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白话六韬 >

第31部分

白话六韬-第31部分

小说: 白话六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鸸セ鳎腥司目志宀话彩笨梢苑⑵鸸セ鳌!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车、骁骑、驰陈选锋①,见可则击之。如何则可击?”
  太公曰:“夫欲击者,当审察敌人十四变②。变见则击之,敌人必败。”
  武王曰:“十四变可得闻乎?”
  太公曰:“敌人新集可击,人马未食可击,天时不顺可击。地形未得可击,奔走可击,不戒可击,疲劳可击,将离士卒可击,涉长路可击,济水可击,不暇可击,阻难狭路可击,乱行可击,心怖可击。”
  【注释】
  ①选锋:突击队,敢死队。
  ②变:变故。此处指对敌不利的情况。
  【例证】
  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有利战机稍纵即逝。捕捉、把握和创造战机,是取得作战胜利的关键因素。李璘夜袭蔡州取得成功,就是善于创造和把握战机的结果。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各地藩镇拥兵自立,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割据申(今河南信阳)、光(今河南潢川)、蔡(今河南汝南)三州,成为当时藩镇割据的一个顽固堡垒。唐王朝多次派兵讨伐,但都无功而还。元和十一年(816 年)
  十二月,太子詹事李愬毛遂自荐,任唐(今河南泌阳)、随(今属河北)、邓(今河南邓县)三州节度使,指挥西路唐军参加讨伐。
  十二年正月,李愬到达唐州,时值唐、邓军屡败之后,士气沮丧,畏敌怯战。李愬走马上任之后,先安定军心,对将士们说:“皇帝派我来不是为了打仗,而是来抚慰你们的。”吴元济本来就轻视李愬,闻讯后信以为真,对李愬不再严加戒备防范。而李愬在稳定军心后,暗中积极厉兵秣马,修缮军械,增调军队,加紧备战。同时分化瓦解淮西军,先后俘获和招抚吴元济部将丁士良、陈光洽、吴秀琳、李忠义、李愬等人。他从降将降卒那里,详细了解到淮西地形险易、兵力虚实等情况。三月,北路唐军在郾城附近击败淮西军主力,攻克郾城。吴元济见郾城失守,急调蔡州部队加强洄曲(郾城东南)守军,将主要兵力放在北线,吴元济老巢蔡州城守备空虚。李愬于是决定奇袭蔡州。
  十月十五日,北风怒吼,大雪漫天。李愬利用这一天候,命李愬、李忠义率精兵三千为前锋,自率三千人为中军,今田进诚率三千人殿后,秘密向蔡州进军。唐军急进六十里,黄昏时到达军事要地张柴村,吴元济守军毫无防备,遭到全歼。部队稍事休息后,即留五百人镇守,以断敌朗山(今河南确山)救兵;令五百人截断通往洄曲的桥梁,防洄曲守军回救。随后继续东进。入夜,风雪大作,李愬率部克服重重困难,全军急速前进,经过七十里的雪夜强行军,于凌晨赶到蔡州外城。蔡州已三十多年无战事,又逢风雪天气,戒备松弛。唐军到达城下时,城内守军毫无察觉。李愬派勇士登城而入,尽杀守门士卒,打开城门,唐军大部队蜂涌而入。等到吴元济从被窝中被部下叫醒时,住宅已被唐军包围。吴元济见大势已去,只得束手就擒。
  此战,李愬因势利导,麻痹对方,利用恶劣天候,敌人放松戒备、防守空虚,出其不意,攻敌不备,长驱突袭,终于一举获胜。从此结束了淮西割据局面,并促使成德、卢龙、横海、淄膏等藩镇先后归顺朝廷,唐王朝又一度重归统一。 
练士第五十三
  【提示】
  本篇论述了根据士兵的不同状况,挑选和编组军队的方法。其主旨是根据士卒身体强弱、身材的高低、社会地位、思想心理等等不同状况,分成不同的类别,组编成不同的分队。
  本篇共列举了“冒刃之士”、“陷陈之士”、“勇锐之士”、“勇力之士”、“寇兵之士”、“死斗之士”、“敢死之士”、“励钝之士”、“必死之士”、“幸用之士”、“待命之士”等等。这样,平时有利于管理训练,战时则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分队,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特长。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选编士卒的办法应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把军队中勇气超人、不怕牺牲、不怕负伤的人,编为一队,叫冒刃之士;把锐气旺盛、年轻壮勇、强横凶暴的人,编为一队,叫陷阵之士;把体态奇异,善用长剑,步履稳健、动作整齐的,编为一队,叫勇锐之士;把臂力过人能拉直铁钩、强壮有力能冲人敌阵捣毁敌人金鼓、撕折敌人旗帜的人,编为一队,叫勇力之士;把能翻越高山,行走远路、轻足善走的人,编为一队,叫寇兵之士;把曾经是贵族大臣而已失势而想重建功勋的人,编为一队,叫死斗之士;把阵亡将帅的子弟,急于为自己父兄报仇的人,编为一队,叫敢死之士;把曾人赘为婿和当过敌人俘虏,要求扬名遮丑的人,编为一队,叫做励钝之士;把因自己贫穷而愤怒不满,要求立功受赏而达到富足心愿的人,编为一队,叫必死之士;把免罪刑徒,要掩盖自己耻辱的人,编为一队,叫幸用之士;把才技胜人,能任重致远的人,编为一队,叫待命之士。这就是军中选编士卒的方法,不可不洋加考察。”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练十之道①奈何?”
  太公曰:“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②,名曰冒刃③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陈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④齐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拔距伸钩⑤、强梁⑥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⑦兵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与其将报仇者,聚为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赘婿⑧人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⑨之士;有贫穷愤怒、欲快其心者,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靡⑩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此军之练士,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练士之道:挑选土卒的方法。练,同“拣”,选择、挑选。
  ②卒:古代军队的一级编制,一般百人为卒。此处可理解为“队”。
  ③冒刃:敢于冒险。刃,刀口、刀锋,喻指危险。
  ④接武:前后足迹相连结。武,足迹。这里意为步伐稳健整齐。
  ⑤拔距:古代运动习武的游戏,类似现在的拔河。伸钩:把弯钩拉直。
  ⑥强梁:强横、强悍、强暴。
  ⑦寇:底本作“冠”,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寇兵即象盗贼一样出没无常的军队。
  ⑧赘(zhu)婿:男到女家成婚。古人认为这是一种耻辱。
  ⑨励钝:激励迟钝萎靡之人,让他振作起来。
  ⑩胥靡:刑徒囚犯。
  【例证】
  士卒的选拔和编组,是军队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在这方面,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吴起做得极为成功和出色。
  吴起,本是卫国人,初任鲁国将领,率军击破强大的齐军。后入魏为将,任魏西河郡守二十余年,与各诸候国大战七十六次,其中六十四次取得全胜,其余十二次不分胜负,为魏拓地千里,使魏强盛一时。后来吴起来到楚国,掌握军政大权,主持变法,精减机构,选练军队,使楚国力日盛,楚军成为一支威震诸侯的劲旅,楚国也成为战国时期的列强之一。
  吴起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与他善于治军分不开的。吴起主张“简募良材”,并进行合理编组,他认为,齐桓公征募强悍勇猛的士卒五万人,因此才得以称霸诸侯;晋文公征募能征善战的士卒四万人,因而实现了称霸的夙愿;秦穆公拥有能冲锋陷阵的士卒三万人,使得许多西戎部落都臣服在自己脚下。因此,必须“简募良材”,把百姓中那些胆量大而气力强、身手敏捷能越高驰远、勇敢顽强的人挑选到军队中来。
  吴起既重视对士兵的选拔要严格,也重视对士兵进行合理编组,用其所长,各尽其才,使之充分发挥出威力。吴起根据士兵身材的高矮、体魄的强弱、胆量的勇怯、智力的高下进行明确分工,使“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
  正是由于吴起能够“简募良材”,并对他们进行合理编组,才使得所率领的军队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教战第五十四
  【提示】
  本篇论述了军队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关于训练的内容,包括:要让士兵明确指挥的信号和方法,掌握“金、鼓之节”,保证行动一致,步伐整齐;三令五申,强调训练纪律,使士卒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教会兵士起居、操持兵器以及不同的阵法。关于训练方法,应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原则,先单兵后合成,由点到面,逐步推广。这样训练出来幻军队,就“能成其大兵,立威于天下”。
  【译文】
  武工问太公说:“集合纪成全军部队,要使士卒娴熟战斗技能,其训练方法应该怎样?
  太公答道:“凡是统率三军,必须用金鼓来指挥。这是为了使全军的行动整齐划一。将帅必须首先明确告诉官兵应该怎样操练,并且要反复申明讲解清楚,然后再训练他们操作兵器,熟悉战斗动作,以及根据各种旗帜指挥信号的变化而行动的方法。所以,训练军队时,要先进行单兵教练,单兵教练完成后,再十人合练;十人学习战法,教练完成后,再百人合练;百人学习战法,教练完成后,再千人合练;千人学习战法,教练完成后,再万人合练;万人学习战法,教练完成后,再全军合练;全军教练作战的方法,教练完成后,再进行百万大军的合练。这样,就能组成强大的军队,立威无敌于天下。”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卫问太公曰:“合三军之众,欲令士卒练士,教战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领三军,有金鼓之节①,所以整齐士众者也。将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②,旌旗指麾③之变法。故教吏士,使一人学战,教成,合之十人;十入学战,教成,合之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合之下人;千人学战,教成,合之万人;万人学战,教成,合之三军之众;大战之法,教成,合之百万之众。故能成其大兵,立威于天下。”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节:节制,指挥。
  ②操兵起居:操兵指使用兵器,起居指坐、站、进、退、分、合等,意为操持兵器,练习各种战斗动作。
  ③麾:同“挥”,指挥。
  【例证】
  训练是为了提高部队战斗素质而进行的教练活动,在军事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驱使没有经过训练的部队同敌人作战,无异于驱使牛羊投入狼群。因此,训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必要手段。在军事训练中,必须贯彻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的原则。在这方面,民族英雄戚继光给人
  们做出了榜样。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年),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任浙江都司参将,负责宁(今宁波)、绍(今绍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