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爱恨国企 >

第5部分

爱恨国企-第5部分

小说: 爱恨国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这几年企业日子稍好些,赶时髦图热闹?还是为了满足当领导的某种虚荣?绝不是。是为了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但如仅仅为此,未免有些单一。是为了增强凝聚力?如果简单地为升旗而升旗,怕是也难达到效果。我倒是发现有的单位上面升旗,下面乱踹,一盘散沙。
    那么,我们为什么升旗?目的就一个: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团队。
    什么是团队?团队就是“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升旗纪律”的中心内容就是“缺一不升”。拿违纪者一个人的错误来折腾大家、株连大家、惩罚大家,照常规想,大家自然会有情绪、有牢骚、有怨言。但这就是团队,关键时,任何一个人的错误,都可能影响全局,都可能决定整个团队的命运,都可能让大家跟着倒霉。
    像我们一个产品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有时一道工序的错误,整个产品就要报废,有时一个产品的错误,将导致整个市场的丢失。我们以往致命的观念是: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差不多就行。升旗,就是要培养大家“一个都不能少”的意识,“一点”都不能差的精神。升旗,就是“当众”抓质量、“当众”抓成本、“当众”抓管理……
    老实讲,每次升旗,站在队伍里的我,心情都十分复杂,充满矛盾,既怕出现违纪者,又希望出现违纪者。实践证明,违纪者起到了“帮助”大家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团队的作用。
    在我的眼里,升旗,已不仅仅是升旗。
   学习“认真”
   学习“认真”
    “认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要经过后天不断地学习、培养、锻造。尤其是我们的这些国企人,要是还想靠企业吃饭,就更应从头学习“认真”。
    仔细想想,论装备,许多国企可谓一流,但为什么就是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论管理,国企的规章制度也是应有尽有,但为什么就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在有这么多的国企垮掉烂掉、不死不活。当然,我们可以去找出太多太多的理由,但有一点,我们这些国企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认真”了吗?
    电影《南征北战》中,敌军长有句台词:我们以往的失败在于轻敌。
    那么我们以往的失败在于什么呢?我们以往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在于“不认真”。
    我们的“不认真”多是表现在小事上、细节上。像合格的零部件在转序中被磕碰划伤得一蹋糊涂;像好好的一个产品,最后的铭牌标签却被搞得粗枝大叶、七歪八斜;像开会时,明明要求关掉通讯工具,但会场上的手机与BP机声音却此起彼伏……
    这些看来都是些小事,但往往就是这些小事决定我们企业的命运。
    当兵的为什么要把被子叠成有棱有角的“豆腐块”?为什么要反反复复练习立正稍息?海尔为什么要求员工下班时必须将凳子放在桌子下面?这一切都是在学习“认真”、培养“ 认真”、锻造“认真”。
    回忆这些年的风风雨雨,许多具体事情都已变得模糊,唯有“认真”的感受刻骨铭心。
    思路一旦理清,目标一旦明确,我这个国企总经理的全部工作,好像就是带领大家学习“认真”,在那数不清的矛盾碰撞中让大家体验理解什么是“认真”。糟糕的是,我面对的是一种已经形成的“不认真”的氛围,大家对每天发生的种种“不认真”已见怪不怪,已麻木不仁。在与“不认真”的反复较量中,我已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变得神经质,变得一触即跳 ;动辄拍案而起,甚至口出粗言……
    我知道自己的这些表现有失领导的风度、修养、形象。学习“认真”,我为自己总结了 “三伤”,即伤人、伤心、伤身。常常是事情过后就后悔,可一旦再遇到“不认真”,又是拍案而起。周围的同事常对我说:“这老企业多亏了你这性子、这脾气”,我心里清楚这是大家对我的宽容、谅解。
    现在社会上许多单位来学习我们的“六大管理”,学习我们的“公司生存原则”;学习我们的“开放式管理评审会”。我认为,最根本的东西是要学习“认真”。
    有段时间,我最怵主持每月的几个开放式管理评审会,所谓开放式,就是要找很多职工来当“观众”、当“评委”,让他们看看我们这些吃管理饭的是否称职。每次开会都要针对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当众评审。为了吸引“观众”,要求会上必须要触及矛盾,要碰撞、要斗争,要制造难堪、要有暴发力、要追根刨底、要追究责任、要理出思路拿出措施、要真正达到解决了问题、教育了“观众”、锻炼了队伍的效果。
    有同志戏言:“开这种会要准备好速效救心丸”。几年来,就是在这样的评审会上,评得一些中层下了台,一些员工下了岗,评得两位副总在全公司公开做检查,并只发生活费;也就是在这样的会上,让大家一次次地认识、体验了什么叫“认真”。记得有一次,为了让一些同志过思想关,会整整开了六个小时。
    我不明白,为什么学习“认真”会如此的艰难?为什么我们一些人一旦到了外企,人家任何道理也不给你讲,他就立刻会变得“认真”起来?有人说,中国人就得由外国人来管,难道我们就这么下贱?难道天生我们骨子里就充满了奴性……
    我常犯嘀咕,自己这样“认真”下去结局会怎样?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段既给大家学习“认真”打气,又能安慰自己的话来:“只要我们‘认真’去做每一件事情,既使最终失败,也无怨无悔”。
   学会“适应”
   学会“适应”
    对职业的选择,我曾有过梦想,但不是干今天这行。后来我渐渐明白,很多情况下,人是很无奈很被动的,不是你在选择职业,而是职业在选择你。可能有不少人一生都在从事着自己并不理想并不喜欢的职业。然而,为了生存,我是不得不去适应。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去适应周围的人,去适应那可能是我压根儿不喜欢的职业。我外要适应用户,上要适应领导,下要适应员工。否则,用户淘汰我,领导不用我,员工反对我,那我的结局只能是“走人 ”。
    “要么适应,要么走人”,这是我在“公司生存原则”中提出的一句话。我理解的市场经济,从某方面讲就是“适应经济”。你适应了,就有饭吃。可我们这些国企人确有着太多的不适应,这些年,我们太多的矛盾都是围绕适应与不适应展开的,为此,不知费了多少口舌,不知浪费了我们多少宝贵的唾液。有一天我终于认识到,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不是万能的。情急之中、无奈之下,憋出一句:“要么适应,要么走人”。说说容易操作难,要知道这是国企:“我是主人,凭什么我走人!”
    毛泽东讲“牢骚过盛防肠断”,我们“不适应”的常见表现往往就是骂娘发牢骚。有些国企人几乎一生都在发牢骚,从“文革”发到“改革”,从参加工作发到退休;始终是“苦大仇深”、耿耿于怀或怀才不遇,结果呢?荒废光阴,一事无成。
    没有能力的人去适应,是为了有口饭吃有点事做,我属于此类。有能力的人去适应,是为了施展才能与实现价值。你能耐再大,也只有先去适应,然后才谈得上去改变、去驾驭、去创新、去领先。任何一个行当里的优秀者,他首先应该是这个行当里的适应者。
    也许只有学会适应,才会感到存在的幸福,才会感到世界对劳动者的公正报答。
    适者生存。
   用奥迪车买菜
    国企曾流行一句话:“不搞技改等死,搞技改找死”。此话怎讲?无非是想说,一个企业如果不贷款搞技术改造就要落后,是等死;而贷款搞技术改造又还不了贷款,是找死。
    既然结果都是死;我倒觉着还是“不搞技改等死”的好;因为这样可以死得无债一身轻、死得踏实些;而“搞技改找死”,则是贷了几千万或几个亿的债去死,“人死账赖”,连累了那么多的人去陪葬,太赖。
    尽管我只是个小小的总经理,可我担心这几千万或几个亿的贷款如果是老百姓的储蓄款 ;一旦打了水漂;恐怕不仅仅是死掉一个企业的问题,那银行怎么办?政府怎么办?这么大的窟窿谁来补?怎么向老百姓“交账”?我不知道这种担心能不能算做“位卑未敢忘忧国”。
    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产品必须通过不断有效地技改来实现,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国企怎么搞技改?是“三围绕”还是“三拍”?
    如果是紧紧围绕市场搞,紧紧围绕产品搞,紧紧围绕效益搞,其结果绝不会是“找死” 。如果是拍脑袋搞,拍胸脯搞,其结果必然是搞砸了,“死到临头”拍屁股走人。
    这“三拍”技改的下场往往是“三灾”:一是设备闲置之灾。因没有对“需要”做认真、细致、全面地分析研究,一方面巨额贷款购置的先进设备在睡大觉,另一方面却要为此还本付息。二是高成本之灾,成本决定企业命运,低成本最终必然挤垮高成本。可许多国企技改的最常见表现是开个小餐馆,却专门贷款买了辆奥迪车去担负每天的买菜任务,大马拉小车,大炮打蚊子。三是高负债之灾,这可谓是灭顶之灾,没有回报没有效益的巨额贷款技改,使企业背上沉重的,恐怕是“儿子”甚至是“孙子”都无法偿还的债务;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夜之间达到破产的标准,使原本还有着一定生命力的企业从此一蹶不振。
    为什么会是这样?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这样?
    我想,如果是我个人开个小餐馆,我绝不会用奥迪车买菜,如果那样,肯定是我疯了。
   五反对
    一、反对“拖”;
    二、反对只打“酱油”不打“醋”;
    三、反对只布置不落实;
    四、反对只提问题不解决问题;
    五、反对强调客观,推卸责任。
    这“五反对”是十多年前,我在分厂当厂长时提出的,当时的分厂有150人左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个独立法人的集体小企业。但也染上了些大国企的病。
    我当上总厂厂长后,又用上了“五反对”。我斗胆说一句,这“五反对”不仅许多国企需要,政府一些部门也需要。
    就这“五反对”,我忍不住要罗嗦。
    A、一个“拖”字能坏大事。
    国企许多事情坏就坏在一个“拖”字上。拖!能把市场拖跑,能把人心拖散,能把企业拖垮。我们某些领导布置工作喜欢说“抓紧点”。什么叫“抓紧点”?“抓紧点”到底是几点?说“抓紧点”客观上无意中倒是在鼓励纵容下属去“拖”。兵“拖”拖一个,将“拖” 拖一窝。
    实践证明,反对“拖”实在不易,因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恩宠娇惯,“拖”已成为某些国企人的性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看来,反对“拖”只有像武松对蒋门神说的一句话: “我见你一次打你一次”。
    B、怕只打“酱油”的无事生非。
    听老同志说:以前我们这个企业如派人去北京出差,最多时去的人快一个班。偌大个北京城,大家有时居然能不期而遇。什么原因?生产科派人去打“酱油”,供应科派人去打“ 醋”,设备科派人去买“盐”……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许多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