袋从睡袋里探出来,慢吞吞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有时这两个多小时的等待,比晚上还难熬。 
  三级时段:下午13点到15点,为可忍受时段。这个时段的特征就是热。当然与寒冷相比,闷热要好得多。毕竟,我们还可以行动自如,不必缩在睡袋里,还可以忍着中午的困倦坐在帐篷门口吹吹风,聊聊天。 
  四级时段:上午10点到中午12点,为可工作时段。这是我们一天当中主要的采访时段。吃过早饭后,不管是我们记者还是被采访对象,都是思路比较清晰、精神状态较好的时段,所以我们的采访基本都在这一时段进行。 
  五级时段:16点到20点,“珠峰上的幸福时光”。之所以把这一时段叫做“幸福时光”,一方面,帐篷里温度适宜,不冷不热,身体感觉非常舒服,可以做任何活动;另一方面,这个时段时间稍长,大家可以踏踏实实地整理上午的采访,在天黑之前完成稿件的创作。



2005年5月9日:海拔最高的饺子宴

   心灵驿动:平生第一次这么费劲地包饺子,第一次吃这么香的饺子。 
  今天吃早饭时,邢大厨和大家商量,“今天营地的人少,就咱们十二个人,可以吃一顿饺子啊!”大家一听,高兴得不得了。在这里能够换个花样吃饭,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吃过早饭,大家就开始准备。我这才发现,这些看似粗糙的男子汉们,干起厨艺活来还真不含糊。 
  我自诩擀饺子皮儿手艺还不错,就自告奋勇擀皮儿。可是邢大厨一拿出擀面杖我就傻眼了,足足有平常家用擀面杖的两个粗!“这不是半个铁锹把儿吗?” 
  大家笑着告诉我,他们以前在野外工作的时候,还真有人用过铁锹把儿来擀皮。我硬着头皮擀了一会儿,旁边的队员们就把擀皮的活儿抢过去了。因为我擀得太慢了,三四个人都在那儿夹着饺子馅儿排队等我把饺子皮儿擀出来。 
  那我就跟着包饺子吧。可是包了一会儿,我发现仅就包饺子的水平而言,我也是比较差的。队员们的大手里拿着饺子皮儿,夹一筷子馅儿,两手飞快地一捏,一个漂亮的饺子就完成了,而我还在慢吞吞地捏褶儿呢。邢大厨取笑我说,要是像我这样包饺子,包一天也不够大伙儿吃一顿的。 
  更让我感到“丢人”的是,不知怎么搞的,不一会儿我的手上、衣襟上、裤子上就都沾上了面粉,让本来已经油渍渍的衣服看起来更加狼狈。而我周围的队员们嘴不停说,手不停包,麻利得让我羞愧无比,哪一个都比我更像合格的“家庭主妇”。 
  大家正热火朝天地包着饺子,测量队的一名司机从山下开车回来了。他看到大家在包饺子,兴高采烈地拿起一个饺子皮就包起来。 
  “哎——,你这儿——没洗手呢!”有人嚷嚷。 
  “唉!没事儿,这么高的地方,哪来的污染啊!” 
  大家于是也就不再计较了。 
  案板上、报纸上、笼屉上很快都摆满了饺子。也不知邢大厨是怎么计算的,看着他一边比划着饺子,一边比划着我们,嘴里念念有词,最后宣布“够了!” 
  大家迅速把案板、面盆都收拾好,开始迫切地等待吃饺子。 
  到了中午开饭时间,队员们都不等邢大厨吆喝,早早地拿着饭盆,坐在厨房邢大厨的床上,等着开饭。锅盖一掀开,大家忍不住都吸着鼻子说:“真是太香了!” 
  正吃得高兴,突然一个队员开始大声咳嗽,憋得满脸通红。另一个队员此时笑眯眯地发言了:“啊,那个饺子,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