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白话六韬 >

第32部分

白话六韬-第32部分

小说: 白话六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做出了榜样。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年),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任浙江都司参将,负责宁(今宁波)、绍(今绍兴)、台(今临海)三地防倭事宜。面对明军“望贼奔溃,闻风丧胆”的现状,戚继光感触很深。他清楚地看到,受倭害最深的是民众,对倭寇最恨的是民众,抗倭最力的也是民众。当官军临阵败北之时,各地的民兵、义勇自发组织起来的乡勇民团,则常常能给倭寇出其不意的打击。但这种民众武装,不曾经过军事训练,打仗时缺乏指挥,缺点很多。于是上书请求练兵,认为只要选择骁勇健壮之士三千人,“时加操备,居常教练”,就能够抵御倭寇的骚扰。几经周折,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他的建议才被采纳,戚继光于是到义乌招募了矿工和农民四千多人。对这支新募的队伍,戚继光从思想上、武艺上、纪律上等各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戚继光首先从政治思想上对他们进行保国卫民教育,向士兵讲明老百姓用血汗供养士兵,就是为了“杀贼,保障他”,让士兵懂得为谁打仗,激发士兵奋勇杀敌。在武艺上,戚继光从难从严要求,按实战要求进行训练。他对士兵们讲:“你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又如何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也决杀了你。”要求士兵练真武艺,不搞花拳绣腿。规定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让士兵结合阵法进行操练,并加以考核,奖优罚劣,使人人专心练武,个个有实战本领。戚继光还训练士兵听从号令,制定了各种条令,从行军住宿到练武摆阵、杀敌擒贼,都有极其详尽而明确的规定,要求官兵对这些条令“务要记熟”,严格遵守,使这支军队真正做到今行禁止。
  经过严格的训练,戚继光终于使这支来源于矿工和农民的部队,成为一支武艺精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威武之师,并依靠他们基本肃清了倭寇的骚扰。 
均兵第五十五
  【提示】
  本篇论述了车兵、骑兵、步兵的不同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之问作战能力的对比、车骑的编制和战斗队形。首先指出:“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陈,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接着从平坦地形和险隘地形两个方面比较了步、骑、车之间的作战能力。最后论述了车兵的编制以及在平坦地形和险隘地形上所应采取的不同战斗队形;骑兵的编制以及在平坦地形和险隘地形上所应采取的不同战斗队形。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战车同步兵作战,一辆战车能抵挡几名步兵?几名步兵能抵挡一辆战车?用骑兵同步兵作战,一名骑兵能抵挡几名步兵?几名步兵能抵抗一名骑兵?用战车同骑兵作战,一辆战车能抵挡几名骑兵?几名骑兵能抵挡一辆战车?”
  太公回答道:“战卒,犹如军队的羽翼,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是用来攻坚陷阵,截击强敌,断敌退路的;骑兵是军队的眼睛,可以用来侦察警戒,跟踪追击溃逃之敌,切断敌人粮道和袭击散乱流窜的敌人。因此,战车和骑兵的运用不恰当,在战斗中一名骑兵还抵不上一名步兵。全军布列成阵,车、骑、步兵配合得当,那么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法则是:一辆战车可以抵挡步兵八十人,八十名步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一名骑兵可以抵挡步兵八人,八名步兵可以抵挡一名骑兵。一辆战车可以抵挡骑兵十人,十名骑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在险阻地形上作战的法则是:一辆战车可以抵挡步兵四十人,四十名步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一名骑兵可以抵挡步兵四人,四名步兵可以抵挡骑兵一人。一辆战车可以抵挡骑兵六人,六名骑兵可以抵挡战车一辆。战车和骑兵,是军队中最具有威力的战斗力量,十辆故车可以击败敌人千名,百辆战车可以击败敌人万名。十名骑兵可以击败敌人百名,百名骑兵可以击败敌人千名,这些都是大概的数字。”
  武王问:“战车和骑兵的军官数量配置和作战方法应该怎样?”
  大公答道:“战车应配备的军官数量是,五辆战车设一长,十辆战车设一吏,五十辆战车设一卒,百辆战车设一将。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五辆战车为一列,每列前后相距四十步,每辆左右间隔为十步,每队问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各六十步。在险阻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战车必须沿着道路前进,十辆战车为一聚,二十辆战车为一屯。车与车前后距离二十步,左右间隔六步。队间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各三十六步,五辆战车设一长,活动范围前后左右各二里,战车撤出战斗后仍内原路返回。骑兵应配备的军官数量是,五名骑兵设一长,十名骑兵设一吏,百名骑兵设一率,二百名骑兵设一将。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五骑为一列,每列前后相距二十步,每骑左右间隔四步,队与队之间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为五十步。在险阻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每列前后相距十步,左右间隔二步,队间距离和左右间隔各二十五步。三十名骑兵为一屯,六十名骑兵为一辈,每十名骑兵设一吏,活动范围前后左右各百步,撤出战斗后各自返回原来的位置。”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大公曰:“以车与步卒战,一车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车?以骑与步卒战,一骑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骑?以车与骑战,一车当几骑?几骑当一车?”
  太公曰:“车者,军之羽翼①也,所以陷坚陈,要②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候③也,所以踵④败军,绝粮道,击便寇⑤也。故车骑不敌战⑥,则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三军之众成陈而相当,则易战⑦之法,一车当步卒八十人,八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一车当十骑,十骑当一车。险战⑧之法,一车当步卒四十人,四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四人,四人当一骑。一车当六骑,六骑当一车⑨。夫车骑者,军之武兵也。十乘败千人,百乘败万人。十骑败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
  武王曰:“车骑之吏数⑩、陈法奈何?”
  大公曰:“置车之吏数,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⑾,百车一将。易战之法,五车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队间六十步。险战之法,车必循道,十车为聚⑿,二十车为屯,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队间三十六步。五车一长,纵横相去二里,各返故道。置骑之吏数,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易战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队间五十步。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⒀,十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复故处。”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军之羽翼:意为战车对于军队来说,好比鸟之羽翼,是用来增强战斗力的。
  ②要:同“邀”,邀击。
  ③军之伺候:意为骑兵如同侦察人员一样,是窥探敌人,乘敌之隙的。
  ④踵:跟踪追击。
  ⑤便寇:敌人的游动部队。
  ⑥车骑不敌战:意为车骑使用的地形不适宜,车骑的编制配合不恰当。
  ⑦易战:在平坦的地形作战。
  ⑧险战:在险厄阻隘的地形作战。
  ⑨车:底本作“卒”,疑误,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⑩吏数:军官的数量。
  ⑾率:指车兵的一级单位。
  ⑿聚:与下文的“屯”,都是车兵的一种战斗编组。
  ⒀辈:骑兵的一种战斗编组。
  【例证】
  车、步、骑三个兵种特点和作用不同,各有所长,又各有短。在作战中,只有让它们协同作战,互相配合,利用战车抗击敌步骑的冲击,利用骑兵的强大突击力,用步兵最终解决战斗,才能取得作战的胜利。刘裕就是使用步骑与战车协同作战而灭掉南燕的。
  刘裕本是东晋将领,后掌握东晋军政大权,积极准备出兵北进,消灭南燕。南燕与东晋相邻,据有五州之地,拥有铁骑万匹。南燕得知晋将要北进的消息后,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燕主慕容超自信地认为:“不如纵使入岘(大岘山,今山东沂水县北),以精骑蹂之,何忧不克?”义熙五年(409 年)四月,刘裕率兵十余万自建康(今南京)出发,所过之地皆筑城堡,并分兵留守,以防被南燕骑兵切断后路。当晋军抵达南燕境年的琅琊时,燕守军不战而走。刘裕识破此乃敌诱兵之计,以便依托临朐(今山东)、广固等坚城,在平坦地带同晋军决战,于是决定将计就计,北越大岘山,直捣南燕腹地,以车制骑,一举消灭南燕。
  大岘山高七十丈,长二十里,山势险峻,有“齐南天险”之称。六月十二已晋军到达东莞,越过大岘山。在战前,刘裕分析了敌我双方军队的特点,认为南燕向来以骑兵称雄,在平原地区作战,骑兵的冲击力大,机动性好。而晋军步兵与车兵较多,如何将晋军的劣势化为优势呢?刘裕经过思考,制定了一个步、骑、车兵相互配合的作战方案:将兵车四千辆分为左、右翼,中间由骑兵跟车前进,作为机动兵力。这样既能防御敌军的进攻,又可主动出击敌人。然后刘裕令兵车“方轨(两车并行)徐行”,以加强抵御燕骑兵的冲击力。“车悉张慢”,借以抵挡敌军矢石的打击。在近距离作战时,步兵在兵车的掩护下大显身手,兵车上的长矛也可以有效杀敌。跟着兵白话六韬车前进的骑兵既可得到兵车的掩护,又可有力地支援战车。总之,晋军这种以步,骑、车兵互相协同的阵势,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都是十分有效的。
  六月十八日,晋军主力到达临胸城南数里之地,慕容超派骑兵前来进攻。但在晋军阵前,燕军骑兵威力难以发挥。双方激战半日,相持不下,燕于是精兵悉出助战,临胸城中守军兵力单薄。刘裕乘机派兵偷袭,一攻即陷,然后乘势猛打猛攻,大败燕军。接着乘胜前进,直逼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次年二月,燕在被围八个月后,开门投降,慕容超被擒杀,南燕灭亡。
  在这次作战中,晋军步、骑、车兵互相协同,使晋军化劣势为优势,终于大获全胜。 
武车士第五十六
  【提示】
  本篇论述了选拔车兵的标准、条件和方法。首先是年龄四十岁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其次有良好的驾车技术。最后是箭法娴熟,武艺高超。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选拔车上武士的方法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选拔车上武士的标准是:选取年龄在四十岁以武车士第五十六 241 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跑起来能追得上奔跑的马,能在奔驰中跳上战车;并能在战车上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应战,能执掌旌旗,并能拉满八石弩,熟练地向左右、前后射箭的人。这种人称为武车士,对他们不可不给予优厚待遇。”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选车十①奈何?”
  太公曰“选车十之法,取年四十已下,长七尺五寸已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缚旌旗、力能彀八石弩②,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不可不厚也。”
  【注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